初中语文生活化阅读与写作策略初探
2023-06-08李玉
李玉
阅读与写作一直属于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语文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为了提升阅读与写作的教学效率,教师应该以生活化理念为引导,对这两个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建构,打造生活化的阅读教学模式及写作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从生活的角度对相关的语文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与探究,能够基于生活的经验去完成阅读与写作实践,提升他们的综合学习实效。
一、初中语文生活化阅读策略初探
(一)还原阅读文本中的生活原型
教师在实施生活化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还原阅读文本中的生活原型,抓住作者所写的与生活相关的事物或者事件,凸显出作者的阅读及表达效果,这样就能够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让他们从中看到生活的精彩瞬间,进而让他们在精彩的生活中感觉到艺术表达的精妙之处,进而提升他们的阅读学习实效。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发现,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比如他将“小山”比喻成了“小摇篮”,将“山上的矮松”比喻成了“日本看护妇”,把山坡上一道白、一道黄的颜色比作成大山穿了“一件美丽的花衣”,也将白雪赋予了拟人化的色彩——“害羞”。
从这一篇课文的阅读中,学生可以很轻易地认识到作者使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的形象性及生动性,体会到作者艺术表达手法的精妙绝伦之处。但是整个教学并不止步于此,教师可以借此延伸学生的生活化思考。让学生分析这些喻体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使用比喻和拟人的表达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够让学生还原生活原型,去发现小摇篮是“母亲”才会有的,“日本看护妇”“肌肤”“害羞”等,这些都是属于女性化的拟人和比喻,更加彰显了整个文本紧扣的“温情”二字。
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温情”其实就是作者老舍的一种情怀,那么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就会发现“温情”是女性独特的一种性格特征。而作者在写济南的冬天的过程中融入了这种温情的印象,体现了济南与众不同的冬日风情,不着痕迹地展露出了濟南的韵味,给人一种十分温暖、惬意、舒服的情感。正是因为这种精妙化的语言表达,使人能够体会到整篇文章的核心与主旨。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还原生活原型,就能够让他们切实明白作者在文章中所倾注的语言,能够体会到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意图和内涵,并将其融入于生活化的体验和语言文字中,能够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收获,以此也能提升他们的阅读实效。
(二)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是实现生活化阅读的重要途径和方向。它能够让教师的问题更加地生活化,让学生基于生活的经验进行自由地表达、想象和感悟,进而凸显生活学习效率。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为了激活学生的阅读联想与想象,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官员、进京赶考的书生或者商人,你觉得你会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看到如此美丽的月色吗?”借此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去展开联想与想象,带入到具体的人物身份中去体会“闲人”的含义。
只有“闲人”才会抬头看月亮,如果是忙碌的人,基本上没有这个闲情逸致去欣赏如此美好的夜景,借此让学生继续表达自己的看法。在深刻领悟了“闲人”的内涵基础之上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实现对整篇文本内涵的深度解析。
教师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也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史铁生的兄弟姐妹,你想要说什么呢?或者你会做什么呢?借此让学生基于自身的生活经验去展开联想与想象,思考自己会对这样一个人做出什么样的行为或者说印象是怎样的?以此让学生加深想象,去体会到文章中“母亲”的言行举止。通过这样生活化的引导,能够让学生渐渐被文章中的文字吸引和感动,去体会到母爱的深沉与伟大,以此丰富学生的话语体验,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为后续的写作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实施生活化的阅读方式
教师应该贴近生活,以课内为阅读的基准点,结合实际生活向有关方面扩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课堂教学是“点”,那么社会生活就是“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入社会生活的“活水源泉”,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联系,让学生带着生活的体验去展开课堂阅读,使得他们对课文内涵的理解更为深入,更能够体会到整篇文章的主旨和中心。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最后一次演讲》时,应该以整篇课文作为基准点,去拓展生活面。对此,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去回顾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听过的演讲经历,让他们去思考自己对整个演讲的感受,说出自己的情感思想。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去回顾整篇课文,然后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看一看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讲演的视频,分析闻一多先生的语言特色,然后再一次回顾生活中自己听演讲时演讲者的语言特色,以此形成对比,感知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情感精神。
以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串联生活,形成较为鲜明的对比,充分彰显他们的生活化体验,因文解道,因道悟文,以生活化的阅读来剖析整篇课文的基本内容,还能够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借此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另一方面,教师应该走进生活,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品味人生,能够在生活实践中亲身体验和感受周围的事物,借此激活他们的阅读素养。
教师在教学《紫藤萝瀑布》这一篇课文时,首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紫藤萝花的图片,让学生能够明白课文中所描绘的紫藤萝瀑布并不是作者想象出来的,而是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接着在学生获得了积极情绪的引导下,再引导学生去解读课文,让他们切实体会作者对紫藤萝的思想情感。其次,再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当时的社会时代特征,水到渠成地引出托物言志的阅读训练点。比如,让学生展开群文阅读,将《白杨礼赞》《荔枝蜜》《红花草》《秃的梧桐》等文本引入,让学生展开群文阅读。借助自己在课内文本阅读中所领悟的阅读技巧迁移应用,实现对这些文本内容的多元化阅读。最后,教师再让学生回归现实生活。寻找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自然植物或者自然景物,展开练笔实践,托物言志,抒发出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让他们的个性化解读能力得到迁移,回归生活,实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统一。
二、初中语文生活化写作策略初探
(一)基于写作准备环节的生活化思考
1.关注并热爱生活,认真观察。
写作来源于生活,高质量的文章都是基于特定的生活经验加以阐述并延伸出来的,所以教师在实施生活化写作教学策略的过程中,就一定要让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养成良好的观察及认知习惯。而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化写作要打破传统的“流水账”记录的写作模式,要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认真观察相关的生活元素,从中提炼出可以具有代表性的东西来展开写作实践,让学生有更为宏观地去展开文本创作,使得他们的写作更加具有生活化特色。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教师在写作教学《热爱生活 热爱写作》中,就应该专注于学生的生活化创作。比如,在片段写作中,要求學生尝试观察九月的变化,将九月的特征具体地描写出来。基于此,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采取自主命题的方式,让他们阅读教材中的材料,然后提炼出写作的主旨,让他们的写作形式更为灵活,以此就能够打破学生受到作文题目的限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展开写作,抒发他们个人的经验和感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秋天有哪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事物或变化?学生会说秋天的颜色、秋天的味道或者说秋天的声音等。当学生说出这些内容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去思考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秋天、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例如,秋天的味道涵盖了一阵阵的桂花香气,馥郁浓厚,给人心旷神怡之感等。借此就可以由味道延伸出一些事件来加以描写,从生活的角度来彰显自己的写作能力。为了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回顾文章《秋天的桂花雨》,思考作者是如何基于生活的角度来写出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的,然后以此为基准点,展开写作,让他们的写作更加富有生活化特色。
2.品味生活色彩,组织语言要素。
生活汇集了学生各种各样的经验与实践过程,而写作则是将这些经验与实践过程加以具体展现。而为了充分彰显写作的效力,教师应该让学生品味生活中的色彩,并能够根据自己的品位及感知,组织各项语言要素,从字里行间中展现自身的语言表达修养及语言文字建构效力,形成更为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彰显他们的语文素养。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写作教学《写出人物的精神》中,在“这样的人让我___”的写作中,就需要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人物着手,去思考这样的人让我敬佩、骄傲或者叹息等,而这就是实施生活化写作教学的重要途径和基础。有的学生在自己的文章中写出了这样一句话:“这个人真的十分善良,他经常帮助老奶奶过马路,给老大爷提东西,甚至会帮助环卫工人清理垃圾,这样的人是最伟大的,他让我尊重、敬爱和怀念。”这段描述看起来基本上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仔细研读的话,就会发现学生存在用词不当、语言粗糙的毛病。比如,用词不当是十分明显的一个问题,他在作文中用“怀念”二字来阐述自己对人物的情感表达,其实是需要再仔细斟酌一番的。这两个字一般是用在过去的人身上,并且他还具有十分严肃的意义。比如,“我们永远怀念周恩来总理”“我们永远怀念雷锋叔叔”等。所以学生想要在这一文章中表现出自己对这个人的喜爱与赞扬,就不应该使用这个词语。这些也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经常容易出现的问题,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和纠正。
(二)基于写作过程环节的生活化思考
在写作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生活化的思考,让他们在写作环节加入更多的生活化元素,使写作内容富有生活化气息,能够实现情感的酝酿和发散。在确定了写作的主题之后,教师就要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生活化考量。从“谋篇布局”着手,先确定写作的基本框架,比如是按照“总分总”的格式还是“总分”的格式,根据题目信息进行考量。明确了写作的基本框架之后,教师再确定写作的生活化素材,引入生活化素材的段落和观点等,要在这一环节加以确定。从“语言组织”着手,就可以对学生的“说读”能力进行训练。根据具体的写作内容,让学生进行生活化的回忆,并加以口头描述,论述自己的写作思维,尝试激活学生的生活化表达兴趣,为后续的生活化写作奠定基础。不要一味地让学生去展开写作训练,而是要辅以说话训练与表达,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语言思维,让他们在写作实践中有更多的创造点及创新点。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一篇课文之后,就应该以此为延伸点,让学生针对“对待贫穷的态度”展开口头作文训练。既可以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自行组织语言来展开分享和表达。而学生通过这种“口头作文”的新形势,会有更多的创新点和创造点,他们会展开热火朝天的讨论,甚至有的小组会争得面红耳赤。一瞬间,整个课堂仿佛变成了剑拔弩张的辩论赛现场。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需要走下讲台,去听听学生之间的观点。有的学生观点明确,有理有据,甚至还能够找到生活中的事例做依托,展现出严密的逻辑思维。有的学生在反驳别人观点的时候,也同样能够找出生活中的事例来据理力争,争取让对方信服。通过这样的讨论与交流,其实能够让学生凸显自己的写作思维。在学生结束讨论和语言组织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主表达,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当一个学生陈述完自己的观点之后,其他学生可以继续在此基础上深化这一同学的观点或者反驳这一同学的观点。促使他们在这种层次递进的辩论交流中深化对写作内容的思考,彰显他们的核心力。在学生结束口头语言训练之后,教师就对他们进行总结和表达。表扬学生丰富多彩的表达欲望和语言能力,表扬学生清晰严谨的逻辑结构等,借此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强化他们的语言习惯,让他们的写作过程更加的生活化,以此凸显生活化教学的效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策略与措施来实施阅读与写作的生活化教学,要用生活去调配阅读与写作的味道,最大限度地彰显学生的核心价值与效率,让他们从生活文化的内涵着手去分步实现阅读生活化及写作生活化的有效建构,借此推动阅读及写作素养的双重提升,利于他们综合学习效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