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音乐与舞蹈融合的必要性
2023-06-07陈莉莉
陈莉莉
音乐和舞蹈在音乐素养培养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新时期背景下,为了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及新课标对小学音乐学科教学提出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以及实现小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培养,需要教师进一步明确音乐和舞蹈的关系,在授课过程中积极树立音乐与舞蹈相融合的意识,并立足教学实践,探究行之有效的融合策略。
一、音乐和舞蹈的关系分析
(一)音乐与舞蹈的基本组成要素分析
音乐的基本组成要素中有节奏、旋律、和声。其中“节奏”是音乐的最初形态,其形成和存在与人的生物特性具有密切的关系。相较于其他两个要素,节奏更容易带动听者身体的自然律动。若将音乐比作一株植物,那么“旋律”便是其绽放的花朵,它的存在与人类的情感性具有紧密的关系。在三大要素中,旋律更易打动听者的情感世界,更容易激发听者的情感共鸣。而“和声”则是音乐结出的果实,与人类精神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三大要素中,和声更易引起听者的情绪波动。
舞蹈的基本组成要素中有节奏、动作姿态、表情。其中节奏是舞蹈律动的基础,是舞蹈动作力度、速度的具体体现,舞者的气质、情感、理念均能夠通过节奏上的律动直观地表现出来。没有节奏便没有舞蹈;动作姿态是展现舞蹈情节、内容、特征的主要途径,也是舞者传达情感的语言;表情是舞蹈的核心,是舞蹈内在情感的外在体现。在舞蹈过程中,相较于动作、姿态和节奏,一个细微的表情往往更能够拨动观众的“心弦”,能够更有效地带动观众的情绪和情感。
(二)基于基本组成要素的关系分析
由音乐和舞蹈的基本组成要素不难看出,虽然音乐和舞蹈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节奏和情感均是二者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二者间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具体表现为:第一,音乐和舞蹈相互依赖。虽然音乐和舞蹈均需要节奏作为基础,但这两种艺术形式在节奏的表现形式上却存在一定差异,而这个差异是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重要“纽带”,即利用舞蹈动作的律动节奏变化能够更直观地表现出音乐的真谛,而将音乐的节奏感融入舞蹈中也能够更完美地呈现肢体动作的艺术美感;第二,音乐和舞蹈在情感表达上具有互补性。音乐和舞蹈的核心与灵魂均是“情感”,但二者在情感的表现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一个侧重从听觉层面进行情感表达,另一个侧重从视觉层面进行情感表达。由此可见,二者在情感表达上具有互补性,将二者有效整合后,能够更加生动、深入地进行情感表达。
二、小学低年级音乐与舞蹈融合的现状
(一)融合意识淡薄
虽然在小学音乐新课标中明确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音乐与舞蹈的融合,充分发挥两种艺术形式的美育教育优势和作用,切实落实小学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受传统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仍有很多小学音乐教师缺乏音乐舞蹈融合教学的意识,依旧以单一注入式的教学模式为主。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仅按照教材内容和教学主题从音乐教学或舞蹈教学的单一层面展开教学设计,未能基于新课标中“提倡学科综合”基本理念的指导,深入思考音乐教学与舞蹈教学间的紧密关系,未能主动开展音乐舞蹈融合教学,导致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不理想。
(二)融合方式缺乏创新性
兴趣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和探究的主要驱动力,因此,在进行音乐和舞蹈融合教学时,应注重教学形式的趣味性和新颖性,以此确保教学过程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够使其产生持续性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在进行音乐与舞蹈融合的过程中,都存在融合方式缺乏创新性的问题,以至于融合形式过于僵硬、融合后的教学方式缺乏趣味性,既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无法充分体现出音乐舞蹈融合后的艺术魅力和学习乐趣,从而难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融合教学缺乏实效性
素质教育理念下,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的根本目标不仅是简单地传授基本的音乐知识与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艺术审美能力、音乐综合素养的全面培养。这便对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设计情况来看,很多小学音乐教师在上大学期间主要侧重声乐、器乐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舞蹈知识和技巧方面存在一定的能力短板,以至于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将音乐和舞蹈进行有效融合的能力与经验,从而影响融合教学的实效性。
三、小学低年级音乐与舞蹈融合的对策
(一)借助舞蹈的韵律构建情境
构建适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沉浸在特定的教学情境进行音乐欣赏和学习,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对音乐艺术美感和内在情感的感知,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主要依靠具象层面的感知。因此,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仅依靠听觉层面的感知,很难准确捕捉到音乐的内在情感和艺术魅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需求,灵活引入适宜的舞蹈,并借助舞蹈的韵律从视觉层面进行教学情境的构建,以此将音乐与舞蹈自然融合,给学生更强烈的视听感官体验,使教学过程更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和认知特点,从而获得更好的课程教学效果。
以湘艺版教材二年级上册《阿里里》的教学为例。这首歌描绘的是云南地区纳西族人民欢庆节日时载歌载舞的热闹情景,蕴含和流露出纳西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授课过程中,为了能够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歌曲的情感,体会到民族歌曲独特的艺术魅力,教师可引入纳西族舞蹈构建出契合该歌曲旋律特征和内容情感的教学情景。具体实施方法为:第一,在导课环节,利用电子白板展示反映纳西族民俗民风的图片资料,并以“谁知道图片中是哪个民族?”“哪位同学去过云南?”“通过图片猜猜该民族具有怎样的特点?”等开放性教学问题为引,进行《阿里里》歌曲文化背景的讲解,为后续歌曲欣赏和舞蹈展示做铺垫。第二,当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对纳西族形成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可利用电教设备播放一段“节日期间纳西族人民围绕火堆载歌载舞”的视频片段(视频中人们跳舞所用的音乐应与《阿里里》具有相似的风格,即活泼、欢快的)。视频中,纳西族人民奇特的民族服饰、欢快的舞蹈以及浓烈的情绪情感,能够从感官和心理层面给予学生强烈的刺激,使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第三,视频播放完毕后,教师接着播放歌曲《阿里里》,待学生欣赏完歌曲后,教师可通过“这首歌曲具有怎样的节奏特点?是否与视频中纳西族人民跳舞所用的音乐有相似之处?”“我们能不能以这首歌曲为伴奏,模仿视频中的舞蹈?”等教学问题将本节课核心教学内容与视频素材相联系,并以“视频”为纽带,将音乐与舞蹈自然地衔接融合。第四,在上述教学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此时,教师可组织班级学生将教室中间的桌椅搬开,仅留下3把背靠背摆放的椅子作为“火堆”,然后,与学生手拉手一同将“火堆”围住,并通过“现在我们来到了云南纳西族村寨,这里正在举行节日庆祝活动,让我们跟随村民们一起跳起来吧”进行思维引导和情景创设。同时,在大屏幕中播放《阿里里》配套舞蹈视频。以此自然地将舞蹈与音乐教学有机融合,创设出具有强烈视觉、听觉、肢体感官体验的教学情境。在此环境中,学生能够通过舞蹈动作直观的韵律变化,对歌曲的节奏变化和情感变化产生深刻的感知。第五,当跳完舞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舞蹈过程的回顾,对《阿里里》歌曲的节奏特征和内在情感进行探究总结和艺术赏析,通过音乐与舞蹈的结合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舞蹈创编培养创造力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运用适宜的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有效培养,是新课标对小学音乐课程提出的全新要求。受思维能力、音乐知识及技能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想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旋律创编的方式来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创造力,存在极大的实施难度。然而,相较于音乐层面的创编,小学阶段的舞蹈创编不仅需要有舞蹈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还要具有广阔的自由发挥和创造空间。因此,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时,应注重舞蹈创编活动的开展,在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乐感的同时,对其创造力进行针对性的培养。
以湘艺版教材一年级下册《农场的早晨》的教學为例。该歌曲是一个生动有趣的音乐故事,以欢迎农场小客人为主线呈现出七个不同的场景。歌曲中,作者巧妙地将“X—、X、XX、O”四种节奏组合成三种不同的节奏型,以此生动地描绘出农场中“小鸡”“小鸭”“小羊”三种动物的活泼形象。授课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如下方式设计和开展舞蹈创编活动,以此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有效培养:第一,先带领学生欣赏一遍《农场的早晨》,然后提出“你从歌曲中听出了农场有哪些动物?”“根据歌曲的节奏和旋律,你认为这些小动物在看到小客人时会有怎样的状态和动作?”等教学问题进行思维启迪,引导学生将歌曲节奏、歌曲旋律、歌曲主题和描绘情景与生活实际经历进行联系,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歌曲,另一方面为后续的舞蹈创编做铺垫。第二,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们对歌曲的主题、场景形成准确的了解,并正确说出“小鸡”“小鸭”“小羊”三种歌曲中出现的小动物。此时,教师可逐一播放体现“小动物”形象的旋律,然后通过“你认为怎样的舞蹈动作能够表现出当前小动物的形象?”的教学问题,引导和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舞蹈动作创编。并通过主动展示和随机点选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创编的动作。第三,当所有音乐旋律对应的舞蹈动作创编完毕后,教师完整地播放一遍《农场的早晨》,并组织学生将创编的各个舞蹈动作串联起来,形成契合《农场的早晨》音乐特征和主题内容的舞蹈。待学生熟练掌握自己创编的舞蹈后,教师可以提出“想象一下农场中还可能存在哪些小动物?”“你会用怎样的节奏形式和舞蹈动作来表现他们?”拓展问题,进一步调动学生在舞蹈创编活动中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音乐表现力,以此达到深化教学成果,强化创造力培养效果的教学目的。
(三)歌曲演唱和舞蹈表演结合
歌曲演唱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但从小学低年级歌曲演唱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学生演唱缺乏情感、节奏或音准掌握不准确、不会有效表达自身情感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传统教学方式下的歌曲演唱理论知识和技巧对其而言晦涩难懂,以至于无法有效实现知识的理解和内化。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可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层面出发,以更具直观性和具象性的舞蹈表演为抓手,通过歌曲演唱和舞蹈表演的巧妙结合,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知识的学习与内化,以此大幅度提升歌曲演唱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演唱能力和舞蹈能力的协同发展。
以湘艺版教材一年级下册《青草小河边》的教学为例。授课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歌曲演唱和舞蹈表演的有效融合:第一,在歌曲学唱阶段,引入柯尔文手势,将抽象化的音高与具象化的肢体动作相对应。相较于单一化的重复聆听和发声练习,这种更具直观性的教学方式更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在跟随教师利用柯尔文手势进行歌曲学唱时,能够根据手势的变化对“5 6 1 2 3 5”六个音形成更清晰了解,从而有效改善节奏或音准掌握不准确的问题。第二,当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柯尔文手势后,教师可根据歌曲特点,带领学生以柯尔文手势为基础动作进行舞蹈创编,一方面提升柯尔文手势教学法的趣味性,使学生能够更加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另一方面实现歌曲演唱和舞蹈表演的巧妙融合。 同时,这种演唱教学丰富能够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更易在演唱过程中进行情感的融入和表达。第三,当学生具备一定的歌曲演唱学习成效后,教师可组织学生根据歌曲主题与内容,融入个人情感和想象进行舞蹈创编,并带领学生开展“歌伴舞”表演活动,以舞蹈为媒介,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表达,以此对学生演唱过程中的情感表达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与舞蹈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的密切关系。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借助舞蹈韵律构建情境、设计开展舞蹈创编活动、将歌曲演唱与舞蹈表演相结合等策略,将音乐与舞蹈有机融合,可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成效,更好地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从而切实落实新课标及素质教育提出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