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灌输道德教育理念下高校专业英语课程德育元素的挖掘与运用

2023-06-07邓春燕

嘉应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灌输道德教育专业课程

邓春燕

(嘉应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梅州 514015)

落实“三全育人”,实施课程思政,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共识。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用于专业学习,8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影响自己世界观和人生观第一位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因此,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的最主要的依托,专业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体。德育元素的挖掘与运用,事关高校课程思政的效果,也是实施课程思政成败的关键环节。无灌输道德教育作为与道德灌输相对立的道德教育理念,注重道德教育的“间接性”和“渗透性”。它不仅与课程思政高度契合,而且其特点和优势切合高校专业英语课程特性和英语专业学生特点。把高校专业英语课程德育元素的挖掘与运用置于无灌输道德教育理念下,就是运用无灌输道德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思考和探索高校专业英语课程德育元素的挖掘与运用的原则。

一、无灌输道德教育与课程思政高度契合

无灌输道德教育是19世纪末2O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杜威出于对传统教育的不满与批判而提出的,是与道德灌输相对立的道德教育理念,主张道德教育以开放性、发展性、实践性为主要特征。无灌输道德教育有它的合理性:一是尊重学生的道德判断,注重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主选择并践行自己信奉的道德准则,做到知行合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判断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二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无灌输道德教育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主张学生的道德需要来源于其道德实践,品德形成和发展也是在实践活动中能动的实现的。[1]32-33无灌输道德教育特别强调是道德教育必须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应由受教育者的自主选择、自愿接受,须消除与教育者之间心理隔阂与排斥,使受教育者在自主自愿、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响。这对于直接、显性、正面的传统道德灌输而言,它具有“间接性”“渗透性”“隐性”的特点和优势。[2]12它一方面克服了传统道德灌输的强制性、封闭性弊端,另一方面弥补了传统道德灌输教育者居高临下、生硬灌输、空洞说教及忽视与受教育者的交流互动和情感体验的缺陷。

何谓课程思政?我们从中国知网检索可知:有关“课程思政”的论文成千上万,众说纷纭;涉及“课程思政”的内涵、定义上千百种,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可以看出,“课程思政”的内容: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二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三是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课程思政”的方式:融入,要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课程思政”的功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专业课程中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的内容融为一体,以端正专业课程的育人方向和提升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3]101因此,“课程思政”并不是一门课,更不是思政课,而是依托、借助于非思政课程,特别是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挖掘和运用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价值范式,将思想道德教育、核心价值引领寓于专业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并非是改变专业课程的固有属性,更不是要把专业课程改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相对于直接、显性、正面的“思政课程”而言,具有并彰显其“间接性”“渗透性”“隐性”的特点和优势,这与无灌输道德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完全一致。所以,无灌输道德教育与课程思政高度契合。

二、无灌输道德教育理念切合高校英语专业课程特性和学生特点

2018 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外语类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所需要的各外语语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专业人才。”[1]32-33作为全国外语类本科专业准入、建设和评价的依据,不仅明确了各外语语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而且决定了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的特殊性:就课程来说,包括基础英语(精读)、高级英语(精读)、报刊选读、口语、视听、英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理论、语言学概论、主要英语国家文学史及文学作品选读;就学习要求来说,包括英语语言、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还要进行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技巧训练;就教材内容来说,多系英美国家的作品。无论是课程还是教材、知识传授还是技巧训练、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不可避免地直接或间接、或浓或淡、或多或少蕴含西方国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此同时高校英语专业学生长期受这种学科背景、专业训练、语言环境的影响有其鲜明的特点:一是视野开阔,价值多元。英语专业学生至少受母语、专业外语、第二外语三种语言影响,多国语言和多种文化的学习,使他们视野开阔、思想开放;常用中英文两种媒介学习,其思维更为活跃,对新事物更易接受。同时又受专业课程、语言环境和西方文化的浸染,特别是受政治立场、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的影响,容易存在政治意识错位、价值体系混乱、自由主义泛滥等问题。二是敢于质疑,自主独立。英语专业学生多为小班授课,上课互动多、参与性强,受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质疑意识和批判精神较强。同时女生居多,敏感细腻,对思想观念的接受就更为自主独立。三是个性张扬,行为多样。当前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成长条件的优越和家庭长辈的溺爱使其自我意识尤为强烈,个性张扬。加之频繁接触外来文化,惯于比较,主见独特,观点易失偏颇,行为别于大众,甚至集体观念淡漠、社会责任感缺失。

无灌输道德教育是与道德灌输相对立的道德教育理念。主张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自主选择,不强迫接受。在心理上消除了受教育者的隔阂与排斥,使之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和影响。其特点和优势就是注重道德教育的“间接性”和“渗透性”,不仅克服了传统道德灌输的强制性、封闭性弊端,而且弥补了道德灌输教条化及忽视受教育者主体性等缺陷。无灌输道德教育这一优势正好切合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特性和学生特点。

因此,无灌输道德教育理念下挖掘和运用高校英语专业课程的德育元素,就是充分吸收和借鉴无灌输道德教育的积极因素,发挥其道德教育的优势,把潜藏于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挖掘出来,坚持科学的原则,运用恰当的途径和方法,将道德教育、价值引领寓于专业英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中,以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三、无灌输道德教育理念下专业英语课程德育元素挖掘与运用的原则

19 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的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只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2020 年6 月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 号)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进行全面明确和具体部署。[2]12当前,我国仍有部分高校及相关职能部门并未对课程思政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宏观层面,缺乏顶层设计、协调指导;在微观层面,各学科、专业、课程、教师各自为战。就专业教师个体而言,把握和驾驭课程思政的能力参差不齐又各显神通。一般专业课教师善于“授业”而拙于“传道”,就是说对专业知识传授、专业能力培养方面比较在行,但对挖掘与运用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并进行道德教育的能力则很有限。特别是难以科学、充分地挖掘和运用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往往方向不清、目标不明、方法不对,导致德育内容游离于专业知识体系之外而无法融入,或胡拉乱扯、牵强附会地把专业课上成思政课。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 号)指出:“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2]12这就为我们科学挖掘和运用专业课程的德育元素,实现有效融入,明确了方向。我们必须把握以下原则:

一是方向性原则,就是挖掘和运用专业课程的德育元素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实现立德树人的原则。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等教育首先需要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高校应通过“三全育人”,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 号)中明确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12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18-2022)研制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同样提出: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3]101明确了英语专业课程一样承担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任。因此,英语专业课程德育元素的挖掘与运用首先应立足于立德树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专业课程中的主导地位,努力将学生个人价值诉求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相结合,以期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的价值观加以正确引领,实现立德树人。

二是关联性原则,就是挖掘和运用的德育元素必须源于专业课程内容,并与专业知识传授或专业技能培养紧密关联。英语专业课教师必须根据自身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秉持严谨科学的态度,从英语专业课程、教材内容中挖掘潜在的德育元素,并确保这些德育元素与专业课程、教材内容等要素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关联。比如: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及幸福婚姻的向往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也年轻大学生的热门话题。在讲授英语专业课程“英美文学选读”中介绍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时,通过对作品主题爱情婚姻与财富地位关系的探讨,深度挖掘小说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爱情观。先向学生抛出问题:小说展现的四桩婚姻中情感纠葛与冲突围绕什么展开(财富地位)?作品中的年轻女性对待爱情婚姻的态度有何不同?你怎么看待现实中“宁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在自行车上笑”和“闪婚闪离”的现象?从作品里可看出作者怎么看待爱情与财富的关系?(恋爱婚姻与财富地位相关联,而美满的婚姻并非建立在金钱之上。反对为财富而结婚及反对冲动、草率的婚姻,强调幸福婚姻是以感情为基础,相互欣赏、尊重为前提)。通过作品爱情婚姻与财富地位关系的探讨,关联并自然延伸到现实爱情婚姻与财富地位关系的思考。使学生懂得:爱情是甜蜜的,婚姻是神圣的;爱情不能随便,婚姻不能草率。应保持理性态度和独立人格。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作品内容和思想内涵的理解,而且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爱情观的教育。

常说德育无处不在。就各学科、专业、课程整体而言的,并非要在每一章节、内容都要硬扯上思想教育的话题,更不是抛开专业课程内容来一段道德说教,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找到有内在关联的道德教育生长点,作自然而适度延伸和植入。

三是差异性原则,就是挖掘和运用的德育元素要充分考虑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差异及其需要的原则。不同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存在较大差异,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方向、行业规范、职业素养要求,甚至思维方式也不同,因此不同专业课程德育元素挖掘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就专业英语课程而言,师范英语专业与商务英语专业挖掘和运用德育元素的侧重点就不同:师范英语专业侧重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相关的德育元素;商务英语专业则重点挖掘与商务活动相关的诚信、法治、契约精神、商务礼仪等方面的德育元素。

四是渗透性(隐性)原则,就是将英语专业课程中蕴含的隐性德育元素挖掘和提炼出来,显性化为明确的德育目标,并以间接、渗透、隐匿的方式融入到英语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如盐入水、有味无形,寓于教学、润物无声。无灌输道德教育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注重道德教育的“间接性”和“渗透性”。爱因斯坦说过:“无论多么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是不行的。”因此,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须有强烈德育渗透意识,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要尽量淡化德育的痕迹,隐蔽德育意图。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当教育意图被隐蔽,教育色彩被“淡化”之后,德育内涵更丰富,过程更轻松,效果更明显。

学生英语习得的背后是中外文化、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如何在中外文化差异中凸显我国的文化魅力、制度优势,增强文化自信,激活家国情怀?是每一位英语专业课教师必须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如讲授《现代大学英语》第四册第四单元课文“Lions and Tigers and Bears”是关于纽约中央公园的一篇游记,课文介绍其建造历史、建筑景观及建筑风格。[4]学习课文后,就让学生用英文介绍自己家乡的地标性建筑,并在课堂上展示。其中有学生呈现并解读其家乡广东梅州地标性建筑:客家围龙屋,其对客家围龙屋的坐落选址、结构功能和文化内涵如数家珍、津津乐道,其幸福与自豪溢于言表。不仅使学生对客家民居有全面深刻的了解,而且为客家先民的聪明才智而惊叹。既深化学生对家乡了解,又激发学生爱国爱乡情怀。

五是实践性原则,就是在英语专业课程中挖掘和提炼蕴含隐性的德育元素后,通过课内外实践教学,让学生切身体验、自主感受,在学生语言训练、运用的实践中提升道德水平、实现道德发展。无论是语言习得、能力培养,还是道德养成,必然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诸如通过每天课前半小时英语介绍时政新闻;在当地革命遗址用英语讲述红色故事;重大节日用英语歌唱革命歌曲;用英文翻译当地人文景观;参加涉外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既可以学以致用,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既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明辨是非、识别善恶、区分美丑,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实践水平,又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德育元素的挖掘与运用,不仅事关高校课程思政的效果,也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把德育元素的挖掘与运用置于无灌输道德教育理念之下,就是运用无灌输道德教育的特点和优势,研究和探索专业英语课程德育元素的挖掘与运用的原则和方法,从而在教学实践中遵循科学的原则从课程教材中提炼出“盐”,再如“盐”融水,随风入夜,使学生在专业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中接受道德的熏陶,实现思想的升华。

猜你喜欢

灌输道德教育专业课程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