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语境,优化阅读教学

2023-06-07陈淑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3年3期
关键词:语用能力阅读教学

陈淑芳

[摘 要]语言运用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文本的内容特点,为学生创设文本语境、文体语境、文化语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空间;同时,要基于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特定语境中阅读课文、理解课文,提升语用能力,实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境创设;语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07-0069-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指出要“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要立足课文,创设不同语境,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实现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着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教学语境等现象。这会导致学生所学知识浮于表面,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停滞不前,无法在课堂上获语文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要积极应对传统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语境教学的策略,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语境教学指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相应的语言情境,是以培养学生真实的语言交际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活动。真实性是语境教学的基本特征。在进行语境教学之前,教师需要通过自身的语言能力,将学生引入相对真实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文本内涵。语境教学的方式多样,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通过音乐、图画等方式创设阅读教学语境,使阅读教学更加生动。如此,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还能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有见地、有思想深度的能力型学生。

一、创设文本语境,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文本语境,是指教师对文本中的字、词、句、段、篇等不同文章要素进行灵活运用,创设特定的语言环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内涵。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把握“怎样写”“为什么写”这两个问题,以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促进学生语言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观潮》的教学为例。笔者将第三、第四自然段作为语用训练内容,展开阅读教学。这两个自然段描写的是钱塘江涨潮的壮观景色,细致刻画了涨潮过程的三种形态。笔者引导学生揣摩与思考作者对不同形态的潮水的描写,学习如何描写事件的发展和景色的变化,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为学生学以致用奠基。首先,笔者引导学生基于文本概括出“涨潮三部曲”,并完成钱塘江“涨潮三部曲”描写分析表(见表1)。其次,笔者要求学生根据已完成的表格思考:“这样的描写顺序是以什么为主的?”“从第四自然段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等问题。此时,文本语境的创设基本完成,学生在文本语境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本文的语言特点。一个学生得出结论:“这篇课文是以时间顺序对钱塘江大潮的涨潮过程进行描写的。”另一个学生表示:“第四自然段是高潮部分,前两个部分都是为了引出这一部分,因此作者对这部分的描述得更为细致。”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对体现出描写顺序的词句进行思考,并对描写内容进行仿写。一个学生仿写道:“早上四点左右,天刚蒙蒙亮,还看不到太阳;过了一会,东方出现火红的颜色,天空仿佛燃烧了起来。这颜色越来越明显,像是一条线一样,从远处平行着移动过来,顿时天光大亮。”说明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运用时间顺序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表1 钱塘江“涨潮三部曲”描写分析

[描写顺序 描写内容 主要词汇 午后一点左右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人声鼎沸、风平浪静

过了一会儿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水天相接、沸腾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 “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横贯、白浪翻滚、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 ]

文本语境的构建,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文本结构。学生掌握了文本结构,就能从文本结构的角度出发,思考文章的描写方法与目的,从而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发展语言思维能力,并在仿写的过程中将所学的描写方法进行迁移运用,实现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二、创设文体语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文体语境是指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把握并立足于不同文体的语言风格,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创设的语境。教学时,教师要分析不同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文体,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不同文体的语言表达方式、文章写作思路等,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现语用训练的目的。

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太阳》的阅读教学为例。这是一篇说明文,其主要的文体特征为: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说明事物,语言平铺直敘,陈述客观事实等。教学时,笔者提出问题,创设文体语境:“‘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这句话是如何描述太阳的?请从说明方法、说明角度、思想情感等方面进行思考。”学生积极交流,得出结论:“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是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进行说明;“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是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进行说明;这篇课文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目标称对象,不具备主观喜恶,说明的角度是第三人称视角。在创设的文体语境中,学生对说明文有了基本了解,笔者继续深化文体语境,提出问题:“第二到第五自然段分别从哪些方面对太阳进行说明?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样说明有什么好处?”此时,笔者提出的问题始终围绕“说明”二字展开,既强调课文的文体,又实现以问题创设文体语境的目的。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能够迅速把握文本对太阳的描述,理解并掌握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发展了语言运用能力。

可以看出,在文体语境之下,教师始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文体本身,反复强调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学生在文体语境中能够直观地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探究不同的说明方法,从而形成文体意识,掌握不同的说明方法,实现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三、创设文化语境,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化语境是借助文本涉及的历史文化、历史事件、文化特征等元素创设的教学语境。在教学中创设文化语境,能够让学生感受真实的时代环境,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文本,读懂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与人文风俗,从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创设文化语境,教师需要把握课文的时代背景,从作者所处的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及时代背景入手,让学生将文本词汇、句子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思考作者的创作方法、表达方式,进而模仿表达,锻炼语言运用能力。

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的阅读教学为例。首先,笔者让学生阅读课文相关语段,并提出“春节还有哪些习俗?”的问题;接着引入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并通过视频的方式展示出来,为学生创设春节文化语境。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学生能够联想自己的经历,并通过视频了解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其次,笔者把握学生的文化认知契机,提出语言运用训练任务:“你能够参考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说一说不同地区春节习俗的异同吗?”一个学生说:“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北方的习俗是吃灶糖。灶糖是长条形状、蜂窝结构的糖。南方的习俗是吃瓜糖。瓜糖是呈椭圆形、扁圆形的糖,好似一个没有蒂的南瓜。”一个学生表示:“在东北地区,过年是要吃‘杀猪菜的,男女老少纷纷从不同的地方赶回老家,杀一头猪,围着一个桌子一起吃年夜饭,寓意这一年的丰收与辛劳;在上海、江苏等地,过年要吃‘全家福,寓意是团圆美满。”最后,笔者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概括我国南北方不同的年俗,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在文化语境之下,学生直接了解了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及其蕴含的真实情感,感受文章的文化氛围,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拓展延伸阅读,发展学生的感悟能力

在语境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文本语境、文体语境、文化语境的“三文”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如何在拓展延伸教学中把握语言运用的难度与深度,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不仅涉及分层教学,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情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如此,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实现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

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級上册《将相和》的阅读教学为例。这篇课文不仅讲述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还讲述了廉颇与蔺相如建立友情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读懂文本的故事脉络,还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的中心思想。笔者利用问题引发学生进行层层深入的探究。首先,笔者提出“廉颇原本对蔺相如很不服气,为什么最后会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等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与发言。这个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厘清思路,使学生的陈述更具条理性。其次,笔者引导学生对廉颇负荆请罪的做法进行探讨,并提示学生分别从古人和现代人的视角进行思考与讨论。在笔者的提示下,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读时代背景,得出自己的结论。再次,笔者让学生在课后收集与廉颇、蔺相如相关的文献,了解他们的生平和其他故事,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最后,笔者引导学生整理自己的观点,将其形成文字表述,这样就完成本课的拓展延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与同学进行互动交流,并发现自己的观点的不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拓展延伸阅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自身的语文综合核心素养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鼓励学生要“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教师要以此为目标,为阅读教学创设语境,以语境教学优化学生的阅读过程。

从不同的角度创设出不同的阅读语境,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积极探索语境教学的策略,根据课文内容、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实际,选择恰当的角度,创设阅读语境,以语言环境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情感和主旨,使学生顺利掌握不同文本的写作方法与写作技巧,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文本的思想内容与文化内涵,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

[ 参 考 文 献 ]

[1] 杜万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用语境探究[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1(3):36-39.

[2] 米佳.造境以解文: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3):51-53.

[3] 李一惠.造境以解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探析[J].时代教育,2015(2):256.

[4] 林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的三个要素[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3):57-59.

[5] 吴振清.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0(1):27-28.

[6] 苏伟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方法的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7(3):28-29.

(责编 韦於坊 韦 雄)

猜你喜欢

语用能力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语用能力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微信在高职英语语用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论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