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背景下师生取得成果的策略研究
2023-06-07钟诚
摘要:以“双高”建设为背景,将建设成果分为硬性成果和软性成果,认为硬性成果是“双高”建设的“硬骨头”,作为“双高”建设的标志性成果,直接影响“双高”目标能否实现。笔者在“双高”建设中,发现多种因素影响师生对成果的获取,根据实践经验,提出学校管理部门促进师生取得成果的策略。
关键词:教师成果;学生成果;差异性;策略
为了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赶超发展,国家积极推进本科院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双一流”工程,并稳步实施高职院校创建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的“双高”计划。“双一流”或“双高”目标的实现,通过绩效目标来考核。绩效目标是“双高计划”在实施期内预期达到的产出和效果[1]。按照建设方案和任务书设定的绩效目标,一件一件落实,一条一条兑现,扎扎实实、不折不扣地推进各项任务落实落细落效[2]。从绩效目标的考核来看,建设成果是最具体和直观的载体。本文所述成果为“双高”建设中取得的成绩或成效。
一、“双高”建设任务及成果种类
表1为高职院校“双高”建设任务一览表,高水平学校建设任务更宏观,着眼于学校党建引领、人才培养、师资建设、产教融合、社会服务、治理能力等全方位提升办学水平,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任务针对聚集效应、模式创新、教学资源、三教改革、技能平台等全方位打造专业群,这些建设任务包含大量的建设内容及产出指标。
基于任务的难度,可将成果分为硬性和软性成果。硬性成果是指需要参加比赛或申报评审才能取得的省级以上(含省级,下同)成果,如党建标杆院系、“双带头人”工作室、学生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教学成果奖、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等。软性成果是指学校取得的一些校级成果。如制定政策、制度、措施、办法、规划、方案、标准,构建体系、机制、模式,创建或评选组织、个人、先进、案例、团队、课程等,打造品牌、成立机构、创建基地、开展活动、完成培训等。这些成果学校可控,不受过多外力干扰。
两类成果的关系是,某些硬性成果需要软性成果的支撑,比如,要参加省赛争取硬性成果,往往要先组织校内选拔决出省赛选手,再比如,要申报省级项目,校级先创建或评审,然后再择优上报。有些硬性成果无需校内选拔的支撑,如“三全育人”高校、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继续教育基地等,这些成果往往是以学校为单位,或者实现难度大,如引进技能大师、取得发明专利等。
硬性成果通过同类院校比拼或上级有关部门审批才有可能取得,与学校自主可控的软性成果相比,更具权威性、代表性、公平性、认可性,能否如期取得这些硬性成果,直接关系到“双高”目标能否实现,争取硬性成果成为学校“双高”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成为想方设法必须啃下的“硬骨头”。这些硬性成果的取得,任务最终需要落实到人,以教师为主取得的成果(如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奖项)称为教师成果,以学生为主取得的成果(如学生技能大赛奖项)称为学生成果。陈保荣[3]提出,教师能力和学生素质作为“双高计划”建设的评价对象,可通过发展性评价指标评判,如个体性指标——教师、学生开展的活动获得的荣誉和取得的成绩,集体性指标——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综合素质、技术技能水平。笔者基于对本校“双高”建设的经验,发现体现教师能力的成果比体现学生素质的成果更难取得,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为此进行了调研与反思,下面以竞赛为例分析影响因素。
二、影响师生获取成果的主要因素
我校2021-2022年取得全国职业院校大学生技能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赛奖项共58项,同期取得的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省赛二等奖4项、三等奖8项,教师成果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不如学生成果,教师成果无省级一等奖,更无国奖。
(一)评审方式与标准
教学能力大赛虽然有比赛规程和评分标准,但比赛方式以提交材料与参加答辩为主,不实施现场教学,参加比赛的课程设计及教学录像势必带有表演性质,裁判评分采用网评或结合答辩给出,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评判教学能力的标准是什么?笔者认为,教学效果好的教学能力才是强大的,经过设计的教学能力并不能代表教师的真实能力和水平,裁判以专家的视角去评价教学能力,而不是让受教育者学生来评价教学能力,主客体是错位的。
学生技能大赛,特别是理工农医类,评价标准较为客观,按比赛规程,学生比赛的是高质量高速度地完成比赛内容,裁判作为行业企业专家,依据竞赛规程和评分标准对选手的比赛过程及结果进行评判,这才是正确的评价主客体,专家的评审更具专业性、权威性。当然,也有一些文旅类、艺术类竞赛项目具有较大的评判主观性,这也是这类项目属性所决定的。
(二)角色与环境
老师参赛有些并非出于强烈的意愿,而是学校的选择和安排,应付的心态影响了后面的备赛。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备赛训练也是一种学习,而老师的本职工作是教,而不是学,因此,参赛训练需要让老师变成学生的角色,学习大量与竞赛相关的东西,老教师的认知已经较为成熟,固有思维对训练有一定的影响,年轻教师教学经历短,教学经验较欠缺,对参赛也有一定影响。即使有主动的参赛意愿,也限于日常教学、家庭影响等因素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到训练备赛中,会受到其他很多事务的干扰,也许静不下心来专心致志地训练,勤学苦练、坐冷板凳、心无杂念的训练状态不易达到,进取拼搏的意识不一定强烈持久,这些思想和行动都会影响到比赛成绩。
学生选手的优势在于,没有太多其他杂念或干扰,可以专心致志地训练备赛,在指导教师的严格要求与管理下,学生是比较听话的,时间长了,可能会进入瓶颈期,但通过劳逸结合的调剂,以及老师的关怀安抚,学生们会适应和坚持下来,在指导教师科学指导下,以及邀请专家或名师进行指导和点拨,可以检查训练效果,纠正训练偏向,解决训练疑难,少走训练弯路,指引正确方向,提升训练效果。
两相比较,教师选手更多地依赖于自身的需求和坚持,而学生选手的努力训练更多来源于老师的影响。
(三)时间与精力
老师们除了正常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接学校各种任务,还要迎接各种检查、考核、评比,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完成,教师选手不可能像学生选手那样停下手中其他工作,天天只进行备赛训练,由此可见,教师选手往往是很忙的,难得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他们的训练备赛从时间和精力上来说,往往是分散的、短暂的、不稳定的,从量上来看,也不可能像学生那么多。
相比较而言,学生选手可以停课训练,每天只干一件事,就是训练,也无其他世俗干扰,训练时间和投入精力是连续的、稳定的、长期的,只要训练得法,是比较容易出成果的。
(四)重视程度
学校重视,领导重视,参与者重视,就会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就有动力和压力,就会主动投入,克服困难,拼搏进取,目标坚定,持之以恒。如果至上而下,在乎形式,而不提供实实在在地支持,不务实地推进工作,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今年,我院参加的学生技能竞赛,夺得国赛二等奖1项、省赛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实现参赛项目全部获奖,与学生技能竞赛相比,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连学校都没走出去,成绩较差,其原因是我们重视和强化了学生技能大赛的备赛,轻视和懈怠了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的备赛。
三、促进师生取得成果的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策略来落实。”[4],结合“双高”建设现状,笔者认为以下策略是对症下药的。
(一)任务与激励结合
一个学校的发展要靠师生共同努力,“双高”建设是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与能力的重大工程,不仅任务繁重,而且需要成果突出。要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既要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分配和安排,也要辅以恰当的激励机制,引导师生积极承接,将成果与教师的绩效、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挂钩,将成果与学生的专升本、奖学金评选、素质学分等结合起来,最大限度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拼搏进取干劲。
(二)充分调动年轻人
年轻人虽然经验缺乏,但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正处于事业奋斗期,不管是出于自身成长的需要,还是领导的引导调度,更显示出配合性和干劲,尤其对于“单身汉”小青年,少了许多干扰,更易于集中时间精力到工作上。相比较而言,老教师更看重个人需求,来自于家庭或社会干扰较多,干事创业的激情不如年轻人高,虽然有一定经验,但面对挑战的积级性、主动性要差些,因此,对老教师的调动,更多的靠责任和义务,对年轻人的调动,可以发挥思想引导和行政手段。
(三)发挥团队的力量
无论是科研学术团队,还是教学团队,或者竞赛团队等,都需要发挥团队的力量,个人的力量毕竟单薄,团队的力量巨大,一个科学精壮、拼搏进取的团队,可以创造逆天的成绩,而一个东拼西凑、松松垮垮的团队,注定有名无实、难以成器。俗话说,不怕狼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有些团队,形式大于实质,实干的人少,挂名的人多,战斗力低。将恰当的人组合进来,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协调一致,形成结构合理、真抓实干的高效团队,是完成任务的必要保障。
(四)善于借助外力
借助外力,不仅是要多请专家名师或能工巧匠进行指导,还需要放眼全国,多走出去学习交流,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提高认识,融入主流,把握最新动态,防止闭门造车、井底之蛙,要寻找和选择校外优质资源,采用多种形式,如现场训练、学习交流、线上指导、网络会议等,对选手进行培养打造,借助多方力量,取长补短,多参加模拟赛、对抗赛等,增加选手的参赛经验。
(五)为师生营造适宜的环境
环境不仅包含硬件条件,还包含训练氛围,以及保障措施办法等,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比如,因为学生需要长时间停课训练,课程结业成绩如何处理?某高职院校制定了解决办法,对获得省级或国家级奖项的学生,可冲抵其结业成绩和学分,对未取得奖项的学生,也给他们一个较合理的结业分数,这样就解决了学生上课与训练的矛盾,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训练备赛。再比如,为了激励学生努力争取成果,某省出台政策,对获得全国职业院校大学生技能竞赛二等奖及以上等次的选手,可以免试专升本。对于教师选手,学校要调整其教学任务,保证其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备赛,并且在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
(六)人文关怀,思想引导,心理疏导,打气鼓劲
无论是指导教师,还是学校领导,要关心关注学生的训练,不能不管不顾,让学生自我管理,学生自控力欠缺,比如每天的训练,要制定训练计划,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作息时间,特别地,年轻人都爱睡懒觉,早上或午休起不了床,要让学生设置闹钟,闹钟不起作用的话,指导教师还要加以提醒。训练要有计划、按步骤、分阶段进行,要经常与学生交流,特别要通过谈心谈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避免长时间枯燥训练出现心理问题,对他们的生活也要关心和帮助,通过慰问等方式体现关心关爱,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重视,特别是选手遇到训练瓶颈期时,要给他们打气鼓劲,促使他们克服训练的厌倦和疲惫感,坚定意志,不灰心,不动摇,奋勇向前。
(七)科学严格的推进机制
科学的组织和训练,是取得成绩的必要保证,无论是训练计划,还是训练目标,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并且要分阶段自查与评估,发现问题和短板,千方百计解决,不能让选手带着问题上赛场,并且要严格按规程进行几次模拟赛,评估效果,及时弥补。
(八)领导亲力亲为,效果不同
做一件事,不是领导安排或布置了就不管了,无论是指导教师还是学生,如果领导不抓紧抓实,他们是没有压力和紧迫感的,领导亲自抓训练,优势在于领导各方面资源较丰富,易于解决训练过程中的问题,领导亲自抓,指导教师和学生感觉更受重视,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强,领导的示范带动效应更强,领导亲自抓训练,有助于从更高层面分析、思考及解决备赛中的系列问题。以我校为例,2021年我校移动应用开发国赛选手的训练,赛前指导老师和领导都没怎么管选手,天天让选手关在房间里训练,也没怎么找外援進行指导,对选手的训练也少于过问,导致参加国赛时不仅未获奖,成绩还排在倒数几名。2022年,我们吸取教训,提前谋划和准备,解决了选手的训练设备,进行了科学管理,为提高其参赛水平,通过线上线下方式邀请专家对其进行指导,领导亲自担任其指导教师,为选手解决训练上、学习上、生活上、思想上、心理上的问题,尽最大努力保证了选手安心训练,并监管其训练过程,在参赛期间,领导带队并解决有关问题,安慰选手不用紧张,相信付出会有回报的,正常发挥即可,最终选手凭借扎实的准备、稳定的心理素质、正常的发挥,夺得了国赛二等奖,这足以体现领导对工作重视不重视、抓不抓、投入不投入、尽力不尽力,其结果是不一样的。
总之,无论是教师成果,还是学生成果,都需要策略得当、领导重视、齐心协力,才能取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绩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EB/OL].(2020-12-23)[2022-01-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2012/t20201225_507515.html.
[2] 任占营.科学把握“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评价内涵.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3):5-6.
[3] 陈保荣.“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内涵、指向和实施路径.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4):33-37.
[4] 新华社.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2-01-11)[2022-10-05].http://www.gov.cn/xinwen/2022-01/11/content_5667663.htm.
作者简介:钟诚(1971— ),男,汉族,四川资中人,硕士,教授,达州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研究方向:高职教育与IT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