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杜甫诗歌异文及其教学研究
2023-06-07赵微
赵微
内容摘要:异文是文本生成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古代诗歌在流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异文,而中学语文教材在选择文本时往往只择其一,造成大量异文的被遮蔽。异文的生成原因和意义阐释对深化作品理解有重要意义,因此,还原作品异文并将其引入中学语文教学便成为拓展学生思维、提升人文素养的特殊方式。杜甫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对其异文的探讨对于中学语文异文教学的实践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中学语文 杜甫 诗歌 异文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发挥积极作用,古代诗歌经过时间的淘洗,流传下来的都是优秀作品,至少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然而在流传过程中诗歌的文字会出现不同的版本,在诸多注家的解释下也很难达成一致。当然,杜甫的诗歌也不例外,现存杜诗有一千多首,而异文也有近千处,这给后世读者造成不同程度的疑惑,该取哪种说法,是现在很多学者研究的方向。将异文教学引入中学语文,这是诗歌教学的创新,把学生视野引入文字以及文字背后蕴含的种种知识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与鉴赏诗歌能力,促进其理解并传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文章将以中学语文杜甫诗歌异文研究为重点,融入编者选编意图,探讨异文教学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异文
研究中学语文杜甫诗歌“异文”,其作为较为陌生的概念出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概念界定不清楚,不利于开展教学与研究。除了探讨“异文”概念,还需要探究形成异文的原因,不管是文字本身的演化过程造成的,还是在流传过程中抄写错误,都是需要阐释的内容。
(一)“异文”的概念
“异文是传统考据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宽泛意义上讲,异文是指记载同一事物的文字互异现象。从严格意义上说,异文是指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之间相应地位的文字或者某文献的本文与他处引文用字的差异现象。训话学中所说的‘异文,往往取其宽泛意义上的概念。”[1]文章所探讨的“异文”取后者,即同一文献在不同版本中相应的文字与其他引文的用字不同,出现了异文现象。异文在训诂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在词义和语义中进行互证,也能为它们提供旁证材料。这是在文字考证方面的作用。回归到教学中,异文也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在不同的文字比较中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打破“本来如此”的传统思维模式,培养“也应如此”的文化观念。这是在促进学生在思想层面进行自我超越的过程。
了解异文的来龙去脉以及各注家观点,能在注家的观点之上得出自己较为确定的用字。另外,学习异文形成的原因,知其所以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也是重中之重。
(二)形成异文的原因
首先,文字的演变过程中造成文字间的同义替代;音近通假包括异文对应双方为本字和借字的关系、异文对应方为同一个字的不同借字;同词异形产生异体字、古今字。这是文字演变造成的异文现象。如:“僻”、“辟”,“顺”、“慎”这两对异文前者是古今字关系,后者为假借关系,在古籍中多通用。
其次,还有文献在传播过程中人们传抄出现错误,年岁越久越难以接近真正的文献正确的字。也就是“一种古籍在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异文现象是错综复杂的,有字体演变而造成的古今字、异体字、错别字,有传抄刻印中产生的俗字、简字、错别字,有抄写的脱漏,有无意的增添,也有臆断的擅改,还有无知的妄改,总之,凡误、漏、增添、颠倒、次序错乱者,统称异文。”[2]如:《望岳》中“夫”与“天”。“‘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用作一篇文章的开头或另起头的虚字,这里用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意义,却少它不得。”[3]“夫”在诗中是虚词,无实际意义,但其对诗的意境很重要。“天如何”在诗中就解释不通,诗人描述岱宗的盛况,从而转到形容“天”,这不符合全诗的整体构造。另外,“夫”与“天”在字形构成上的差别极小,很可能是在传抄过程中将“夫”看作为“天”。
最后,就杜诗来说,造成异文现象的原因还有艺术效果,注家在品评诗歌时根据不同的标准考察诗歌,诗歌的艺术表达效果往往是通过用字以及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构造来实现的。何字在诗歌中的艺术效果最佳,较可能是注家们的通常选择,因此造成异文现象。如《春望》“春”与“荒”。因为战乱,国破家亡,虽然已是春天,但满眼都是杂乱的草木,与春天本该有的欣欣向荣形成强烈的对比,而“荒”字没有这种强烈的表达效果。因此晚出的注本大多用“春”,而不是“荒”。
二.中学语文杜甫诗歌异文
研究中学语文教材中杜甫诗歌的异文的前提是将选文的异文进行汇总,探究存在异文的选文情况。将异文进行分类,选取具体异文展开辨析研究。
(一)中学语文杜甫诗歌异文概述
据统计,注本中顯示中学杜甫诗歌异文有十几处。将其进行大致分类为流传中传抄错误及文字流变的异文、为了艺术表达效果而存在的异文,其中为了艺术效果表达的异文是主要部分。中学语文课标对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提出要求,如高中四个核心素养之一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具体内涵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4]诗歌艺术鉴赏是审美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提供素材。鉴于语文诗歌教学的独特性,即以古代诗歌为载体的诗歌教学中诗歌艺术表现是教学重点内容。
研究杜甫诗歌异文,基于诗歌本身以及形成异文的原因,探讨具有代表性的异文,佐证异文产生的时代性与作品流传中的不确定性。
(二)中学语文教材杜甫诗歌异文研究
基于中学教材所选杜诗,以其中诗歌作品中有异文现象的诗歌为研究对象,从诸家注本中考察其对异文的注释,且分别分析异文之间的存在的差异,能诗歌提供不同的教学视角。以下研究的杜甫诗歌异文,主要选取的是《望岳》“凌”与“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与“床床”;《月夜忆舍弟》“分散”与“羁旅”,三首诗歌表现了诗人个人理想抱负、亲人感情至深、关心天下寒士,完美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也是杜甫人格统一性的标志。此外,这些异文还分别代表了异文现象中的选本源流变化、艺术效果差别、影响诗歌解读。
1.《望岳》的异文现象
“会当凌绝顶”——“凌”与“临”
《望岳》是杜甫早年的作品,其进行注解的注本也有很多。引文也相对一致,但也有一些分歧,比如“凌”与“临”,其中《杜工部集》《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九家集注杜诗》《杜诗详注》《杜诗镜铨》《杜诗选注》等皆引用“凌”,而《杜工部草堂诗笺》引为“临”。这两个字在字形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它们音近,存在因为读音相近而互异,在应用上有交叉。王嗣奭《杜臆》:“‘荡胸句,状襟怀之浩荡。‘决眥句,状眼界之空阔。公在岳麓,而神游岳顶,所云‘一览众山小者,已冥搜而得之矣,非必再登绝顶也。”[5]这解释了诗人望岳时的神态,是神游于山顶,和其他主“凌”的注家一样,他们都认为诗人“望”岳是在于视角的远,并没有真正登上山顶展现的姿态。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登临山之绝顶俯视众山,其培塿欤?众山知尊乎泰岳,众流知宗乎沧海。当安史之乱,替称尊号,天子蒙尘,其朝宗之义为如何?甫《望岳》之作,末章之意,固知安史之徒乃培塿细者,又何足以上抗岩岩之大者哉?”[6]这种解释的视角是诗人靠近山顶,以俯瞰众山。“从存世最早的宋本及‘临‘凌二字的义涵、唐宋诗人的引证借用、评论及演变等进行分析,可以认为‘临绝顶可能最为接近杜甫《望岳》一诗原貌。在《中华大字典》和《词源》中,‘凌均有‘积冰的原始义,并有‘侵犯、欺侮‘迫近‘升高、登‘渡过、逾越等多个义项。后几义与‘临相近。总体来看,‘临用于动作时,与实体联系多。‘凌的使用则与虚空一类语词相搭,如‘凌云‘凌空‘凌虚之类,且多与气势、气概之类义项相关。从唐前文献的使用情况看。‘临的‘登临之意较多,且多与山水有关。”[7]从版本源流来看,“临”接近杜甫原作的可能性较大,然而从艺术效果来看,“凌”或许更好,原因在于杜甫在青年时期,裘马轻狂,放荡齐赵,对自己的梦想与抱负一腔热血,《望岳》正是这种心境下创作的,登泰山而小天下,藐视一切正是“凌”绝顶想要表达的内容,而不仅仅是实质靠近(登上)山顶这么平静的事实表达。另外将此诗与“安史之乱”进行联系也存在不妥之处。“安史之乱”发生在天宝十四载,与此诗创作年代相隔久远,所以这种联系有些牵强。综上,不论从诗歌意境与结构,“凌”字更能表达诗人决胜天下的抱负,这应该也是晚出的大量杜诗注本选择“凌”的原因。
2.《月夜忆舍弟》的异文现象
“有弟皆分散”——“分散”与“羁旅”
“分散”一作“羁旅”,这是各注本的注释。有差异才会使引起注家们的主意。首先两个词的意义有相似重叠之处,都有分开、相隔两地的意思。但二者有明显差异,“分散”中隐含着因为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分散在各地,无可奈何的感情参杂其中;“羁旅”的意思在他乡留滞,造成羁旅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古人去求学、求官离开自己的故乡,还有游历四方也可以说“羁旅”。“赵云:公之二弟,方贼乱时,一在济州,一在阳翟,故言分散。”[8]很明显诗人与两个兄弟因战乱而被迫分散在各处。所以,此处用“分散”可能更符合实际情况。
总之,中学语文杜甫诗歌教学将异文放进教学内容中,为诗歌教学提供一个新视角。除上述作品异文外,还有《蜀相》中“烦”与“繁”、“捷”与“用”;“杜甫的诗句往往是经过反复锤炼的,所以在寥寥数字之中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读来精警动人。”[9]《登高》中“落木”与“落下”、“木叶”之间的炼字等等都值得去探索,开发出不一样的教学内容。
从注本发展来看,离杜甫年代最近的注本最有可能接近杜甫的作品原貌,但中学语文教材中杜甫诗歌选文是根据晚出的注本选择的。究其原因,首先,作为具有育人功能的语文课,在教授知识时基本都是较为确定且表现力丰富的内容,诗歌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其富有变化和活力的艺术表达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众多注家对杜诗进行整理与评价时都带有各自的评判标准,不同的诗学观念导致不同的评价标准。从晚出的清代注本来看,注家们较可能更多的集中与诗歌整体的艺术表达效果,考察何字在本诗中更合适,能将艺术效果提高至更高层次。因此,以上探讨的异文在很可能不是杜诗原字的情况下,依旧成为通行本或教材的选择。
三.异文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与价值
首先,就杜甫形象的体现来看,教材编者选编是根据诗人作品中最能表现诗人家国情怀和突出的风格特质的作品,以此达到语文培养学生正确三观的目的。在一定的选文标准、有限的入选篇目的情况下,教材最后呈现的作品导致诗人形象片面化和模式化。通过对被遮蔽异文的分析,以研究的形式引导学生无限靠近作者的时代、作者本人和作品,在此基础上,学生心中的诗人形象逐渐变得立体,以及深化了对作品的理解。
其次,中学时期作为学生具象思维成熟向抽象思维转变的重要时期,在这时期,学生的思维结构能够支撑他们进行一定的抽象思辨,但需要进一步引导,朝着辩证思维方向前进。异文作为学生相对陌生的内容,对它们的了解与学习,引导他们学会质疑书本,借助现有资料进行考证,重新审视已有经验。经过思考与查证,将经验进行重组,从而培养辩证思维能力。此外,人文素养也是这一时期的培养目标,“在中学阶段,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培育的核心就是语文教育,而从战略的角度开展语文教育研究,则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重中之重。”[10]异文作为文学作品的一部分,将其纳入语文教学,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影响语文教学的因素有很多,重点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异文教学是较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之一。文章讨论了异文及中学教材中杜甫诗歌的异文现象,在有注本的支撑下,探讨和辨析其在诗歌的合理性,以及将其纳入语文教学会带来的影响与价值。希望能够为以后的教學实践提供新的思路。以异文为研究重点的语文教学研究,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还有所欠缺,但这对于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来说是较为独特的存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异文教学也符合语文核心素养。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是教师的本职,超越自己现有的能力,也是教师素养的提升方向并向研究型教师靠近,这就要求新时代教师勇于尝试。
参考文献
[1]于亭.论训诂学中的“异文”概念[J].人文论丛,2001(00):449-458.
[2]倪其心.校勘学大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86.
[3]萧涤非著;萧光乾,萧海川编.风诗心赏[M].北京:文津出版社,2020.9:5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5.
[5](明)王嗣奭撰.杜臆[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3.10.:373.
[6](唐)杜甫撰; (宋)蔡梦弼注.杜工部草堂诗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3
[7]刘明华.杜诗“会当临绝顶”异文探讨——兼议古籍整理中的“较胜”选择[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6(05):122-129+193-194.
[8]赵次公.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2:297.
[9]莫砺锋.杜甫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5:156.
[10]宋如郊.中学语文战略研究亟待加强[J].中学语文教学,2022(02):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