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环境下慢综艺的传播创新探析
2023-06-08肖爱琳
肖爱琳
摘 要:融媒体环境下,慢综艺因其慰藉性和内寻性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导致后续发展势头疲软。在此形式下,慢综艺如何突破现状,获得长足的发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采用个案分析法,以腾讯视频2021年推出的慢综艺《奇遇·人间角落》为典型案例,从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以及用户定位层面对《奇遇·人间角落》的传播模式进行深入剖析与研究,同时,立足其成功经验,分析了我国慢综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旨在为慢综艺传播力的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关键词:慢综艺;《奇遇·人间角落》;传播力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04-0060-04
快消费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时间也变得碎片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主打治愈、沉浸和舒缓的慢综艺因其慰藉性和内寻性受到了人们的欢迎,风靡综艺市场。当慢综艺逐渐成为流量密码,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同质化、质量粗糙的作品充斥市场,导致我国慢综艺的发展进入了瓶颈期。
2020年9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建议》,明确了媒体融合已经进入下半场,并要求各媒体借助全媒体平台构建对外传播新格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正能量。媒体融合发展为慢综艺突破困境、获得新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平台。《奇遇人生》是腾讯视频推出的我国首档明星纪实真人秀节目,2021年11月8日奇遇人生特别篇,《奇遇·人间角落》上线腾讯视频。作为一档网络综艺节目,在没有充足宣传和营销的情况下,节目组充分运用融媒技术与理念,创新节目形式,使打动人心的内容在网络上获得了一众好评[4]。基于此,本文从《奇遇·人间角落》的内容、形式以及用户定位等方面,分析该节目对于我国其他慢综艺带来的创新探索和思考。
一、慢综艺发展面临的问题
“慢综艺”的概念和特征相对于“快综艺”而言的。快综艺节目中,往往伴随着嘉宾之间的竞技和对抗,节目组通过干净利落的剪辑、密集的笑点以及凸显冲突等方式直接而强烈地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和心理,使观众在紧密和刺激的情节中呈现出亢奋沉浸的情绪。如果说快综艺带给观众的是一种即时性的满足,那么慢综艺则注重的是观众内心的回味性体验。抛开鲜明的矛盾冲突以及紧张刺激的竞技,慢综艺中的场景以及情节设计成为了衬托“人”的虚景,节目的核心重新聚焦到了“人”的身上,以生活化和细节化的内容展现人与人或者人与自然之间质朴而纯粹的感情,使观众得到心灵的慰藉,产生灵魂的共鸣。
2017年被称为我国的“慢综艺”元年,此前,以《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为代表的快综艺占据了综艺市场,主打“生活慢节奏”的《向往的生活》却在意料之外收获了众多观众的认可和喜爱,豆瓣评分高达8.2。随后,《亲爱的客栈》《中餐厅》以及《青春旅社》等慢综艺纷纷亮相,并且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
随后多档慢综艺相继推出,导致市场角逐激烈,内卷化趋势明显。这种“井喷式”的增长,不仅让观众的审美疲劳,节目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同质化以及“慢”核心理念逐渐被淡化。
(一)创新不足,节目缺乏发展动力
如果节目不能抓住观众眼球或者无法与时俱进,很容易被新的竞争者挤出市场。比如,被称为“慢综艺鼻祖”的《尹食堂》,该节目走红之后没有一成不变,而是积极转型升级。在第三季的时候,《尹食堂》全面升级为吃住行一体的《尹stay》,节目理念也由“体会异国风情”转变为“让异国人感受本土传统文化”。近几年,我国综艺市场规模越来越大,综艺产业越来越繁荣,随之而来的是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有的节目制作人为了节约时间,减少试错成本,倾向于模仿市场上已经卖座的综艺节目。这样同质化、“套模板”式的综艺节目虽然能够获得短期的经济效益与收视率,却没有长足发展的动力。
(二)意像失真,“慢理念”偏移
國内慢综艺后期发展疲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场景“乌托邦化”以及节目环节“速食化”。《向往的生活》作为我国极具代表性的老牌慢综艺,也没有能逃脱“快起来”的宿命。一方面,节目组希望通过环境的设计来传递一种理想化生活,满足受众心中对于“远方”的幻想。场景布置上开始趋向精致,导致节目展现出来的图景是有距离感且失真的;另一方面,节目环节繁杂且竞技感不断增加,无法让观众体会到“慢”所带来的治愈感和放松感。
例如,《向往的生活》第五季一期邀请近十名嘉宾,每个人的镜头时间短且分散,给人走马观花之感,同时由于嘉宾之间的熟悉度和互动性不高,造成节目效果也不好,此外节目转换环节变慢、增加冗余副线、拖长节目时间以及后期的剪辑手段,将节目变成了浮于表面的“慢”,导致“慢”变成了噱头和标签,其核心却不断地向“快”靠拢。有限的时间充斥过多的情节和人物,显得整个节目拥挤而匆忙。宣传的形式和实际的内容出现的区别,会让观众感受到错位和脱节,而这种感觉会使得观众无法沉浸在节目所设计的情节之中,也无法感知节目想要传递的“慢”价值观。
二、《奇遇·人间角落》的创新及探索
(一)“素人+明星”双视角传播小众文化
《奇遇·人间角落》总导演说:“人才是真正的主角和目标,是我们想要去关注和展现的。艺人代表着大家的眼睛,通过他们的感受和体验,尽量体现出素人故事的特殊性。”不同于《奇遇人生》第一季和第二季主打的“远方”,即在旅途中寻找人生的力量,《奇遇人生》特别季《奇遇·人间角落》注重“眼前”,希望在普罗大众的生活中寻找最容易被忽略却最质朴纯粹的情感。《奇遇·人间角落》采用了以“素人为主,明星为辅”的双视角“生活交互”表现手法。即不同的人看待事物的态度都是不一样的,嘉宾和素人两个不同的视角带来了不同的思考角度,能够给予观众多层的意义和体验。“双视角”和小众文化的结合对节目起到了赋值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赋值”过程和方式并不是生拉硬拽的教条式说教,它不会鲜明地将某一种价值观设置为该节目的标签,更不会要求观众的思考一定要上升到某种层面。此外,观众可以针对节目内容在弹幕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优质的弹幕评论还会在节目的片尾展示。
融媒环境下,媒体人和受众的界限划分逐渐淡化,UGC的兴起,带来了信息的碎片与多样化。在信息洪流中,媒体只有输出垂直细分、专业度高的内容才能够精准“吸粉”,稳固市场地位[3]。《奇遇·人间角落》的主题聚焦到小众领域,通过主持人和嘉宾的带领,伴随着环节的转换以及画面的展开述说着职业跑腿员、制作“飞屋”的艺术家以及宠物临终关怀员的故事,这些主题吸引着受众的注意力,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例如,第一期节目聚焦南宁的跑腿骑手,节目借助欧阳娜娜和汪苏泷的明星视角,让观众看到了“跑腿人”真实的生活,节目组会将嘉宾的思考凝练成文字,通过旁白呈现出来,从而使内容价值观与节目形式高度贴合,让节目更具撼动人心的力量。
(二)“纪录片+真人秀”多声部对话提高节目传播力
《奇遇·人间角落》最大的特色就是纪录片式的叙事,它以纪录片为基调,对视听设计上做出了更加周全的部署。综艺节目离不开对于环节和场景的设置,但是,《奇遇·人间角落》不会对流程进行干预,事情的发展、让嘉宾做出的反应都是自然而然的,从而将对节目的设计感降到最低。例如,在飞屋环游记这一期中,节目组本来是想展现乔小刀追求人生梦想的无畏和勇敢,但是,在实际拍摄时,嘉宾任敏的爷爷突然去世,从而改变了整期节目的走向和情感表达。
此外,《奇遇·人间角落》在抒情时,会穿插大量悠长的空镜头渲染环境和主人公的情绪。这时,画面的色调往往偏暗,没有太多的色彩对比,也不会添加厚重的滤镜,同时,《奇遇·人间角落》还刻意保留了噪声和环境音,比如,街道车来车往的声音、人们交谈的杂声以及物体的放置音,会被用于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画面与声音的高度贴合,呈现出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三)“舒緩+治愈”的风格满足用户心理需求
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倾向于选择通俗易懂的信息。融媒体环境为人们获取碎片化和易得性的信息提供了条件,导致人们享受于即时性的快感,沉浸于电子设备所提供的虚拟世界之中,心理浮躁,与他人“面对面”交流的欲望也随之降低,心理上的情感自然也无法满足。
《奇遇·人间角落》让嘉宾回归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看似“流水账”般的记录,却暗含抑扬顿挫的节奏和打动人心的力量。例如,在第七期节目《广场上的舞蹈》中,阿姨们向嘉宾诉说生活中各自的烦恼与孤寂,诉说广场舞给她们生活所带来的动力。节目组通过广场舞向观众展现人生的哲学,不仅拉近了节目和观众之间的距离,也让观众有了更多的代入感,对于节目寄托了更多的情感[4]。
三、慢综艺传播策略探析
近年来,慢综艺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的成果,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融媒体环境下,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角逐,慢综艺需要放慢脚步,突破瓶颈,实现自身进一步发展。
(一)创新内容,融合叙事新形式
青年群体是综艺市场最具传播力的群体,对于慢综艺突破发展瓶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融媒体环境下,受众拥有主动反馈的自我主场意识,慢综艺节目应改变生拉硬拽式的单向性传播模式,不断提升自身内容的专业度。寻求新的视角也很重要,深度挖掘社会题材,跟随时代的脚步[5],将对生活、对世界的观察与感悟融入到节目的创作之中。还要利用融媒新技术对于核心主题进行创新叙事表达,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同时,给予观众心灵上的慰藉。
(二)顺其自然,减少商业符号
慢综艺强调是“自然”,一些慢综艺节目“不自然”的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广告植入以及不流量明星的加入,适度减少这两方面的比重,会大大提升节目的“自然感”。在这一方面,慢综艺市场已在近几年做出了相应的转变尝试,比如,当下常见的“星素结合”。慢综艺不同于快综艺的戏剧和笑点,但是节目对于嘉宾的综艺感也有一定要求。嘉宾不仅要有镜头感,还需要有很强的情绪表现力以及共情能力。笔者认为,在节目制作的前期,让明星和素人一同参与节目的策划,能够增加彼此的了解和对节目的熟悉度。
广告作为综艺节目的收入的来源之一,是综艺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植入式广告难免变得生硬而泛滥,这不仅会让观众“跳戏”甚至还会产生厌烦情绪。例如,《向往的生活》中广告植入无处不在,品牌logo在片头、片尾以及节目中频繁闪现,这种反复、高频次的广告植入会影响节目的连续性以及完整性,大大降低了节目的观看效果。针对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需要重塑广告的呈现形式,让广告的呈现形式和植入设计都更加自然。
(三)平台共振,构建多元传播格局
融媒体背景下,交互式思维成为了传播过程中最为显著的特征,构建互联网多元平台能够将节目精准地传达给目标受众,并及时获取受众的反馈。目前,慢综艺的宣传格局较为完善,但是,还面临渠道众多、投放不够集中等问题。笔者认为,节目上线后,节目组要利用大数据迅速筛选出最有影响力的平台进行集中宣传投放。此外,也要注重线下推广,将屏幕上虚拟遥远的元素搬进现实生活,从而提升节目的宣传效果。
四、结 语
我国慢综艺的制作策略日趋完善,但是本土化的慢综艺依然未发展至成熟阶段,就现在而言,其发展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创新是综艺节目的生命之源,只有创新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慢综艺还应该对时代趋势和观众审美变迁有敏锐的感知力,其中也应该包含对现实的真实反应以及对“诗与远方”的先锋探索,而不是让节目本身变成浮于表面“慢”的“空中楼阁”。
参考文献:
[1] 黄娟娟.“慢综艺”:以慢生活缓解快时代的文化焦虑———以湖南卫视《中餐厅》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7(12).
[2] 姚瑶.传播学视域下的慢综艺节目“走红”现象[J].新闻传播,2017(21).
[3] 陈雯婷,夏飞.融媒体时代电视节目创新探究[J].记者观察,2018(3).
[4] 沈思佳.浅析“真实场景”在真人秀节目中的运用[J].视听,2018(12):37-39.
[5] 殷俊,刘瑶.“慢综艺”;电视综艺节目的模式创新[J].新闻与写作,2017(11).
[责任编辑:李慕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