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以战领教,为战教战”导向的《信息系统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2023-06-07张婷李赵健伟
张婷 李赵健伟
摘要:从把稳课程建设“为战”方向、塑造课程教学“为战”计划等七个方面对《信息系统工程基础》课程如何贯彻“以战领教,为战教战”导向进行了探索。梳理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阐明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法,总结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通过在教学内容优化、训练条件构建、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开展教学研究创新,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改革;信息系统;课程建设
中国分类号:E91
1 概述
习近平总主席指出,面对军事斗争准备的鲜活实践,院校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使培养的学员符合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的需要,向着部队、实战、未来贴近再贴近。《信息系统工程基础》课程作为指挥信息系统工程专业生长军官高等教育学员的一门专业背景课,不断探索“以戰领教,为战教战”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以培养适应炮兵防空兵信息化建设长远发展需要的人才。
2 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课程坚持以理论研究为牵引,以更新观念为先导,以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以教学方法改革为突破,以信息教育技术为支撑,以教学设施的配套改革为保证,重点从七个方面贯彻落实“以战领教,为战教战”导向:
一是加强教学理论研究,开展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讨论,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把稳课程建设“为战”方向;
二是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做好课程教学的顶层设计,塑造课程教学“为战”计划;
三是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计划,选编和修订主、辅教材,充实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法和最新科研成果,完善教学内容“为战”体系;
四是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探索课程各部分不同内容教学实施,建立课程具体“教战”方法;
五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员队伍结构,提升任课教员“教战”能力;
六是进一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依托智慧校园建立课程线上资源,提高资源建设“教战”水平;
七是进一步完善考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建立有效评价“教战”体系。
3 课程教学改革实施
3.1 把稳课程建设“为战”方向
结合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根据指挥信息系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把稳《信息系统工程基础》课程建设“为战”方向。《信息系统工程基础》从指挥信息系统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以解决信息系统工程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具备必要的信息系统工程基础知识为切入点,突出计算机、高等数学、军事决策支持、系统软件、信息系统集成等基本知识的综合运用,从理论到实践,进行整体设计,构建起具有“军事与工程结合、指挥与技术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特色的实战化教学内容体系。课程总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员掌握信息系统工程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具备必要的信息系统工程基础知识,为专业学习打下必要的工程技术基础,培养和提高学员的信息素养、指挥信息系统的工程设计与维护能力,以适应我军指挥信息系统的建设、使用与管理以及炮兵防空兵信息化建设长远发展的需要,注重提高学员发展潜力[1]。
3.2 塑造课程教学“为战”计划
重视教学内容的优化,针对近年来指挥信息系统建设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法发展较快的特点,对该课程的课程标准进行编写和修订,并重新编写了课程教学大纲,塑造课程教学“为战”计划。结合参与的部队指挥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建设、部队演习指导指挥信息系统作战应用、我军指挥信息系统及其模拟仿真系统开发等科研实践的成果,新编了主讲教材《信息系统工程基础》,充实了理论前沿知识和部队指挥信息系统新装备现状。教材反映了最新技术前沿和技术发展;体现工程领域课程特点,着重介绍技术原理、方法,突出技术应用性和综合性;体现军事工程课程特点,对技术的军事应用、军事装备的应用技术、系统的战技性能与作战应用等占有一定的比例。
3.3 完善教学内容“为战”体系
为进一步贴合课程教学对象特点,实现与相关课程的有效衔接,课程始终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体现科学性和系统性,根据各章节内容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调整知识结构和讲授时间。增加了云计算、深度学习、智能决策等新兴技术,探究了新兴技术在指挥信息系统领域的应用方法,充实了理论前沿知识和部队指挥信息系统新装备现状,丰富了实战化教学内容。
如针对毕业学员反馈的在指挥信息系统操作使用中,Oracle数据库使用难度大的问题,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一章;在第二章信息系统体系结构与构建中,将最新的云计算技术引入教学,使学员了解未来作战指挥中的“网-云-端”体系结构;调整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一章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讲授时间比例,重新确立了各章节内容讲授的范围、重点和深度,完善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加强了基础理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与后续的《指挥信息系统》等课程有机融合,形成了涵盖工程基础、装备原理、技术应用、勤务保障等模块的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始终保持动态更新,近年来,通过参加多项重大专项演训任务和指导部队训练,汲取了丰富的经验和部队训练成果并应用于教学,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先进和超前。做到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战法、新训法以及最新科研成果走入课堂,促进了课程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开阔学员知识视野,密切院校教学与部队训练的接轨,提高了教学质量。
3.4 建立课程具体“教战”方法
课程以改革教学方法为突破口,坚持“以学为本”, 充分调动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因材施教,积极推行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教学。结合指挥信息系统装备和模拟训练器材运用实验手段,利用实践教学、专业实习等多种形式展开教学,激发了学员学习、研究和掌握工程原理、方法和技术的浓厚兴趣;遵循认知发展和能力生成规律,在教学内容安排与设计上以“体系结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发展”为主线,“原理—技术—方法”为层次组织教学,突出重点难点,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与学习活动,恰当选用方法手段,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多年来,我们将教学手段改革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信息系统工程基础》慕课顺利完成建设投入使用,基于课程的慕课资源,摸索实践了基于慕课的“学-研-练-评” 递进式教学法。即先由学员利用慕课对基础知识进行预习;再由教员在课堂上进行精讲,引领学员针对重难点开展研究,加深理解;有了以上基础后,教员再集中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分组实践让学员较为全面掌握知识框架和应用流程,最后结合随堂提问、阶段测试、实践考核等多种形式完成对教学效果的评估[2]。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慕课等资源的利用,形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有效闭环。
灵活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手段,多样的教学形式,使课程教学始终保持活跃的气氛,学员参与度高,教、学互动经常,效果良好。
3.5 提升任课教员“教战”能力
始终瞄准指挥信息系统发展前沿,紧贴指挥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的需要开展教学。根据目前教学团队结构,制定中青年教员培养计划,勾画教员队伍建设的蓝图,通过帮带结对重点培养未承担过本课程授課任务的教员执教能力。课程组把锤炼教员基本功作为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的重要环节常抓不懈,着力提高教员的讲、写、演的功底,改革教学方法,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员教学基本功不断提高,完全胜任教学。
组织教学团队赴军工企业、研究所进行装备培训学习,收集最新的技术资料,更新教学内容,提升教员专业能力。结合学院工作安排,积极支持教员赴部队调研,锻炼教员军事素养,推动教员加强对部队的认识;积极加强与部队联系,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教员参加部队演习等重大军事活动,使得教员切实了解部队武器装备、作战训练等实际情况,增强教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教员指挥信息系统实战运用水平和教学能力。
鼓励年轻教员广泛参与科研攻关,参加相关领域学术交流和研讨,提升教员创新能力。注重科研成果转化,使科技成果转化教学力。
3.6 提高资源建设“教战”水平
先后建立了指挥信息系统模拟仿真实验室、指挥信息系统软件实验室,安装有指挥信息系统仿真软件以及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库开发、软件集成开发环境等多款信息系统开发工具软件,可满足信息系统工程基础课程中相关的实验教学和操作。所有教室都能够进行多媒体教学,可同时容纳100余人进行教学和实验。
2015年以来,依托校园网,开展网络课程建设,信息资源不断扩充丰富,建立了内容丰富的教学素材库、与课程教学配套齐全的电子教案及课件。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泛雅慕课平台开发了慕课《信息系统工程基础》网络课程。这些教学资源有效支撑学员学习,学员对本课程信息资源服务的满意度达到95%以上。充分利用慕课平台等教学资源,开展了以网上教学与课堂教学结合的教学手段改革,变学员学习由被动接收为主动获取,充分调动起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育人为根本目的,从侧重“教书”转为强化“育人”,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彰显课程的“铸魂性”。挖掘内容的深度,拓展教学设计的宽度,提升课程建设质量。深研课程思政“融”的体系、规律、方法,系统深入发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建立课程思政元素库,开展思政教学[3]。通过信息系统工程原理技术介绍,使学员正确把握信息系统发展方向、开发方法,树立严谨科学态度,提升新型军事指挥人才的信息素养。
3.7 建立有效评价“教战”体系。
坚持以提升思维能力为导向,以注重打牢理论技术基础为目标,形成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同时着力于激发学员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加强形成性考核。通过“课堂表现、作业质量、阶段测试、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提高形成性考核的合理性和可测性,将基于知识点的考核转变为基于高阶目标的考核,注重对学员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动态化、全过程综合评价学员的学习效果。
定期开展课程总结分析,尤其是在阶段性测试后,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查找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课程结束后组织教学实施情况回头看,依据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学情况、试卷结构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结合教学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和差异化现象,总结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调整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集体讨论研究并形成有效的改进措施及办法。
改进满意度评定方法,引用满意度调查问卷和满意度调查分析方法加以改进完善。一是满意度调查问卷:通过数据采集法,合理设计调查问卷表各项内容,调查问卷的对象要具有代表性,结合学科章节设置,有针对性地确定专项调查目标,对于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可采用德尔菲法进行统计分析;二是满意度调查分析方法:最常用的是通过谈话法,注重利用课余时间与学员聊天式谈话,了解真实想法,掌握教学效果。通过普查和抽查相结合,针对课程具体内容、教学进度、意见反馈等,选择性实施调查,利用多方、多次掌握的资料为基础,科学推算,分析教与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和学员满意度 [4]。
4 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通过“以战领教,为战教战”导向的《信息系统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构建了具有“系统性、实用性、超前性”和“军事与工程结合、指挥与技术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特色的实战化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强教学条件建设,建立了配套齐全、质量水平高、完全满足教学需要的教学设施;使学员能够充分认识到指挥信息系统在信息化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具有“了解装备、善用装备、爱护装备”的情感态度,树立热爱部队、献身国防、甘为陆军信息化建设奉献的价值观念,贯彻“立德树人,为战育人”,提升了教学质量。通过持续开展课程改造,学员成绩较以往有显著提高。2020年学员考试平均成绩为76.75分,优良率为35.41%,改革后,2021年平均成绩提高到77.97分,优良率上升为45%。同时,教学团队研究的相关战法、训法和考法,广泛应用于部队重大演训活动和专项任务中,为保障部队指挥信息系统战斗力生成发挥重大效益。
参考文献:
[1]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2]高磊,邵飞,何晓晖,等.学习小组和SPOC平台在工程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5,41(1):56-60.
[3]韩宪洲.课程思政方法论探析——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2):3-4.
[4]王军华,贾圣强,吴珂.以学生为中心的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构建探析[J].教育现代化,2020,7(14):103-105.作者简介:张婷(1981— ),女,汉族,安徽含山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指挥信息系统作战运用;李赵健伟(1993— ),男,汉族,江苏淮安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指挥信息系统作战运用/无人作战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