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视域下的小学高年段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教学
2023-06-08陈雅倩
摘 要: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是革命文化进校园的重要载体。该类作品的教学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往往备受大家关注。基于语文大单元教学的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单元视域下,教师一要还原单元历史人文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沉浸式学习;二要链接当下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三要融合单元语文要素,开展结构化教学;四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开展单元实践学习;五要打破自然单元,引导学生进行“X+Y”拓展学习。
关键词:大单元;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革命传统题材
作者简介:陈雅倩(1998—),女,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城中校区。
一、小学高年段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梳理
从作品分布特点看,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小学低、中年段的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根据各单元语文要素以单篇课文的形式穿插在不同的单元,呈散点状分布,其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如此编排布局旨在引导学生初步领会革命精神,同时为他们在高年段集中学习此类文本奠定基础。小学高年段的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则呈集中编排的形式,分布在爱国情怀、责任与担当、重温革命岁月、理想和信念四个主题单元中(见表1)。这种集中编排的方式能给教师一定的启发,从而开展大单元教学。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以双线并进为特色,在各个单元设置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各学段目标相互呼应且呈螺旋上升态势。小学高年段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在单元编排方面亦呈现这样的特点,尽管各革命传统题材单元的语文要素并非严格地相互照应,但这并不影响单元学习中各语文要素的前后勾连。双线并进的教材编排特点对教师提出了要求:一方面,教师要在教学中将人文主题有机地融入教学各个环节;另一方面,教师要避免将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教学变成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语文学科的特质,即将人文情怀的感知与语言运用的解读相结合。此外,教师可以在设计任务时将人文要素与语文要素相结合。
为了更好地服务课文教学,促使学生领悟革命精神,教材编写者在大多数课文后面设置了“阅读链接”,补充同主题的选文。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后的“阅读链接”便于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课文中的人物、课文的历史背景等,从而加深对人物的认识、对历史事件的感知,进而接受革命文化的熏陶。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此类有意义、有价值的教学资料。
二、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大单元教学的价值分析
(一)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语文大单元教学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设计,其围绕真实的任务和活动展开,目的是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升核心素养。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往往产生于特定年代或围绕特定年代的历史事件展开,距离当下的现实生活比较久远,这使学生甚至是教师都对文本内容感到陌生、对文本意义价值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实现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落地。大单元教学强调将革命传统题材课文与当下的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感受革命文化,在现实的语文实践中接受革命文化的熏陶。
(二)便于教师共用教学资源
由于革命传统题材课文产生的年代具有特殊性,教师往往需要补充相关的历史事件和背景的知识。在单篇教学中,教师可能需要重复讲述相似的内容,导致教学耗时较长而教学成效低。小学高年段革命传统题材课文以单元的形式集中编排,且单元内数篇课文往往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历史背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将此类文本组织成大单元,开展语文大单元教学。以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该单元的课文主要介绍了近代中国遭受欺凌、清政府昏聩无能、爱国志士壮志凌云等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播放相关影片,使学生了解该单元中《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两篇课文内容的时代背景。在学生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后,教师再讲解《少年中国说(节选)》的内容,让学生体会爱国志士发出的救国强国之声,使学生深入理解当时爱国志士救亡图存的决心与信念。
(三)便于教师统整课程内容
由于中低年段学生对于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的学习较为零散,在高年段教学中,教师将中低年段的内容融入教学中,能够加深学生对中低年段所学的内容的认识。传统的单篇教学模式易使相关课程内容单一化、碎片化,不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大单元教学强调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将知识和技能结构化。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人物类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整合先前学过的课文,如四年级下册的《黄继光》等,共同构成人物类革命传统题材大单元,达到使学生温故知新的效果。
(四)助力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思维水平,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的知识或技能,并将这些内容整合融入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将已有的知识迁移运用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种学习方法[1]。语文大单元教学意在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通过完成真实的任务,找到问题解决路径,在学习与实践中建构知识体系,从而促进思维发展,提高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在革命传统题材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设计真实的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任务,例如让学生宣讲革命故事、扮演革命纪念馆小导游等,以此来统整学习内容,使学生在指向性任务中,有目的地学习,理解课文蕴含的革命精神、革命情怀,获得语文人文熏陶。
三、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大单元教学的策略
(一)还原单元历史人文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沉浸式学习
革命传统题材课文产生的年代及其所叙述的历史事件往往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较远,导致学生对文本中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陌生感比较强,而这往往成为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教学的困境。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采用情境還原法,即对每一课的文本背景进行介绍。但是针对单课教学的背景介绍往往具有片面性,不利于学生整体感知革命时代的社会状况。而在大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查阅背景资料,让学生观看相关影片和参观革命遗址等方式,将课文的时代背景展示给学生,渲染氛围,能使学生在沉浸式的学习中接受革命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几篇文章都与近代中国遭受欺辱的历史有关,因此,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在教授这几篇课文时,可以向学生介绍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及其形成的原因,使学生对课文的时代背景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从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对革命情怀的感知。
(二)链接当下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在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常常通过补充资料,在课前导入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所描绘的时代,将学生从现代生活带入事件发生的时代。笔者认为,这种方式能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某种触动,但若要真正点燃学生的革命情怀之火,教师还需引导学生从历史走向当下,从文本走向生活。特级教师陈建先指出,对于这类课文的教学,教师要在满足语文基础知识技能教学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课文中人物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从教材中的“一个人”关联到生活中的“一类人”,继而升华为“一种魂”,完成“语象→形象→意象”的阅读建构[2]。
教师可以在单元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归纳彼时代之人及其革命精神,由“一个人”到“一类人”的感知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彼时代革命精神、情怀的认知;或引导学生归纳彼时代的社会状况及其蕴含的革命文化,由对一个事件的感知上升到对一个时代的感知,使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知更加深入。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彼时代的革命精神、革命情怀为线索,探讨现代生活中的革命精神、情怀,使革命精神与当下的生活相连,体现其价值,熏陶学生。以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在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纳单元中的《少年中国说(节选)》和《圆明园的毁灭》这两篇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使其理解《少年中国说(节选)》中的凌云壮志,《圆明园的毁灭》中悲愤痛惜的情感,并要求学生拓展学习,了解彼时代中的类似事件,认识到当时中国遭受西方列强欺辱与宰割的处境,感受到当时一批爱国人士内心的悲愤以及救国强国的壮志豪情。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使其由彼时代的革命精神联系我国的革命文化与精神,使其在历史中回望现实,进行深度学习。
(三)融合单元语文要素,开展结构化教学
在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的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人文情怀的感知和语文要素挖掘进行整合,使学生将感知到的革命情怀转化为语言文字与行动,使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梳理革命精神与生活实际的关系,深化对革命精神的理解。以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教师可将单元表现性任务设计如下:通过采访、观看影片等方式搜集相关人物资料,写一个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故事,要求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表现人物崇高的精神。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使学生了解当代英雄的生活及精神,引导学生观察人物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例如,在介绍张桂梅的画面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张桂梅手上缠着的绷带、张桂梅走路的姿势等,思考为什么她在身体条件如此差的情况下依然坚守在大山中。这样的表现性任务能将学生对人文情怀的感知和语文要素的学习与运用综合起来,使学生在得到精神熏陶的同时,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写作的灵感源于生活,教师可将现实生活中体现革命精神品质的人或事融入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表达其所见所思,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观察能力,使革命文化真正深入学生内心。
(四)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开展单元实践学习
实践性学习将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真正明白学习的意义,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价值。在革命传统题材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地方革命文化特色或当下社会中关于革命文化的热点话题,设计表现性任务。比如,笔者所在的苏州市吴江区有柳亚子故居、张应春烈士墓等资源,在小记者活动中,学校、吴江区融媒体中心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并举办多种实践活动,拉近了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距离,将学生从课堂上带到生活中,深化其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在革命传统题材单元的教学结束后,教师可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向外展示,这样不仅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革命文化教育效果更好。
(五)打破自然单元,引导学生进行“X+Y”拓展学习
在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中,革命传统题材单元通常編排2—3篇同类课文,这些课文又分为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将革命文化植入学生心中,而这仅仅依靠讲解课本上的几篇课文是不够的。教师还需要为学生补充同类文本,使其进行共读“X”篇课文、自读“Y”篇文章的拓展学习,突破教材自然单元的局限。以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该单元为人物类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单元。通过课堂上对“X”篇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够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体会人物内心,感受人物的精神。教师可以补充《邓稼先》《回忆鲁迅先生》等文章,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深入理解革命精神。虽然这些作品对小学高年段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并不妨碍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感知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以《回忆鲁迅先生》为例,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包括日常起居、与友人见面、与家人相处等片段。这些片段通过对鲁迅先生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鲁迅先生平易近人、干练敏捷的形象。
综上所述,大单元视域下的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教学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文化自信两个核心素养出发,设计真实的任务情境,统整单元内容,开展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秦艳.指向深度学习的语文“助学课堂”[J].语文教学通讯,2017(30):21-24.
陈建先.“三象”递升:人物类革命传统课文的教学突破——以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军神》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1(12):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