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实效性研究
2023-06-08王冬冬
王冬冬
摘 要: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基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及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趋势,分析了社会热点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必要性,提出了要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方式,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主渠道作用。
关键词:社會热点;思政课;融媒体时代;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05-0151-03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发展阶段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研究”(编号21JDSZKZ04)和广州商学院2020年度校级项目“基于课程改革背景下时事热点在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中的应用研究”(编号2020XJYB012)。
一、社会热点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
(一)是社会大环境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也是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融媒体时代,更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物质财富有了极大提高的时代。融媒体时代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1]现在的大学生都是“00后”,他们能够在信息高度共享的社会开阔眼界、不断丰富自己的学习方式,但是,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网络平台上各种负面信息的影响。
(二)是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必须做到“八个统一”: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2]。“八个统一”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提出了根本遵循。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既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基于此,将社会热点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可以增强思政课的时效性、针对性和系统性,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注意的是,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时,要鼓励学生敢于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教育并引导学生明辨是非,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清问题的本质,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
(三)是体现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客观需要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虽然已经基本形成,但仍有很强的可塑性。“舆论环境一旦形成,会影响社会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有的学生喜欢追求个性、表现自我,但是,也易受社会舆论的影响,出现盲目跟风等不良行为;有的学生虽然内心渴望被重视,但是由于胆怯、不自信等因素影响,不会积极主动融入课堂学习中。社会热点既包括对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重要影响的人、事、物的相关报道,也包括揭露社会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的报道。社会舆论必须依靠新闻媒介才能体现价值,新闻媒介的宣传推广会造成影响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社会舆论,舆论环境一旦形成,会影响社会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3]。将社会热点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正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通过老师和学生分享社会热点进行辅助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辩证、客观地看待问题。
二、社会热点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原则
(一)权威性原则
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自媒体,他们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大学生打开手机、电脑,接收到的信息五花八门,老师也是如此。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对社会热点进行必要的筛选,在筛选社会热点问题时,首先考虑社会热点的来源要以主流媒体为主。公信力是主流媒体最核心、最本质的标志。主流媒体之所以能够成为主流媒体,是因为相对于一般媒体而言,其影响力强、覆盖面广,报道的新闻可能会影响大众对于重大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时效性原则
社会热点本身就是新闻,本文所讨论的社会热点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价值的、在近期发生的或与当前的政策相关联的新闻报道。根据新闻的时效性特点,一般来讲,社会热点包括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事件性新闻是以某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这类事件的发生一般是突发性的,且在较短时间内可能失去时效。非事件性新闻是对一段时间内而发生的情况、经验或问题等概貌性或阶段性的反映,包括典型的报道、深度报道等,它可能在较长的时间后才失去时效。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在选取社会热点时,既要注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还要选取那些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价值认同、批判抵制错误价值观的热点新闻。高校学生主动或被动地浏览相关资讯,凭借网络互动方式有效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参与度,增强了自身的社会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4]。
(三)灵活性原则
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各不相同,在将社会热点融入高校课程教学中时要灵活选择、灵活运用。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其理论性和抽象性比较强。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来讲,如果教师就理论讲理论,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觉得课堂教学枯燥无味,甚至失去学习兴趣。《思想道德与法治》主要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把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和法律意识。基于上述两门课程的特点,将有价值、有针对性的社会热点融入高校课程教学,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还能让教师在不影响教学内容科学性的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三、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
选取的社会热点要与高校思政课有机融合,要善于利用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针对学生所关心的热点话题进行深入剖析[5]。一般来讲,可以在教學过程的课前、课中、课后等不同环节融入社会热点。
(一)社会热点用于课前导入
课前导入社会热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是以教师讲评的形式,也可以让学生分享最近发生的、影响较大的社会时事热点,并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思考。对教师来说,这要求教师要提前关注近期国内外发生的影响较大的社会热点,还要求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筛选社会时事热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社会热点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可以锻炼、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判断能力等,从而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社会热点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将社会热点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有利于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增强理论说服力。师生共用的思政课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和重要原则,作为思政课的教师必须要对教材体系进行深加工,不能简单地将教材体系作为自己的教学体系。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尊重教材体系的基础上,把接地气的、贴近生活的社会热点引入到教学中来,用学生听得懂、易理解的话语对社会热点进行深入分析,同时,还要把社会热点中蕴含的知识和道理讲透,让学生能够在思考和启发中成长,真正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利用社会热点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第一,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平台,比如学习通、蓝墨云班课等APP让学生对社会热点进行讨论,从而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此过程中,对积极向上的观点要予以肯定,对消极、错误的观点要进行及时正面引导纠正。第二,教师可以将一些社会热点作为调研活动的主题,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调研,以此来探究这一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并与学生讨论,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第三,把社会热点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周末进行社会实践,比如开展“拒绝舌尖上的浪费”、垃圾分类等社会实践活动,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表对实践活动的感想、建议。第四,借助学校广播站、团委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对社会热点进行播讲,吸引学生的关注,并引导学生进行评论等等。
四、结 语
将社会热点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有效增强思政课的时效性、针对性和系统性。思政课教学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才能真正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认知能力、思辨能力和理论素养,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6):317.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6):330-331.
[3] 吕国辉.新闻舆论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
[4] 梁耀明.网络社会热点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57-58.
[5] 陈志远.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5):26-27.
[责任编辑:李慕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