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2年“音乐感知与认知学会”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2023-06-07侯建成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研究者音乐研究

侯建成 杨 欢

“音乐感知与认知学会”(Society for Music Perception and Cognition,SMPC)是一个致力于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国际性学术组织,一般每两年在北美洲不同的城市举行一次国际性学术会议,展示最新研究成果。①该学会的官方网址为:https://musicperception.org.2022 年SMPC 学术会议于8 月4 日至7 日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举行,来自中国、美国、法国、英国、奥地利、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共计二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会。此次会议主要由各分会场口头报告(共137 个)和海报展示(共143 份)两大块组成。本文主要介绍各分会场口头报告的议题和内容,并对此次会议予以述评,以反映近年来国际音乐心理学的研究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主要议题和内容

此次会议设27 个分会场,共137 个口头报告。各议题的数量和所占比重见表1②表1 数据包含了3 个讨论,故总报告数量为140 个。。

表1 议题、数量及所占比重

从表1 可见,“言语和语言”议题所占比重最高,“时间、节拍和节奏”和“音乐表演”所占比重其次,其他大部分议题的比重则相对平均。以下对部分议题的报告内容进行介绍。

(一)言语和语言

美国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University of Maryland,College Park)的博士研究生雷切尔·汤普森(Rachel Thompson)等作了《音乐能力促进第二语言学习的元分析》(“Musical Ability Promote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 Metaanalysis”)的研究报告。③元分析(meta-analysis)是对众多现有实证文献的再次统计,通过对相关文献中的统计指标,使用相应的统计公式而进行再一次的统计分析,进而根据获得的统计显著性等指标来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作者筛选了40 篇(2007年—2017 年)研究性或综述性文献,通过皮尔逊相关性统计发现,第二语言的学习效果:(1)与成年人的年龄因素呈现显著性相关,但与儿童的年龄不相关;(2)与音乐训练年限具有显著正相关;(3)与声调语言呈显著相关,但与非声调语言不相关。

美国巴德学院朗伊音乐学院(Longy School of Music of Bard College)的研究员泰莎·舒恩(Tessa Shune)等作了《发展性阅读障碍的音乐干预》(“A Neural Entrainment Framework for Music Intervention in Developmental Dyslexia”)研究报告。作者基于有关文献(例如音乐训练提升语音感知和阅读能力)且在神经夹带(neural entrainment)④大脑内部的神经活动在外界节律性刺激的驱动下,逐步与外界刺激节律相位同步化,这一现象被称为“神经夹带”。的理论框架下,认为音乐训练是干预发展性阅读障碍的一个有效途径,即矫正输入刺激的非典型夹带(atypical entrainment)且能维持干预效果的持久性。

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Vanderbilt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的研究员拉查纳·尼丁(Rachana Nitin)等的报告题目是《儿童音乐节奏和语法能力的个体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Rhythm and Grammar Abilities in Children”)。作者对132 名平均年龄为6.5 岁的儿童进行了音乐节奏、口语语法和语言韵律感知等三项测验,发现这三项测验间的统计相关性均较显著;后又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发现韵律感知、工作记忆和智力水平对音乐节奏感知和口语语法的中介效应均不显著,但音乐节奏与复杂性语言句法存在积极联系。

(二)音乐能力发展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的博士生尚塔尔·卡里略(Chantal Carrillo)等报告的题目是《发育性协调障碍儿童的听觉与运动同步性》(“Auditory-motor Synchronization in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研究者对比了21 名患有发育性协调障碍(DCD)的儿童及22 名发育正常儿童在言语时间时序失真任务和敲击任务中的操作成绩,发现DCD 儿童对言语节奏的适应力较弱、对敲击音乐节拍的一致性也较弱。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金敏珠(Minju Kim)等的报告题目是《从音乐到生命体:关于音乐声音的因果推理能力发展》(“From Music to Animacy: The Development of Causal Reasoning about Musical Sounds”)。两位研究者在其前期“成年人通过因果推理将音乐声音与生命物体建立联系”的研究基础上,此次将研究对象扩展到(4 至6 岁的)儿童群体,发现6 岁的儿童亦能通过因果推理将声音与生命物体建立联系,但是6 岁之前的儿童则无此能力。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University of Montreal)的凯文·杰米(Kevin Jamey)等报告的内容是《基于音乐节奏的严肃性游戏对多动症儿童远程康复的验证》(“Validation of a Rhythm-based Serious Game on a Tablet for Telerehabilitation in Children with ADHD”)。此前研究者基于平板电脑上的严肃性游戏(serious game)成功地对帕金森症患者进行了远程的音乐节拍同步性训练和治疗,此次研究者对音乐材料、视频界面、游戏的乐趣性和难度等方面作了调整,以便对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DHD)的儿童进行训练治疗。研究者将30 名ADHD 儿童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使用平板电脑上的Rhythm Workers(RW)软件进行严肃性游戏活动,一组使用平板电脑上的Frozen Bubble(FB)作为对照组进行游戏活动(每组训练均为2 周、每天30 分钟,共约300 分钟),然后通过线上测试平台进行听感运动和计时能力系列测验及Flanker 抑制控制测验,发现与FB 游戏(不涉及感知运动同步的训练内容)相比,进行RW 游戏后的感知运动同步能力和注意力抑制障碍均有所改善。

(三)电影音乐

印度阿育王大学(Ashoka University)的博士生喀什·贾尼亚尼(Kashish Janiani)等的报告主题是《构建印度宝莱坞电影配乐》(“Establishing a New Stimulus Set of Bollywood Soundtracks”)。研究者邀请印度本地的普通听众聆听美国好莱坞电影音乐节选并进行情绪评级,然后研究者计算这些评级得分在情感维度和离散模型上的一致性程度,以此为依据来建立一套印度宝莱坞电影音乐库。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的博士后海莉·克拉格尼斯(Haley Kragness)等作了主题为《五岁儿童从电影音乐中获得的情感强度》(“Five-year-old Children Derive Valence and Intensity from Film Music”)的报告。她们给一批五岁儿童呈现电影音乐节选并让儿童对情绪效价和情绪强度进行评分,结果发现:(1)儿童通过预期(expectation)的方式来体验电影音乐的情绪;(2)儿童的情绪效价评分与成年人较为接近;(3)电影音乐的行进时间以及音乐响度能影响儿童的情绪强度体验,而且能用来预期儿童对电影音乐的情绪效价。

(四)情感、社会健康与福祉

加拿大瑞尔森大学(Ryerson University)的博士后阿拉·古德(Arla Good)等的报告主题是《团体合唱对沟通障碍患者的益处》(“Exploring the Benefits of Group Singing for Individuals Living with Communication Disorders”),介绍了其课题组正在进行的“The Sing Well”项目。该项目联合了加拿大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个别欧洲、亚洲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经过对一组存在社交沟通障碍的老年人进行13 周的远程合唱训练后,研究者发现合唱训练:(1)使老年人较快地提升社会联系和亲密感,而且该效果随合唱训练时间的持续增加而增强;(2)对提升社会亲密联系的效果明显好于其他团体活动训练;(3)显著提升了老年人的心境测验分值且在训练两个月后尤为明显;(4)明显提升了老年人的疼痛感觉阈值;(5)显著降低了老年人的皮质醇这一神经激素水平。

丹麦奥胡斯大学(Aarhus University)副教授尼尔斯·汉森(Niels Hansen)等的报告主题是《新冠隔离期间在线音乐的积极和消极情绪分析》(“Convergence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s in Online Corona-musicking during Lockdown”)。新冠大流行期的隔离政策使很多人出现精神问题,而听音乐则是保持身心健康的有效方式。研究者分析了丹麦民众在隔离期间通过推特(Twitter)等媒体常观看的456 条音乐视频,发现丹麦民众对“冠状音乐”(coronamusic,即与冠状病毒主题相关的音乐)的兴趣成为“社会情绪应对效能”(socio-emotional coping efficacy)的最强预测因素。作者也结合其他以“音乐应对流行病的方法和作用”为主题的文献,提出了“冠状音乐”的主要结构和语境特征模型,这为今后将音乐作为应对社会危机的干预手段提供了借鉴。

(五)音乐活动参与

加拿大瑞尔森大学(Ryerson University)的弗兰克·鲁索(Frank Russo)教授介绍了其课题组编制的音乐专注力量表(Absorption in Music Scale,AIMS),目的是预测受试者参与音乐听赏活动的意愿及能力的个体差异。AIMS 有34道简单的题目(例如“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和音乐是融为一体的”),按1 到5 逐级评分(1 为最不符合,5 为最符合),最后计算总分。该AIMS具有很好的效标效度和重测信度,同时聚合效度分析表明AIMS 与专注力量表(The Absorption Scale)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的相关性均达到统计显著。该AIMS 量表也可作为有音乐支持的正念冥想工具。

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Vanderbilt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研究员佩顿·科尔曼(Peyton Coleman)的报告题目是《音乐感知的基因表达》(“Gene Expression Patterns for Music Perception”)。作者对1583 名进行过基因检测的欧洲受试者进行了线上音乐测试(节奏辨别测验和音乐参与问卷),结果发现:(1)音乐节拍辨别能力或文字阅读能力较强、自我报告更喜欢音乐的受试者均存在相应的基因表达;(2)负责节拍辨别的基因能预测音乐活动参与程度;(3)负责文字阅读的基因能预测音乐节奏辨别能力。

(六)社会音乐

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James Cook University)的讲师阿曼达·克劳斯(Amanda Krause)博士通过一项澳大利亚音乐库播放列表和图表数据,来研究人们在新冠大流行期间听什么音乐。研究者通过一项包含55 首歌曲的播放列表并结合语义分析法、归纳法及DICTION 软件⑤DICTION 软件用于分析语言情感。分析发现:(1)列表歌曲的歌词大多涉及疾病、隔离以及对自由的渴望;(2)希望有关管理机构能改善应对新冠流行和社交隔离的措施;(3)抒情和怀旧的主题较多。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博士生塔努什里·阿格拉瓦尔(Tanushree Agrawal)等认为人们听音乐的动机会影响其亲社会行为和判断力。作者将该动机分为美学动机和功能动机,并通过行为学实验发现审美动机的听者拥有更高的情绪性特质和更明显的亲社会行为。

(七)神经科学方法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助理教授程子涵(Tzu-Han Cheng)等欲观察具有不同节拍敲击稳定性(beat tapping stability)的个体在感觉运动同步(sensorimotor synchronization)期间的听觉—运动神经活动有何差异,即稳定和不稳定的两组节拍敲击者在听觉编码、运动执行、感觉—运动相互作用这三个方面有何差异。25 名大学生参加了实验,研究者通过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m)、动作捕捉控制(motion capture controls)、肌 电 图(electromyography)、排除伪迹(artifact rejection)和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等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发现:(1)两组受试者的脑电和beta波振荡在听觉编码和运动执行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感觉运动同步性上存在显著差异;(2)局部性节拍敲击和节拍感知的独立成分分析具有明显的神经活动差异;(3)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表明,节拍敲击稳定性高的个体的事件相关去同步化信号(event-related desynchronization)也有增强。该研究反映了较好的运动系统可能与感觉运动同步性中的运动计划、节拍保持和时间预测等因素有关。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博士后崔安雅(Anja Cui)作了《歌剧训练改变大脑结构和功能连接》(“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Brain Connectivity Changes through Opera Training”)的研究报告。在其进行的彼得·沃尔歌剧项目(Peter Wall Opera Project)中,研究者选取了15 名年轻学生进行了每周4 天、共7 周的短期训练,并在训练前后进行弥散张量 影 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和 静息态功能影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的大脑扫描,通过配对分析发现:(1)DTI 的大脑左右侧外囊、左侧前丘脑放射束、左侧后肢内囊出现显著增强;(2)RS-fMRI 中包括右侧额叶上回与右侧前扣带回、左侧颞叶前上回与左侧枕叶侧回在内的诸多脑区之间出现显著的功能连接性增强,这些神经性连接与躯体感觉、情绪加工、语言加工及信息多通道认知加工有关。

美国麻省总医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的助理教授卡尔·赫尔默(Karl Helmer)作了《音乐即兴创作中静态和动态的脑网络研究 》(“Investigation of Static and Dynamic Brain Networks during Improvisation”)的报告。研究者选取了8 名有10 年以上爵士钢琴演奏经验的男性音乐家,在演奏爵士曲目《你的一切》(All the Things You Are)的同时进行大脑功能影像扫描,通过独立成分分析法发现:(1)在静态性(static)功能分析中,大脑的额叶—顶叶网络、默认网络和背侧注意网络的神经活动显著增强;(2)在动态性(dynamic)功能分析中,大脑网络的活动则更为复杂。

美国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的博士生亚历克斯·贝尔登(Alex Belden)比较了年轻人和老年人在听音乐和休息期间的大脑内部听觉神经系统和奖赏神经系统的功能性连接,发现年龄因素能影响听音乐时的奖赏神经系统(如内侧前额叶皮质、侧枕叶皮质等),而且年轻人比老年人的奖赏系统更活跃、脑区之间的联系更紧密。

(八)音乐表演

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是观测精神压力的一个指标(如较低的HRV 反映较高的精神压力或较低的注意力),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后内金·叶加内(Negin Yeganeh)等研究者假设精神压力比较低的歌剧演唱家拥有较好的心理认知功能且HRV 也较高。在其进行的彼得·沃尔歌剧项目中,研究者选取了20名年轻学生进行每周4 天、共7 周的短期歌剧训练,⑥此处研究者选取了20 名学生进行研究,而前述研究者(崔安雅,Anja Cui)选取了15 名。两者的样本量不同,但均来自同一实验群体。在训练前后分别进行了HRV 测量和心理认知测验(包括视觉及听觉注意力等6 项)并以标准偏差进行统计。结果发现,训练前HRV与视觉及言语的学习记忆测验存在显著相关,训练后的HRV 与任务转换及加工速度存在显著相关,歌剧演唱家的高水平HRV 与更好的认知表现有关。

巴西联邦大学(Federal University)的特尼尔·詹岑(Thenille Janzen)教授旨在通过近红外光谱影像(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探寻小提琴主奏者和协奏者在小提琴二重奏表演过程中的大脑同步性机制。与(主奏者或协奏者的)独奏相比,在二重奏表演过程中协奏者比主奏者表现出不同的大脑活动模式。具体而言,协奏者在大脑的颞叶—顶叶区和躯体运动区的活跃程度较高,但主奏者则没有出现显著差异。该研究表明,音乐演奏对协奏者可能有相对特殊的心理认知需求,尤其是与动态性社会信息处理和运动模拟有关的大脑神经区域的参与。

(九)加工障碍

耶鲁大学的研究生萨曼莎·敦(Samantha Tun)等报告了一项个案研究:一名65 岁的管弦音乐家感觉自己阅读和理解音符的能力出现障碍,随后也出现视觉空间和语言信息等认知加工障碍。研究者通过临床影像学、脑脊液淀粉样蛋白检测(CSF amyloid testing)、标准神经认知测试(standard neurocognitive testing)、蒙特利尔失乐症评定测验(Montreal Battery of Evaluation of Amusia,MBEA)、音乐失写症和失读症系列测验(in-house battery for musical agraphia and alexia)对其进一步诊断,发现该患者的大脑双侧顶叶呈现不对称萎缩且左侧顶叶萎缩程度较高;脑脊液的β 淀粉样蛋白42(Aβ42)出现阳性异常,而Tau 蛋白则正常;语义和空间认知加工受损;MBEA 测验表现出降低的音乐听觉能力,这是阿尔茨海默症的顶叶变体(如后皮质萎缩)的第一症状,或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症第二次叠加性神经退行性症状。

美国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的格里·斯特凡纳托斯(Gerry Stefanatos)副教授报告了一项音乐欣赏力障碍的个案研究。研究者对一名中风患者进行大脑扫描,发现其左侧的颞叶中回和颞叶上回的大部分区域(特别是后部)出现神经功能异常,而右侧的颞叶上回后部且延伸至角回和缘上回的受损区域虽然没有左侧受损区域大,但导致了音乐欣赏力的丧失。

(十)音乐治疗

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员塔利娅·柳(Talia Liu)作了《音乐增强性对等模仿训练治疗自闭症谱系障碍》(“Music-enhanced Reciprocal Imitation Training in ASD”)的研究报告。音乐增强性对等模仿训练(meRIT)⑦对等模仿训练(RIT)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NDBI,可用来提高自闭症儿童的模仿技能,并提升语言、注意力和游戏模拟等技能。而meRIT 则通过音乐和节奏来增强RIT 的可预测性和突显性。是一种基于自然发展性行为干预(NDBI)的新方法。研究者通过电子设备化的meRIT(含有歌曲和音乐游戏)对4 名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进行了10 周的远程meRIT 训练(期间通过社交视频软件Zoom 给予讲解和指导),发现儿童的注意力和社会信息加工能力均有提升。该研究表明进行远程的meRIT 治疗是可行的,这对今后的临床研究也有启发。

霍普金斯大学的博士后久里姆·康(Kyurim Kang)和助理教授亚历山大·潘特利亚特(Alexander Pantelyat)的报告题目是《联合神经音乐治疗和经颅直流电刺激增强皮质基底节综合症患者的运动技能》(“Combined Neurological Music Therapy [NMT] and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 Enhances upper Motor Performance in Patients with Corticobasal Syndrome”)。研究者对一名60 岁且有手臂协调能力障碍的皮质基底节综合症(CBS)女性患者进行了每天30 分钟、连续2 周的神经音乐治疗(NMT)⑧神经音乐治疗(NMT)是一种基于实证依据的音乐治疗模式,通过标准化的研究技术且借助特定的音乐元素(如节奏、旋律等)来治疗大脑疾病。,通过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发现患者的运动能力、认知能力、情绪感知和生活质量感知等均有显著改善。

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的博士生艾伦·赫歇尔(Ellen Herschel)探讨了在疫情隔离期间对老年人进行短期的远程音乐干预(如合唱团训练)能否提高其音乐感知能力及社会情感幸福度。研究者选取了28 名老人作为合唱训练组,另外33 名老人作为正念(mindfulness)训练对照组(所有受试者通过网络平台招募,无听力障碍),通过视频社交软件Zoom 进行训练指导,每天1 小时,为期1 周。前后测配对分析发现:(1)合唱组在旋律轮廓识别(Melodic Contour Identification)的测验得分提升显著,正念组提升不显著;(2)合唱组对噪音中的语音识别度较高,正念组的识别度提升幅度较小;(3)两组在社会情感幸福度、注意力、自我超越问卷(Self-Transcendence Questionnaire)得分均有显著提升;(4)两组的特质性焦虑(trait anxiety)得分均显著下降,而合唱组的状态性焦虑(state anxiety)得分显著降低,但正念组不明显。

(十一)即兴创作

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Georgia State University)的副教授马丁·诺加德(Martin Norgaard)的报告题目是《运用网络科学技术分析即兴调性音乐》(“Using Network Science to Analyze Improvised Tonal Music”)。作者对魏玛爵士音乐数据库(Weimar Jazz Database)和“Dig That Lick”数据库里大量的爵士乐即兴作品进行了基于图论(graph theory)的网络分析,构建了音高之间的网络节点(node)、边线(edge)和模块化(modularity)的关系网络;随后通过线上实验邀请62 名听众判断5 个音调模式之间的旋律相似性,构建了网络内部节点之间的直径距离(diameter distance)、平均路径长度(average path length)和平均聚类系数(average clustering coefficient)。

美国斯托克顿大学(Stockton University)的大卫·罗森(David Rosen)教授的报告内容是《爵士乐即兴创作的神经性关联》(“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Creative Flow-states during Jazz Improvisation”)。研究者选取了32 名平均年龄为30 岁的爵士吉他演奏家作为受试者,在进行爵士电吉他演奏的同时记录脑电波(EEG)数据,经分析发现爵士乐创造性活动与大脑的默认网络活动增强有关,反映出流畅的即兴演奏(涉及运动或视觉空间加工)和自上而下的执行控制(位于大脑额叶—顶叶部位)具有相互分离的特征,进而产生高水平的创造效率和创意加工。

二、会议述评

与2019 年在美国纽约大学举办的SMPC 学术会议相比,此次学术会议的报告主题更加丰富,而且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设备,甚至国际合作等方面均有很大的改善和进步。

(一)研究内容

1.此次会议不仅有许多音乐心理学的基础性研究,医学临床和实践研究也有许多增长。例如,基于自然发展行为干预(NDBI)的对等模仿训练(RIT),有研究者建立了音乐增强性对等模仿训练(meRIT)并进行了电子化设计,便于在新冠隔离期间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远程训练和干预;有研究者将音乐治疗(如NMT)扩展运用到其他病患群体(如皮质基底节综合症[CBS]患者)。

2.与新冠隔离有关的音乐研究有所涌现。例如根据人们在社交和娱乐媒体上所选择的音乐,有研究者提出了“冠状音乐”(coronamusic,即与冠状病毒主题相关的音乐)并分析了其主要结构和语境特征模型;也有研究者分析了该类音乐的特征和内涵。

3.电影音乐虽不是新颖的研究领域,但有研究者结合自己的实证研究而建立了本土化的电影音乐库;有的研究者则分析了儿童对电影音乐的认知和情绪反应。

4.歌剧心理学是一个相对新颖的研究领域,有两位研究者分别观察了短期歌剧训练对认知能力和大脑功能及结构形态的影响,此外有一份张贴海报展示了在歌剧表演过程中音乐节选与表演者生理性压力的内容。

5.结合网络科学中图论(graph theory)的原理和方法,有研究者对现有的爵士音乐数据库进行了网络构建,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各音高之间网络节点的关系。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笔者尝试归纳今后有待研究的几个方向:

1.音乐治疗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不仅可用于干预抑郁症、孤独症、焦虑症、躯体运动障碍、语言表达等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还对一些神经生理性疾病具有积极疗效。

2.如何科学地编制“冠状音乐”或相应数据库,以便在特殊时期有效服务于民,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3.儿童对电影音乐的认知和情绪加工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这也有助了解儿童如何理解(与其年龄段相符的)电影表达的意义或内涵。

4.如果短期歌剧训练能改变认知能力和塑造大脑结构,那么长期的歌剧训练会有怎样的效果?且与短期训练有何不同?

5.人际同步(interpersonal synchronization)及相关的神经加工机制是当前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如师生在音乐教与学过程中的互动,情侣之间的交流互动),今后关于音乐学习或训练时的师生互动、音乐演奏家与指挥家的互动、音乐家表演时与观众的互动等相关内容有待深究。

(二)研究方法

此次SMPC 会议的口头报告和海报展示均包括问卷调查、行为学实验、事件相关脑电 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脑 磁 图(magnetoencephalogram,MEG)、磁共振脑影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近红外影像(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等,这与上一届会议基本无异。但此次许多研究者进一步丰富或完善了实验设计或分析方法,例如采用了多因素实验设计(multi-factor experimental design)、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网络分析(network analysis)、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等,而非简单地进行组间比较或相关分析,甚至一些研究者基于自己的研究结果来尝试建立统计模型,这是很明显的突破和进步。

一些研究者在口头报告和海报展示里也使用了元分析方法。相对于其他统计检验,元分析通过筛选、整理和研究大量文献里的研究结果,能准确反映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也具有较强的可重复性。因此,结合已有的大量音乐心理学文献,使用元分析方法对一些具体的研究内容做深入挖掘和分析是可行的。

还有研究者使用了医学方法进行音乐心理学研究。例如通过脑脊液淀粉样蛋白检测观察音乐能力障碍;借助信息科学的相关技术来分析音乐结构,例如运用网络分析技术构建音高网络。需要指出,此次许多口头报告和海报展示提到了音乐远程训练和治疗、在线音乐测试、在线指导,或通过其他多媒体来收集所需研究的数据。疫情传播和隔离政策确实给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同时促使新的社交和实验技术不断发展更新,便于科研工作者以较少的时间及经济成本投入来进行实验研究。当然,这种干预和治疗效果或在线测试准确性均无法保证,因为患者或测验受试者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条件的影响,甚至对治疗师或实验施测人员的指导语及其他语言表述也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如何解决这类矛盾值得深入思考。

(三)合作研究

国际合作研究方面,诸如加拿大瑞尔森大学联合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正进行以“音乐合唱训练提升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为主题的大型项目(The Sing Well Project);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正在进行的“音乐能力的遗传基础”研究项目,包含音乐节奏的遗传基因、音乐和语言的共享基因及神经内表型特征、音乐和语言之间的遗传关系等,同时联合德国和瑞典的大学及研究机构进行双胞胎样本的研究,研究课题组人员具有音乐学、心理学、神经科学、信息科学、数理科学和医学等背景。因此,每位研究者结合自身的学术背景和知识技术优势、互相取长补短进行合作研究非常重要,特别是当前我国大力提倡“新文科”建设,音乐心理学以及整个音乐学科如何更好地结合其他学科的理念和方法值得深究。

(四)其他方面

需要指出,相比上次会议,此次会议也缺少了部分内容,例如:

1.音乐教育神经科学。教育神经科学通过神经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的整合,依据研究成果设计更加有效的教学,并探索与学习有关的认知与脑机制,指导教育政策的制定。⑨详见周加仙:《“教育神经科学”与“学习科学”的辨析》,《教育发展研究》2016 年第6 期,第25—38 页。我国有研究者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NIRS)发现师生互动次数在音乐教材的“部分学习”比“整体学习”要多且学习效果更好;还发现在学生观察教师歌唱(示范)期间,教师的大脑活动相比学生具有更高的预测效力。⑩Yafeng Pan,Giacomo Novembre,Bei Song,Xianchun Li,Yi Hu,“Interpersonal synchronization of inferior frontal cortices tracks social interactive learning of a song,” NeuroImage 183,2018,pp.280-290.这些发现对于理解社会互动学习(包括音乐教育和音乐学习)的认知心理和神经加工过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也对教学实践提供了重要借鉴。

2.音乐人工智能。音乐人工智能涉及音乐学、脑科学、计算机科学及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领域,可将人们对音乐的表达、创作、理解、审美等能力与生物及信息等学科技术相结合,使人们更好更高效地理解和创造音乐。国内外有不少研究者对音乐人工智能感兴趣,且正在进行相关研究,一些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期刊上呈现,因此音乐人工智能有着深远的发展前景。

综合而言,此次大会的学术报告内容丰富,为世界各国从事音乐心理学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平台。从这次会议的全部(口头和海报)报告来看,海外研究者的一些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与我们国内研究者无异;在一些研究理念、实验设计方法、数据分析技术、合作内容和范围等方面,可供国内研究者参考和借鉴。我们也可结合自身的研究内容或方向,以及深厚的传统或民族文化来进行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心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研究者音乐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圣诞音乐路
音乐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