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省民办博物馆创新发展路径探析

2023-06-07曹祎黎

新西部 2023年5期
关键词:民办陕西省博物馆

《陕西省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为陕西省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陕西省民办博物馆具有数量庞大、类型丰富等特点,但同时面临着资金匮乏、陈展条件不足、人才缺乏等发展瓶颈。加强与社区、学校的互动合作,向“多感知博物馆”的发展模式靠近是走出困境的可行性路径。

2022年7月,陕西省委宣传部联合省文物局等十四家单位出台了《陕西省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一《方案》为陕西文博事业的发展确定了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即“到2025年,打造一批主题鲜明、模式成熟、差异化发展的文博场馆,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体制完善、功能完备的全省博物馆事业发展格局,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到2035年,博物馆社会功能更加完善,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文旅融合水平明显深化,文博单位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广覆盖局面基本形成,世界一流博物馆建设成效显著。博物馆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作用更加彰显。“政府主导,行业引导,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博物馆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与此同时,《方案》针对陕西省内民办博物馆的发展也做出了采用“民办公助、联合办馆”等方式探索非国有博物馆在运营管理、税费优惠、人才培养等方面新路径”的发展规划。

近年来,陕西省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鼓励博物馆多元化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引导力度,使博物馆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特别是民办博物馆迅速发展,使其成为陕西省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西省民办博物馆的发展现状

1、数量众多,质量过硬

截至2022年底,在陕西省文物局注册备案的博物馆共有336家,其中民办博物馆108家,占全省博物馆总数的32.1%,其中约16%为大型博物馆(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以上),约3%为中型博物馆(建筑面积4000-10000平方米,其余约81%为小型博物馆(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以内)。这100余家民办博物馆,从级别看,共有一级博物馆1家(大唐西市博物馆)、二级博物馆1家(曲江艺术博物馆)、三级博物馆4家(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西安市高家大院古典服饰博物馆、西安市水墨长安艺术博物馆、汉中民俗博物館)、未定级博物馆102家。从地域分布上看,西安共有66家备案的民办博物馆,其余依次为榆林14家、渭南8家、宝鸡6家、安康5家、咸阳3家、汉中3家、延安1家,这也基本与陕西省各地市经济发展状况相吻合。

2、类型丰富,特色鲜明

从陕西省民办博物馆的类别来看,文物类博物馆约占28%,如西安的大唐西市博物馆主要收藏反映唐代丝路贸易和唐人市井生活的西市出土文物,是全国第一家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的民办博物馆;又如曲江艺术博物馆内主要展出各时期壁画及明代金器,同时引进来和走出去了多个高水平有影响的大展,其中在罗马尼亚展出的《明万历皇帝金器——东波斋珍藏展》获第十八届(202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入围奖,也是全国唯一一家获得该奖项的民办博物馆;其余如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西安唐三彩艺术博物馆、西安市大唐青铜镜博物馆等各具特色的民办博物馆,均依托陕西丰富的文物资源而建立,为陕西的文博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民俗类博物馆约占14%,如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历经三十余年的筹备和建设,收集、抢救保护周、秦、汉、唐以来历代的石雕、木雕、砖雕、关中古民居及人民生产、生活、习俗、风情等各类遗物和名人字画共33600余件(套),征集保护了40院近千间明清古民居,还收集整理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如西安明清皮影艺术博物馆全面展现陕西省明清时期的皮影艺术,并与陕西大剧院联合制作了沉浸式互动皮影秀《皮影笑传》;西安市城市记忆博物馆展示记录了老西安人的日常生活;此外还有西安户邑民间艺术博物馆等。这类博物馆依托陕西深厚的民俗文化资源,在保护陕西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更对其进行了具有时代特色、符合群众要求的宣传、交流活动,是传承陕西省特色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各类专题类博物馆约占58%,如以展示传统造纸术为主要内容的西安市起良蔡侯纸博物馆;以展示清明服饰为主要内容的西安市高家大院古典服饰博物馆;以展示电影器材及设备为主要内容的西安市新梦想影业博物馆;以展示于右任书法艺术为主要内容的西安于右任书法艺术博物馆;以展示传统姚式中医为主要内容的西安市太和医室博物馆;以展示航空航天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西安市云之翼航空博物馆;以展示陕南菌菇美食为主要内容的陕南石叁珍蘑菇宴博物馆,等等。这些结合陕西省航天、书法、饮食、医药等发展特色的专题类民办博物馆对填补陕西省博物馆门类体系的空白,对保护、传承陕西省的优秀地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功能凸显,影响广泛

陕西省约95%的民办博物馆长年向社会免费开放并提供文化服务,年均接待游客人数约1000万人,占全省博物馆参观人数的22%,年均举办社会教育活动800余场次,占全省博物馆教育活动场次的32%,年均举办展览300多场次,占全省博物馆展览的42%,充分发挥了社会服务功能。其中大唐西市博物馆2018年、2019年参观人数均在84万左右,年均举办展览8个、教育活动100多场次;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2018年、2019年参观人数分别为70.11万、55.8万,举办教育活动分别为268、716场次;陕西亮宝楼艺术博物馆2018年、2019年年均参观人数约在23万人次,展览年均60场次;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2018年、2019年年均参观人数11万人次左右,年均举办展览7场次,教育活动200余场次。2020年因受疫情影响,各博物馆参观人数有所下降。在国家文物局最近一次开展的全国民办博物馆运行状况评估工作中,陕西省民办博物馆合格率为87%,在全国名列前茅。

陕西省民办博物馆目前的发展瓶颈

根据《博物馆条例》及国家文物局《关于民办博物馆设立的指导意见》的规定,凡纳入序列的民办博物馆和国有文物系统博物馆一样,受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在人才培养、政策支持、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的指导和扶持。目前,陕西省民办博物馆从管理模式、服务功能发挥、对外交流等方面都对全国有较好的引领作用,西安市更是全国首个提出“打造博物馆之城”的城市。

虽然陕西省为民办博物馆的发展創造了较为良好的环境,也给予了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但不容忽视的现实是,陕西省民办博物馆的发展依然存在一些明显的困难。

1、运营成本高,资金匮乏

这是陕西省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也是全国民办博物馆普遍面临的困境。根据笔者的走访调研,省内80%的民办博物馆由企业出资运营,所有支出费用由企业支付,其余20%的民办博物馆各项支出费用均由博物馆举办者个人承担。支出项主要包括水、电、人员、房屋场地租赁、维护等基本运转经费,部分还包括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经营性收入增值税等,展陈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博物馆,年均基本运营经费约在100万以上。而这些民办博物馆的运营经费绝大部分都来自创办者和运营者的自筹,门票、文创、研学、展览等渠道的收入十分有限,几乎所有民办博物馆都处于亏损状态。如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作为民营企业参与文物保护的典范,从2014年开始免费对外开放,近三年的经营状况分别为2018年亏损371.87万元、2019亏损542.56万元、2020年亏损327.99万元;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作为陕西较为知名的通过个人收集保护展示民俗文物文化的典范,博物馆占地面积大、知名度高,采用收费的模式经营,以藏养馆,但即便如此,其经营状况也是逐年亏损,其中2018年亏损417.08万元、2019年亏损1354.51万元、2020年亏损1525.52万元。大馆尚且如此,小馆更是举步维艰,房租、水电、安保、工资、税费等必要运营成本的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陕西省民办博物馆的发展。但在目前没有明确的国家资金扶持渠道的情况下,缺少经济保障和制度保障的民办博物馆很难维持,一旦“以藏养馆”“以展养馆”的经营方针难以实现,创办者又无力继续投入,最终就只能“关门歇业”,这无疑会给陕西省的文博事业带来重大损失。

2、陈展条件不足,藏品鱼龙混杂

陕西省民办博物馆中既有大唐西市博物馆、曲江艺术博物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这样占地广大,设施齐全的大馆、名馆,也有旬阳县太极城民俗博物馆这种蜗居在活动板房之中,连基本陈展条件都无法满足的只存在于“纸面上”的民办博物馆。[1]而更多的民办博物馆,如秦砖汉瓦博物馆、大唐青铜镜博物馆等,则是由主办方租赁房屋进行陈展,展览条件十分有限。这种现状使得陕西省绝大部分民办博物馆很难提供多样的展览活动、丰富的互动体验和彰显特色的展览风格,也就不能很好履行博物馆应有的职能并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

除了陈展条件之外,各民办博物馆也普遍存在文物藏品真假不明、来源不清的问题。据2014年中国博物馆协会和中国文物报社联合发布的《民办博物馆规范化建设评估》报告显示:近九成民办博物馆不合格,文物藏品真假不清和来源不明情况普遍存在。[2]民办博物馆的藏品大都来自于拍卖、收购和私人交换等途径,由于藏家个人专业水平的局限,加之文物市场鱼龙混杂,民办博物馆中藏品的真实性很难得到保证。而即便是真品,其进入民办博物馆之后的维修、保养也难以保障。这些真假难辨、未经维保的文物一旦进入博物馆并展出之后,不但有损整个博物馆行业的社会形象,更会将错误的文物信息和历史信息传递给观众,后果令人担忧。

3、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博物馆功能的有效发挥离不开专业人员的运作,然而目前陕西省绝大多数民办博物馆都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困境。2017年,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张小萍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从大专院校出来的文博专业方面的学生,在就业选择的时候,他第一定是选择职能部门或者是国有博物馆,他是不考虑我们体制之外的民办博物馆的,这个专业知识的缺乏,我觉得还是制约了博物馆一些功能的履行发挥。”[3]自本次采访至今六年过去了,但这一现实目前看来并无明显改善,事实上,根据公开信息,陕西所有民办博物馆中只有大唐西市博物馆现设有“文保科研部”,并开展了一定的学术研究和相关活动。

造成这种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民办博物馆无法像国有博物馆一样为专业人士提供编制保障、福利待遇、学术平台和晋升路径,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几乎不具有吸引力。而在疫情的影响下,这种劣势被进一步放大。专业人员的匮乏必然会导致民办博物馆在功能发挥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藏品得不到专业的维护和修复、陈展不专业、藏品信息有错漏、藏品档案不全、管理混乱、科研工作无法开展等等。除了文博专业人员的缺失,信息技术人才、宣传人才、管理人才的缺失也是阻碍民办博物馆发展的一大痛点。根据陕西省文物局的统计,全省民办博物馆中,只有10家拥有自己的官方网站,这些网站大多功能简单,内容单薄,甚至有一些网站已出现了停止更新或网址无法使用的状况。这些现象无不体现着陕西民办博物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艰难处境。而在微博、微信和短视频平台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之时,省内能够顺利、有效、常态化地运作新媒体平台的民办博物馆更是屈指可数。如何更好地进行符合时代潮流和群众审美的自我宣传,成为陕西省民办博物馆当前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陕西省民办博物馆的发展路径探索

关于民办博物馆发展路径的探索,目前主要集中在整合和优化博物馆藏品资源,出台和规范相关法律、政策,加大资金和各类专业人员的扶持力度,优化管理方式等方面,学界相关研究成果颇丰,因此本文不再赘述。

除上述需要政府主导的方面外,针对陕西省的具体情况,民办博物馆从其主观能动性出发还可以尝试以下路径。

1、加强与社区、学校的互动合作

社会效应的大小是衡量一座博物馆的重要指标,而与社会的互动则是衡量一个博物馆效用的核心指向,是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社会的必然要求。民办博物馆的优势在于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更加灵活的经营方式,其与社区的互动是实现自我突破和未来发展的题中之义。民办博物馆与社区的互动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与社区群众的互动,二是与社区博物馆的互动。

在与社区群众展开互动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通过社区组织群众进行参观学习,以增强本馆的知名度和社会美誉度;一些专业特色鲜明的博物馆,如以展示皮影戏、中医、美食等为主要内容的博物馆,还可以举办体验活动,让社区群众参与到文物和文化的保护、传承中来。除此之外,有条件的民办博物馆也可以开辟出部分展馆,允许社区群众使用,在节假日等时间内为群众组织联欢会、茶话会等活动,并适当收取一定费用,以维持博物馆的运转。在这方面,国内其他城市如昆明等已经进行了一定探索,可以为陕西省民办博物馆与社区的互动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

2017年5月,陕西省文物局出台了《關于社区博物馆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建设一批覆盖全省、特色鲜明、示范性强、服务基层的社区博物馆。从92家申报单位中遴选了27家社区博物馆予以政策、专业指导和资金支持,并于2017年11月举办陕西省社区博物馆建设培训班,对其中12家社区博物馆授牌。2019年5月,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社区博物馆建设工作的通知》,遴选出第二批社区博物馆,共17家。截至2022年5月,陕西省共有社区博物馆三批56家,这些社区主要有移民搬迁模式博物馆,新农村建设中的社区博物馆,扶贫攻坚片区的传统村史博物馆,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中的社区博物馆,依托文物保护单位建立的社区博物馆和以厂区为单位的社区博物馆等类型,是寻乡愁、寻记忆、寻根脉、寻发展的精神家园,也是助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西省社区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取得了业界瞩目的成就,民办博物馆或可参与其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从选址上看,社区博物馆大多坐落于区、县、镇、村,与民办博物馆的选址有很大重合。如渭南市华州区就同时兼有明清皮影博物馆、华州区朝阳社区博物馆、华州区金新社区博物馆等民办博物馆和社区博物馆,安康市平利县也同时拥有长安镇中坝社区博物和秦楚农耕博物馆等社区博物馆和民办博物馆。这些博物馆之间,可以尝试形成良好的互动,如轮流举办临时展览、经验交流会,共同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宣讲活动、群众活动等等。

除此之外,民办博物馆还可以强化自身与校园的联系,以“走进课堂”或“成为课堂”的途径,结合学生需求,普及藏品的相关知识。有条件的博物馆还可以申请建立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究性学习基地和社会综合实践基地等,还可以招募学生志愿者,开展讲解活动、研学活动等,将民办博物馆建设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和课外活动基地。目前,陕西省一些国有博物馆,通过宣教部门的努力,已经与省内外中小学形成了成熟的“馆校合作”机制,如陕西历史博物馆今年2月就与香港6所小学联合开展“‘与泥有约’陕西历史博物馆奇妙游”线上活动;西安碑林博物馆也在今年3月走进西安市碑林区实验小学开展了以“资源共享,馆校融合”为主题的交流座谈,共同探讨实验小学精心打造的“云上碑林”艺术空间的功能优化等问题。但需要正视的是,有别于国有博物馆与学校之间所能够建立起的长期、稳定、有效的“馆校合作”机制,民办博物馆专业人才的缺乏、资金支持的不足、馆舍条件的制约、藏品数量的单薄、藏品类型的个性化、藏品质量的争议性以及馆校之间因主管部门不同而造成的协调困难等等问题,都在事实上阻碍着省内绝大部分民办博物馆向“馆校合作”模式迈出步伐。因此,陕西省民办博物馆在这一方向的发展还需要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2、努力向“多感知博物馆”的发展模式靠近

虽然收藏仍然是当今所有博物馆的核心功能之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已不仅仅是为未来保存文物的仓库,它们逐渐发展成为学习场所、社交场所甚至休闲场所。人们来到博物馆,也早已不仅仅是被动地吸收策展团队精心烹制的知识盛宴,而是包含了感觉、审美、社交等多方面的综合体验。近年来,陕西省一些国有博物馆在“多感知”领域开展了与时俱进的改造、新建工作,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如西安博物院于2022年4月完成了对基本陈列“古都西安——帝国万象”的提升改造工作,改陈之后,展厅增设了大量互动设施,既有诉诸视听的各种展示屏和宣传片,也有极富参与感的各类互动玩具,使游客在参观之时能够获得更加生动、感性、深刻的游览体验。2022年4月28日,陕西考古博物馆面向公众开展试运营。作为省内博物馆中的后来者,陕西考古博物馆在“多感知”领域做到了后出转精,除了更加全面、完善的视听体验、更加智能化的参与模式,该馆在触觉上也给观众以全新感受。如陶瓷考古展厅中,观众可以直接亲手触摸到不同时期的耀州瓷碎片,切身直观地感受不同时期耀瓷釉面的光滑、纹饰的凹凸以及质感的区别。

在汲取国有博物馆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开拓创新,陕西省民办博物馆在“多感知”领域也大有可为。考虑到绝大多数民办博物馆都必须面对的控制成本的现实,则其“多感知”建设最便捷的途径是因地制宜、因馆制宜,不应盲目而千篇一律地推进视听领域的电子化和智能化。如以奇石、陶瓷、瓦当、石刻、玉器等实体文物为主要馆藏的博物馆可以在陈展时更多地诉诸触觉体验。通过触摸物体来获得相关信息是人类的本能,但目前即使是国有博物馆也很少向观众提供直接接触文物的机会,原因是可以理解的:一是观众数量庞大且素质参差不齐,素质不高的观众极易对文物造成损害,而这种损害甚至有可能是不可逆的。二是展览技术的突飞猛进,似乎使得人们无需接触就能全方位了解展品。但视觉的认识永远无法取代触觉的体验,尤其是在面对一些以特殊质地为收藏价值之所在的文物时,参观者的触觉感知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有条件的相关民办博物馆可以学习陕西考古博物馆的先进经验,在可控的情况下将参观者的触觉体验融入自身的陈展设计之中。

由于博物馆是高度视觉中心化的,因此其他的感觉往往被遗忘,除了上文所说的触觉,还有嗅觉和味觉。目前国内外有许多致力于嗅觉体验的博物馆,但主要集中在香水工业和饮食领域。其对于嗅觉和味觉的表现也主要体现在设置一些口鼻能够直接参与的活动,如许多博物馆会向参观者提供嗅闻、品尝原材料或成品的机会,这种设置是陕西省内民办博物馆比较容易学习和模仿的,如西安市吉兆春皮肤医药博物馆、潼关酱菜博物馆、金洲美食博物馆、汉阴县石叁珍蘑菇宴餐饮博物馆等等,此类博物馆都可以在参观者的嗅觉和味觉体验上进一步优化陈展方式。还有一种陈展方式,是将气味作为更广泛的多感知展览的一部分来使用,根据不同的陈展场景而营造不同的气味,其应用方式和适用性也有多种类型。第一种是运用气味来增强博物馆观众的在场感与沉浸感,比如展示古代女性生活状态的相关展览,便可以在场馆中散发出与展览主题相契合的气味,可以是存放着衣物的樟木箱的味道,也可以是胭脂香粉的味道,还可以是烹调美食的味道,总之,就是为参观者还原一个历史的现场,使其能够全身心地被展览主题所感召。第二种是运用气味以引导参观者的情绪。随着时代的发展,参观者在博物馆中不仅意图获得知识和审美上的体验,更希望能够获得情绪上的感受,而气味则是引导情绪的有效手段。因此,一些面对特殊人群的展览可以尝试使用气味以引导参观者的情绪。比如以回忆80年代日常生活为主题的展览,可以选择当时人们集体记忆中的童年的气味或者普遍适用的带有生活感的气味,如蜡笔、糖果、汽水等物品的味道,以巧妙引导参观者的情绪,提振其参观兴趣。除此之外,气味在博物馆中还有一个极易被人所忽视的作用,即引导视障者参观展览。在特定标记和空间内留下的气味线索,可以更好引导视障者追索参观路线。

相比于触觉,将味觉和嗅觉融入展览的各项成本都更高,尤其是对于嗅觉的利用。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几乎所有气味都可以被安全仿制,但对于各个博物馆来说,成功地传输气味则面临一些困难,一是需要把气味稳定在某一浓度,二是需要把气味的扩散控制在某一范围。所以,在民办博物馆内如何利用嗅觉更好地开展活动,需要有条件的博物馆进行逐步探索。

小 结

综上所述,虽然陕西民办博物馆位居全国前列,但其发展的道路还很漫长,而且目前来看,尚有许多困难因素没有被消除,如政府在政策、资金、人才领域的针对性扶持还有待增强,民办博物馆自身的造血能力、管理水平、专业程度还有待提高,等等。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会越来越强烈,这无疑是陕西省博物馆事业取得快速发展的良机。民办博物馆应当借着这一阵东风,发挥自身优势,看准发力方向,为自身的生存发展赢取更大机遇,为陕西省博物馆事业的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注释

[1][3]孙增胜、贺亚洲:《陕西民办博物馆情况调查:多数处于亏损运营状态》,人民政协网,http://www.rmzxb.com.cn/c/2017-01-13/1284425.shtml.2023-5-10。

[2]付艳华、王超:《民办博物馆规范化建设评估报告》,载《中国博物馆》,2014(1):18-23页。

作者简介

曹祎黎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民办陕西省博物馆
民办本科院校开展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简介
博物馆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聚焦两会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
露天博物馆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