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作业的有效设计分析
2023-06-07黄洁
黄洁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作业的设计更加重视对学生知识的巩固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课堂作业的练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本文在分析小学数学课堂作业有效设计的同时,分析了作业设计的原则、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希望对小学数学教师改进其作业设计的方法有积极意义。
在素质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更加重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采取有效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与应试教育不同,当前的数学教学不再唯分数论,也不再提倡题海战术,而是更加重视对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让学生主动学习,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数学课堂作业的设计原则
(一)目的性
课堂作业在实际的教学中其实是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学生主动参与,调动思维,从而对知识进行巩固与拓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清晰的认知,对自己的不足有全面的了解,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改进。因此在进行课堂作业的设计时,教师应该根据本节课的课时目标,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检测或者是拓展,使学生能够从课堂作业中了解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然后指导学生有目标地进行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组织课堂作业的时候,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例如让学生安静、自主完成数学题目的计算,这样更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更好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渐进性
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详细的了解,充分认识到他们的认知规律,并结合教学发展的脉络,将作业设计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作业的前后顺序,从而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进行引领,由浅入深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教师在进行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们掌握这个数学规律,可以在设计课堂作业时,按照步骤一点一点对学生进行启发。
12.5×(8+0.8)=12.5×?+12.5×?
1004×2.5=(?+?)×2.5=1000×2.5+?×?
在这两道题中,第一道题是直接分配,而第二道题则是先拆分然后再分配,第二道题明显比第一道题更难,如果直接让学生做第二道题,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先让学生进行第一道题的计算,就很快能够得到启发,做好第二道题。
(三)典型性
教师在进行课堂作业的设计时,需要保证题目都具有典型性,教师要对作业的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从大量的习题内容中选出最具有本质要求且最有代表性的习题。因为“双减”政策的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不再追求量的积累,而是找到学习方法,提升学习的效率,教师要给学生选择最能突出数学本质的习题,让学生看到数学习题的本质问题,使他们以后在遇到相同类型的习题时,可以很快找到解题思路。同时,教师还应该对习题的难度进行把控,避免由于难度过低或者过高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
(四)合理性
课堂作业的布置应遵循合理性原则,数量应该适宜,难易程度应该适中。如果习题数量过多,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还会导致学生无法完全消化所有的习题内容,降低学习的效率,长此以往甚至会导致学生厌学情绪高涨。同时,课堂作业的数量还不能太少,如果太少就无法对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进行全面的检测与巩固,最好将写作业时间设置成15分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锻炼,又不会影响课堂学习。
二、小学数学课堂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习题利用不到位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一般会将教材中的习题作为课堂作业的主要内容,对教材中的内容不加选择地全都进行训练,这种做法是缺乏科学性的,因为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教材中的习题只是一个参考,教师还是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宜的课堂作业,这样才能对学生有较大的帮助。还有的教师认为教材中的习题过于简单,而自己另外选择习题作为课堂作业的内容,但是选择的习题内容与现实生活的需求相距较远,无法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无法满足
小学学生由于家庭条件和个性发展等的差异,他们的认知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学习基础等方面表现得更为个性化。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虽然已经开始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是由于每个班级的学生众多,教师无法照顾到每一名学生,这就导致有些学生的需求被忽略了,教師只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而无法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导致教学的质量无法得到全面的提升。
(三)教学的趣味性较差
数学知识理性较强,在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点的讲解还是课堂作业的布置,如果教师不能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就无法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般而言,教师现在都能够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但是很多教师只是将教材中的内容搬到了多媒体设备上,然后继续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例如,在进行小数乘法的教学时,教师在多媒体设备上出了一道题让学生解答,这与教师指着教材上的一道题让学生解答并无本质差别。
(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不深刻
数学教学中存在着很多计算方法和数学规律,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最主要的就是找到这些计算方法和数学规律。当前的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时,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挖掘不足,虽然也会引导学生探索规律,但是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而学生被动地跟随教师进行探究,这种方法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无法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五)评价模式较为落后
课堂作业的评价应该有很多种模型,目前很多教师最主要还是采取判定分数的形式,因为数学题目的计算一目了然,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但是这种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并无效果。还有的教师会根据学生做作业的态度进行评分,给予学生差、良、优、优+等评价,这种形式的评价模式虽然对得到优或优+的学生是一种鼓励,但是会大大打击得到差或者良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他们在以后做作业的时候产生抵触情绪。
三、小学数学课堂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
(一)发挥教材习题的作用
在素质教育中,数学是应用型的工具,学生学习数学主要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例如,菜市场的蔬菜都有单价,1斤韭菜是3块钱,1斤黄瓜是2块钱,小明和妈妈买了2斤韭菜和1.5斤黄瓜,问:小明和妈妈一共花了多少钱?类似的问题有很多,而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设计实践性的问题,并利用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与解答,施展数学才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生存能力。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的数学内容都涉及了实际生活,课后习题的设置也比较科学,教师应该利用好教材中的习题进行教学。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中的长度单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课上作业:橡皮的长宽高分别用什么长度单位表示、黑板的长度和宽度用什么单位表示、桌子和椅子的高度用什么单位表示?然后让学生们量一量这些物体,确定它们长度单位是cm、dm、m以及km中的哪一个。学生通过测量就会对1cm、1dm、1m有更加深刻的认知,然后教师可以让他们继续猜一猜其他的物体,如铅笔的长度、小朋友的身高、房子的高度分别应该用什么长度单位表示,以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估计能力。教师合理利用教材,不仅可以让教材内容发挥最大作用,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小学生年龄小,社会经历少,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他们各自的性格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以及学习数学的能力都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是由客观因素导致的,并不是学生之间智力水平的差异,因此教师应该正确地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并加以合理的引导,从而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学好数学。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进行课堂作业的设计时应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置不同的作业,也就是分层设计数学作业。
分层设计作业是分层教学的一种,主要是根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的分类,然后让不同学生做不同的作业。例如,教师在进行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作业设计时,可以根据作业的难易程度将作业分为难、中、易三个层次,难的题目可以设计为给定底面积和周长,求体积;而中等难度的习题设计成给定棱长总和以及长和宽,求体积;易的习题可以设计成给定长、宽、高,然后求面積和体积。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基础和能力分别划分为基础水平、提升水平与拓展水平,然后让能力较强的拓展水平的学生完成难度较大的习题,以此类推,调动每名学生的积极性,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点,调动数学思维,提升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提升课堂作业的趣味性
因为数学的学习更加注重理性,因此数学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较为枯燥。如果教师在进行课堂作业的设计时没有重视作业的趣味性提升,或者在组织学生做作业的时候没有采取有趣的方法,只重视课本知识的训练,课堂气氛就会变得沉闷,学生无法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作业的设计时,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例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相关知识教学时,可以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分12颗糖,让学生分别将糖分成2份、3份、4份和6份,然后让学生观察各自有多少颗糖。接着再给每个小组分3颗糖,让学生们将它们分别分成3份和5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进行提问,针对答题又快又对的学生奖励1颗糖,最后统计各个小组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数量以及回答正确的数量,分别给予奖励。这样的课堂作业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们都参与学习中,使课堂的氛围更加浓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拥有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刺激学生们积极思考、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从而让学生们对课堂学习的内容有更深刻的记忆。
(四)挖掘数学知识的内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掌握最佳的学习方法。这个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思维还未成型,可塑性非常强,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点,并结合他们在这个阶段的性格特点,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挖掘数学知识的内涵,从而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意识。学生被动接受数学知识是无法掌握其要领的,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主动探索,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作业的设计时,需要合理设计探究性习题,让学生体会到探究数学问题的乐趣,从而锻炼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多边形的内角的教学时,应设计课堂作业帮助学生认识内角和整个概念,并且掌握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内角和的计算方法,最终得到一个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制定数学探究的计划和实施方法,并通过归纳与总结得到规律,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通过这种方法学习内角和,可以加深知识点的印象,培养他们独立探究的能力。通过不断地锻炼,学生最终会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与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五)合理设计评价模式
课堂作业的有效设计还需要制定合理的评价模式,这样才能发挥出课堂作业的实际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巩固所学知识。以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作业评价的时候,通常会单纯给出对和错以及分数,或者给出差、良、优、优+等的评价,这种方法对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没有丝毫的帮助,甚至会让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在素质教育阶段,教师应该探索更加多元化的作业评价模式,应用更加立体的、多方面的甚至是和学生互动式的评价模式,让学生看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认可和帮助。例如,教师在完成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时,布置了一个计算六边形的课堂作业,学生都对此展开了思考,利用不同的方法对六边形的面积进行计算,其中一部分学生应用了多种方法,一部分学生写出了其中的一种方法,还有一部分写错了方法,教师对这些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时就要有针对性。对应用了多种方法解题的学生,教师应该对他们的意志与品质进行评价,然后夸奖他们的创新意识;对只写了一种方法的学生,教师应夸奖他们在学习中的良好表现,然后引导他们继续思考其他的方法;对写错了的学生,教师应该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然后鼓励学生认真思考,从而获得成功。
四、结语
总之,在当前的教育中,教师应该时刻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实际效果。在课堂作业的设计中,教师应该以教材为基础,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丰富作业内容,采取多种方法提高课堂作业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