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出深思与讽喻

2023-06-07刘会

关键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初中语文

刘会

摘 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的深思与讽喻,主要针对教条僵化的教育方式。鲁迅巧妙地运用了“小”鲁迅和“大”鲁迅的双重视角,表达他对自由自在、释放儿童天性的“百草园”式自然生活的热爱和留恋,对教条僵化、禁锢儿童好奇心的“三味书屋”式教育方式的不满和反感。

关键词: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双重视角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9课,选自鲁迅唯一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出震惊全国的“三一八惨案”。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不得不远下厦门避难。在这期间,他用充满温情的笔触写下早年的一些生活片段,共10篇文章,后被整理成《朝花夕拾》。和他一贯的批判性风格迥然不同,《朝花夕拾》字里行间弥漫着鲁迅对少年往事的深深眷恋和脉脉温情。

然而,曾经为救国救民毅然“弃医从文”的革命斗士,在那样的特殊时代,真能对黑暗的现实置若罔闻,充满闲情逸致地陷入对美好往事的纯粹回忆中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朝花夕拾》的每一篇回忆性散文里,读者都能或强或弱地感受到他隐晦的批判。可以说,“《朝花夕拾》既有夕拾之朝花的美丽与温馨,更有朝花之夕拾的深思与讽喻”[1]。

一、 深思与讽喻的对象——教条僵化的教育方式

我认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的深思与讽喻,主要在于含蓄隐晦地表达对教条僵化、禁锢儿童好奇心的“三味书屋”式教育方式的不满和反感。正如钱理群教授对该文主题的解读:“学校教育却根本忽略了人的生命的自由成长、健全发展,变成一个‘只要读书’的封闭空间,人和自然的天然联系被隔断,儿童的好奇心被压抑,人的怀疑天性受打击,独立思考的权利和能力被剥夺,童年的欢乐遭蚕食,只被引导去一味追求‘读书致仕’的道路——这都是‘反教育’的。”[2]

二、 深思与讽喻的方式——叙述的双重视角

那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读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深思与讽喻呢?课后问题五的表述,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文中那个活泼可爱、尽情玩耍的小鲁迅宛在眼前,你看到文字后面那个拿笔写作的‘大’鲁迅了吗?你觉得这个‘大’魯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写本文和《朝花夕拾》中其他文章的?……”

这篇文章中,鲁迅巧妙地运用了“小鲁迅”和“大鲁迅”的双重视角。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读出那个在百草园尽情玩耍的“小”鲁迅的活泼可爱,还要读出那个藏在文字背后以笔为枪、与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战斗的“大”鲁迅的复杂情感。具体可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展开剖析。

(一) 百草园部分的双重视角

先来看文中承前启后的一段: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鲁迅写这篇文章时已是中年,他当然知道当时家里的人为什么送他去私塾学习。但在文中,他却说“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一段表达,曾被钱理群教授认为是难得的“神来之笔”。在这里,他是用儿童的视角,通过对比表达“小”鲁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感受:对过去百草园生活的热爱和留恋,对未来三味书屋生活的恐惧和不安。“小”鲁迅认为家里人是为了惩罚他在百草园的淘气顽劣,才把他送到三味书屋的。想一想,受惩罚的日子能好过吗?所以,连续三个“也许是因为”的猜测性排比句,把“小”鲁迅的情急、惶恐、悔恨渲染得淋漓尽致,逼出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的连声呼唤,将“小”鲁迅对百草园生活的留恋不舍之情推向高潮。

但是,这一过渡段中仅有“小”鲁迅的叙述视角和情感倾向吗?我们来分析一下德语“Ade”的突然出现。“小”鲁迅不会说德语,“Ade”这样的德语显然是成年“大”鲁迅才能说出的。为什么“大”鲁迅不用中文“再见了”,而刻意用德语“Ade”呢?因为只有用“大”鲁迅会说的德语“Ade”,才能表达出“大”鲁迅回忆起自己童年生活这一“灾变”的愤激与无奈。

双重叙述视角的运用,还体现在插叙美女蛇的大段叙述上。这个故事,鲁迅是采用“长妈妈给‘小’鲁迅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的。而“大”鲁迅隐藏在字里行间,于“长妈妈”叙述中不失时机地插话,以显示叙述者和听者的存在,使“大”鲁迅的幽默和“小”鲁迅的好奇都跃然纸上。例如:

“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

“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前一句“当然睡不着的”显然是忍俊不禁的“大”鲁迅突然出现的口吻,这在叙述节奏上取得舒缓的效果,更增添了几分幽默感。后一句的“后来呢?”显然是听故事者“小”鲁迅迫不及待的插话和好奇心情的再现。通过朗读者语气的不同处理,同时呈现三个角色:长妈妈(讲故事人)、“小”鲁迅(听故事者)和“大”鲁迅(叙述者),既进入又走出历史现场。

(二) 三味书屋部分的双重视角

鲁迅12岁进入三味书屋跟寿镜吾老先生学习。13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再去药店给父亲买药。这期间,就发生了鲁迅刻“早”字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知,鲁迅小时候读书非常刻苦。但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大”鲁迅却丝毫没有提及自己小时候勤奋苦学的事,而是从“小”鲁迅视角,选择叙述一系列富有童真童趣的事:询问先生怪哉虫被训斥、逃课捉蚂蚁喂苍蝇、起哄式胡乱读书、好奇看先生入迷读书、先生读书时偷画画等。

最值得咀嚼的是对师生读书部分的对比描写:“小”鲁迅和他的同学们读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上九潜龙勿用”“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等,不但没有句读停顿,且句子与原文相比错得离谱。正确的原文是:“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幼学琼林·身体》)“初九,潜龙勿用。”(《周易·乾》)“厥田惟下下,厥赋下上上错……厥包橘柚锡贡。”(《尚书·禹贡》)而先生读的“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不仅没有错误,而且句读分明,且富有极强的感染力:“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学养深厚的“大”鲁迅写这篇文章时,明明知道“小”鲁迅读的都是错误的,为什么还将错就错,不写出正确的句子呢?

其实,这样对比描写是想表明,“我”和同学们是因为不理解自己读的内容,才那样没有句读地乱读一气;先生由于理解自己读的内容,才会句读分明地朗读且陶醉其中。这既表现了先生对读书的热爱和痴迷,也从侧面表现了三味书屋灌输式教学方法的教条僵化。

这其实也是双重视角的巧妙运用:既表现了“小”鲁迅对百草园自由自在生活的留恋,对三味书屋读书以外“寻乐子”生活的怀念,也含蓄隐晦地表达了“大”鲁迅对“教育需要怎样的空间”的思考。钱理群教授的议论更鲜明地表达了这个观点:“‘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鲜明对比,所提出的,正是一个‘儿童的成长,究竟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空间?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的问题。鲁迅通过对自己童年的生命成长的回忆,对这一教育学的根本问题的思考,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个案。”[3]

参考文献:

[1] 陈元芝.批注:把名著阅读引向深处——以《朝花夕拾》为例[J].语文建设,2018(4):3235.

[2][3] 钱理群.如何读与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J].语文学习,2008(11):5762,5762.

猜你喜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思再教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谈语文趣味教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方法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探寻鲁迅生活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