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中家庭教育思想研究
2023-06-07徐晓艺
徐晓艺
内容摘要:颜之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著作《颜氏家训》中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和教育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我们要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摒弃其家庭教育思想中带有封建色彩的消极内容,汲取其中尊老爱幼和勤勉学习等优良传统,构建出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新型家庭教育观。
关键词:《颜氏家训》 家庭教育 颜之推
颜之推(531年—约597年),字介,颜回之后,祖籍琅琊(今山东临沂),他学识渊博,著作颇多。颜之推历经朝代更迭,他在总结自身经历与感悟的基础上,撰写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来告诫他的后代注重家庭教育,自此也开创了家训之先河。《颜氏家训》一书共有20篇,首篇《序致》用以说明撰写此书的目的,剩下的19篇则从家庭伦理教育、知识教育、亲子教育、杂艺教育以及生死教育等方面展开论述。通过《颜氏家训》这本著作,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当时社会条件下士大夫们的教育现状,而且书中所论述的很多有关家庭教育的观点在今天依旧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
一.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颜之推认为先前已有的圣贤之书,已经详实地告诫了后世为人要忠诚孝顺,言谈举止要谨慎,做人应正直等道理。人们虽然在为人处事方面已经有了行为道德规范,但其自身所能做到的程度则因人而异了。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到“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1]即同样的言语,如果是自己所信任的人所讲,那么我们便会不加怀疑地相信;同样的命令,如果是我们敬佩的人所提,便能很好地去执行。对于小孩子而言,要想及时制止他们的嬉笑打闹,相较于师友的劝诫他会更倾向于“傅婢之指挥”;对于俗人而言,要想阻止他们的打架争吵,圣人之教远不敌“寡妻之诲谕”。由此可见,颜之推已经注意到越是自己所敬佩亲近的人所说的话越能被采纳和信服。此外,颜之推在《治家》篇中说到“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1]简言之教育感化是自上而下推行的,是从先向后施行影响的。在家庭内部只有父慈才会子孝,兄长有爱兄弟才会恭敬,丈夫仁厚妻子才会温顺;反之“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倘若父亲、兄长和丈夫都不能以身作则,那么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难以和睦。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言传身教的形式来教育感化子女,从而形成良好的家风。孔子也曾提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此可见,家庭教育中良好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尊卑有别,后母教育
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再醮”的现象较为普遍,男子再婚后,后娶之妻在对待前妻所留子女的问题上就引发了很多问题。古代封建社会中长幼有序、夫妇有别的思想盛行,社会中也不乏后母虐待前妻所留子女的现象,这对家庭风气会造成不可扭转的破坏,更何谈家庭教育呢?颜之推在书中曾提到的吉甫、伯奇等人的例子,他认识到像吉甫那样英明的父亲和伯奇那样孝顺父母的儿子应该始终是父慈子孝的状态,但最终父子俩还是心生嫌隙,伯奇还惨遭放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吉甫后妻出于自身的利益而在其中挑拨父子关系,颜之推认为我们应该随时引以为戒。他认为后母出于维护自己的利益,不仅会苛待前妻的子女而且还离间父亲与前妻之子之间的关系,弄得伤心断肠的人不胜其数。在颜之推看来后娶之妻不仅会对继子女造成身心伤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同父异母兄弟间的关系,因此我们要尽量避免“异姓宠则父母被怨,继亲虐则兄弟为仇,家有此者,皆门户之祸也”[1]这种情况。家庭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氛围的基础之上,后母的私欲会让整个家庭招致祸端并使得亲人之间充满了怨恨,这些都是不利于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不能对子女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父慈子孝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在后母的干涉下,家庭的和谐都难以维持,兄弟反目、父子生疏的情况甚至变得寻常起来。
此外,颜之推还对后母心态进行了相对客观的分析,他在《后娶》篇中提到,“凡庸之性,后夫多宠前夫之孤,后妻必虐前妻之子;非唯妇人怀嫉妒之情,丈夫有沉惑之僻,亦事势使之然也。前夫之孤,不敢与我子争家,提携鞠养,积习生爱,故宠之;前妻之子,每居己生之上,宦学婚嫁,莫不为防焉,故虐之。”[1]可以看到后夫、后妻对待孩子的不同差异主要取决于自身利益是否受损。后夫认为继子是不敢同自己的孩子争夺家产,在长期的相处中人自然而然会产生亲情,因而继父会善待继子;而后妻为了保全自己子女的利益则会费尽心机地从生活的各方各面去虐待前妻的子女,家庭关系难以和睦。因此,颜之推多次强调和论述后母对家庭教育可能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并希望人们能够引以为戒。颜之推认为通过道德教育、礼仪教育、才藝教育和门风教育这些教育的途径就可以实现其家庭伦理的价值理念。[2]颜之推所生活的南北朝时期距今已经很遥远了,他在《颜氏家训》中所提出的家庭教育原则是受用于当时社会背景的,因此必然存在着与现今社会不相适应之处,但是其中的家庭家风建设仍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之处。现代社会离婚率不断攀升,重组家庭的现象也较为普遍。《颜氏家训》中所涉及到的伦理纲常和治家之道对重组家庭的父母而言是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的。在现代社会,只要后母能提升自身修养,并对后继子女真诚相待,就会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这不仅有益于自身家庭的和睦,而且对父慈子孝的优良传承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三.教子婴稚,及时趁早
颜之推认为孩子在幼年期精神专注,记忆力也较为旺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不易集中,记忆力也逐渐衰退[3],因此我们要在儿童年幼之际抓住机遇及早施教。正如其在《勉学》篇中所提的“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1]。颜之推以自己幼时的切身经历为例,他七岁时所诵读的《灵光殿赋》即使过了很多年也还不曾忘记。但其在成年后诵读的经书,一旦搁置就变得生疏了。颜之推在学习的态度上也有脱俗的见解,人生固然会有很多坎坷与磨难,如果年少时没有学习的机会,那么人到老年时更应加紧学习而不是放弃自我。颜之推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他用自己切身的例子来告诫后人,儿童教育应当在家庭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且尤其要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他认为应当及早地对幼儿进行教育,而且越早越好。颜之推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儿童年幼,心理纯净,各种思想还未形成,可塑性好,易受周围环境等的影响,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循循善诱便会有所进步。其次,儿童年幼,受外界干扰少,精神集中,记忆力也好。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前提是抓住道德教育时机,且越早越好。这与我们所说的“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四.家庭教育,有章可循
在对儿童进行家庭教育的同时,颜之推认为我们也应该遵循相应的教育原则。首先,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严慈相济的教育原则,父母不应过分地宠爱子女,他反对溺爱。“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1]他认为父子之间应当严肃,过于亲近而不律以规则便会“慈孝不接”;亲人之间应当互敬友爱,无视礼节就会“怠慢生焉”。颜之推先是举大司马王憎辩的正面例子来说明父母只有对子女严慈相济,子女方能有所作为。王憎辩的成功离不开其母对他的严格管教,“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1]。随后他又以琅琊王高俨为反面例子来论述溺爱子女的后果。齐武成帝之子高俨深受武成帝和明皇后的喜爱,其享有和太子一样的礼遇。在父母的过度宠溺下,高俨骄横放肆毫无节制,不懂得尊卑礼仪和君臣有别,最终获罪致死。颜之推将这两个正反例子进行对比,以此警醒世人“功随严出,祸从溺来”。由此可见,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管教是有益于孩子的成长,过度的溺爱实则是在葬送孩子的未来。
其次,家庭教育中应遵循平等的原则,对所有子女都要一视同仁,不能有失偏颇。颜之推在《教子篇》中就明确提到“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1]即古往今来人们爱孩子的同时但却很少做到一视同仁,这种做法弊端丛生。我国古代社会尊崇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礼仪,甚至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嫡长子继承制”,由此可见当时封建社会制度下父母对待子女实则是有很大差异的。颜之推在书中也指出聪明伶俐的子女固然惹人怜爱,但那些顽皮愚笨的孩子也应该得到父母的怜悯。当前社会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而较少存在着父母偏心现象的发生,但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和“三胎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的家庭中势必会出现多子女的现象,因此如何平衡好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教育思想的进步,父母教育子女的观念相较之前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我们仍要吸收借鉴古人家庭教育思想的精髓,从家庭教育的细微之处着手,塑造孩子的良好品行和善良品质,促进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再次,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要注重通用语言的使用,不应使用方言。《音辞》篇开篇便提到“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已来,固常然矣。”[1]九州大地各个地区都有其不同的风俗和方言,方言发音和意义的不同往往会影响人的理解甚至还常常引发争辩。颜之推很有先见之明地预判出通用语的重要性,并且强调在家庭教育的早期就应使用通用语进行教学。他注重语言环境的作用,重視家庭教育中父母言行对孩子耳濡目染的教化作用。颜之推强调在家庭教育中使用通用语言固然有其合理性,在当下社会作为通用语的普通话为不同地域的人们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文化底蕴丰富,语言具有多样性和地域性,因此在家庭教育中使用普通话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对方言的保护和传承。
五.战乱年代,士大夫教育
颜之推本人就是士大夫阶层,但在南北朝时期士大夫们却普遍轻视教育,他们的子弟往往碌碌无为、贪图享乐。战乱的频繁和动荡令颜之推意识到了士大夫教育的重要性,进而使后世得以维系士大夫的地位,并能有一技之长得以谋生。面对当时士大夫们垄断教育但又轻视教育的局面,颜之推从理论层面解释了士大夫应当接受教育的必要性,即性三品论。他认为“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1]意思是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也不会起作用,只有绝大多数普通人要教育,不教就不知。而他认为绝大多数士族子弟都是中庸之人,所以必须要接受教育。在实践层面,他主张知识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以此来论证教育的重要性。战乱年代,徒有官职或是家族的庇佑难以在动荡时期立足。只要身兼一技之长,走到哪里都可以左右逢源,不至于沦为贫贱之人。因此颜之推尤为看重家庭内的士大夫教育,他认为士大夫应当学习广博的知识,除了学习经史知识外也要学习杂艺,例如医学、绘画、书法、射箭、算术、农业等方面的知识。但他对此类技艺的态度是微须留意即可,无须过于精专。在《杂艺》篇中,他就提到了顾士端父子两人因为均精通绘画,时常被梁元帝使唤,作画反而成了一种下贱的差使。在农业方面,他认为只需要掌握理论知识无需亲身耕作,这与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观点是相悖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颜之推士大夫教育思想上的局限性,虽然他重视经史教育和杂艺教育,教育内容相对广泛,但对于杂艺知识他则是持浅尝辄止的学术态度,并不要求精通,这也体现出士大夫阶层对技艺的轻视。颜之推一反当时社会轻视教育的情况,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解释应当重视教育的原因,这对现代社会的教育仍有启发意义,是引人深思的。他所提倡的士大夫教育旨在培养“通才”,他认为只有学习广博的知识才能在动荡的年代里保全自身。但在今天看来,知识或是技能不能只学皮毛,也要求精通,只要用心钻研总能在自我领域中有所作为。此外,知识与技能二者本身没有优劣贵贱之差,因此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上也不应有失偏颇,我们应当正确看待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人见邻里亲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学之,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1]颜之推在《勉学》篇中就提到人们见到亲戚邻里中优秀之人会让后辈向他们学习,但却忽视了教育后辈向古人学习。颜之推提出了很多有关家庭教育的思想,许多教育观念在今天看来也颇有启发意义和现实价值。颜之推所处的时代距今尚且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对于我们而言学习其家庭教育思想又何尝不是在向古人求知呢?
颜之推重视家庭教育,其家庭教育思想不仅贯穿了从幼儿时期开始的儿童教育和成年之后的士大夫教育,也关注到了家庭成员对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在儿童教育中,他所阐述的教育所应遵循的几项原则在现代社会依然适用,尤其是主张使用通用语言,尽可能地减少方言的使用以及对待所有的子女都应该做到不偏心,这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可谓是一股清流。此外,在当时社会里长幼尊卑的制度下,后母对家庭关系的影响也引起了颜之推的关注。他通过举贤父和孝子因为后母离间而受到伤害的例子来警醒世人。只有建立在良好家庭关系的基础上再进行教育才能有助于良好家风的形成。他所涉及到的家庭道德教育,对于当下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和人际关系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正所谓家国相依,家庭教育不仅事关家庭的发展,更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和家风传承,他曾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对于我们而言,要根据现实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仅要学习他在《颜氏家训》中所提及到的优良家庭教育观念,更要结合现实有的放矢,真正将其落实到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努力为孩子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参考文献
[1]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 增补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3.
[2]陈雪连.《颜世家训》家庭伦理思想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
[3]孙培青,杜成宪.中国教育史(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