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教学理念下文言文阅读教学研究

2023-06-07柳彬玲孟庆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1期
关键词:鸿门宴文言文教学

柳彬玲 孟庆阳

内容摘要:文言文历史悠久,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然而通过对文言文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无效对话。大部分学生对文言文产生逃避、害怕心理,文言文阅读教学更是众多教师教学的难点。本文通过研究对话教学理论,从四个方面针对文言文教学实际情况提出改进策略:正确贯彻理念;创设民主氛围;改善提问方式;开展有效对话。希望在对话中发展学生言语表达能力,激起学生文言文学习的热情,促进文言文的传承与发展,将师生对话落实到实处。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对话教学理论 《鸿门宴》

大部分人对“对话”一词都不陌生,它是一种通过语言、肢体等方式在人们之间进行交流互动与思想碰撞,获得理解与共鸣的一种方式。随着思想理论的不断发展,对话理论应运而生,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理论。对话理论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潮流,研究者涉及多个领域,而对话理论对于教育领域也具有十分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对话理论的基本特征

(一)强调主体之间的平等性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专家、一线教师关注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关注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强调师生关系的平等与民主。马丁·布伯认为,无论是课中或者是课后,教育主体在对话中应该处于平等的地位,没有高低之分,也就是“我—你”的关系,双方在对话中实现 “我走向你,你走向我,你成了新的我,我成了新的你”。[1]对话教学理论指出教师与学生应该在平等且合理的空间开展有意义、有价值的心灵对话,双方通过对话,实现知识的分享,共同在教育中获得启迪,实现“教学相长”。

(二)形式以问题对话为主

教学通常借助若干问题,将教学环节串联在一起,问题是教学活动及过程的关键,如同一个纽带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联系。对话教学理论突出对话的重要性,借助话题将对话铺展开,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后,参与话题的讨论,在合作讨论与研究中深入话题的本质。在对话中,教师不仅要提出问题,更要以问题为平台,拓展学生思维深度,提供学生更多的思考余地。学生不仅扮演着回答者的角色,还要在对话中学会如何有价值地进行提问。

(三)过程具有动态性

在对话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讲究过程性与活动性。教师与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双方通过语言、行动产生沟通与对话。但这些话题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师生在与文本、与学生进行对话时所生成的具有动态性、实际性、创造性的话题。师生在对话中表达自身符合文本价值观、具有个性化特点的见解,这不是所谓的辩论,而是师生在平等且和谐的氛围中展开的一项协商活动,消除彼此从文本中生发出的疑惑,促使更高境界对话的产生,实现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

二.文言文对话教学现状

文言文蕴含着我国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据极大比重,对于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具有关键作用。可事实上,学生对于文言文阅读存在排斥、抗拒心理。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下,教学更关注概念性、事实性知识,学生难以深入文本与作者、教师、同学进行深层对话,仅仅停留于应试教育所要求的表面。本人通过搜集、分析大量教学案例,研究发现文言文阅读教学出现“对话”漏洞,具体如下:

(一)对话理念落实不足

许多教师希望借助新型教育理论,扩大自己的教育知识储备,并试图将它落实于课堂。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却将简单的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与“对话”相等同,在教学中频繁使用提问法,希望以此来增进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殊不知形式化的虚假对话由此而生。一问一答中充斥着无意义的内容,装有对话的外壳,却只是为了对话而对话。一节课45分钟,提问超过30次,可见其中“对话”的质量。教师所提的问题要么大多为封闭式问题,只有一个固定答案“对”“好”“是”,无法与学生进行开放式对话,倾听学生差异化、个性化的理解;要么提出的问题没有考虑到学情,难度过大、要求过高、范围过广,学生找不到回答的思路,师生对话欠缺思想层面的深度交流。仅仅把对话当作课堂的装饰品,形式与内容相分离,未能将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学落实在教学中,对话理念贯彻不到位。

(二)对话主体区分不明

对话教学理论要求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真实的、有意义的心灵对话,倡导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而语文课堂教学中,特别是文言文教学,大多数教师依然倾向于“教师讲”,学生主体性被忽略,主要任务就是“学生听”。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书简》中提到“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2]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应该巧妙地通过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在语言交流中激发灵感,在自己的摸索与探究中获得知识,而不是教师将知识圈在一个范围,赶着学生去学。当学生的答案与教师预设不同时,教师想方设法,通过“对话”将自己的答案灌输或倾注于学生脑海中。

(三)对话内容空洞浅显

在教学方法中,教师尤为亲睐讨论法,希望通过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对话,在不同观点、思想的碰撞中产生知识的火花,甚至出现更有价值的观点,获得更进一步的探索与发现。不过有的教师却片面地认为只有討论才是实现对话的途径与方法,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文体、内容,都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不关注对话主题,对话内容就容易空洞浅显。如《陈情表》教学时,有的教师让学生对“李密是应该回家侍奉祖母更好,还是把祖母带在身边照顾更妥当呢?”这一话题进行讨论。但此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与文本有密切关系?漫无边际的对话只是徒有其表的“假对话”。

(四)对话过程较为空泛

部分教师在教学对话中脱离文本,使得对话形成一种模式化的过程,千篇一律,对话过程空泛化。如有的教师在讲授一篇课文时,无论面对什么内容,在接近课堂尾声时都会询问学生固定的问题,如“联系实际,谈谈看法”“说说你的学习收获”。对话主题司空见惯,几乎在每一节课中都会提及,尽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促进学生对语文、生活的应用。但是有的教师却忽略了同一或类似问题是否能够使学生对不同的课文内容有更深层次的体会。如模板一般套用对话,忽视话题与文本之间的关联,最后使得课堂对话过程空泛化、模式化。[3]文言文与现在的时代有一定时空距离,缺乏新意的、“万金油”式的问题,难以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与文本的沟通。片面的言语问答使学生徘徊于文言文表象,而对文学、文化的探索失去学习动机与洞察力,难以有效培养和锻炼学生对优秀文化的鉴赏能力,空有对话过程,却无对话实质。

三.对话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的无意义对话主要来源于未能准确理解并贯彻对话理念,从而导致无价值的内容充斥于对话过程之中,使得对话空泛化、浅层化。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理论素养,贯彻正确、有效的对话理念,在民主氛围中改善提问方式,实现有效的文言文对话教学。

(一)正确贯彻理念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要想让对话融入教学中并产生实效,教师须树立真正的“对话意识”,正确落实对话理念。保罗弗莱雷,一位著名的对话教育家,认为“对话就是在认识、学习和再认识、再学习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密切配合的共同活动。”[4]强调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共同完成的活动,在过程中二者需要互相配合,共同努力。而叶圣陶先生提出“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其义在‘引导,并非一切由教师主动,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当语文教师的准备》)强调教师职能在于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对话过程,而不是教师指挥,学生听从,不仅强调老师与学生的平等、学生之间的平等,也强调教学活动民主、平等。这是逐渐形成的、自然的、动态过程,而不是教师对预设结果的贯彻。教师需要随着教学过程灵活地处理,并最终达成对话目标。

(二)创设民主氛围

由于文言文语言本身的特殊性,学生需要凭借一定的工具书或注释,才能够理解文本大意,而且大部分文言文意在说理,不如小说、散文一般有故事情境,因此,许多学生遇到文言文时往往面露难色,并且文言文、写作文、周树人被列为“学生三怕”,文言文更是位居榜首。窦桂梅老师提出引导、促进学生学习,应该按“度”进行,首先一个度就是“温度”。也就是要以民主、平等、有情感的沟通交流,促使学生投入学习情境,在和谐、友好的师生对话氛围中,进行有效的对话与交流,感受教师、文本温度,激发学习热情,促进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为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拉近与文言文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创设民主氛围,通过趣味活动激励学生,与人物进行跨时空对话,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教师在教学《鸿门宴》时,可以在课前发放导学案,梳理文言实词、虚词,减少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阅读障碍,疏通文本大意,并让学生在“演员卡”上选择想要扮演的角色,以课本剧的方式朗读文本内容。结束后,全班同学针对动作、语气、神态等方面对表演者进行打分,并发放“奥斯卡演员奖”。创设历史剧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利用恰当的、有趣的激励方式,如奖牌、荣誉称号等为增强学习热情助力,在表演与评析中进入文本情境,与文本、作者、人物进行对话,增进对鸿门宴以及人物形象的认识。创设民主氛围,让学生同样拥有发言权,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激情,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才是真正的文言文对话教学。

(三)改善提问方式

在过去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讲”的比“听”的更多,认为部分内容不讲,学生就不可能明白,还会成为教师心里过不去的一个坎。于是教师“讲”,而且是越详细越好,但这并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经过努力后获得的知识,才更能为大脑所接受并储存。教师通过对话引导,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并逐步掌握文本内容。王尚文提出“面对文本,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然而这并不表示他们对事物、文本的理解也处于同一个层次,也并不代表他们跟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同等品质的。”[5]教师的适度、及时引导与对话对学生而言作用极大,并且最常见的引导就是借助提问,帮助学生一步步获得认识。因此,教师须创造对话条件,改善提问技巧,激发学生的对话兴趣。

教师可以在具有思考价值,能够增进文本理解的细微处进行提问。《鸿门宴》一文中,刘邦想要提前离开宴会,让张良留下辞别。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文句中出现四个动词,即“操”“持”“献”“与”,虽然都有“拿”的意思, 但词意存在细微差异。若教师直接给出答案,学生很容易就会忘记。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对话,引导学生理解:“‘大王来何操?与现在的表达方式不同,现如今应该如何表达?正确的语序应该是?”学生回答:“大王来操何?”“句式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宾语前置。”“那‘操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回答:“拿”。“那‘持‘献‘与又如何解释呢?”学生回答:“拿”“四个词有区别吗?”“如果没有区别,为什么不用一个词?”随着话题的逐步深入,学生就能逐渐明白文言文用词的特色,“操”“持”“献”“与”的用法是随着说话人的身份地位以及谦卑、恭敬的语气而变换。将提问融入在对话之中,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理解词意,这比教师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效果更好,学生对此记忆也更加牢固。这样的提问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提问启发下,通过思考得到问题的答案,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内涵。

(四)开展有效对话

对话教学价值在于通过交流,启迪学生思考自己没有发现的问题,深入文本探究,开阔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通过有价值、有实效的对话,启迪学生的智慧,拓宽想象空间,培养创新精神与意识至关重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的发展。”[6]教师须深入文本并生发出既不脱离文本,又能够促进学生思考的话题,而不是以一个大众化的问题套在所有的教学之中。教师可以利用逆向思维的途径与手段,从事物发展的反方向出发进行对话,引发学生思考,实现有意义对话。

如在《鸿门宴》教学接近尾声部分出示思考题:如果今天的你穿越时空变成项羽,你会转变心意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吗?那宴会局势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张良、樊哙等人会坐以待毙吗?发挥你的想象,在小组中进行讨论。通过学生对文本的学习,进一步利用逆向思维的提问与学生展开对话,学生在自主想象之后,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对话的方式,吸收他人有益的观点,修改自己不符合逻辑、不够灵活的部分,进而在与教师的对话中完善自己的发言。有效对话,就是要体现语文的个性,把培养学生语言素养、思维能力、审美品质、文化内涵放在中心位置,促进学生高層次、多方面、多角度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伪对话”依然存在,教师对师生之间平等地位认识不足,对话内容浮于表面,对话过程模式化开展,这些都是新课改路上的绊脚石。要想将师生对话落到实处,教师必须首先做出转变,以正确的理论观念为指导,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积极互动。同时改善对话方式,提升提问技巧,与学生进行实质性对话,拓宽学生思维空间,学会发现文言文的价值,促进文言文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丁·布伯.人与人[M].张健,韦海英,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142.

[2]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摘抄[J].语文教学通讯,1984,(07):27.

[3]邹晓明.深度对话:语文课堂的本色追求[J].上海教育科研,2014,4:77~79.

[4]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 M].顾建新,赵友华,何曙荣,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8

[5]王尚文."对话型"语文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基金项目]:2019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SJGY20190731);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研项目(YB201832)。

猜你喜欢

鸿门宴文言文教学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鸿门宴(二)
鸿门宴(一)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升方法探究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鸿门宴》中一个几十年来一直被译错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