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23-06-07石洁

新西部 2023年5期
关键词:亚文化育人政治

石洁

以网络亚文化为立足点,发掘新时代下网络亚文化的特点以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通过深入的研究,探讨出五个对策模式,从而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高效融合,将教育真正有效地融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当中。

随着网络信息不断深入,网络亚文化现象充斥在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在“三全育人”的理念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与引领者,我们应该认真剖析网络亚文化的内涵,辩证看待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才能够切实地为高校政治教育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新时代下网络亚文化的特点及现象

亚文化,是指基于种族、经济、宗教和地区等不同社会因素而产生的差异文化,现在常指某种非主流、非普适、非大众的文化。近几十年来,随着网络文化大潮涌起,亚文化依赖于媒体,附身于网络,早已闯入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人们脑海中留下自己独有的记号。如90年代流行的“杀马特”“葬爱家族”“火星文”,00年代的 “鬼畜”“凡尔赛”“奥利给”“YYDS”,亚文化通常与主流文化不同,主要折射的是青少年群体对特定社会的认知以及真实情感的呈现,对人们的生活和思维逻辑、社会的文化风格和语言形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反哺主流与交互融合

主流文化是经过时间沉淀和历史考验,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同的,在社会生活的话语权中一直是处主导地位,而网络亚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的一些概念、行为和思维较主流文化而言,内容上具有一定反拨性,而随着网络信息传递的快捷与便利,网络媒体的多元发展,网络亚文化凭借独特的魅力火速“出圈”,得到更多人的瞩目,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成为了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也有一部分主流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形式上有所创新,两者在不断相互转换,相互融合。例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个主流媒体在内容输出中的标题和内容中使用到的网络用语“怒赞”“牛”等词汇便是最好的例证,还有2022年山东潍坊疫情暴发,身穿大白衣服的哥哥为了叫家中弟弟出来做核酸,因敲门敲不开,无奈只好用梯子爬窗,这个视频内容用简洁可爱的漫画形式去还原,且被多个主流媒体转载,引发众多网友热议,成为了号召大家配合核酸检测的宣传片,不难发现主流文化也开始尝试用青少年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制作去创新表达形式,内容上也更接近百姓日常,同时拉近了百姓和主流媒体的心。网络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交互融合让我们看到了多姿多彩的文化碰撞,也让中国文明提升有了更好的契机。

(二)部落群集和圈层效应

新媒体技术的革新下,人们生活的接触方式在不断改变,人类社会原有结构也在悄然变化着。作为网络亚文化群体的主体结构而言,网络虚拟世界的关联性让处于离散的个体在一定时空里汇聚成群集形态,像2020年末全国各地的肖战粉丝自发抢票应援偶像,使沉寂十个月后的肖战重回舞台,又例如“牛爱芳的小春花”抖音短视频网红,以分享农村日常生活为主,淳朴老实的人设让其坐拥两千万粉丝,后被曝作假,一度封号,支持或反对的言论,因彼此在某一事件上持相同观点,让处在不同地点且素未谋面的一批人,认为彼此找到精神上三观契合的伙伴,呈现出部落群集的特点,网络的发展让他们有了自我表达情绪的平台,也让他们成为各类网络事件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如今青少年生活中还衍生出了最新的圈层文化,具有多元和固化的双重特质,他们有着严密的组织结构,内部权利固化,让其对外来文化呈现出极端的排他性,在网络的催化和助推下,让它成为具备时代特征的一种典型形态。

(三)青年创造与众声喧哗

青少年作为网络亚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播群体,以个性化的创意、独特的表达、跳跃的思维方式,来创作表达情绪以及对现象的嘲讽的内容,通常具有直白、创新、多元的特点。如“干饭人”是表达吃饭很积极的状态;“打工狗”“工具人”“社畜”“996”是当代打工人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描绘;“丧”“emo”“网抑云”“破防”则带有抑郁悲观的情绪;“躺平”“卷”则表达工作时不同的两种状态;这些词汇体现出当代年轻人不同于70、80后的价值观以及对时代的思考。还有近几年教育圈里“鸡娃”一词,热度居高不下,意思是父母对自家孩子寄予厚望的同时,用父母的思想去过早地培育孩子,让其不停地去学习拼搏的一种教育方式, “小镇做题家”,指小城镇出身,善于做题,却很普通且眼界不够开阔的人,颇具嘲讽意味的标签,这两个言论备受争议,更是引发“社会流暴效应”,其通俗直白的内容在引起更多人共鸣的同时,也映射了当代社会最真实的现象。

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在网络社交媒体信息速度迅猛传递加持下,社交媒体一度成为我们必须依靠,但又可能会产生负面作用的双刃剑,网络加速衍生出来具有很强动员能力、舆论影响力、社会行动力的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同样也是两面性的,当积极的亚文化传播实现良性运转的时候,亚文化会反作用于主流文化,实现二者内容上的升华与情感上的共鸣,若契合不当,网络亚文化中大学生的个人主义行为会与主流社会的行为发生冲突,很容易被恶势力加以利用,高校作为大学生价值情感建立的重要平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主阵地,应正确审视,加强引导。

(一)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1、削减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育人功能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塑造积极向上、勇担时代责任的优秀青年,网络亚文化的部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育人功能。首先,積极向上的正能量面貌被改变。大学生主要身份是学生,但是现在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对待学业的态度是能及格就行,对待日常作业一拖再拖,敷衍了事,并且把自己戏谑为“拖延症患者”“摆烂人员”,认为60分刚刚好,多一分都是浪费的态度还很酷,此类装“酷”事件还体现在青少年在接触到一些新兴亚文化时容易陷入过度狂热沉迷,此时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容易对现实世界认知出现偏差,长期以往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进而影响其成长轨迹及精神风貌。其次,综合素质弱化,主体责任意识不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在高校公共卫生大扫除问题上,有些学生会认为学校把他们当成免费劳动力,不能深刻地理解劳动的本质、价值和方式,或当大学生遭遇成绩不理想或者是在工作中受到挫折,他们一般都不会反省自身的问题,而会习惯性地去追究于一些阶层暗箱操作,长期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必然会导致进取意识和竞争意识扭曲。最后,自我定位迷失,自我意识膨胀。据《中国大学生成长白皮书》[3]报告发现,95.7%的大学生存在迷茫和困惑,95%是手机和网络控, 在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中,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便很容易自我定位迷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判断力,从而使主流文化权威效应变得薄弱,对大学生的导向育人功能变得模糊,“导向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意识形态性的体现”,[4]则必然会让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功能得到分解。

2、冲击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在多元背景下,不断经过历史的认证形成的,饱含成熟丰富的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具有严密的逻辑和整体性,而网络亚文化常以娱乐化、多元化的特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重复、严肃形成鲜明对比,更有诱惑力,且社群和圈层中的亚文化和小众文化在内容的输出上是建立在主流文化的对立面,其独特的呈现方式和形式上的表达,对青少年而言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这无疑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吸引青少年的一大挑战。其次,大量传播媒体平台的兴起,让未经审核的信息轻易暴露在学生视野中,内容鱼龙混杂,甚至存在色情主义、营销诈骗、封建迷信等违法违规信息问题,是对尺度合法及其规范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冲击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

3、侵蚀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大学是一个微型的小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平台,教育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无一不影响着大学生的各个方面。首先,网络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网络虚拟社会,在这里很容易忽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导致与社会脱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环境提出了重大挑战。其次,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让网络亚文化覆盖得越来越广,对大学生而言,传递积极的网络亚文化能量,能够促进他们人格的形成,但是低劣的文化价值观,我们在没有更好办法筛选的情况下,又随着公共空间被分化,主流文化传播所依靠的原有媒体渠道变得难以深入,更是丧失了部分对优秀文化传播平台的话语权。此外,互联网平台在资本的强推下,网络亚文化的内容传播早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甚至能让很大一部分人按照设想的剧本“出演”,形成固化的圈层文化,综合来说,都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文化环境受到了侵蚀。

(二)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与体系

网络亚文化虽不同于主流文化,但它依然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以其独特的创造力和视角,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新的内容,比如网络文化中常见的活动视频、音乐作品、艺术绘画表现等等。其次,它为传统的文化表达形式增添注入了新的血液,新时代下的年轻人在全球化发展下,享受了更多社会资源的同时,使他们对世界有了更多的思考,作为思政教育者,我们也能够根据青少年创造的新型网络亚文化,去了解当代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与思想动态,去反推完善教育教学方法与育人模式,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2、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载体形式

网络亚文化在内容上是对主流文化的一种补充,在形式上是对现有活动载体的一种丰富。网络在空间上的跨界和迅速,在媒体平台上的自由与便捷,让大学生在思维上受到一定的影响,他们不囿于传统模式的禁锢,善于打造个性化的方式吸引目光,会对自己所处生活、社会、文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像中国“红客联盟”里面的成员,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年轻人,这个自发组织加入的联盟以自己的方式和能力向国际展现中国力量。随着这些充满正面价值的载体形式充斥在周边,积极的正能量也深深感染着当代大学生们,有利于人民精神力量的广泛凝聚。

3、利于缓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压力

现实社会中,由于贫富差距、阶层固化等原因,像前面所述的“鸡娃”“小镇做题家”现象逐渐凸显。大学生群体所面临的问题与压力逐年增加,很容易产生来自生理和心理不同方面的压力。包括感情压力、生活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等,让大部分没有做好准备的大学生无法适应。在此情况下,网络亚文化创造出来的新颖奇特的娱乐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堆积的压力,使其劳逸结合,减少现当代青少年的孤独感。

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建设监管先平台:以优质内容推进高校“三全育人”融合发展

网络文化空间是青少年学习的主要阵地之一,据统计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大学生群体中有45.8%的人日均使用手机时长为3-6小时,有26.4%的人日均使用手机时长为6-8小时,[5]网络亚文化是一个不断产生新事物的领域,一方面,高校主流平台(官微、校园红色网站等等)需要认真筛选优质内容,规范网络环境,提高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力度,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另一方面,坚持优质内容供给,用鲜活素材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占领网络新高地。

(二)落实政策有保障:多措并举优化大学生发展网络环境

“三全育人”的重心在“全”,不仅要求全体教职工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始终,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发展的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马克思就曾指出:“人創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其实,育人教育无处不在,不仅是教育者、校内外环境也会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能唤起社会媒体平台的主体责任意识和公共治理能力,落实相关育人政策,构建大学生良好的生存发展的网络环境,努力打造由学校、家庭、社会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循环育人机制,便能加强网络空间综合治理,营造出健康的“虚拟”环境。

(三)尊重文化多样性:推进高校“三全育人”融合发展

网络亚文化虽小众,反哺主流,但仍以其独特的魅力为这个时代增添光彩,抹上绚丽重彩的一笔,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思路。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秘书长李欲晓认为:“我们更多是要秉持一个更加宽容的态度,因势利导,取经网络亚文化的创新意识,在如何培育可持续状态上花心思。”力求寻找与网络亚文化群体对话的方式,贴近学生实际,把思政话语生活化和生动化。高校要转变思路,从“教”走向“育”,构建育人新模式,引导价值观的塑造,推进高校“三全育人”融合发展。

(四)打造高校主课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青少年思想活跃,主体参与意识强,容易受新生事物影响,也会因阅历不深,习惯性地从理想视角认识和理解世界,在使网络亚文化保持独特活力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可控性,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还是离不开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为此,高校要注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 诱导学生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为核心,防范网络亚文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五)占领网络新阵地:运用网络平台传播正向价值引领大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6]大学生大部分信息都是通过网上获取,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在现实基础上找到切入点,开辟新思路,占领好网络新阵地,把好关,站好岗,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与特色,不断创新主流文化的传播方式,加强对网络新阵地的引领力,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载《人民日报》,2004-10-15。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载《光明日报》,20204-05-18。

[3]《中国大学生成长白皮书》,南方网,2017-03-11。

[4]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艾媒网,https://www.iimedia.cn/c1061/81551.html。

[6]《网络文艺,当如春日清风》,载《人民日报》,2015-10-16。

作者简介

石 洁 广东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亚文化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