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导语: “县域乡村振兴” 及其视角展开
2023-06-07李棉管
李棉管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有关乡村振兴的研究已然构成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从时间上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明显的阶段分期。
早期的乡村振兴研究大多是规范性研究范畴内的“政策阐释性研究”。阐释性研究的核心特征是将政策话语与学术话语对接起来,用学术命题为政策条文提供注解,由此完成“政策倡导”的研究目的。不可否认,阐释性研究是必要的。宏大的发展战略需要宏观的观察视野,模糊政策有被澄清的必要性,框架性的政策文本有被进一步具体化阐释的空间。因此,如果不是生硬的拼接,而是真正运用理论话语对政策话语进行逻辑展开,这的确是重大战略初期所需要的规范性研究。然而,即便是后者,汗牛充栋的规范性研究似乎也正在走向饱和。
近期的乡村振兴研究则更多地走向“经验性研究”。这些经验性研究大多具有以下取向:以更聚焦的问题意识研究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总结提炼不同场景下乡村振兴的具体模式,在具体案例中展开对政府、市场和社会不同行动主体的角色定位分析,等等。这样一种研究转向与我国乡村振兴的具体进程高度相关。乡村振兴已经从政策倡导走向了政策实践,以乡村振兴示范点、乡村振兴示范带等形式开展的建设试点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而试点的意义本就在于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和优化改进。
在逐渐兴起的乡村振兴经验研究中,有一个研究方向极富潜力,即县域乡村振兴。县域乡村振兴研究的优势不仅仅表现为其研究层次,即介于国家乡村振兴与村庄乡村振兴之间的中观层次,其更突出的优势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以县域为中心把握乡村振兴的具体模式。县域本就是乡村振兴的落地单位(杨华,2019),作为政策转译的最后一级政府(李棉管,2019),县级政府是连接行政使命与治理情境的关键桥梁。因此,在县域单位内,研究者不但可以观察到政策制定,还可以观察到政策执行,从而将乡村振兴地方性建设的全过程纳入视野。
第二,以县域的融合视角化解乡村振兴路径之争的迷思。到目前为止,有关乡村振兴的方向和路径仍是学术争论的焦点,“以城市改造农村”和“培育乡土性的发展能力”分别代表争论的两端。事实上,当研究者将分析视野转向以县域为中心,我们的观察结果可能是新型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有可能同时得到实现,并且二者相辅相成。
第三,以县域为观察视角发现乡村振兴的主体性。“县域乡村振兴”的研究视角本身就是一种过程研究视角。县级政府在制度环境下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制定,乡镇政府在治理情境下的执行策略选择,以及不同角色的民众在乡村振兴项目中的参与程度、抉择,都反映了不同角色的主体性。以县域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就是一个“地方主体性”(王春光,2023)发现的过程。
第四,以县域为分析单位展开乡村振兴的比较研究。正是因为在县域层面上反映了乡村振兴的具体模式,而县域又反映了地方主体性的差异性,“县域乡村振兴”预示着模式的分化,这是展开比较研究的现实基础。
本期乡村振兴专栏所收录的三篇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对“县域乡村振兴”展开了经验研究。
《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低水平均衡”及其突破——川西B 县乡村振兴的案例研究》一文的选题富有张力。以往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将“农村空心化”视为默认起点,然而这种“默认共识”忽视了农村情境的多样性,从而形成了一定的视野盲区。川西B 县的人口流动模式是“域内流动”,形成了“低水平均衡”的发展态势,这是一种与“农村空心化”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然而,地方政府在合法性机制的作用下采取情境性抽离方式开展乡村振兴建设,从而导致了“低水平均衡”的再生产,其建设结果与乡村振兴的战略预期相去甚远。突破“低水平均衡”,真正走向乡村振兴,嵌入性的治理策略是关键。在“人口的低水平均衡”“产业的低水平均衡”和“治理的低水平均衡”三个方面发力是可能的建设方向。该文的另一个学术贡献在于,以案例研究的形式提示了在县域层面上研究乡村振兴“具体模式”(而不是“统一模式”或“抽象模式”)的重要性。
《绿色农业产业创新实践的持续之道——“外部环境-基层策略”视角下的案例研究》一文描述并分析了水镜县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绿色农业产业培育及其持续的地方性实践。过往的政策创新研究更多关注“创设”及“扩散”,该文将分析重心置于“创新何以持续”,准确定位了研究的边际贡献。文章以“外部环境-基层策略”的分析框架生动地展示了地方政府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主体性及其发挥过程。具有能动性的地方政府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适应性地采取了不同的执行策略,从而使得政策创新具有了持续性。正如作者所指出的那样,地方政府在“产业引领机制”和“压力应对机制”两种综合性策略之间的适应性调整是绿色农业产业得以持续落地的关键。事实上,乡村振兴项目的持续性是一个现实的挑战,在一些地方性实践中,“轰轰烈烈的开场,冷冷清清的收场”是乡村振兴示范点常见的建设周期。该案例研究对此问题的直接回应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乡村振兴中政策营销何以有效:基于框架效应的调查实验研究》一文关注乡村振兴的政策工具。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增强乡村的内生发展能力是关键,而乡村内生发展能力的提升一定离不开农民的参与性和主体性。那么什么样的政策工具能增进民众对乡村振兴项目的参与性呢?该文以调查实验的研究方法检验了框架效应理论的作用机制。来自某县虞镇的调查实验证明,“得益框架+描述性规范”能够更好地增进调查对象的参与意愿。该文对目前正在开展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和示范带建设具有政策参考价值。在示范带建设的初期,以“大工程”“大项目”为主要形式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必要的,但如何让民众有现实的获得感是增进民众参与的关键。
以上三篇论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县域层面乡村振兴的实践研究。一组专题论文可能无法反映“县域乡村振兴”的全貌,但它们都共同提示,“县域乡村振兴”是一个富有潜力的研究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