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小学语文作文分类指导教学的创新思考

2023-06-08李寅菊

天津教育·中 2023年1期
关键词:文体分类技能

李寅菊

小学作文分类指导教学以“知识分类理论”为教学理论依据,旨在通过细化梳理教学内容、分类整合教学框架的方式构建系统性作文教学体系,达到优化课程建设、提升学生整体写作水平这一教育目标。基于此论述,文章以优化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质量为目的,结合部编版小学作文教学案例,将作文教学細化为文体角度、创作过程、写作技巧、素材形式和常见问题五个分类维度,列举多样化教学指导策略,旨在启发一线教育者。

一、小学作文分类指导教学概述

“知识分类理论”是支撑小学语文作文分类指导教学的理论依据。国内学者皮连生、吴庆麟教授运用这一理论成功揭示了教育领域知识、智力、能力、技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以及语文学科中长期混淆不清的教育概念,作文教学正是其中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将写作能力归纳为一个系统分支。根据学段的不同将其细化分为“写话”“习作”“写作”三个具体教学范畴。习作教学看似分离,实则关联紧密,构成一个系统的教学整体。通过应用知识分类理论展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应用分类指导策略展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意义

(一)优化习作课程体系

应用分类指导教学模式展开作文教学,需教师对教学内容做细化的分类梳理。教师在细化梳理的过程中能认识到独立作文教学在整体性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地位、意义和作用,进而充分掌握教育信息,设计完善的教学计划。在此背景下,教师能设计横贯小学学科教育的完整教学体系,达到优化习作课程的目的。

(二)强化教师教学效果

分类指导教学能引领教师从宏观角度把握教学内容,建立完善的作文教学知识系统。教师能在此过程中积累教学经验,更加灵活地调动知识体系,把控教学过程。分类明确的知识系统能促使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给予更贴合“最近发展区”的个性指导,从而达到全员发展、分层教学的目的,助推实际教学效果的强化。

(三)简化学生认知思路

小学生知识整合能力有限,难以立足整体看待习作教学,也不能建立写作教学之间的关联。混淆不清的学习思路使学生对自身写作能力水平缺乏系统的认识和学习方向。而分类指导教学模式能将学生需要提升的写作技能以任务形式发布,学生能从系统性分类教学过程中提炼可视化写作提升路径,建立简化、系统的写作学习认知。

三、小学语文作文分类指导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按文体角度分类,展开体裁特征指导

从文体角度出发,部编版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包括记叙文、抒情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共五种分类。其中,文体按照题材内容又可以进一步细化,如记叙文可按照写作对象分为写人、写景、叙事、状物四个类型;说明文可以按照说明的对象分为实物、事理、科学小品等。不同类型的文体各有其写作逻辑和语言特征。教师将文体作为写作教学的分类依据,可以立足多样化文本体裁的风格、特征差异为学生提供差异化指导,使学生从认知上明确区分几种写作文体的内容要求和应用技法,建立层次分明的写作思路。教师可以在文体讲解时采取多文体对比教学策略,引领学生自主对比多文体之间的差异,深化对主讲文体的学习印象;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渗透所讲作文文体类型在整体文体框架中的位置,为学生建立语文写作知识模型,以此点拨学生写作学习的思路;教师可以针对某一类文体的写作特征展开案例指导,便于学生理解、应用。文体的深度探究有助于学生区分不同写作体裁的价值功能,进而在自主写作中游刃有余地选择适合文体,增强书面表达效果。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学写倡议书》教学活动中,“倡议书”是一个独特的写作文体。在正式教学前,教师首先引领学生分析“倡议书”在写作文体框架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小学整体性作文文体来看,“倡议书”是应用文的一个分支;从应用文内部分类来看,应用文可按照价值功能分为书信类、笔记类、公文类、宣传类等基本项目,而“倡议书”属于书信类应用文;立足书信类应用文来解读,与“倡议书”并列的文体还包括感谢信、慰问信、公开信、表扬信、建议书等。

而后,教师从倡议书的内容定义、概念功能、文体特征角度展开细化教学。教师为学生发放群文阅读材料,请学生对比阅读多个倡议书,提取语篇在文体特征层面的相同之处。学生通过细化比较,自主提炼出“为了向某部门或某人提建议或倡议做某件事而形成的书面文章”“结构包括标题、称呼、行文、结尾和落款”“具有公开性和群众性”等文体特征。

在以文体为分类依据的写作课堂,教师首先要向学生展示本课作文文体在整体写作框架中的结构,再向学生细化讲解该文体的写作特征。在课堂教学的铺垫下,学生写作成果更具倡议书文体特征,能建立标准的倡议书结构,从而把握一类文体的正确写作方法。开展文体分类作文指导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化文体印象,掌握实用写作技巧。

(二)按创作过程分类,展开写作步骤指导

按照创作过程进行写作教学分类指导是写作教学中常见的教学脉络。相关研究成果较多。国内学者韦志成在其《作文教学论》中提出“命题、指导、批改、讲评”四步创作过程;张鸿苓在其《语文教学方法论》中提出“观察、思考、构思、表达、修改”五步创作过程;结合前人教研经验,教师可设计个性化写作指导步骤,以固化的写作过程教学指引学生简化创作思考,聚焦写作核心,提升写作效率。

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教学活动为例,本课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和习惯,锻炼学生有序表达的能力。本篇作文属于“记叙文”。在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以“梳理学生写作过程”为目标,为学生设计以创作过程为分类依据的课堂指导教学。教师引领学生梳理写作的具体思路,其写作过程设计如图1所示。

学生明确具体写作思路后,以课堂写作任务为例,按部就班地展开写作训练。教师在学生自主构思、回忆、设计提纲等过程步骤中予以有效思维指引,使学生快速完成前段构思任务,投入书面创作、修改过程中。课堂写作过程的建构使学生能够掌握写作构思的一般方法,能有组织、有依据地展开自主写作创作,简化无效的思维发散步骤,大幅度提升写作效率。将写作创作过程作为分类教学的指导依据,能有效为学生建构写作思路、强化学生写作能力。

(三)按写作技巧分类,展开专项练习指导

国外学者加涅的“学习层级论”指出学习的基本方法“需从传授的技能中分解出子技能,从这些子技能中又再次分解出下一级子技能。”这一认知与知识分类理论存在异曲同工之妙。从语文知识结构角度出发,写作即为一项复杂的认知技能。要想完整、顺利地执行写作教学,就需教师将这个学习任务进行细化拆解,将要传授的写作技能转变为多个层级、同级的“子技能”。分化学习任务后,教师可以结合最小教学单位组织学生展开专项指导练习,以篇幅小而品质精的专练精准提升学生写作技能,以个别技能的积累带动整体性写作能力的发展。如写作组材的技能包括开头结尾技能、过渡照应技能等。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展开开头结尾专练、过渡照应专练活动,为学生找到多个作文主题,请学生专写每个主题的开头、结尾和过渡句。学生能在专项练习中逐步固化一类作文技法的应用方式,自主写作更加得心应手。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生活万花筒》教学活动中,本次作文练习旨在让学生围绕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展开写作,要求文从字顺,真实生动,条理清晰。按照写作技法来分类,本作文为记叙文的一种。而记叙文的基本写作技法包括叙述技能、描写技能、抒情技能三个子技能,其中叙述技能又可分为插叙、倒叙、补叙、顺叙等类型;描写技能可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首先需向学生展示写作技法的教学框架,再结合本课写作所需的几项写作技法作单独教学和练习。如教师提取“叙述技能”中的插叙和倒叙,指导学生重点练习,为写作增加亮点。层次分明的写作技法分类指导教学能有效增强学生对写作学习的认知,促使学生清晰、直观地建立写作技法知识框架,进而有的放矢地展开个别技法训练,循序渐进地强化个人写作技能。

(四)按素材应用分类,开展日常积累指导

写作素材是小学生写作的点睛之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优秀素材的作文不免存在内容空泛问题。素材教学是小学生写作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指导项目,教师可以将素材的应用路径作为课堂教学的分类指导依据,设计素材分类教学,使学生明确素材的积累方法和应用思路,进而优化写作质量。从素材积累角度出发,教师可以向学生列举写作素材的常见类型和积累途径。常见类型如名言警句、故事寓言、生活实例等;积累途径则包括课内教材、课外阅读材料两大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活用摘记本,重视日常素材的积累与摘抄,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内容基础。从素材应用角度出发,教师需将素材应用于写作的路径丰富多元化,教师需注意讲解清楚,以精讲搭配应用案例启迪学生素材应用思考,以此增强学生作文可读性,活化学生创作思路。

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我的心爱之物》教学活动为例,本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抓住一个物品来描写其外在特点、来历和喜爱的理由,学生要写清特点、写出联想。课堂上,教师以“提升学生素材应用意识”为目标,将课堂教学分为“素材收集指导教学”和“素材应用指导教学”两个模块。在前阶段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素材收集整理的方法,为学生自主积累素材提供可行性思路。教师可以回归课堂主题,引导学生回忆喜爱的物品和相关生活记忆,以关键词形式整理素材故事或情感体验。在教学后期,教师以自己的“心爱之物”写作素材为例,向学生分类讲解素材应用的基本方法。

教师引领学生梳理每种写作素材的应用方法,并找到与本课主题相关的作文案例为学生提供应用参照,促使学生深度把握多种写作素材的具体应用方法。结合本课作文主题可知,最适合《我的心爱之物》作文主题的素材应用方法为“按照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组织材料”和“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组织材料”两种应用方法。教师指导学生结合个性化写作思路展开书面表达,将本课所学融入写作中。条理清晰的素材收集和应用步骤使学生充分重视生活中写作素材的积累过程,有效深化学生对素材的应用思考。当学生创作思路清晰时,作文的逻辑性自然有所提升。

(五)按常见问题分类,展开分层诊断指导

叶圣陶老先生说:“写作系技能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不能空讲知识。”写作能力的培养无捷径可走,唯有多加练习、多加修改才能收获实效。要切实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就需教师将学生常见的写作问題进行分类整理,以问题为教学切入点,为学生展开分层、分类的诊断指导。教师可以结合课堂作文主题为学生制订一套写作的评定规则、评价标准,让学生结合写作标准衡量自身存在的问题,写后自主批阅、自我诊断;教师可以在全员批阅后汇总班级学生存在的共性写作问题,依照问题分类进行全员诊断指导,便于学生对号入座,自我提升;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个人写作情况进行诊断性批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分层指导,助力学生精准提升写作质量,改善写作问题。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猜猜他是谁》教学活动中,本课教学内容旨在引领学生细化掌握人物的描写方法,能结合多样化描写来展现人物特点。教师将“写作问题”作为本课分类指导教学的主要依据,设计“课前规则渗透”和“课后问题分类指导”两个教学模块。在规则渗透部分,教师为学生建立清晰的优秀人物写作标准,包括文从字顺、表述清楚、逻辑清晰、题材新颖、感官丰富、语言亮点、主题鲜明、描写优美等。学生写作结束后,自觉对号入座,评价个人写作质量并修改不足之处。在批阅环节,教师汇总班级学生共性写作文体包括病句、错别字;缺乏重点,详略不当;叙述过多,描写过少;偏离中心思想;列举案例和人物特点不符等。教师结合学生这一系列问题展开分类精讲,并予以相对应的写作修改策略,使学生有所体悟,并可以针对性地修改个人写作问题,提升整体写作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分类指导教学为基本模式优化小学语文写作课堂,可以将分类指导的依据系统归纳为文体分类、写作技法分类、写作过程分类、写作素材分类和写作问题分类五个基本维度。教师需自主设立写作教学的框架脉络,明确课堂教学内容,借助思维导图或优质范文向学生直观展示写作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性,由此为学生建立清晰的小学写作教学框架,促使学生优化整体写作认知,强化写作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写作质量。

猜你喜欢

文体分类技能
高级技能
分类算一算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秣马厉兵强技能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拼技能,享丰收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