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地理学视阈下的平凉文旅融合发展探析

2023-06-07强进前

新西部 2023年5期
关键词:崆峒山崆峒旅游区

以文化地理学视阈下的相关理念为立论基础,可证文化与旅游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与契合点。作为平凉地区最具代表性、以“道源文化”为核心的崆峒山旅游区,其景观文化、生态文化依托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必将以其宝贵的资源和强劲的内生动力,为平凉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旅游业也随之成为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产业。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加强文旅深度融合,已成新阶段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尤其是在地处祖国内陆的陕甘川毗邻地区,大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省际经济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

文化地理学与平凉旅游区文旅融合发展的契合点

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文化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产生的基础理论依然是地理学。旅游作为人类在大自然的一种特殊时空活动,从一开始就具有文化的属性,而且随着工业文明向信息、智能时代的发展,旅游的文化属性则更加明显了。

(一)文化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一般认为,文化地理学是研究地表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空间组合及发展演化规律,以及有关文化景观、文化起源与传播、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旨在探讨不同地区人类社会的文化生产、生活,以及人们对景观的开发利用和各种影响。

新阶段,文化地理学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学科优势,已在经济规划、旅游规划、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发挥出巨大作用,这一理论已渗透于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这就使得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成为可能。由旅游的文化属性决定了旅游行为可以说是生活文化、行为文化、思想文化的统一。因此,文化与旅游从一开始就有相通共融性,只不过信息、智能时代的来临、人类交往活动更加便捷,使文化与旅游融合的需求更加迫切。

(二)文旅融合发展与文化地理学的相关性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就提出了“文旅融合”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指文化与旅游是两种产业体系双向互动过程,是以文化与旅游的充分发展为前提,是“文化生产”与“旅游生产”双方融合充分“消费”的过程。“十四五”规划指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和建设一批有文化底蕴和特色的世界级旅游区,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由此也标志着文旅融合发展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因此,可将文化地理学视阈下的文旅融合的内涵概括为:文旅融合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依存、共繁互生、相互促进,以满足旅游者游览需要,从而产生旅游经济效益的文化消费行为。从文化地理学视阈探讨文旅融合的发展问题,就应该从特定文化现象与特定地理区域切入,以发现特定文化现象与特定地理区域之间的相关性。就甘肃平凉地理区域而言,最具代表性的旅游区是崆峒山旅游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类型当属崆峒文化。

1、崆峒文化与旅游融合缘于道家文化

崆峒山之所以被誉为“道源圣地”,这与《庄子·在宥篇》里记载的黄帝问道于在此修炼的广成子有密切关系。据载:“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山,故往见之。”从文献记载可知,黄帝所要问的“道”以及广成子所说的“道”大体包括养生之道、治国之道和修仙之道。这与老子《道德经》中所讲之“道”有很多相通之处。大而言之,道即宇宙、天地、万物、人类的运行、发展规律。所幸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一“大本大源”的概念与平凉有关,与平凉崆峒山旅游区有关,这就为平凉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2、崆峒文化与旅游融合的主体是宗教文化

崆峒山以其独特的文化地理学特征,使宗教文化成为崆峒文化的主体。崆峒山现存的很多宫观建筑和文物遗迹都是道教文化的综合体现,尤其是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老子八十一化”壁画中的第十五化“住崆峒”,充分体现了崆峒山的悠久历史与道教文化的历史渊源。除此之外,崆峒山有别于其他宗教名山的一个特点就是三教合一,除了道教、佛教以外,儒家也在崆峒山上占有一席之地,“三教洞”的存在就是崆峒山最具代表性的宗教文化景观之一。

3、崆峒文化与旅游融合的依托是景观文化

自然景观是文化景观的载体,文化景观是自然景观的灵魂。在自然、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崆峒地理景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崆峒文化地理形成的依托。山、水、气、动物、植物等自然要素与许多碑刻、题字、宫观、佛塔建筑的巧妙结合,共同塑造了崆峒山千变万化的旅游资源。

4、崆峒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基点是生态文化

崆峒山生态良好,植物種类繁多,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植物园”和“生物基因库”。据专家学者调查发现,本区有野生种子植物88科345属680种,无论是科、属、种都反映了本区系和六盘山植物区系的密切关系,是十分珍贵的生态涵养区。崆峒山特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植物资源等,为种类繁多的动物生存创造了良好条件。

从文化地理学视阈看崆峒山文旅融合问题,核心结论是天人合一。这一理念也集中体现了天、地、人和谐共生而又融通于道的“崆峒文化”形象,这也正与平凉旅游区文旅融合发展的文化地理学含义相契合。

平凉旅游区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

平凉文旅融合发展要尽快实现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必须从旅游结构调整方面入手。

(一)从旅游市场结构切入

市场结构是否科学有序地运行,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在文化地理学视阈下,这一理论对旅游业推进结构性改革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向。这就需要认真研究市场需求变化,提供相应的旅游供给。对平凉旅游区而言,第一,要做大入境、出境、国内旅游市场。第二,要做大不同层次的旅游市场。第三,要做大特殊群体的旅游市场。

(二)从旅游产品结构切入

旅游产品的开发是助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平凉当前更为重要的任务是要加快开发度假旅游产品。除了观光、度假、特种旅游产品的分类开发外,又要充分发挥康养旅游示范区作用,加大康养产品的研发和利用。

(三)从旅游产业结构切入

当前,特别需要提高平凉旅游区的游、购、娱的比重。为此,首先要提升平凉景区的旅游吸引力。平凉旅游景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提升空间很大,解决的思路,一是景区托管模式,二是通过引入外来资本重新提升平凉传统景区。当然,对外引资也需要防止一部分投资商占据优质旅游资源而恶性开发利用的情况。

(四)从旅游要素结构切入

在日常生活和市场实践中,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等。就旅游高产热线区而言,过去制约旅游业发展的资本已经不再是主要障碍,许多优质的旅游项目往往会受到各类资金的追捧,如九寨沟、华山、敦煌莫高窟等。但就平凉旅游区而言,资金仍然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五)从旅游区域结构切入

从旅游经济空间布局看,在区内,平凉旅游区域结构需要解决东、中、西南部各县区旅游资源协同发展的问题。在区外,以平凉为中心的陕、甘、宁、川旅游联动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如何依托大交通环境的改善,加快平凉地区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旅游项目,发展多元化、特色化、精品化的旅游产品,势在必行。

文化地理学对文旅融合发展的启示及实践路径

新阶段,平凉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高民生福祉的有效路径。

(一)悠久的地方历史是平凉文旅融合发展的宝贵资源

平凉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出了古成纪文化、西王母文化、古丝路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为乡村振兴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雄厚的文化资源。其中以黄帝问道而闻名的崆峒山道源文化,是平凉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战略指导下,首先要保护好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进而深入挖掘这些地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当代价值,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才能行稳致远。

(二)持续的文化创新是平凉文旅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

文旅融合发展的前提是文化创新,而文化创新首先是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之上。首先,文化创新是平凉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引理念。平凉旅游产业要健康持續发展,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准确把握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功能定位,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采用现代运营方式,从文旅集团的打造、从业人员素质的培训、交通条件的改善、旅游路线的精心设置到整个平凉全域旅游产业的发展,都要注重文化创新。其次,文化创新是平凉旅游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平凉旅游景点大都是人文景观,这就决定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应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彰显平凉旅游产业的文化特征。再次,文化创新是平凉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最后,文化创新是平凉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发展旅游产业不仅要对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更重要的是进行科学保护。尤其是对一些极易受到破坏的文物,必须先保护后开发,不能为了发展旅游业而采取掠夺性甚至毁灭性开发。

(三)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平凉文旅融合发展的机制保障

文旅产业结构调整是平凉结合市情,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贯彻新理念的重大举措。只有紧紧围绕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牢牢把握“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一核三带”建设重大发展机遇,才能有效发挥平凉旅游区的区位优势。一要突出地域优势,抓好特色产业的发展。二要突出文化优势,切实打造崆峒文化品牌。三要突出市场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切实抓好重大产业项目的辐射效应。四要突出政策优势,抓好陇东南率先发展,陕甘川毗邻地区协同发展机遇,加强市场监管,不断完善各项体制机制,为文旅深度融合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薄弱的基础设施是平凉文旅融合发展的主要瓶颈

平凉旅游区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中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因平凉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条件所限,在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对旅游资源盲目开发,造成资源浪费、市场发展不平衡。二是文化旅游承载力弱,影响生态环境建设。三是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破坏文化旅游市场。四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加剧旅游环境恶化。五是旅游产品开发层次低,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六是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缺少专业化人才。七是文化旅游促销方式陈旧,创新意识不强等。只有不断破除这些发展瓶颈,平凉市才能够发挥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主体功能,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文旅融合发展的有效模式和路径。

文旅融合是当今产业融合的主要形式之一,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大背景下,平凉旅游区只有立足本土历史文化资源,才能打造成带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才能探索出一条陕甘川毗邻地区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李贞、孙静波:《习近平谈创新驱动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是重大战略》,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3-1。

[2]李春华:《有关文化创新的几个问题》,载《理论探索》,2011(3):5-6页。

[3]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195页。

[4]刘伟:《旅游概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周尚意、孔翔、朱竑:《文化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6]张军利、李晓林:《崆峒文化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强进前 中共平凉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思想史和西北史地

猜你喜欢

崆峒山崆峒旅游区
崆峒山之行•其一
崆峒山之行•其二
甘肃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策略研究
——以平凉崆峒武术为例
目击
崆峒山:仙山作舟云似海
崆峒武术 威峙西陲
浅析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的公共艺术
崆峒流响
着力推进禅文化旅游区建设
建设开封历史文化旅游区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