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23-06-07廖平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培养策略思维能力

廖平

摘  要:我国古代学者提倡“学以思为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双减”背景下,培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更为重要。小学科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在活动中探究科学现象,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存在局限性和被动性,同时教材过于简洁、教学手段单一、脱节等都阻碍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文章结合科学教学实践,探讨学生思维培养的策略,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善教学设计,以科学活动促进思维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培养策略;思维能力

一、思维能力的概念

什么是思维能力?在心理学中,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认识过程,可见思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间接性。思维是个体经验积累后,通过观察分析客观认知对象,在头脑中间接概括客观认知对象本质及其内在规律的认知过程。所谓的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当遇到问题时,总要想一想,这种想的能力,就是思维能力。其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把感性的认知材料加工转化成为理性认识,从而解决问题。人们常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都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是人智力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人的一切智力活动。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

人天生具有思维能力,但后天的教育与培养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影响会更大、更深。所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策略地进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核心课程。科学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了解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影响。而科学实验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科学素养最好的方式。想要具备科学探究的能力,其核心是要形成科学的思维能力,包括形成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创新发散性思维等。科学实验探究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科学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存在的问题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根本任务,也是最高任务。在科学课程学习中,教师缺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识,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这些疑难都会使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无法得到落实。

(一)学生思维存在局限性和被动性

小学生对世界的认知能力薄弱,也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面对科学问题时,难以以自身为切入点,导致其思维具有局限性。同时,有时候教师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会直接把控整个课堂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忽视学生所提出的或遇到的其他问题,忽略了课堂教學的生成性。学生所思考的点,也是依据教师发出的指令。这样的思考具有被动性,而非学生自由独立展开思考并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二)教材内容过于简单

教材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学习内容,也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依据,小学科学教材也是如此。其专注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但在小学科学书本里,教材内容多是一些简单的对话、图片和探究性问题。这些教材内容简略,却要求学生尽量多地习得相关科学知识。有时候,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不够全面透彻,一味按照课本展开教学,这使得教学内容不充实,课堂单调乏味,学生无法对相关的科学问题展开有深度地思考,更谈不上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导致了教师教无所从,学生学不适应。因此,教师需要把控好教学内容的宽度和深度,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合理设计课题教学内容和流程,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有机会自主思考,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手段与思维能力的培养脱节

学生的思维能力无法通过单纯的知识灌输而获得,更多的是需要他们在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发展。目前许多科学课堂,探究活动、科学实验流于形式,或者采用图片、视频等间接经验代替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虽然实验探究活动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但也不能把科学探究只停留在形式上,没有主动获得直接经验而是从视频资料中获得认知,那么实践探究并没有真正意义的开展。而另一种存在的情况是“学而不思”,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做”没有“思”,动手有余、动脑不足。这就导致了学生思维培养和教学手段相背离,这样也别想学生能在科学课堂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手段,使之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相结合。因此,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实践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

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也是思维能力培养的对象。想要有效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就应该让课堂回归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主体性的充分体现。这就要求科学课应把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活动转变为以“探究”为轴心的实验探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工作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帮助学生参与探究的全过程,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思维过程,关注其对科学问题进行分析、理解、总结的全过程。科学课程必须为学生提供实验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在做中学,主动获得科学经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让位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主动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将亲身经历内化为认知表像,从而锻炼思维的发展,教师重在聆听学生讨论问题时提出的设想和得出结论的缘由。这样教师可以实时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针对不当之处进行纠正与延伸教育。让教师从知识灌输者变为思维点拨者,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完善教学设计

赖格卢特在《教学设计是什么及为什么如是说》一文中指出:“教学设计是一门涉及理解与改进教学过程的学科。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教学方法的处方的一门学科,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由此可见,教学设计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想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也完全可以在教学设计中下功夫。

1.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主动性

小学生自身知识储备不够,认知能力不足,在看待问题、思考问题时,不能一步到位看清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甚至会忽略许多有用的细节。那教师如果在制定教学设计时,想着为学生拓宽知识面,让其吸收更多的信息,再充分利用各方面原理、方法,用浅显易懂的话语让学生学会全面分析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这样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以前科學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获得知识,认识、理解自然事物和科学问题。想要转变这种教学方式,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为学生准备恰当的知识材料,课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主动探求知识。也要尽可能设计新颖有趣的自主探究活动,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快速“抓住”学生的身心,在活动中应尽可能地启发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应用已有知识,自行进行实验验证。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只有并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观察活动全过程,并重复出来,这才是培养学生思维主动性最有效的方法。

2. 教学设计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小学生的认知结构简单,科学上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快速有效地引起其关注。并且小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狭隘性,通常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并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纵横沟通、灵活运用。因此,在学生习得新知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根据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进行系统的精加工整理,从而使学生认识结构得到优化,获得更好驾驭知识的能力,并能够全方位思考问题,以最优方案解决问题。

科学这门学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将生活经验迁移到科学探究中,进行科学思考,有助于学生新知识的内化。比如在讲解“溶解”这一小节时,教师可以问问学生平时是怎样快速兑好一杯白糖水的?当学生联想到可以用筷子搅拌或者用热水来冲兑等相关的生活经验时,再来思考如何加快固体的溶解,就能更轻松地切入思考。因此,把科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是让学生找准科学思考切入点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以科学实验探究活动促进思维发展

1. 兴趣是思维的大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整个科学学习过程的起点。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设计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提高学习积极性,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所以,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第一步。教师也可以从创设有趣课堂情境着手,引起学生的兴趣,再逐步引导学生思考。一般学生对枯燥的知识都提不起太大的兴趣,但是在引入知识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创设一个感兴趣的情境,那么学生就一定会被吸引到这个有趣的情境中。比如在学“力”这一个单元时,学生可能对力的概念很模糊,这时教师就可以先展示用一种力让小车动起来的实践活动,学生看到小车动起来了,这时对“玩”小车就十分感兴趣了,在玩中进一步展开研究就将顺利得多。

2. 探究活动是思维的载体

思维能力的形成不在一朝一夕,所以要想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还得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探究性活动是科学课程常用的教学手段,因此,教师必须通过这些外部探究活动落实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科学课堂的开展中,应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究与思考,教师从学生的活动过程中去引导其进行思考,并从反馈信息中识别学生是否在有效思考,从而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操作是连接思维与实践的桥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检验猜想最有效的方式。当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对科学现象有了一定的思考,也感受了教师缜密的科学探究思维过程后,自己再去思考设计一个实验过程,最后去实践中检验自己思考探究中所有的预设和猜想。让学生把思维转化为实操,进而转化为可见的成果。这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够让学生在获得的成就感中激发自己再思考的动力。

4. 反思让实践回归思维

反思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所参与探究活动的再思考。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让学生细心体会,对自己所参与的实验探究活动进行有意识地检查、审视和评价等,并在反思过程中不断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积累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以及反复地思考,学生定会逐渐形成科学思维的能力。

小学科学有着丰富的知识,与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门以实验探究活动为基础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目标,为科学知识的有效落实找到途径。教师可以开展各种科学互动,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有效的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追求思维的广阔性和主动性,并利用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来检测科学教学活动的成果,是每一位科学教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56-59.

[2]邵志芳. 思维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7.

[3]丁春林. 改进科学教育方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5):5-6.

[4]张磊.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48):119.

[5]孙睿. 谈科学课教学中小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J]. 课程教育研究,2015(19):156.

[6]欧文平. 浅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 文理导航(下旬),2015(03):87.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培养策略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