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下长河》的黄河文化新时代叙事模式

2023-06-07王晓亚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4期
关键词:黄河文化

王晓亚

内容摘要:电视剧《天下长河》展现了一种崭新的新时代叙事模式,它将人民至上的叙事作为黄河文化叙事的根模式,同时融入了工匠精神的当下诠释,还融入了举国体制作为拓展演绎。《天下长河》是一种新的黄河文化叙事方式,它立足于传达新时代精神,对黄河文化做出了独具特色且新颖的创新阐释。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黄河文化的弘扬不仅要讲好黄河故事,还要展现独具中国特色的乡土记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理念,打造真正属于人民至上的优秀影视作品。

关键词:《天下长河》 黄河文化 新时代叙事

电视剧叙事不仅增强了电视剧的艺术魅力,更凸显了电视剧隐含的时代价值和社会影响。电视剧《天下长河》以靳辅、陈潢治理黄河为主线,展现了一种崭新的黄河文化叙事方式,即由历代黄河治理中以帝王将相功绩为主转向了以“河工”所代表的人民治河故事为主线的叙事脉络。《天下长河》叙事视角的人民转向不仅呈现了不同的黄河治理故事,更引发了人们对黄河文化叙事特征的时代反思。电视剧通过描绘黃河奔腾不息、桀骜不驯的滔天洪水给安徽、河南等地带来的灾难,和黄河沿岸官兵民众誓死修堤筑坝保卫生命财产安全的壮烈场景,折射了黄河文化的独特特征,因为“水文化是人们在生活、认识、治理洪水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生产生活方式”[1]。同时,它也体现了黄河沿岸人民为了安身立命发扬集体智慧,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完满结局。纵观全剧,《天下长河》中也描述了康熙王朝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收复准噶尔等重要历史事件,但对这些事件的叙述均与黄河治理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在其它历史事件叙事中都反映了康熙首先将黄河的治理作为重中之重,这种叙事方式侧面反映了黄河文化不单单是地域文化,更彰显了黄河文化在国家战略布局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体现了黄河文化新时代叙事特征。

一.人民至上叙事:黄河文化叙事的根模式

黄河文化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历史长河中黄河多次决堤、多次改道、多次被治理,沿岸人民为了与黄河和谐共存,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了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探索,找到了颇多卓有成效的治理办法,但在治理过程中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因此,在黄河两岸留存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比如河神冯夷的故事、河伯的故事、鲤鱼跃龙门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都是劳动人民对桀骜不驯的黄河内在的恐惧所形成的历史记忆。新中国诞生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对黄河进行综合治理,继而进行整体生态布局和沿河生态修复工程,使黄河焕发了崭新的面貌。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一张闪光的名片,无论是在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方面,还是对外传播文化自信方面,都需要“讲好黄河故事”[2]。

在电视剧《天下长河》中,陈潢第一次见到康熙的时候,就用“河伯转世”来介绍自己,电视剧通过神乎其神的方式展现了其对黄河习性的了解以及对洪峰的预判,康熙一下子就被这个落第秀才所吸引。纵观整部剧情,陈潢始终都无法融入到官场当中,他的心中所想,身体所行,人生所愿,全关乎黄河治理,为了黄河两岸百姓的安宁,哪怕丢官也矢志不渝。这实际上是对黄河文化中的河伯故事进行的一种现代转换和演绎,赋予了历史故事崭新的时代风格与内涵——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为民着想,为民办事。剧中治河人靳辅也是如此,他与陈潢深入一线,无论遇到多大的阻碍、多大的磨难,他们始终不忘治理黄河的初心,调动人民群众的力量,共同精心探索黄河治理,最终把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黄龙“变成为国家和人民带来福利的畅通漕运、便利灌溉、肥沃良田等,实现了人与黄河的和谐共生,进而为黄河两岸人民的安居乐业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黄河文化历史演绎过程中,勤劳和智慧的劳动人民始终在场。在为广大人民谋福利的新时代,人民至上叙事必然会成为最本质的根模式。因为“人民至上”是新时代所形成的对历史事件进行描述与评判的根本标准和最终标准,正是在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福利的目标指引下,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才有了今天辉煌繁荣的历史成就。因此,《天下长河》对黄河文化的人民至上叙事的再创造是值得肯定的。与《康熙王朝》《大汉天子》《雍正王朝》等历史剧相比,《天下长河》更加注重人民在历史叙事中的地位和作用。

《天下长河》的叙事从肆虐的黄河让两岸百姓吃足苦头开始,穿插了陈怀甲迂腐护堤造成两江严重灾情、疫情的故事,展现了百姓在靳辅、陈潢的领导下防洪护堤的曲折历程,最后刻画了黄河大治后百姓安居乐业的场景,体现了劳动人民与黄河之间的关系从博弈走向共生。影片通过对靳辅、陈潢二人全身心投入河堤修筑和泥沙治理的描述,歌颂了他们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探索过程中表现出的勇敢、执着与不懈的可贵精神,赞扬了他们治河取得的丰功伟绩。但是泥沙过多的现象是古代人无法解决的难题。尽管他们也在河堤上种植了很多河柳,但是由于他们的认识并没有深化到生态环境的认识领域,因此黄河的大治仅仅是表面和浅显的。但是《天下长河》中渲染的人民与黄河抗争的画面让人震撼,其中渗透的为民办事思想令人感佩,这与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高度契合。

二.工匠精神叙事:黄河文化叙事的当下演绎

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凝聚着丰富的传统工匠精神,无论是战国时期的鲁班,还是汉代的蔡伦、张衡,宋朝的沈括,明末宋应星,又或者是清朝的陈潢,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在当下进行宣扬。可以说,传统工匠精神是我国独特的大国风范的生动体现,无论是四大发明还是对大江大河的治理工作,都体现了难能可贵的大国工匠和工匠精神。对传统文化中优秀工匠精神的挖掘,可以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工匠精神的内涵,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增添活力。

电视剧中塑造的陈潢是一个耿直率真、敢于坐冷板凳,一心治河而又不懂官场规矩的大国工匠形象。[3]首先,陈潢是一个对黄河的了解比对自己的处境、官职、前途更加了解的“转世河伯”,无论对黄河的上游、中游还是入海口,他都了如指掌,并自信是最了解黄河脾性的人。在康熙坚持启动引河入海工程的时候,面对皇权威严他也坚决不妥协,因为根据他对黄河的认识,出于对两岸百姓安危的考虑,他认为引河入海将会给沿岸人民带来灾难,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后果。虽然他的坚持当时没有得到肯定的答复,但是最后他的看法被惨痛的事实证明是对的。待悲剧重演之后他的治河方法备受重视得以实施,而作为治河大国工匠的他已经去世良久,其悲剧命运令人唏嘘,但其对专业领域的精深钻研和执着信守却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传扬。

其次,电视剧中靳辅、陈潢始终信守为国为民治河的初心,始终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治河,他们多舛的命运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 “匠心”。在治河过程中,他们不在乎外界的批评、贬斥,不在乎自己的职场升迁是否顺利,而是将所有心思放在黄河堤坝的筑防上;他们既没有像王光裕一样把河道当作捞钱的工具,也没有为自己的尽心尽力治河歌功颂德;他们即便被罢职,即便是戴枷办公,也是专心致志,时刻挂念着治河工程和治河人才选拔,靳辅在选拔河道官员的时候,始终将爱河、治河以及爱民作为选拔的铁律,一旦发现自己所选的河道官员人品有失德的时候,不但会重责失德之人更会深深地自责。治河过程中会面临重重困境,甚至会危及人的生命安全,但靳辅还让自己唯一的儿子参与治河,无论是冲锋陷阵去炸堤坝泄洪、还是去督导沿河官员去拆占用河道的房子、甚至被诬陷要斩首示众,他治河的决心都没有丝毫动摇,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也没有发半点怨言。因为在他的心目中,治河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和牺牲都是最值得的。

再次,他们二人通过治河展现出难能可贵的大匠品格德行和坚定信念。陈潢始终不改口自称“河伯转世”,体现了其治河的坚定信念;靳辅屡次被诬陷、屡次下狱、儿子被囚甚至流放,都不能动摇其清廉治河、勤政为民的决心。他们二人始终将自己的精力倾尽在堤坝上,展现了无怨无悔、不求功名利禄的大匠品格。河道治理基本大成之后,开垦出大量的良田被权贵圈占,面对达官贵人卸磨杀驴之举,二人仍然不改务实肯干、精研细琢、持之以恒的清廉治河本色。但是他们又与于振甲的清廉不一样,后者可以为了一地人的安危清正廉洁,但是却又为了这一地百姓而置整个黄河中下游的人民而不顾,可谓迂腐到了极致,甚至在剧情的后半段出现了于振甲与靳辅再次因为治河发生争执。最终于振甲悔悟,采用了陈潢的治河之策,并向康熙皇帝上书言事,让所有的治河官员学习陈潢的治河之策,展现了陈潢、于振甲两代治河工匠的执着专注、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精神品格。总之,《天下长河》中的治河故事不仅描述了治河人的超世之才,更颂扬了治河者们专注钻研、坚忍不拔的匠心品质。

三.举国体制叙事:黄河文化叙事的拓展演绎

黄河全长5000多公里,流经中国当前的9个省(自治区),沿线曲折迂回,要想治理黃河最终达到人与黄河和谐共存,非要举全国之力方能实现。举国体制的优势在于以国家之力,把民主与集中有机结合,做出更合理的决策,举国体制治理方式既可以集中和发挥资源优势,又相对容易取得显著成效。举国治理黄河的体制是自古以来延续下来的黄河治理传统,无论是远古时候大禹治水、还是后世的都江堰工程、又或者是康熙时代的黄河治理,都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电视剧《天下长河》中治河故事的叙事蕴含了举国体制的治河方式及显著成效,彰显了黄河文化中的举国体制的特征与优势。挖掘黄河文化当中的举国体制叙事,有利于理解和宣传新时代的“新型举国体制”。这种体制既有利于发挥国家在资源调配、市场在资源分配、社会在资源利用方面的优势,又有利于从上到下发挥集体智慧和集体效能,既有利于集国家整体的人力、物力、财力解决国家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又有利于推动国家的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首先,靳辅任治河总督,需要协调政府、地方与百姓之间的利益关联,才能真正将黄河治理好。因此,他向康熙要了特旨和特权,要求河道衙门要有人、有兵还要有权,这样无论是跟沿河督抚、县衙又或者是巡查、巡抚、钦差发生矛盾的时候,可以随时保证黄河治理的优先权。例如靳辅在沿河堤坝百姓搬迁过程中,由于拆迁、补偿以及粮食问题与两江总督发生了矛盾,如果其没有兵丁、没有特权,他就没有办法开仓放粮,解决不了饥民问题,即使他们两个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优先解决河道问题。因此,举国体制需要从上到下对资源进行合理调配。

再有,举国体制还需要整个国家从上到下通力合作。在电视剧中,索额图是最早掌握河道权钱粮道的官员,他又是皇亲国戚,他举荐的王光裕只知道替索额图在下面贪墨,而对河道根本就不上心。故而,他任河道总督之时,造成了黄河决口,造成黄河两岸人民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瘟疫肆虐。自从靳辅任河道总督之后,王光裕还纠结一帮官员,时不时的给靳辅制造些麻烦,不过他作为康熙的宠臣还是知道治河是康熙的国策,不敢过于放肆,没有酿成大错。但是,由于陈怀甲的迂腐造成两江受灾,索额图就集结伊桑阿、崔维雅等官员借灾民闹事弹劾靳辅、陈潢建设减水坝等24条大罪。但是好在康熙、明珠和高士其等合力顶住了这股扰乱举国体制的图谋,并与靳辅、陈潢一道解决了从上到下的合作问题,最终才实现了黄河的国家治理过程。

最后,康熙力排众议启用白丁陈潢来辅助靳辅来治理黄河,就是因为康熙认为陈潢了解黄河,掌握了治河的关键技术,即便是在他看来陈潢是一个官场上“十足的蠢人”,但他对陈潢的治河之才依然是十分欣赏的。举国体制要想达到真正的实效,就必须要发展出独到的核心技术,为提升国家整体效能服务,舍此不足以谈论举国体制。陈潢认为当时的黄河泥沙过多,如果沿用以前的疏导法只会让泥沙慢慢地淤积下来,就会造成河床升高,只要一到大雨季节就会造成黄河淤堵,从而造成黄河决堤。他提出束堤流沙的策略,收紧河道,增强河水冲力,最终使黄河得到治理,黄河不仅实现了通航货运,而且为沿岸人民带来了福利和安宁。

《天下长河》展现了一种新的黄河文化叙事方式,不仅观后让人荡气回肠,而且契合了新时代国家治理的新理念、新要求。在电视剧《天下长河》中,陈潢向皇帝康熙要了30年用来治理黄河,靳辅用尽全身的力气力保陈潢,即便自己的儿子深陷囹圄、自己的儿子即将被斩首、自己的生命即将终结,都无怨无悔,一心思谋陈潢能将黄河治理好。他们两个心系百姓,体现了人民至上的叙事脉络;他们两个清廉执着、专心治河,既保全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又体现了大国工匠精神;他们两个在治河中遭遇了重重阻碍,又因得到了举国体制的护佑,最终使黄河得到治理,造福人民。这种崭新的黄河文化叙事模式,不仅是所有的历史题材电影需要借鉴的,同时又是深入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优秀典范。关注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将中国黄河故事以自信的面貌推介到全世界,《天下长河》都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样本。

参考文献

[1]田艳,汪愉栋.从文化自觉看黄河文化传承传播的路径[J].贵州民族研究,2022,43(05):40-46.2022.05.007.

[2]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332.

[3]杨雯.历史传奇剧《天下长河》:传颂大国工匠治河精神[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2-11-16(007).2022.004101.

项目:昭通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Ztjx202113)。

猜你喜欢

黄河文化
黄河生态文化传播推动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
黄河文化研学对初中历史深度教学的作用分析
坚定文化自信,推进黄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新时代黄河文化传播创新路径研究
刍议黄河文化的内涵与传播
“诗言志”视阈下诗歌对黄河文化的传播
黄河文化的一朵浪花
讲好历史上黄河治理故事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背景下兰州黄河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黄河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