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意识形态教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效果的关联

2023-06-07王妍

中国轻工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教化价值观思政

王妍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一般而言,意识形态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体系,属于上层建筑领域。葛兰西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问题,认为意识形态领导权事关一个政权的稳定与巩固。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具有物质性,它总是存在于意识形态机器中,主体的思想观念通过意识形态机器产生出来,并将学校、家庭、教会作为发挥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阵地。基于此,葛兰西和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对于实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启示,提供了将意识形态教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联系起来的契合点,即可以通过思政教育的渠道来发挥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

意识形态的教化是指在推广和宣传意识形态的过程中采取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浸入教化对象的内心。不同于采取暴力强制手段灌输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教化主张教育与道德、文化相结合,在学校、社会、家庭等多领域中对意识形态教化对象施加影响,使接受者能够乐意接受并自发认同某种价值观念和思想主张。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社会中,教育已经成为进行意识形态教化最主要的手段。就我国教育传统而言,根据教化对象和教化目标的不同,意识形态教化的途径可以分为学校教化、礼乐教化、民间教化和家庭教化四种,其中学校教化是意识形态教化过程中最主要且最重要的一种手段,这是因为“学校教化最为显著的成果就是培育了一批自觉维护主流文化和大一统政治的士人群体”[1]。同样,在西方社会中,学校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正如阿尔都塞所言,“事实上在今天,学校已经取代了教会作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作用。它和家庭结成对子,正像从前教会和家庭结成对子一样”[2]。

一、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意识形态教化的现状及其困境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该文件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同时存在“有的地方和学校对思政课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课堂教学效果还需提升,教材内容不够鲜活,教师选配和培养工作存在短板,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评价和支持体系有待健全,……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的氛围不够浓厚”[3]等问题。上述问题根源于思政课程与意识形态教化关系的理解偏差,进而导致在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出现了“泛意识形态化”和“非意识形态化”两种错误倾向。

1.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泛意识形态化”倾向

泛意识形态化是指“对于作为社会精神指南或支柱的意识形态所作出的泛化或过度化,亦即致使作为思想制度的意识形态化本身出现了某种夸大、膨胀和绝对化的特征和倾向”[4]。具体而言,在思政教育中,泛意识形态化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意识形态牵强论,二是意识形态决定论,三是意识形态单一论。

首先,“意识形态牵强论”是指将课程内容与意识形态强行关联,不注重思政课程与意识形态的内在联系,没有实现思政课程与意识形态的有机融合,导致思政课程呈现出教条化、形式化的特点。在讲授课程中,部分教育者生搬硬套各种具有意识形态的话语,在不理解这些话语真正内涵的前提下,将意识形态话语简单地植入课堂。这些做法难以让受教育者产生对这些话语的认同感,甚至产生厌烦情绪。

其次,“意识形态决定论”是指将思政课程的一切内容、一切观念都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整个课程都围绕意识形态来讲解,忽视意识形态的应用范畴,导致思政课程呈现出扩大化、极端化的特点。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某个自然科学的发展归为特定意识形态统治的结果,强行赋予某项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的特性并对之进行批判,而不考虑该科学技术所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

最后,“意识形态单一论”是指思政课程仅仅谈论单一的、片面的意识形态,把某个意识形态当作人类普遍的或全部的意识形态,导致思政课程呈现出片面化、独断化的特点。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轻视意识形态之间的交融、互惠与包容关系,忽略对其他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的客观介绍与说明,从而使得学生难以形成对各种意识形态的正确认识。

由上可见,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泛意识形态化倾向不仅严重影响思政课的教育效果,导致课程枯燥乏味、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学生难以认同主流意识形态,而且会影响意识形态教化积极作用的发挥,破坏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从而阻碍意识形态的发展。

2.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非意识形态化”倾向

非意识形态化作为一种政治思潮“始于20世纪初期,泛滥于50年代中后期和80年代中后期”[5]。非意识形态思潮的主要内容为“一是强调人类价值和文明的同一性和普世性,二是鼓吹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的终结形态”[6]。这就忽视了意识形态所具有的阶级性和历史性的特点。当前,非意识形态化倾向在我国以三种淡化意识形态阶级性的思潮呈现出来,主要为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消费主义。三种思潮的盛行对我国社会发展和意识形态教化产生了以下影响。

首先,新自由主义等普世价值观念混淆了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所谓新自由主义,是指“在继承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以反对和抵制凯恩斯主义为主要特征,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要求的理论思潮、思想体系和政策主张”[7]。由于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蕴含着不同的价值取向,这导致它们在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时通常采取非意识形态化的手段,以此抹杀、丑化、淡化对方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原则。新自由主义鼓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过度宣扬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的优势,将社会主义制度歪曲为无产阶级专政与政治垄断的思想。这一思想动摇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政治倾向与政治心态。特别是西方社会的普世价值在部分大学生群体中引起一定反响,这些大学生高歌西方的自由与平等,认为普世价值才是人类的共同价值理念,从而从普世价值的角度错误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

其次,历史虚无主义等反动政治思潮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动摇了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脱离客观历史事实,否认中国革命的进程和意义,歪曲和否定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历史性作用的政治思潮。它将唯心主义历史观作为其哲学基础,不是考察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而是专注于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不是探讨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是将社会主义视作一种价值目标,随意歪曲、篡改历史。这一思潮在否定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功绩的同时,对广大青年产生了严重的误导作用,阻碍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与历史观,影响了大学生对我国的历史发展和党带领下的革命斗争的正确认识,挫伤了学生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部分学生甚至产生了质疑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

最后,消费主义的盛行导致大学生跌入消费的陷阱、难以认清消费的本质,进而瓦解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消费主义是指一种渗透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价值观念,该价值观念不以使用价值为目的,而是疯狂追求娱乐消遣和物质享受。在消费社会中,消费已经不再是日常生活的一个环节,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在消费主义者看来,消费是获得快乐的唯一源泉,必须追求无节制、无限度的奢侈消费和超前消费。大学生由于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缺乏社会经验,难以抵制消费主义的诱惑,在掉入消费主义的陷阱之后,将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作为其人生价值哲学,盲目追求消费,对奢侈品等稀缺物品持有狂热心理,从而陷入无止境的欲望之中。消费主义的盛行消解了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极易使广大青年丧失理想信念。

总之,新自由主义思潮曲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致了学生价值观上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动摇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片面地否定了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历史作用;消费主义思潮滋长了大学生的享乐心理,使之沉溺于物质享受与娱乐消遣,进而丧失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因此,高校老师必须借助思政课程及时对大学生可能出现的非意识形态化倾向进行教育与批评,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避免其落入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陷阱。

二、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意识形态教化的三重培育路径

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关于意识形态教化出现的两种错误倾向,不仅影响着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而且严重影响大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究其原因在于:一是从主观因素方面讲,没有认识到意识形态教化与思政教育是正相关的,意识形态教化对于培育时代新人具有建构性的积极作用;二是从客观环境方面讲,西方主流文化的入侵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侵蚀;三是从受教育者角度讲,大学生具有好奇新鲜事物、盲目从众的心理特点,易受各种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影响;四是从教育者角度讲,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授课的方式和内容出现的教条化、形式化特点,加剧了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传播;五是从现代科技发展角度讲,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学生越来越容易受到来自网络空间层出不穷的信息的诱惑与干扰。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意识形态教化在价值引领、理论建设和实践育人三方面对大学生思政教育起到的积极作用。

1.注重意识形态教化的价值引领,形成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价值认同

思政课程具有思想性和政治性的特点,体现的是国家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所持有的立场、观点和态度,这也就决定了意识形态教化在思政教育中具有价值引领的地位。意识形态教化所具有的价值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在政治立场上坚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将意识形态西化、淡化、边缘化的群体统一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培育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三是培养学生鉴别主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能力,形成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意识。在此基础上,强化意识形态教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四个服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办学问题,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于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四个服务”,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应当做到四点:一是坚持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要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是坚持教育必须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国家观,将党内外人士汇聚到党的奋斗历程中,为党的治国理政培养人才。三是坚持教育必须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高校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学习与宣传,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做到自觉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四是坚持教育必须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校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加强科研创新与基础研究,培养社会发展、国家繁荣所需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第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认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有助于抵制各种错误观念思潮的入侵,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青年力量。因此,为了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需要从以下几点拓宽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途径:一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深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识与理解。借助英雄模范、时代楷模等典型事例来增强教育的现实感召力,引导学生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二是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激发大学生对参与理想信念教育的热情。将理想信念建设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借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三是在网络空间中培育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加强文化宣传新阵地的建设。积极构建“互联网+”思政教育平台,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向,同时不断完善网络的环境建设,营造风清气朗的网络生态。

第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刻的育人理念,能够为高校育人提供理论指导,助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进而培育能够坚定信仰、积极传播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新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8]。这表明,高校要继续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在育人的过程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二是创新宣传方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通过讲述红色故事、开展公益课程等多种方式,结合互联网、社区、校园等多种渠道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活动中涌现的优秀实践个人与实践团队加以褒奖。

2.加强意识形态教化的理论建设,丰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理论内容

意识形态教化的目标在于培养人、教育人和发展人,其目标特点决定其内容不能局限于传播政治思想,而是要与社会文化思潮、时代发展特点相联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党的方针政策与重大会议精神相结合,二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三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理论内容。

第一,将党的方针政策与重大会议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及时关注党的最新方针政策与重大会议精神,并进行集中学习,始终与国家发展保持高度一致。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认真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意识形态、文化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并将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理论来源和最新内容。充分挖掘报告中的思政元素,运用报告中提到的“中国式现代化”“三个务必”“团结奋斗”“全过程人民民主”等新观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

第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思想精华和智慧结晶,蕴含着深刻的育人价值,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契合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无疑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价值底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一是认真挖掘思政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深入探讨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积极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入脑入心。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加凸显人的价值,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三是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自觉承担起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

第三,将人工智能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前,人工智能的运用对于各行各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为思想政治教育赋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与智能化。一是通过搭建思政教学资源库、资源共享平台进行思政教育网络实时评价,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活动,积极推动思政教育的时代化与智能化建设。二是在将人工智能融入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正确处理技术与人的关系,防范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相关风险,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让人工智能服务于人。此外,还要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自觉认同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3.践行意识形态教化的实践育人,培育新时代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为了发挥意识形态教化具有的价值引领与理论建设的作用,必须在实践中开展意识形态教化工作。践行意识形态教化实践育人的主要渠道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9]。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结合起来,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培育新时代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首先,要发挥思政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一是要有理有据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讲清楚、讲明白,引导学生对我国的指导思想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能够真正将理论内化于心,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二是要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素养。思政课教师必须在内心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不断地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探索课堂教学的新内容、新方法,在为学生传播理论知识的同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要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作用,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在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发挥课程思政在思政教育中的协同作用,做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一是挖掘课程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进课堂。二是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大纲与教学活动中,结合专业知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作用。

最后,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将“四个自信”贯穿于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二是充分考虑与利用各个地区在教育资源、风俗文化上的差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宜当地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政策,彰显地区的教育特色。三是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特点,厚植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走自己的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从而培养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意识形态教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效果关联的重要启示

为了发挥意识形态教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要牢牢掌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二是要重视对意识形态教化的当代阐释,抵制“泛意识形态化”和“非意识形态化”两种错误倾向对思政教育的影响;三是要辩证地看待意识形态教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在关联,努力实现意识形态教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良性互动。

第一,牢牢掌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8]。意识形态的领导权问题事关一个国家的兴盛衰亡,而高校是党实现其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主要阵地和核心载体。因此,要做到以下三方面:首先,要牢牢掌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权,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实现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其次,要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权,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在课堂、校园文化、互联网等各个领域中做好意识形态的宣传与管理工作,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做好舆论的监管与引导工作。最后,要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创新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要警惕各种不良信息与错误思潮,对重要问题和社会热点要及时发声、主动表达,引导高校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将大学生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来。

第二,要重视对意识形态教化的当代阐释,努力消解两种错误倾向的不良影响。意识形态教化是指对我国主流的且具有引领作用的意识形态进行传播,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认识意识形态教化的功能意味着不能过度夸大意识形态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也不能否定和反对主流意识形态,盲目跟从非主流的意识形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强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一是将意识形态教化的内涵讲清、讲透,通过象征、隐喻等修辞方法讲解清楚意识形态教化的内涵,认真阐释意识形态蕴含的理论内涵、时代精神与实践价值,有的放矢地开展意识形态教化工作,同时旗帜鲜明地抵制各种错误观点;二是杜绝“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时刻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和聚焦点,将意识形态的内涵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关联,以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方式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做到意识形态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是在宣传过程中,一方面要避免“标题党”的呈现方式,提高意识形态宣传的感染力、内聚力,增强我国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另一方面要丰富意识形态教化的宣传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具有的传播力,更加生动、多元地传播主流意识形态。

第三,要深刻理解意识形态教化与思政教育的内在会通,努力实现意识形态教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良性互动。“课程知识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并非是外在植入的,而是内在本源性的。”[10]一方面,思政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塑造受教育者的意识形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思政课程本身就肩负着育人的责任,承载着当前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蕴含着深刻的教化意义,服务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治理。另一方面,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需要通过教育手段来实现,思政教育是实现意识形态教化功能的主渠道。意识形态是关于价值、知识、社会的理论体系,体现着特定群体的价值观与文化诉求。主流意识形态与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具有内在一致性与连贯性,思政教育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和重要基点。因此,要辩证地看待意识形态教化与思政教育的关系,不能将两者完全等同,也不能完全对立。要将教育的知识性与政治性二者并举,在讲授理论知识发挥思政教育知识性功能的同时,强化思政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实现意识形态教化与思政教育的良性互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意识形态教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效果密切相关,要注重通过学校这一渠道发挥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当然,意识形态教化的领域不仅仅是学校,还有家庭和社会,学校、家庭和社会要联动起来协同育人。要在注重学校思政教育、实现意识形态学校化的同时,实现意识形态的家庭化和社会化,更好地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作用。首先,在家庭层面,应鼓励家教家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对青少年的言传身教,帮助大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家庭作为意识形态教化的基本单位,在家庭中深化主流意识形态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睦,维护家庭结构的稳定。其次,在社会层面,应加强网络生态环境的建设,继续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调动大学生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营造浓厚和谐的社会氛围。意识形态的社会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社会治理和国家建设的认同感、归属感与幸福感,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承担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教化价值观思政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孔雀东南飞》女德教化主题探析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古希腊悲剧的教化旨归探析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