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蚌埠市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困境与对策

2023-06-07陈方旭

南方农业·下旬 2023年1期
关键词:环境治理乡村振兴

陈方旭

摘 要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环境治理问题成为生态宜居现代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为促进蚌埠市生态宜居现代农村建设,以安徽省蚌埠市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为例,深入分析了制约蚌埠市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的因素,提出加大资金投入,实施多元投入机制;培养村民环境保护意识,鼓励农户参与治理;强化农业科技水平,引进并培养专业人才等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环境治理;生态宜居;安徽省蚌埠市

中图分类号:F323.22;X32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2.071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落实,我国乡村建设已取得了优异成绩,但仍存在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化肥农药等缺乏规范化管理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1]。安徽省蚌埠市地处淮河中游,辖区总面积

5 951 km2,是安徽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是全国百个宜居城市之一[2]。现对蚌埠市农村环境治理问题进行探究,以期提出更为有效的农村环境整治措施,推动蚌埠市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乡村,实现蚌埠市生态振兴、乡村振兴。

1 蚌埠市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受限于城乡二元结构,蚌埠市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措施的完善度及落实程度远不及城镇生态环境治理,农村生态环境发展与城镇生态环境发展存在较大差距[3]。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蚌埠市重点落实农村生态宜居建设,通过生态宜居现代乡村建设、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等举措,农村生态环境逐步向好发展。但由于长期积累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蚌埠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仍较为严峻,制约着蚌埠市乡村振兴发展。

1.1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民生活、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包括耕地、水域、森林、草原4方面[4]。由于安徽省蚌埠市属于平原地区,笔者从耕地和水域两方面阐述当前蚌埠市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1.1.1 耕地资源紧缺,耕地质量有待提高

1)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水土资源减少趋势不可逆转。根据《蚌埠市统计年鉴2021》,截至2020年,蚌埠市耕地面积378.89万hm2,人均耕地面积0.09 hm2;2013年,蚌埠市常用耕地面积

377.75万hm2,人均耕地面积0.1 hm2,人均耕地面积下降0.1个百分点。2)由于长期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酸化及土壤理化性质恶化程度不断加重,土壤大面积板结,有机质含量、肥力逐步下降。大量的农药瓶、化肥袋残留在田间地头、沟渠河流中,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了严重污染,加剧了土壤退化速度。农业污染、耕地退化等问题严重威胁着蚌埠市的农业生产,急需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住耕地红线,实行土地流转制度,实施规模化种植,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等。

1.1.2 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

1)水资源短缺。蚌埠市是属资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兼有的缺水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550 m3左右,人均占有量较少[5]。2)水污染严重。2016年,蚌埠市达标水功能区[以双指标(高锰酸盐指数与氨氮)评价]不达标占比32%,到2020年,

蚌埠闸上、淮河(沫河口)、怀洪新河(五河)断面达到Ⅲ类标准,淮河流域蚌埠境内水质25%达不到Ⅲ类标准。化肥农药、生活垃圾、工业、养殖业等对水源的污染,导致水体中氮、磷含量猛增,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质恶化,黑臭水体依旧存在。水资源问题严重危害了蚌埠市农村用水安全,降低了蚌埠市农村生态环境质量,阻碍了蚌埠市农村生态、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1.2 农业生产环境改善效果甚微

不断发展的农业产业在提高农民经济收益的同时,也给农业生产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胁。而要实现农业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化乡村生产环境。

1.2.1 化肥使用量较高

近年来,蚌埠市政府实施了化肥零增长行动,连续5年实现化肥负增长,但化肥使用量仍处于较高水平。从2003—2021年《蚌埠市统计年鉴》可知,2003—2015年

蚌埠市化肥使用量持续增长,自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出台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方案,化肥使用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2015年

化肥使用量為峰值,为1 307.11 kg·hm-2,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下降到1 039.36 kg·hm-2,但与国际公认的化肥使用安全上限225 kg·hm-2仍有极大差距。

1.2.2 农药使用量较高,农药使用科学性较低

1)从《蚌埠市统计年鉴》可知,2013年,蚌埠市农药使用量达到峰值,为6 550 t,然后出现下降趋势,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达到4 520 t,虽整体使用量有所下降,但农药使用量仍处于高位。2)通过实地观察发现,蚌埠市大部分村庄的田间地头、沟渠里散布着大量的农药袋(瓶)等包装物,由于缺乏科学的回收机制,农药包装物日益堆积,严重污染了农田及其周边地区的水源、土壤。

2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困境

2.1 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离不开资金支撑,如垃圾运输费用、垃圾清理费用等。但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资金短缺已成为农村污染物集中处理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根据蚌埠市政府网站发布的公告,从实际资金筹集情况来看,2020年蚌埠市涉农财政投入384 602万元,中央和省级财政共投入1.17亿元,市、县共配套资金1 500万元用于人居环境整治,垃圾分类治理主要依靠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县级财政资金配套力度较小,且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工作,见效慢,需长期投入[6]。此外,前期垃圾填埋场和垃圾焚烧发电厂已投入大量财政资金,后续污染治理相关的财政资金将大幅降低,因此,只依靠政府财政投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污染治理经费短缺问题。

2.2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主体单一

垃圾治理属于公共性服务,但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基本依靠政府主导,也是由政府承担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工作,导致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3点。1)大部分村民认为垃圾治理与自身无关,环境保护意识薄弱,未意识到自身既是垃圾的制造者,也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2)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部分村民常年外出务工,该部分村民认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措施落实与建设益处与自身无关,缺少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事务的积极性。常年在村的村民则认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应共同参与,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落实过程中农民主体性作用发挥较弱。3)部分养殖厂、化工厂、食品厂等乡镇企业会产生毒性和污染都较为严重的垃圾、污水等污染物,又由于乡镇企业经济效益较低,技术含量低,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及合理的排污技术,再加上政府监管不到位,导致某些企业未履行自身环境保护责任,排放垃圾、污水等污染物,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污染。

2.3 农业科技支撑不足,缺乏农业人才

1)目前,我国整体科技水平虽快速提升,但农业科技水平仍相对落后,蚌埠市也面临着农业科技水平落后问题。截至2022年,蚌埠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6%。2)蚌埠市选任科技特派员737名,缺少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业科技服务存在需求与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问题。蚌埠市政府部门农业科技供给服务对象以承包大户为主,多数普通农户只能通过农技推广站和农业科技活动获取农业科技,真正被服务的普通农户数量极少。3)农机服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知识老化、服务理念陈旧、观念滞后,难以适应当前农村产业对技术的迫切需求。同时,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且以中老年人为主,在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方面难度较大,导致农业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落后,农业污染严重。

3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3.1 加大资金投入,实施多元投入机制

1)从政府的角度。政府应通过多渠道获取和利用资金,利用政策引导、财政扶持、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社会、民间资本参与投资乡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蚌埠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保障蚌埠市农村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将农村环境治理纳入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保障资金投入的持续性。各县(区)应根据自身经济情况,按照制定标准承担污染治理费用。例如,怀远县经济发展较好,可制定每人每年50元的费用标准,五河县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可制定每人每年30元的收费标准。2)从农户的角度。农户认知是影响政府与民间、社会资本合作供给的直接因素。农户应按照每人每年10~30元的标准进行出资,搬出村外从此不回村的除外,其余全部按人头计费。由于农户对筹资的额度和方式较为敏感,在筹资过程中应和农户积极协商沟通,提高农户认同感;在合作供给过程中,坚持运营费用公开、透明,从而确保生活垃圾及时、有效处理,让农户看得到、感觉得到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带来良好变化,依据认知-刺激-行为的路径,激励农户更大范围地实现集体行动。3)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坚持“谁污染、谁付费”“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以最合理、公平的方式让农民参与进来,达到从源头治理的效果。

3.2 培养村民环境保护意识,鼓励农户参与治理

培养村民环境保护意识,做到知行统一,是农村环境治理的首要任务。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受教育机会逐渐增多,村民文化水平得到较大提升,环境保护意识也不断提高;互联网技术逐渐普及,村民接受外界信息的途径逐渐拓宽,村民了解到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环境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仍需采取多种手段巩固提升村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实现量变到质变。例如,政府可通过定期开设环境保护宣讲会、宣传广告、广播等方式进行宣传,使村民切身参与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在提高村民经济收入的同时,进一步巩固提高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充分调动村民的主观能动性。

3.3 强化农业科技,引进并培养专业人才

近年来,蚌埠市粮食产量一直处于稳定增长态势,这与农业科技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政府要重视科技力量,加大资金投入,实现农业科技进步,合理化农业生产经营规模。1)通过开发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及研发新品种幼苗和有机化肥等,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通过积极发展农业生态科技,研究并颁布农业生态标准、指标及认证管理体系,逐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生态化农业技术及清洁化农业生产过程。2)引入专业人才,建设“三农”工作队伍。与高校进行合作,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吸引大学生参与农村事业。3)集中力量进行科技研发,解决农村生态发展短板,寻找适合当地生态发展的新技术、新思路、新方法。同时,为实现长效机制,政府要通过组织专业人员向农户、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培训活动,争取提高蚌埠市农村居民的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建设能力,充分发挥村民力量,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4 结语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对实现生态宜居具有重要意義。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落实,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越来越被重视,社会各界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也展开了众多研究。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程需各级部门、农村居民、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奋斗。因此,在处理蚌埠市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时,要因地制宜地提出相关措施,充分落实相关工作,加强资金投入,实施多元投入机制;培养村民环境保护意识,鼓励农户参与治理;强化农业科技水平,引进并培养专业人才,以促进乡村振兴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17(11):15-34.

[2] 成彦丽,张力水,王星,等.安徽省蚌埠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9(1):162-167.

[3] 于法稳.“十四五”时期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困境与对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1(1):44-51.

[4] 温暖.多元共治: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8(3):115-120.

[5] 郑梅,夏心怡.蚌埠市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现状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22(3):170-172.

[6] 伊庆山.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问题研究:基于s省试点实践调查[J].云南社会科学,2019(3):62-70.

(责任编辑:张春雨)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乡村振兴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二十国集团和全球环境治理
坚决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持久战
书刊信息:环境治理
从人体内环境治理解读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