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分析角度下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2023-06-08张亚锋
摘 要:物理学科是一门来源于自然的科学,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构建科学素养.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涉及的领域多,知识点复杂性和综合性更高,学生遇到的困难较多.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引导学生更深刻的认知知识本质,从初中思维顺利过渡到高中思维,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辅助学生建立物理学习的自信心.本文以高中物理的运动和力知识体系为教学案例,从教材分析的角度,探讨如何做好物理教学衔接,改善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高中物理;教材分析;教学衔接;运动和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3)06-0088-03
从初中进入到高中,物理学科的学习难度增大,学生如果不能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很容易丧失物理学习的自信心.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要对物理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基于学生的认知和教材分析的角度引导学生将初中和高中所学的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运动和力这一知识体系是初中升入高中后首次接触的知識模块,教师从教材分析的角度挖掘教学之间的联系,衔接初中和高中阶段的知识,改善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建立自信.
1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中教师改善课堂教学的措施
刚升入到高中阶段的学生对难度提升的物理学科知识的接受度不高,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兼顾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水平,充分发挥教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和理解教材中的物理概念和理论.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基于教材的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入手,基于学生初中阶段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讲解,引导学生顺利从初中阶段过渡到高中学习中.
1.1 物理衔接教学中物理概念讲解措施
对于教材中抽象的物理概念讲解,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直观易懂的语言讲述,将教材中晦涩的表达以学生可以理解的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适当地降低理解的难度,便于学生理解.例如:在讲解速度概念的时候,初中阶段学生对于速度概念的认知停留在物体运动的快慢上,对于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和速率概念的区分并不清晰,均用速度概括.到了高中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致地区分生活中的速度概念,高中阶段速度的概念是位移与时间之比,位移与路程是完全不一样的,为了引导学生构建清晰的概念体系,教师引导学生先从标量和矢量的认知入手,熟悉速度的矢量性,对比初中阶段的速度概念,对比高中阶段研究的速度所具有的矢量性,提出具体的物理分析模型让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理解、认知.
教师从教材中提出研究的问题,通过介绍实际问题案例的方式为学生讲解,既可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又能够达到教材讲解的目标,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1.2 物理衔接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
在课堂引导的过程中,教师注重教学方法的讲解,鼓励学生找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建立起物理学习的自信心.初入高中的学生物理成绩会有所下降,主要是因为高中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例如:受力分析的方法,初中阶段学生遇到的受力分析问题许多涉及两个力,且力的方向多是在同一个直线上,处于平衡的状态,而到了高中阶段受力分析的问题涉及到的力的数量多、种类多、方向一般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例如放在斜面上的物体的受力分析问题等,学生很容易出现受力遗漏、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等情况,对于这些知识衔接不适应的情况,教师要在课堂上做及时的指导和方法讲授,指导学生简便的学习方法,规范学生的做题习惯,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传授受力分析的口诀:“一重二弹三摩擦”,引导学生按照这一顺序进行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受力分析,以此来降低错误发生的概率.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传授学习的经验和方法,鼓励学生积累物理问题分析解答时的经验和方法,对比初中阶段学习方法的异同,以此来达成知识的过渡.
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过渡时,既要注意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又要关注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学生从初中升入到高中,物理知识的难度和抽象性大大增强,许多学生由于不适应会对高中物理学科产生畏难的情绪.对于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教师要及时疏解学生的情绪,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克服物理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时鼓励和帮助,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改善学生物理学习的状态,帮助学生做好知识的过渡和衔接.
2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中知识点教学的优化措施
2.1 引导学生通过物理实验实践的形式对比初高中物理知识点
初次进入到高中阶段学习,学生适应力不强,物理成绩退步的现象比较常发生,主要是初次升入高中的学生面临的物理知识的学习变化较大,物理的学习从标量到矢量、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都需要考虑方向问题,与初中阶段接触到的力与运动知识模块有较大的差异.高中生面临知识变化较大的情况,应当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改善以往学习中机械记忆的学习方法,注意对遇到的物理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探究和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物理实践的方式加深对于概念的认知,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动手实践、测量,以此来完善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
通过运用物理实验的方式,教师将物理概念中较为抽象的现象和概念在实验中展出现来,引导学生对高中物理概念体系进行一个全新的理解和探索.借助物理实验的方式,对物理学概念进行实践探索,为学生打造一个化抽象为具象的学习环境,辅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规律,掌握研究方法,顺利实现初中知识体系到高中知识体系的过渡,为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打下夯实的基础.
2.2 基于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构建自主课堂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为了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创建课堂研究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对比研究初高中的摩擦力实验,当学生对基础的摩擦力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继续为学生创建物理研究情境,提出例子让学生不断练习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的判断,例如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判断:“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的公共汽车和自行车,公共汽车的行驶速度为60km/h,自行车的行驶速度为15km/h,两者的相对运动的方向是什么样的?”这类与生活情境相结合的物理问题,学生依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就可以做出判断,联系生活实际的方式与学生初中阶段所用的学习方法相近,教师鼓励学生将生活中总结出的经验迁移到木板模型中,增强学生知识迁移和思考的能力,符合高中生思维能力和水平.通过实验情境和生活场景的课堂讲解和引入,教师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归纳总结物理问题的分析方法和经验,学生在解决高中物理问题后逐步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很快就可以投入到高中物理的学习中.
2.3 基于初高中知识点的异同重塑学生的认知水平
对于力和运动知识体系中的运动概念,教师所做的教学设计应当增强与初中知识体系之间的衔接,对比初中物理阶段速度定义,初中教材中对于速度的定义是路程与时间的比,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高中阶段对速度的定义是位移与发生位移的时间之比,高中阶段的知识相较于初中概念多了矢量性,位移的概念与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有较大得不同,尤其是在非单向直线运动中,学生很容易出现概念的混淆.为了做好知识的衔接,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共同探究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对比,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不断更新自我的认知,对学生的物理知识结构进行重组以及改造,让学生从以往的物理思维方式中跳出来去接受高中阶段的知识概念.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不同的认知情境,做好模型和问题情境的构建,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在课堂上提出往返运动的研究模型,加深学生对于位移定义的认知,在不同的往返运动情境中学生熟练地确定运动的起点以及终点,利用有向线段的方式理解运动问题中的方向性,接着在课堂上提出曲线运动的问题:当运动员在操场上绕着运动场跑一圈,求解运动员的位移,此时运动的起点与终点重合,位移为零,与传统的直线运动有较大差异,此时结合物理概念中的矢量性,教师在学生的认知矛盾点上适时做出引导,在课堂上强调物理概念中方向的重要性,使得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矢量性的物理量,从而在课堂上进一步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框架.当学生对高中物理运动体系中的位移概念有了正确的理解和认知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利用v=s/t进行位移方向的确认,让学生计算单向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返运动的速度.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打破认知矛盾点,夯实学生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和总结的过程中对高中物理知识建立正确的了解和认知,从而实现知识学习的衔接和过渡,实现适应当前的学习状态的目的.
由于初中物理知识与高中物理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可以对两阶段的知识进行循环教学,将初高中的知识有效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对相关知识模块进行学习.在力与运动知识教学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做好速度概念、受力分析方法的知识对比,
理清初高中教材中物理概念的联系与差别,既可以实现物理知识学习的顺利过渡,又能够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找到适合自己的物理学习方法.
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做好初高中知识教学的衔接,更新学生的认知模式以及思考方式,既能够帮助学生顺利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攻克物理知识学习中的难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又能够建立学生的知识结构,辅助高中生建立物理研究和学习的自信心,掌握正确的物理思维方法,为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复杂学科知识的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孝栋.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3):3.
[2] 吴怡.新课程理念下初高中物理教學衔接问题的探索与实践[J].物理教师,2007,028(003):7-9.
[3] 卓义凤.问题导学在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上的尝试——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为例[J].高中生学习,2019(03):1-2.
[4] 张杰.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5,34(1):4.
[责任编辑:李 璟]
收稿日期:2022-11-25
作者简介:张亚锋(1981-),男,江苏省苏州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从事高中物理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