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马尾松伐后树蔸栽培茯苓技术要点
2023-06-07王小东华小菊狄兰赵攀邓涛
王小东 华小菊 狄兰 赵攀 邓涛
摘 要 近年来,江西省人工栽培茯苓产业逐渐兴起,但因技术、管理不规范导致茯苓生产的产量、质量及栽植效益无法得到有效保证。为提高江西省茯苓栽植的技术水平,保障江西省茯苓栽植的产量、质量及经济效益,促进当地茯苓产业可持续发展。简要介绍了茯苓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从马尾松伐后树蔸的选择、茯苓接种、茯苓的栽培管理、茯苓采收4个方面对马尾松伐后树蔸栽培茯苓技术进行了总结,并基于该技术分析了江西省茯苓产业的发展前景,及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关键词 茯苓;马尾松伐蔸;栽培管理;应用前景;江西省
中图分类号:S567.3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2.011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茯苓菌腐生兼寄生性,主要分解、吸收培养料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营养物质,不从土壤中直接吸收营养物质[1]。茯苓为药用菌,是配药率极高的中药材之一,可药食两用,含茯苓的中成药多达200多种。茯苓可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主治水肿尿少、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状[2]。传统的“椴木窖栽”茯苓技术对松木的利用率较低,对松木资源耗损较大。因此,笔者利用松木伐蔸(江西省主要以马尾松为主)栽培茯苓,以节省大量的松木资源。同时,茯苓菌丝可有效分解松木伐蔸,加快松树的自然腐烂速度。
江西省境内松木用材林资源丰富,松林总面积近600万hm2。而马尾松作为江西省的乡土树种,分布在江西省11个市(区)内,种植面积近239.4万hm2,蓄积量9 142.6万m3[3]。其中又以吉安市和赣南地区的松林资源面积较大,马尾松资源丰富,两地分别为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条件适宜马尾松、茯苓生长。
江西省作为人工栽培茯苓的新兴产区,种植茯苓的大都是农户或小型农业合作社,技术、管理不规范,导致茯苓产量、质量及种植收益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因此,为促进江西省茯苓产业发展,承接国家茯苓产区转移,合理高效地开发、利用马尾松伐后树蔸(下文简称伐兜)种植茯苓技术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传统的马尾松林地在采伐后至下次造林前均处于空闲状态,未进行任何的开发利用,造成林地资源浪费。现阶段,江西省采用马尾松伐蔸种植茯苓技术,在提高林地利用率的同时,對后期造林也无任何不利影响。采用马尾松伐蔸种植茯苓技术后,平均每667 m2山林地不仅增加了3 000元左右的经济收入,还有效提高了林地的生态效益。在茯苓生长过程中,其充分吸收了马尾松伐蔸的营养成分,加速了马尾松伐蔸的腐烂。一般情况下,采伐后的马尾松伐蔸要3~4年才会完全腐烂,而种植茯苓后,只要1年即可全部腐烂,并转化为营养成分,在促进林地良性循环的同时改良了林地土壤。
1 茯苓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茯苓属腐生菌,兼具腐生和寄生两种营养获取方式,可腐蚀分解松属植物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获取碳源,而松木70%左右的物质都可被用作茯苓生产碳源的获取处[4-5]。鲜茯苓外形甘薯状,外皮黑褐色,表面瘤状皱缩,形状大小不一,内呈白色,鲜时柔软,干后坚硬。生长较小的鲜茯苓直径为20~30 cm,大的鲜茯苓直径为50~60 cm,甚至更大。
1.2 生物学特性
1)茯苓环境适应能力强,分布面积广。2)茯苓须生长在干燥、向阳的环境条件下,以坡度20°~40°的山林地为宜。且茯苓菌丝适宜生长在有松木分布的微酸性砂壤土中,一般土埋深度30~50 cm,表面需用带砂壤型细土覆盖并拱出地面15~20 cm,成小土堆形。3)茯苓菌丝是通过获取松木伐蔸内的营养成分和水分在根部蔓延生长,其生长过程需要良好的通气性。4)茯苓菌丝在20~30 ℃温度条件下生长最快,超过35 ℃以上且未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时,菌丝会逐渐老化,影响茯苓质量。同时,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茯苓生长[6]。
2 技术要点
2.1 马尾松伐后树蔸选择
江西省松木资源丰富,以马尾松伐蔸综合营养源最适合茯苓生长,因此笔者选择马尾松伐蔸栽培茯苓。马尾松林下土壤多偏酸性,多为砂性土,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较高,pH值约为4[7]。1)选择林区存有大量伐过的、树龄15年及以上的马尾松伐蔸。但禁止使用发霉的伐蔸,以避免茯苓菌丝产生病菌,进而造成产量减产。2)10—11月伐好树蔸(发生过森林火灾后的伐蔸或松材线虫疫木伐蔸也可使用),此时天气干燥少雨,到第2年4—5月时伐蔸表面可被晒干或风干至伐蔸表面有裂纹,而伐蔸和地下树根的营养仍被保存。3)伐蔸的直径应在15 cm以上,伐蔸直径越大产量越高。采伐时伐蔸高度应在30 cm左右,用斧头在伐蔸的主干部分和粗侧根上,顺着树干纵向间隔削去3~6条,宽3.0~4.0 cm、厚0.5~1.0 cm的树皮,露出木质部,留下未削去的树皮为筋,将伐蔸四周的树皮刮干净。
2.2 茯苓接种
5—6月,伐蔸经过6~7个月的风晒,达到了可接种的90%以上的干度。此时,需在栽种前7 d再进行1次场地清理,疏松场地土壤,清除场内的杂草、树根、石块等杂物,修沟排水,防止雨水浸渍和覆土被水冲刷。栽种茯苓时视伐蔸直径的大小情况确定菌种用量,一般直径在15~20 cm的伐蔸只放1袋菌种,直径25~26 cm的伐兜放2袋菌种,伐蔸与菌种量呈正比。
1)接种时沿伐蔸垂直下挖30 cm,每袋中间用小刀横向划破菌袋10 cm,露出菌种,使露出的菌种紧贴在伐蔸新鲜面,菌袋朝上,压紧压实,以让菌丝更好地侵入伐蔸,吸收营养。划破菌带时所用工具须消毒,防止感染其他有害病菌和细菌。2)覆土时要向上堆高15~20 cm的土包。覆土后为防止白蚁等害虫侵害菌丝,须在周边撒少量的防虫药粉。若覆土时遇黏性土,需把土细碎松散,便于菌丝透气。3)栽种两个月后进入7月,天气逐渐升温,日照强度逐渐变强,为防止光照强度过大造成菌丝老化影响菌丝生长,在覆土时可在土堆上覆盖一些枯枝落叶,起到防晒、保湿的作用。
2.3 茯苓的栽培管理
茯苓的栽培管理分为菌丝生长阶段管理和结苓阶段管理。
1)菌丝生长阶段管理。①在菌絲生长发育的第一阶段,接种后15 d左右第1次查看菌丝的生长情况,以确定菌丝成活率。并以少量多次为原则进行覆土,恢复原有20 cm的覆土高度。此后,每隔7~10 d定期检查1次菌丝的生长情况。同时,根据菌丝的传引速度进行培土,菌丝传到哪里就在该位置前16.67 cm范围内进行培土。下种30~40 d,菌丝会沿伐蔸树根逐步向下生长,并来回延伸,菌料逐步布满菌丝并开始变色。②9—10月菌丝进入快速生长期,菌丝已传引到头,部分菌丝已长入松木内部,在松树表面菌丝呈褐色网状菌索时,证明茯苓菌丝生长发育正常。此时需到菌场查看,若有菌袋出现外露情况,需进行第2次覆土,避免土裂;同时需及时检查和补充土堆上的枯枝落叶,以防光照过强造成茯苓菌丝老化;注意菌场周边的围栏是否健全,若不完整要完善围栏,以防牲畜进入破坏茯苓生长。
2)结苓阶段的管理。下种后70~90 d表土有裂纹出现,证明已开始结苓,此时茯苓生长较快,要及时培土覆盖裂纹处,防止茯苓长出土面因日晒雨淋而腐烂,影响质量、产量。若遇长期干旱天气要加厚覆土抗旱,保障茯苓生长[8]。10月以后天气逐渐转凉,此时覆土以防冻。第2年的3—4月,气温回升,茯苓生长将进入快速成熟生长期,需再次去菌场查看。
2.4 茯苓采收
第2年4—5月,茯苓陆续成熟,此时土面不再有裂纹出现,需扒开土层检查,当菌核表面无新的白色裂纹,表皮呈棕褐色,松木呈黄褐色,表明茯苓已成熟,菌料易碎,可开始采收。因茯苓成熟期不一致,采收时应采取采大留小原则,在晴天将成熟的茯苓分批采收。采收第1批茯苓时要由山下往山上有序采收,有效避免漏挖;轻挖细收,以保障鲜茯苓质量;禁止翻动菌材,以防挖伤未成熟的幼苓,影响第2批茯苓产量。采收下一批茯苓时,如果菌料是白黄色就能继续生长茯苓,采收后将木料埋入土中,继续生长下一批茯苓,直至菌料变黑,营养耗尽[9]。采收回的茯苓应轻放,有次序地摆放在通风阴凉处,及时进行“发汗”,以便运输加工。
3 茯苓的应用前景
2016年,我国茯苓出口量高达6 189.69 t,出口金额达3 662.22万美元,在我国中药材出口品种中位居第3,到2019年,我国茯苓产量为176 530.7 t,同比增长121.3%[10]。2020—2021年,茯苓产量有所下降,但目前各地产区正在逐渐恢复产量。近年来,随着茯苓的市场需求量逐渐增大,我国加大茯苓深加工产品尤其是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力度,并提高科研转化能力,对茯苓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据统计,近年来,干茯苓的市场需求量为4万~5万t,且其在医药及食品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其市场需求量还将持续增加。马尾松伐兜栽植茯苓项目符合国家农业产业政策,符合江西省的经济发展方向,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回报高、风险小的发展特点,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对增加农业收入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1 经济效益
马尾松伐兜栽植茯苓项目将建成200 hm2示范基地。按松树伐蔸平均胸径在20 cm以上,株数密度
20株/667 m2进行栽植。据测定,1个20 cm以上的树蔸一般可采鲜苓5 kg,目前市场鲜茯苓价格10~
8元·kg-1,成本500元/667 m2。即按每667 m2产鲜茯苓100 kg计算,项目可产鲜茯苓30万kg,成本150万元,产值360万元,利润210万元。且茯苓市场行情波动较小,相对稳定。项目完成后,马尾松伐兜栽植茯苓技术可在江西省全面大力推广。
3.2 社会效益
马尾松伐兜栽植茯苓项目的实施对促进江西省村集体经济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及带动周边农民就业,实现江西省乡村产业振兴具有积极意义。同时,项目的实施对解决我国茯苓原料不足,促进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3 生态效益
马尾松伐兜栽植茯苓项目采用伐蔸种植方式,通过菌种筛选、栽培工艺优化的方式提高茯苓产量,减少对松树资源的消耗。同时,采用伐蔸种植方式可安全利用松树伐蔸废弃物,控制白蚁蔓延,加速采伐迹地松树伐蔸的分解,提高林地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林地肥力,从而降低幼树抚育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
4 结语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回归自然”“天然药物热”正在兴起,中药大多来自天然植物,治疗作用经过历史验证,无化学合成药物的副作用,越来越受到国际医药界的重视。国内外中药材市场前景广阔。因此,江西省应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发展茯苓中药材种植产业,加强栽培茯苓技术研究,促进茯苓栽培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世金,孙慧群,王萍,等.茯苓栽培场土壤微生物区系与酶活性变化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585-7588.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3] 殷琪惠.江西森林覆盖率达63.35% 森林资源实现量质双升[N/OL].江西日报,2022-06-29[2022-12-15].http://www.jiangxi.gov.cn/art/2022/6/29/art_393_4011096.html?xxgkhide=1.
[4] 张荣超.茯苓的伐蔸栽培技术[J].生物技术世界,2015(4):42.
[5] 邢康康,刘艳,贺毅,等.茯苓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22):7-9.
[6] 魏新雨,魏子龙.松树“三剩料”袋料快速栽培茯苓技术[J].食药用菌,2011,19(2):40-41.
[7] 王艳丽,刘光正,周晨,等.赣江源低效针叶林林地土壤质量分析[J].南方林业科学,2019:47(2):1-7.
[8] 龚建军.松树蔸栽培茯苓技术[J].种植与养殖,
2006(1):56.
[9] 荆丹,龙德祥,刘勇.茯苓椴木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20,26(16):43-44.
[10] 孟雪,朱志国,王韬远,等.茯苓育种和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4(4):
62-66.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