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出课堂教学第一步
2023-06-08胡秀美
胡秀美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实施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时,教师高度重视课堂导入,并立足不同课型,应用不同的策略导入课堂,推动教学发展,增强教学效果。基于此,本文将以歌唱课、欣赏课、演奏课为例,阐述初中音乐课的导入策略。
音乐课堂教学由课堂导入、课堂讲解、课堂练习和课堂总结这四个环节构成。其中,课堂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曾有人将音乐课堂的导入环节比作乐器定调。定准了“调”,歌曲才会有动人的前奏。所以,在实施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时,教师要高度重视课堂导入环节,应用适宜的策略导入课堂。众所周知,音乐课有不同的课型,如歌唱课、欣赏课等,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特点。“对症下药”是展现教学特色,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实施音乐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立足不同课型及其特点,联系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使用多样策略导入课堂,调动学生兴趣,借此推动课堂教学发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一、歌唱课的导入策略
歌唱课是音乐课的重要课型,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音乐表现形式。聆听歌曲、分析曲目是学生学习歌唱内容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实施歌唱课教学时,教师以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抓手,导入课堂:
(一)开门见山重聆听
歌曲因其节奏、旋律、情感等,成为最能打动人心的“力量”。学生在聆听歌曲时,会高度集中注意力,发挥想象力,自觉地在脑海中描绘相关场景,建构积极情感,为深入探究歌曲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对此,在歌唱课上,教师要把握导入時机,开门见山地播放歌曲,引导学生聆听,使其建构初步认知。
以《我的未来不是梦》为例,这是一首励志作品,歌曲节奏明快。尤其,张雨生用清澈、透亮和纯净的歌声,唱出了许多青年人对梦想的追求与不懈的努力,彰显出了顽强拼搏的精神,很能打动人心。于是,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这首歌曲。与此同时,教师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在聆听这首歌曲的过程中,你想到了什么?有怎样的感受?”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们高度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思考,走进了具体场景中,并有所感知。在歌曲结束后,大部分学生还沉浸其中。于是,教师鼓励他们毛遂自荐,说一说自己的所思所想。有学生说道:“这首歌曲好像有一股力量。我在听的时候,觉得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有的学生说道:“我听的时候,觉得很热血,浑身上下有一股力量。”教师对此进行赞赏,并引导他们:“为什么我们会产生这样的感受呢?让我们走进这首歌曲,走近张雨生,一起了解这首歌曲吧。”
如此导入,契合歌唱课的特点,便于学生进入歌唱课堂中。同时,学生们通过聆听,建构了初步感知,有利于进行深入探究,推动课堂教学发展。
(二)分析曲目省时力
分析曲目是学生了解歌曲的方式之一。在分析曲目的过程中,学生们要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旋律等。歌唱课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们往往无法面面俱到地进行分析。面对这种情况,教师直接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分析曲目,使他们能在充足的时间内,全面认知歌曲。
以《樱花》为例,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播放微视频,学生们听到了优美的歌曲,看到了美丽的樱花。在播放微视频后,教师向学生们提问:“大家知道该微视频的背景音乐是哪首歌曲吗?”此时,部分学生联想到《樱花》。于是,教师趁机引导:“微视频为我们展现了日本的民间传统风俗活动——赏樱花。《樱花》这首歌曲,描绘了这一传统风俗活动的场景。在阳春三月,人们满怀喜悦的心情,走在樱花树下,欣赏美景。”在教师的描述下,学生们联想视频内容,再次进入美丽的场景中。教师趁势提出要求:“请大家对照课本内容,聆听老师演唱,试着感受这首歌曲的风格特点、旋律的起伏变化。”在此要求的驱使下,学生们认真聆听、思考。在歌唱后,学生毛遂自荐,描述了歌曲的基本情况,如“这首歌曲的旋律起伏不大,首尾有相似的地方”“歌曲听起来很是温馨”“听歌曲的时候,仿佛置身在樱花的海洋中一样,感觉很美”等。基于此,教师进行引导:“大家听得真仔细。那么,大家发现这首歌曲中有一个关键的调式音阶吗?谁能唱一唱?”在问题的驱使下,学生们开始探究日本都节调式音阶。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分析曲目,可以使其快速了解歌曲背景知识、场景,建构初步认知。同时,不少学生因体验活动,消除了对外国歌曲的畏难心理,增强了课堂学习效果。
二、欣赏课的导入策略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形式。听觉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工具”。在听的过程中,学生们还要看、想,由此方能有效地建立歌曲认知。对此,在实施欣赏课导入教学时,教师要以看、想为重点,并应用如下策略:
(一)学科交叉助理解
学科交叉是融入与歌曲相关的其他学科内容,如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形式。在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作用下,学生可以进入具体场景中,建构“直观”认知。所以,在欣赏课的课堂导入环节,教师要立足音乐教学内容,选择与之相关的美术作品,实现学科交叉,促使学生发挥多种感官作用,建构理解,夯实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
以《红旗颂》为例,在导入环节,教师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展现美术作品——《开国大典》,同时,播放《红旗颂》这首乐曲。在学生聆听、观看之际,教师进行引导:“谁能来介绍一下这幅作品?”在已有的美术、语文等学科认知的支撑下,学生们纷纷想到与该作品有关的内容,并毛遂自荐,认真讲述。如“这幅作品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的开国大典场景。站在最前方的是毛主席,他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告诉全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教师对此进行了肯定,并进行了补充,使学生们完善了认知。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在了解了这幅作品后,请大家将注意力放在背景音乐上。你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此时,学生们迁移认知,认真倾听,建立个性感受,踊跃作答,如:“这首歌曲从整体上来说,是明亮的。”“这首歌曲激情澎湃。通过聆听,我仿佛看到了历经沧桑的中国和新生的中国。”基于此,教师进行总结:“歌曲《红旗颂》、美术作品《开国大典》是姊妹艺术。他们的表达方式虽然不同,但在塑造形象、展现情景、抒发情感等方面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下面,让我们再次聆听这首歌曲,看看曲作者是如何用音乐基本要素来表达情感的。”
如此导入,不仅使学生们发挥了多种感官作用,初步认知了歌曲内容,建构了积极情感。还使学生们明确了课堂教学要点,便于进行深入探究,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此外,不少学生因此建立了学科间的联系,有利于跨学科的学习音乐,提高学习水平。
(二)鮮明对比记特点
对比是学生们了解歌曲特点的方式之一。同时,对比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在认知歌曲内容的同时,活跃思维,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中,为深入探究音乐知识做好准备。在实施欣赏课课堂导入活动时,教师应用对比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思考,探究、记忆歌曲特点。
以《神州音韵》为例,它选取了不同地区的民歌。受到地域环境、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民歌有不同的特点。了解不同地区民歌的特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基于此,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两首歌曲,并提出任务:“请大家认真倾听,试着猜测这两首歌曲分别出自哪一地区。”在任务的驱使下,学生边聆听边思考。播放歌曲后,教师鼓励学生作答。学生代表提到“‘一根扁担软溜溜,担上扁担到绛州,很有陕北风味。绛州位于陕西省。所以,这是一首陕西民歌。”立足于此,教师追问:“通过聆听,你觉得这首歌曲的节奏如何?有怎样的感受?”学生结合聆听情况,说道:“歌曲的切分节奏表现得很好,我在听的时候,有一种俏皮活泼的感觉。”基于此,教师选择其他学生,引导其介绍另外一首歌曲。在学生们介绍了两首歌曲后,教师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播放其他三首歌曲,引导学生们边倾听边对比,围绕节奏、旋律、风土人情等,建立表格,展现不同地区民歌的特点。
由此可见,通过体验这样的导入活动,学生们不但认真聆听,积极思维,了解了不同地区民歌的特点,尤其积累了对比民歌特点的经验,为自主探究其他地区的民歌特点做好了准备。同时,学生们还因此建构了音乐认知,增强了记忆,锻炼了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三、演奏课的导入策略
演奏课是学生进行音乐实践创造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们会张扬个性,发挥特长,展现自我,掌握所学内容,同时发展实践创造能力。由此,在演奏课上,教师以学生的实践创造为重点,应用适宜的策略导入课堂。
(一)学生表演搭舞台
学生表演是其进行实践创造的重要途径。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利用家庭生活时间,学习了特长,如竖笛、钢琴、民族舞等。在音乐演奏课上,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长,立足导入环节,搭建舞台,鼓励学生表演,借此创设适宜情境,引出新知内容。
以《小步舞曲》为例,在课堂教学之初,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两名‘音乐家。他们将分别用竖笛和钢琴为我们演奏《小步舞曲》。请大家认真聆听,欣赏不同乐器所呈现的演奏效果。”当听到有“音乐家”进课堂时,学生们很是兴奋。当看到“音乐家”是自己同学时,他们愈加的兴奋。于是,他们自觉地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而两名“音乐家”发挥自己的特长,认真演绎,带来了精彩绝伦的表演。在表演结束后,学生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教师把握时机,鼓励学生们描述两种乐器的演奏效果。
由此可见,学生通过表演,不仅展现了自身特长,还地创设了适宜的场景。尤其,在如此场景中,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细心对比,发现不同乐器的演奏效果,感受不同乐器的特点,建构良好认知,便于深入地探究某种乐器。同时,进行表演的学生因此建立了信心,增强音乐学习欲望。
(二)自制乐器展创新
乐器是学生进行实践创造的支撑。简单地说,学生自制乐器的过程,是其进行实践创造的过程。学生演奏自制乐器的过程,也是其进行实践创造的过程。大部分学生对自制乐器、演奏乐器有浓厚的兴趣。对此,在音乐演奏课堂上,教师依据课堂教学需要,组织自制乐器或乐器演奏活动,调动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彰显个性,踊跃创新。
以《打击乐合奏》为例,这节课旨在引导学生们用鼓、小锣、小镲进行配合演奏。但是,受到教学资源有限性的影响,没有足够的乐器供学生们演奏。于是,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先将学生们分为不同的小组,并为各个小组分发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带塑料盖的铝制咖啡罐、铅笔盒、小木棒等。接着,教师向各组提出任务:“请和小组成员合作,选择适宜的材料,制作鼓、锣、镲。”此任务具很容易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在合作制作的过程中,各组成员纷纷迁移已有认知,联想鼓、锣、镲的特点,并就此提出不同的制作方法,碰撞出思维火花,最终达成统一认知。在这样的情况下,课堂氛围愈加轻松、自由,在如此氛围的作用下,学生们踊跃投身自制乐器活动中,推动了课堂教学发展。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自制乐器,可以使学生们产生浓厚兴趣,积极动脑,互相交流,确定方法,继而认真动手,潜移默化地走进音乐演奏课堂,推动课堂教学发展,为演奏乐器做好准备。此外,学生们通过自制乐器,顺其自然地发散思维,锻炼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有利于提高创新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特点。围绕课型特点导入课堂,可以增强课堂导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迈出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增强音乐课堂教学效果。基于此,在实施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立足课堂导入的重要性,依据不同课型的特点,联系教学内容,发挥教学智慧,应用多样的策略,如聆听歌曲、分析曲目、学科交叉、对比歌曲、搭建表演舞台、自制乐器等,调动学生们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建构良好认知,助力学生锻炼多样能力,由此有效导入课堂,推动课堂教学发展,助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