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图书馆邮寄借书服务发展研究

2023-06-07李洪梅孙绍俊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借书流通图书

李洪梅 孙绍俊

(山东省图书馆,山东济南 250100)

1 引言

近代是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图书馆由“向心式”服务(到馆借阅)向“离心式”服务(送书给民众)发展的关键时期[1]。 “离心式”服务的实施,在增加图书馆自身价值和服务方式的同时,更是扩大了读者范围,致力普及更多的民众。 为此,各馆相继开展了邮寄借书(下文简称邮借)、巡回文库、流通书车、图书代理处或函借筒等多种馆外流通方式,其中邮借更是出现了专业性图书馆。 所谓邮借就是借用邮政满足人民对于图书馆书籍要求的一种方法,其实质是图书馆与读者之间通过邮递完成书籍的借还。 这种服务方式对于远离图书馆的读者有着重要意义,也是发挥馆藏文献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服务形式。 笔者拟以邮借服务为视点,以近代为视域,予以研究分析,推动相关研究走向深入。

2 图书馆创设邮寄借书服务的起源及发展

中国的邮借服务是在“苏学会”中萌芽的,1898年刊登于《国文报》的“苏学会简明章程”办事八条中提出: “会中讲堂及藏书庋器之所,必不可无。”而对于“藏书庋器之所”的藏书,入会七条明确规定:“凡近城镇乡有愿入会者,照出会费五圆,惟书籍觅寄既难,又不能克日缴到,须本人自觅友代寄,邮费自理,但须照看书章程办理。”[2]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邮寄借书概念。

但自此之后直至1916 年,中国科学社图书馆制定“暂行流通书籍章程”[3],才对邮借服务中的图书目录、担保金、借书册数、借阅时间、借阅费用等流通环节和各要素做了详细的规定,这应该算是对邮寄借书服务完整描述的始源。

1921 年上海通信图书馆创建,拉开了邮借服务发展的帷幕。 但之后几年仅有马氏通信图书馆、河南省立图书馆、甘肃省立图书馆及宁安私立教育流通图书馆等少数图书馆开通邮借服务,可以说是发展缓慢。

1929 年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一次年会,会上专家提议教育部通令各省创设流通图书馆,即使不能立即办到,应责令各省教育厅,令省立县立图书馆加开流通图书部;通过了于震寰的“请建议国民政府减轻图书馆寄书邮费案”[4]和曹祖彬的“各图书馆互借书籍法案”提案[5],提出相距甚远之图书馆书籍可用邮寄,费用由借书人负责,凡是图书馆寄出的书籍,须订定减费办法。

正是因为图书馆界给予了邮寄借阅服务以足够的重视,并借助于政府部门扩大其范围,此后流通图书馆或是公共图书馆的流通部相继创设,邮借服务得以快速发展。 正如许振东所说“图书之流通办法,在一般图书馆早已成为普通业务,如通信借阅、巡回文库等,无非为阅者谋便利,将书籍流通馆外,阅览人可以不必来馆,亦得借到书籍阅览”[6]。

3 图书馆创设邮寄借书服务的主体属性

提供邮借服务的主体以进步人士、先进团组织、社会团体和实业界自建的专业性邮借图书馆为主,以公共图书馆和私立图书馆创设的流通部为辅。 这些图书馆在借书方式和服务对象上有较强的针对性,极大地丰富了社会大众各个层次的阅读需要。

3.1 进步人士和团体创办邮借图书馆

进步人士和团体创立的专业性邮借图书馆,在图书馆业务的许多方面都有创新,尤其在图书流通服务方面。 这些图书馆从实际条件出发,所创造的满足现实需要的工作方法,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和明确的发展方向,为党联系劳动群众,组织革命队伍,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在配合抗日战争方面,亦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3.1.1 上海通信图书馆

上海通信图书馆初始是由谢旦、应修人和另外几个视书如命、热心国家大事的人,把各自的书放在一起,共同发起了读书会,互相交流。 后来随着图书逐渐增多,就从“共进读书会”转变为“共进图书馆”,1921 年叫“上海互助团通信图书馆”, 1923 年改名为“上海通信图书馆”[7]。 图书馆前期由商务印书馆的党组织领导,1925 年“五卅”运动以后,馆内建立了共青团,不久即建立了党组织,直接领导图书馆的活动。

上海互助团通信图书馆在其创立宣言中称,要使该图书馆“成为远近人们的藏书库,只以邮筒往返,便能以余暇读爱读的书报,不受制于路途、不受制于经济、不受制于职务、也不受制于时间”[8]。 以“利用通信的方法,使各地方有志读书者得以自由读看有益的书报”为宗旨,同时发扬进步思想,摒斥反动潮流,灌输革命精神。 基于以上原则,通信图书馆采用通信借书法向社会民众借阅图书,不向读者收取保证金和借书押金等费用,“凡载于书目的快报,都可来信借看,无须租费”[9]。 只要想借书皆竭力服务。

上海通信图书馆的产生,是“集着各地志愿为社会服务的人,本着己立立人的心思,用各尽其力的方法,以应社会上一般人各取所需”[10]。 带动了邮借服务的发展。

3.1.2 马氏通信图书馆

马氏通信图书馆成立于1923 年,由天津社会主义青年团所创设,取马克思主义之意义。 在其成立宣言中写到:“我们的目标便是马克思主义,因为我们相信,马氏学说是改造社会的惟一工具。 我们更相信,改造社会不是少数人能办到的事,所以把我们的工具——马氏书籍来供给大家,组织这个马氏通信图书馆。”[11]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革命立场和观点。

图书馆以“与马氏学说没有关系的书籍”概不入藏为原则,由其公布的第一期书目可见一斑,《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与资本》《伟大的创举》《马克思资本论入门》《共产党》《新青年》等书刊赫然在目,这些珍贵文献都是早期共产主义者必读书籍。图书借阅采取邮借方式,仅收取邮寄费用。

3.1.3 蚂蚁图书馆

1933 年3 月“蚁”社(1927 年成立的进步的职业青年文化团体)于上海创立蚂蚁图书馆。 蚂蚁图书馆继承了上海通信图书馆的传统,用邮借方式服务大众,提倡社会教育,帮助买不起和买不到书的青年看到书。 为此该馆实行“五不主义”:不收手续费、不需要保证金、不受身份资格限制、不须熟人介绍、不受地域时间束缚[12]。 无条件为全国读者提供书籍借阅,使“远近各地有志读书,而困于地域、时间、经济者,都能不离住所,不妨职务,得自由借读”[13]。与马氏通信图书馆相同,只须自备邮资即可。

蚂蚁图书馆开办不久,其邮借读者即遍于全国各地。 但不幸的是,1938 年蚂蚁图书馆被查封。 陈独醒曾这样评价蚂蚁图书馆,“完全采用通信借还办法,藉使穷乡僻壤之士亦得享受借书之利益,此为国内图书馆所仅见,裨益文化,当非浅鲜”[14]。

3.1.4 其它图书馆

1939 年在上海成立的中华业余图书馆,是在“蚂蚁图书馆”的基础上改组而成,继承了“一切为读者”的指导思想,注重邮递借书和集体借书[15]。继续发扬了蚂蚁图书馆的优良传统,在日伪统治下的上海,坚持斗争,传播进步书刊。 据统计1949 年他们的外借服务每月外借书刊达8 千册,深受群众欢迎[16]。

1932 年2 月中华苏维埃中央图书馆建立,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的第一个较大型的图书馆。除了馆内借阅,路远不便到馆读者可邮借图书,只需机关证明,并附足邮票即可。 邮借图书业务的开展,这对交通不便,战火纷飞的苏区来说,实为可贵之举。

3.2 社会团体和实业界创办的邮借图书馆

社会团体和实业界自筹资金创办图书馆,开设邮借服务。 其目的各不相同,有的为社会民众教育,有的为了便利该社社员借阅,有的为小学教师进修之便利,有的为宣传灌输大众专业知识。

3.2.1 申报流通图书馆

1932 年12 月1 日申报馆“鉴于市上一般商人、工友、学徒等缺乏读书机会”而特设流通图书馆[17],同时也是纪念申报馆创业60 周年而兴办的三项社会服务事业之一,李公朴任馆长。 1933 年6 月设邮借部,为那些由于“路途往返不便、职务时间冲突”,而无法来馆借书的读者提供邮借图书服务[18]。 邮递范围最初限于上海本埠,在半年时间里,通过邮政送书上门的图书达4000 余册。 于是,在建馆一周年之际,推出了外埠邮借服务,“为适应外埠读者之需要,并谋离沪读者继续借书之便利”和“利用邮政的力量,将图书流通至全国各处”[19]。 据1934 年底的统计,参加邮借部的读者,本埠有400 余人,外埠亦达100 余人,邮借图书6550 册[20]。

3.2.2 蚁蜂戏剧图书馆

1934 年上海蚁蜂剧团创建蚁蜂戏剧图书馆,以“蚁蜂般之精神去搜集国内外戏剧图书,灌输大众以戏剧知识,帮助促进戏剧运动”为宗旨[21]。 因受借阅客观条件所限,只开展了邮借服务。 凡戏剧爱好者均有加入该馆借阅图书之资格,需缴纳保证金一元并预存邮费,邮借图书往返邮资,均由读者负担,每次限借一册。

3.2.3 教育短波社图书馆

北平教育短波社,为谋小学教师进修之便利,解除小学老师无力购书,购觅不得书,或借不到书之种种困难,除作图书代办,图书奖赠等办法外,社会工作部还创设“邮借图书馆”[22]。 在其通告中称:“想让小学教师及其它教育从业者,真实地负起推动下层文化的责任, ‘读书进修’‘充实自己’成为第一个重要事项。”[23]该社以建设下层文化为使命,设法解决小学教师读书困难之问题。

3.2.4 其它图书馆

1932 年上海佛学书局创办图书馆,该馆附设于佛学书局内,除了陈列本局出版的佛学图书外,还广为购置其他书局、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包括佛学以外的书刊。 作为专业的佛学图书馆,其设立为学者及信众借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尤其对上海外埠读者提供邮借服务。 上海银行图书馆针对外埠支行办事人员,开设邮借服务,但需要提供该行处经副襄理或主任公函,该馆不仅编有外借书目,同时如有新书,则随时会在《海光月刊》刊发[24]。 励志旬报社图书馆广置书籍数千种,特设邮寄借书。 上海南艺社为提倡新文学及介绍世界著名作品,凡邮政通达之各市镇,均可利用邮政挂号寄递送到。

邮寄借书之所以在社会团体和实业界创建的图书馆中广泛发展,中华基督教协会创设通讯图书馆的源起可代表广大心声,“各地的传道士、学校教员、学生等,经济力不充足,而求知心极急切,需要良好的书籍,而没有充分的购买力,现在藉通讯图书馆,可以费最少量的金钱,读最大量的书籍”[25]。

3.3 公共图书馆和私立图书馆之流通部

1929 年之前,各省公共图书馆对于流通图书事务,并没有太多的措施,巡回文库是其主要形式。1929 年图书馆界在协会年会决议提倡流通图书议案的影响下,纷纷开展流通工作。 如浙江省立图书馆除流通图书部固定设立外,于本省境内,办理通信借书,以期流通事业推广于浙江全省;嘉善县立图书馆在1928 年至1937 年建馆九年间,举办有巡回文库、金石书画研究会、读书会、通信借阅、书画展览会等活动[26];1931 年,东方图书馆成立流通部,办理图书借阅,外地读者也可以通过邮递方式借阅东方图书馆的图书[27];1933 年江西省立图书馆和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成立流通部,办理通信借书[28];1940年南平县县立图书馆设立教育书报社邮借部。 但总体来看开通邮寄借书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并不太多。

私立图书馆中最有成效的则为陈独醒于1925年3 月创办的浙江流通图书馆,也是近代最早以“流通”命名的图书馆。 读者只须预缴五角以上一元以下的寄书邮费即可通信借书,读者以浙江本地为最多,达全省75 县之中的61 个县,外地读者北至绥远、察哈尔,南及云南、广西,遍及全国。 1925 年时通信借书人数为806 人,至1930 年通信借书者多达7372 人[29]。 为了节省读者邮寄费及简便借还手续,图书馆制定有代理图书办法,设置图书代理处,由代理处一并向图书馆借还。

4 图书馆创设邮寄借书服务的运行保障

4.1 制度保障

图书馆的邮递借书业务,是图书馆为驻地外的不便来馆办理借阅手续的读者服务的重要方式。 这是一项较繁杂而细致的工作,事先须制订出明确而行之有效的规则。 如《上海互助团通信图书馆章程》(1921 年)、《公益会通信图书馆章程》 (1928年)、《浙江省师资进修部学员通信借书暂行办法》(1936 年)、《教育短波社邮借图书馆借书规程》(1936)、《浙江省社会教育通讯研究部通信借书暂行办法》(1937 年)等。 这些办法或章程等都基本上对组建目的、借书流程、申领办法、邮寄经费与押金、借阅册数与期限、所借文献爱护赔偿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4.2 书目保障

外地读者不可能到馆查找所需图书,这给邮借工作带来了困难。 为此图书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弥补:一是编制书目,借阅者购买或免费邮寄,根据书目借书,达到有的放矢,这也是各馆采取的主要解决办法。 如上海互助团通信图书馆规定:“我们所有书报,编成书目,并印借书约,备借书者索阅,新到书报,临时报告于借书者。”[30]浙江省社会教育通讯研究部图书馆则“书目购备十份,设立通讯借书库”[31]。 蚂蚁图书馆要求在邮借图书之前须购求本馆图书目录;通信图书馆则免费将书本式目录分送各地以便查阅;浙江省立书馆“编印图书总目,通年日夜开放,推行通信借书,举办读书运动”[32]。 二是编印《新书通报》,及时报道馆藏新书。 如上海通信图书馆通过编印《上海通信图书馆月报》开列书目指导读者阅读;《读书与出版》设有“通信借书”栏目,每期刊发不同类型的借阅主题。 三是直接根据读者需求购书,如马氏通信图书馆在对社会服务采取印发馆藏目录的同时还会根据借阅者的需求购入;中国合作学社仙舟合作图书馆在没有馆藏时亦会照索书单设法购买。

4.3 文献保障

公共图书馆一般藏书都较丰富,各学科门类都会收藏,通过邮寄借书,可以把那些远离图书馆的人群特别需要的如农业、畜牧、海洋、教育等方面的书籍流通到基层,发挥其作用。

图书馆亦会根据自己的性质,进行针对性的收藏,如党所领导的上海通信图书馆,通过邮借服务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因此新文化出版物和革命文学作品皆在其收藏范围,进步书刊的大量入藏,是上海通信图书馆的藏书特色。 蚂蚁图书馆藏书则以新文艺和社会科学书籍为主,为了应对读者的需要,该馆每年还会开展“征书运动”,其中一次就征到了4246册之多[33],至1935 年时藏书达到一万本,这些藏书全部是由“蚂蚁”们和热心社友捐赠[34]。 1934 年成立的中国合作学社仙舟合作图书馆,1935 年开始实行邮借服务,该馆最可借鉴之处,在索书时不必先问有没有馆藏,尽可将所借之书向该馆借阅,只要写得详细,该馆如果没有备着这一种书籍时,也可以立刻照着索书单去设法购买,或征求赠送。 务使读者在索书时,有求必应。 这种作法,不可不谓之先进,与当今图书馆开展的“你购书我买单”有异曲同工之妙。

5 图书馆邮寄借书服务之要素特征

5.1 限制性的读者对象

大多数的邮借服务对于读者都有一定的限制,主要表现在区域限制和资格限制两个方面。 如:浙江省师资进修部图书馆要求通信借书学员,暂以收入较微无力自购书籍,而地处山僻,距离县立图书馆或其他可以借书之机关较远者为限;北平教育短波社邮借图书馆则主要对小学教师开通邮借服务;有的图书馆还要求读者要经由当地机关大商肆或当地民教馆保证,才能取得资格;有的要求则比较宽泛“外地读者也可以通过邮递方式借阅东方图书馆的图书”[35];申报流通图书馆规定“凡系本馆离沪读者、凡系参加本馆读书指导取得登记证书者以及凡系本馆读者之介绍者”[36]可要求邮借图书;社会团体和实业界创办的图书馆邮借服务对象主要是本机构从业人员或是有相同兴趣爱好者。

5.2 多种支付形式的邮寄费

大部分邮借图书馆在办理邮借业务时,为了保证图书不受损失和正常流通,一般都要邮借人支付一定的保证金和邮寄费。 保证金与到馆借书无多大区别,主要表现在邮寄费。

邮借服务中支付邮寄费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邮寄费读者和图书馆共同负责,寄书时由图书馆支付,还书时由读者支付,如北平教育短波社邮借图书馆、公益会通信图书馆等采用此法;二是往返邮资均由读者支付,如蚂蚁图书馆、马氏通信图书馆、蚁蜂戏剧图书馆、上海南艺社图书邮借部等,这种支付方式为图书馆通信借书中是最普遍的存在;三为不收取任何邮寄费用,如上海通信图书馆。

5.3 体现人文关怀的流通时间

因为邮借的关系,所在图书流通时间规定与在馆借阅会有所不同,图书馆会留出图书在邮寄路上的时间,如申报流通图书馆的出借期限(连邮程在内)有两种,本埠邮借期限不得超过14 天,外埠邮借期限由于路程关系,借期也相应延长到一个月;浙江省社会教育通讯研究部图书馆借阅时间则相对较长,以一月为限,必要时得申请展期二星期,也就是就图书可以最长借期约45 天;教育短波社邮借图书馆规定的更为详细“每次所借图书,借期不得超过一个月(邮递不便地方本社可酌予展期),借期算法:自本社寄发图书之日起,至借阅者寄还付邮时止(以邮戳为凭)”[37]。

在邮借服务中,为了节约读者时间,申报流通图书馆在其《外埠邮借简章》第四条规定:“图书出借,每次一册,惟每次图书借出时,书内附明信片即通知卡一张,读者收到图书时,可检出明信片填就寄下,本馆接到后,当将第二次图书寄上,以此循环,使读者读书不致因还书而有中辍之虞。”[38]所以申报流通图书馆的借书证又叫“循环借书证”。 教育短波社邮借图书馆在其规程中第十四条规定:如欲阅读某类书籍,而不知有何书可读者,来信只须写明范围,本图书馆可代为选配,惟于某类书籍,曾读过何书,须一并附知,以免本图书馆选配重复。 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图书馆对读者的人文关怀[39]。

5.4 相对较少的借阅册数

通信借书鉴于馆藏及远距离邮寄,每次借书相对来说间隔比较长,再加上当时图书馆的藏书量都不太丰富,所以借书册一般多者三册少者一册。 如浙江省师资进修部图书馆、浙江省社会教育通讯研究部、教育短波社邮借图书馆等借阅册数每人每次以三册为限;公益会通信图书馆每人每次借阅图书中文者至多不得过三册,西文者不得过二册;申报流通图书馆规定每人每次一册。 如此直接导致邮借总量不可能太多,如1934 年时的汉口邮工图书馆2 月外借册数仅71 册,3 月80 册,4 月127 册,5 月93 册,平均92 册[40]。

6 图书馆创设邮寄借书服务的意义

6.1 开创新的流通服务方式

公立图书馆自成立时起,就面向读者提供服务,而私立图书馆,则以韦棣华女士筹办的文华公书林为首,面向公众服务,开架阅览,并设有巡回书库等。但总体看来图书馆的流通服务一直以阵地服务为主,辅以流动书车(箱)、巡回文库等。 这些服务都只能在以图书馆为中心的一定区域内进行,要把读者面扩大,虽通过“馆际互借”可以做到,但手续相对比较麻烦,而且花费的时间也较长;有的馆可以通过介绍信借书,却也要读者到馆才可以办理手续。

邮寄借书作为新的服务方式正好可以解决以上问题,读者与图书馆员之间靠通信、电话或电报借书,这正是邮寄借书与日常借书处的主要区别;而且与读者一旦建立“邮借”关系,一般都能与图书馆保持长期联系。

6.2 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图书馆在馆借阅服务都只能是在图书馆开放的时间内,闭馆时则不会接待读者,而邮寄借书则不用考虑这些,只要馆员收到借书单,就可按单发书。 邮借服务亦不再受地域的限制,这是显而亦见的,只要读者按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办好手续,无论是在国内的城市还是偏僻的乡村,即使国外都可邮寄借书。由南京励志社邮借图书的缘起也可窥此意,“惟本社社员,散居各方,不仅限于本京一隅,对于借阅问题,不免顾此失彼,为求社员普通阅读起见,特拟定通信借书办法”[41]。 上海通信图书馆到1928 年,借书者遍及全国20 个省区,甚至及于南洋群岛、日本、美国、法国等海外各地[42]。 量才流通图书馆,与读书指导部保持联系的通信读者有600 多人,外地长期邮借读者500 余人[43];蚂蚁图书馆的读者遍及全国,远的至云南的通海、朝鲜的城津、四川的宝阳等[44]。 足见邮借服务在得到民众的需要和认可的同时,更多的地打破了地域的限制。

6.3 增加民众教育机会的均等化

学术史上,有所谓“平民教育始自五四”之说,“五四平民教育”被广泛认可为一种面向下层社会大众,通过“文化运动”促其“觉悟”的新模式[45]。 而图书馆作为开展文化服务事业的基础设施,被一致认为是一个实施均等教育的最好场所,而其邮借服务更是把这种均等化进一步扩大,特别是远在乡村的农民。 李钟履曾说:“城市中之图书馆,犹如锦上添花;而乡村间之图书馆,实似雪中送炭。 锦上无花,仍不失其绮丽,而雪中无炭,则冻馁随之矣。”[46]为农民读者服务也是图书馆的重要使命之一,邮借为农民借书提供了可能,而且更切合农民的阅读需求。

上海通信图书馆为民众服务的指导思想十分明确,认为“没有图书馆以便利群众,则书报只能流通于有产阶级”,“旨意在使无产者有得书看”[47],把图书馆的驻地教育人群由有产阶级扩展到无产者和全国大众。 和顺图书馆为使更多的民众利用图书馆以及服务能惠更远的乡村,馆员利用收音机来吸引到馆观听,并将所采录的信息,装订成册,按期刊发,“(赠送)县城和近村各机关、学校、商店,不取分文;就是较远的邻县各地方,只要有信来索,本馆也照址寄赠。”[48]虽然和顺图书馆并没有明确的开展邮借服务,但所出之刊亦应为其馆藏一部分,实际上是一种单向的借出服务。

纵观邮借服务,无论是从服务方式、流通地域还是教育民众等方面都有其优越性,也得到了民众的认可。 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其发展还远远未达到预期。 蚂蚁图书馆曾在其创建一周年进行了统计:借书人的区域,上海占1/7,各省占1/3,国外2人;职业上多数是商人和学生,工农是绝对仅有。 所以文化落后的区域、工农群众仍然是邮借服务需要发展的重点对象。

7 邮寄借书在当今的发展

邮寄借书自产生至今,不但未曾中断,更是发展壮大。 邮借方式由单一的邮局邮寄发展为邮局、快递及物流等多种方式,书目亦由纸质书目转为电子书目,提高效率的同时更是扩大了读者的借阅范围。

2014 年苏州图书馆,利用现代快递物流网络开通借书服务,随后各公共图书馆纷纷开展网借服务。 近几年因疫情影响,快递借书一度迅速扩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公共图书馆基本都开展了此项服务。 如东莞图书馆在官方微信公众号设有“快递借书”服务的界面,只要支付物流费用,即可享受图书快递到手的服务;安徽省图书馆对持有该馆成人借阅证的读者开放“网借图书”,并制定有相应的借书范围、规则和邮费,其网借图书已遍布全国;长春市图书馆在市朝阳实验小学开展了“邮书到校”服务;浙江图书馆开通“U 书”快借服务;杭州图书馆的“一键借阅”服务平台;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在“易书”平台设有读者快递转借;厦门市图书馆设有“飞鸽传书”等网借服务。 部分区县级图书馆亦加入其中,如广州越秀区图书馆借助“互联网+”技术,整合利用邮政快递服务,市民只要在“网借平台”下单选书,付4 元快递费,新书就可以快递到家;还有岱山县图书馆、罗湖区图书馆等亦开展了此项业务。

8 结语

近代图书馆的邮寄借书,虽其读者对象、借还手续、借阅地域、借阅册次等还存在许多不足或需要改进的地方,但作为图书馆的一种特殊流通服务,无论是工作实践还是服务理念都得到了长足发展。 在增强图书流通性的同时,更是图书馆从广设据点的点,扩展到面的重要措施,对今日公共图书馆界拓展服务领域,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借书流通图书
图图借书
借书去
图书推荐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借书
班里有个图书角
图图借书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商贸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