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深度学习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

2023-06-07陈丽芳

天津教育·下 2023年1期
关键词:深度语文老师

陈丽芳

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要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而深度学习为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了实践路径。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一个全身心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教育形势下,深度学习成了一种关注学生深层理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方式,让课堂从浅层走向深层,让教学真正高效起来,让学生真正成长起来。深度学习的促发需要教师正确掌握其特点及作用,让学生全面、深入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并进行深层、深刻、深度学习,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生命、智慧的头脑、丰富的灵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一、关联性情境助力深度参与

最好的教育是共情,小学语文教材是很好的共情教育的材料。纵观统编版语文教材,既有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精华、当代的新科技成果、通俗易懂的現代文体,还有一些时代背景较为特殊或历史感较为厚重的作品。受到日常生活经验、语言理解水平、社会认识背景的约束,小学生往往对课本中的部分文字资料具有认知的盲区,因此老师要针对课堂要求和学生求知需要,发掘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资料,并创造在一个主题或同一线索下的若干个联系较紧密的故事情景,引导学生从文字走向作者,再从作者走向历史背景,促使学生积极地去了解、理解文本。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和历史情境关联起来,只有深入思考才能挖掘人物行为背后的精神实质,与作者产生的情感共鸣。唯有如此,方可促进学生在语文课堂产生自信和流动的热情,使知识深入,让学生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思想启示。

比如,教学《倔强的小红军》这一课,老师需要让衣食富足的学生们认识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辛艰难,缩短文本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更深层的读书兴趣,通过亲其文,悟其言,从而理解“小红军明明早就那么累了,为何还要比赛跑?明明早就很饿了,为何还要撒谎?”不顾自己的生死,说着谎话,把自己饿死了的这种倔强,其实是小红军舍己为人的高贵品格的外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风范。

又如,小学二年级上册《树之歌》中描述了十一种树木的形状、颜色和习性。学习这首儿歌时,教师若只是让学生通过课文中介绍的图画认识不同的树木,学生自然就只会走马观花地进行诵读,非但无法实现深入教学,还会影响学生的读书兴致。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杨树、榕树、梧桐和枫树等具体形态,展示不同树木的树叶标本,让学生通过辨认、观察和思考品味儿歌中比喻句、拟人句的表达效果;体验南方和北方不同的气候特点,感受“喜暖”和“耐寒”的习性;了解植物中的“活化石”;引导学生创编儿歌,体验创造学习的快乐,以创设情境的方式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推动了学生思维开掘的纵深发展,激发了学生观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二、驱动性任务促进深度学习

任务执行促进学生挑战性学习。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可作为发展知识与创造能力的催化剂,将简单枯燥的课程转变为生动有趣的教学材料,并采用目标驱动的教学方式制定合理的单元目标,便于老师将上课的任务交给学生,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小学语文课本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家是如何对动物表达感情的;写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并试着写出特点。”在学习丰子恺的《白鹅》时,老师以“漫画”为切入点设计了以下任务。一是观看丰子恺的漫画,说一说漫画带来的趣味;二是从叫声、步态、吃相等方面找出表现白鹅高傲的词句,体会“漫画式表达的效果”以及作者的情感;三是用夸张的方式把认为最喜爱的一个动物画出来,并放大其特点。这样的任务设计可以将老师的教育愿望转变为学生自己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充分接触语言文字,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营造平等互助的课堂气氛,通过设置一系列的任务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促使学生在探索任务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深度学习,最大潜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比如,学习《草船借箭》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文中一个人物以第一人称做自我介绍,这个任务有利于学生重组书本知识,在语言实践运用中完成从语言知识到语言能力的转化和升级。小学语文课本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故事”。基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理念,教师执教《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时,设计了发布“朋友圈”或是向《森林报》报料的交际任务,让学生站在不同任务的视角开展任务活动,比如站在红头的视角,讲述在牛肚子中惊心动魄、劫后余生的历险;站在青头的视角,讲述在朋友有难时,自己如何使出浑身解数营救的过程;站在草或牛的视角,讲述作为这场历险或营救的现场目击者的所见所感。这样的任务设计为单元习作“我来编童话”铺路搭桥,既考察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真正培养了学生语言文字实践运用的能力,这才是深度学习。

三、关键性问题推动深度思考

高质量的问题是激发深入阅读的前提与保障,而关键性问题则是直接启动阅读进程、发掘课文意义、助力阅读升级的重要凭借。老师应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架构与内容,找到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以及最需要体会的思维与情感,设置可以串起文章内容的主要问题,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深入思考。执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一课,老师以中心句“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的、迷人的风景”为抓手,引领学生顺着问题去思考、探索,循文明像,从平凡的事物和场景中感悟乡下人家可以欣赏到的风景,体会文章的内容之美、形式之妙和情感之深,从而实现深刻认识课文、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教学问题的质量决定着学生思考的广度与深度。老师应发现每一单元在本年段、本单元中最有教育意义的知识点,发掘和设计优质问题,引领学生展开有梯度的思考、对话、质疑和探究,使课堂更富有生机与活力。如,三年级上册第17课中《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都是描写风景的古诗,教师可以以山水景象为切入点设计三个主要问题,“三首古诗就如同三幅风景画,你最欣赏哪一幅?”“根据诗歌展开想象,给大家推荐自己最欣赏的山水画,并说出喜欢的理由。”“三首诗歌分别是如何表现山水的不同特点的?”通过这三个问题的串联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内涵,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从而提高课堂效度。

语文教学在文本阅读时要遵循文本的结构方式,搞懂结构有助于教师设计关键性问题。先明确文章结构藏着三种境界,即文字所表达的含义、文字背后的寓意以及文本的表现技巧。然后设计“作家是如何创作的?”“如何遣词造句的?”“如何表现情感的?”“怎么写成的文章?”“作者为何要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的?”等问题,让学生像作者一样去思索、去构思、去表达,培养他们发现的眼光,促进他们产生读书的智慧。部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大象的耳朵》一课中,介绍了大象散步时碰到了许多小动物,这些小动物都认为大象的耳朵生病了,于是,大象真的觉得自己的耳朵有毛病,用两根竹竿把自己的耳朵竖了起来,直到遇到了一系列烦心事,他才明白“人家就是人家,我是我。”作为一篇童话故事,作者往往会把自己的思想、情感等精神层面的东西隐藏在文字背后,等着读者去发现。“作者通过写刚开始大象的不以为然到后来大象的不安,想告诉我们什么?”“作者通过写大象还是把耳朵耷拉起来。人家就是人家,我是我。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在一系列问题中让学生懂得“在一個群体里,要坚持自己的看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遇见他人的一些不同看法的时候,应该坚持自己的本心,还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他人及自己的看法,不要盲目地跟风。”这就是作者想说却没有直接说出来的话。教学这篇文章就要通过理解语言文字表层、深层的意义让学生懂得文本所要传达的道理,而这个过程就是深度阅读的过程。

四、批注式阅读引导深度理解

语言的深度学习主要包括对语文学科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深入掌握。批注式阅读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思维,让学生在精读、略读、浏览过程中,持续地进行阅读实践,积极利用自己已有的丰富人生经历和知识资源,与文章作者展开更深入、更广泛、更全面的直接对话,从各个方面认识、体验、解读、挖掘与评价文章,这样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语文课堂中存在的“浅层”学习现象,学生由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

批注式阅读能让学生与文本积极对话,让其静静品味语言,深度感知语言魅力。学生通过批注式阅读把握文章内涵,了解篇章层次、思想、感情、语言特点等,并做到学以致用,读写相长;这样的阅读方式让学生在反思、对比、剖析、总结过程中积累语文经验,从而加深对学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多角度提高学生的批注意识与批注能力,可以全面拓展小学生的读写思考空间,进一步培养其独立读书能力,并激发小学生投入读书活动的浓厚兴趣。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批注的方法读书”,养成“读书做批注”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批注式阅读时必须联系自身的实际生活经验,并调动其生活感受,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深刻的词句批注,以便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升华学生对文字的感受。批注式阅读需要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获取信息,在慢读细品中求得体验,在圈点勾画里质疑思考,使他们明白文中哪些词句直接指向或隐约暗示了文章主旨;思考“针对作者的观点,是否有不同的见解?”“针对作者的情境感受,是否产生过类似体验?”“文章采用了怎样的写法,哪些语段或词句是这种写法的突出体现?”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语文要素中强调,学生要学习用批注的方法进行阅读,根据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老师要引领学生直面文字,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语感知识对文章展开全方位、多角度深入解读,使学生潜心学文、学会动笔批注。首先,在初读课文中,老师要指导学生在字词、句段、结构等方面写下自己的疑问;其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梳理批注,或者引导学生借助词典、词语手册等工具进行解决,以此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内涵;最后,师生在共同梳理问题批注的过程中, 通过一个个问题引发思考,一次次批注阅读深化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学生成为文本的“享受者”“创造者”,实现思维互动与智慧共生。

五、促进性评价引领深度发展

促进性评价是推动学生进行深入认知的基础。老师在课堂上的运用“你借助工具书来理解词语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你能紧密联系上下文认识,真会读书”“你能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来认识,见解独到”“你不但说出了自己喜欢的季节,还道出了喜欢的理由,让我们听得更明白了”等促进性评价让学生把握学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并不断完善自我。

促进性评价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思考学习内容,及时调整学习方法与策略,推动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同时帮助学生理解疑难,积累阅读经验,让学生的思维在发散中得以延展丰富,促进学生对文学形象、文学情感和文学独创性等审美体验的提升。课堂沟通和互动过程中由老师适度予以促进性评价,并指导学生通过“为什么”“我是如何知道的”“它们的区别是什么”等基础问题进入深度思维、深度学习的状态。如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慈母情深》这一课,老师抓住“失魂落魄”一词,引导学生认识梁晓声家境之贫苦、生活之艰难,体会作者想买书又舍不得买书的纠结与不安,不忍向母亲开口要钱的矛盾心理。学生们通过朗读、揣摩、感悟“进工厂找妈妈”“妈妈给钱买书”这两个情景,体会工厂环境的糟糕、妈妈上班的辛苦,还有妈妈攒钱困难却极力鼓励作者学习的胸怀与远见,从而体会“慈母情深”不但是慈母对儿子的感情之深,更是一位少年对妈妈艰难生活认识的一步步深化,而学生对作者“感怀之深”的领悟正是对语境、语义、语用与思考等进阶训练的整合。

促进性评价还能在培养学生进阶性思维方面起到画龙点睛、总结学法和升华认识的作用。在阅读《狐狸和乌鸦》这篇文章中,一位学生说道:“我认为狐狸很智慧,因为他懂得要想得到别人的东西就要动脑筋,让别人自动送上门来。”老师说:“你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很值得赞赏,但你喜欢课文中的狐狸吗?”老师的评论既赞赏了学生多元思维的优点,又顺理成章地将学生的感受引入到正确的价值观中。

六、结语

老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各个环节中充分调动自身感官进行专注思考、充分交流、高效倾听,让教学过程充盈着互动感。在学生遇到疑惑时予以适时指导,进行拓展时予以适当补充,学习感悟时予以适度点拨、调控,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并有充分的空间、合适的机会、足够的资源用以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实现对问题再思考、对内容再丰富、对知识再加工、对过程再论证,有效达成课堂目标。

深度学习是践行素质教育改革、引领学生构建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教师应以深度学习的理念做好“助学”设计,合理发掘课文空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认真创设拓展课程,引领学生在品读中深入思考、积极质疑、大胆创新,并主动参与、完整经历、积极建构。

注:本文系2021年度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课题“立足‘以学为主课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项目编号:BE21029)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深度语文老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