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民歌教学的“结构化”

2023-06-07谢凤燕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结构化小学音乐

谢凤燕

摘要:民歌教学是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学生对民歌认知传唱存在的“散”“浅”等情况离不开结构化教学。民歌教学的结构化,需从“点”“线”“面”上下功夫:落“点”,发现每首民歌的“识别码”;连“线”,获取民歌之间的“亲情码”;成“面”:探寻民歌地域特色的“区域码”。

关键词:小学音乐;民歌教学;优秀传统文化

民歌教学是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中,1—2年级教材中出现的中国民歌超10首,3—5年级教材中出现了近30首中国民歌,而仅6年级一学年的教材中就出现了13首中国民歌,数量可观。但据调查,学生对民歌的认知传唱存在“散”“浅”等情况。改变这一现状,可以开展结构化教学。所谓“结构化”,是指将逐渐积累起来的知识加以归纳和整理,使之条理化、纲领化,做到纲举目张。[1]民歌教学的“结构化”,需从“点”“线”“面”上下功夫。

一、落“点”:发现每首民歌的“识别码”

每首民歌都有其与众不同之处。发现了这些,就相当于得到了这首民歌的“识别码”。如何获得“识别码”?

(一)“入”场景主题

民歌与生活关联密切,且大多具备独特的场景主题。场景主题,赋予了民歌鲜活的生命力,架起了学生和民歌作品之间的桥梁。一旦进入场景主题,民歌学习就好比一次时空穿越,变得生动、立体、有味起来。民歌教学中,指引学生了解歌曲所表现的场景主题,对理解作品、表现作品至关重要。比如,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的靖江民歌《打麦号子》,是人们在田间劳动时演唱的歌曲,表现了农民打麦的场景主题。歌曲一开始就呈现了一领众和的劳动呐喊,烘托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教学该作品,要引导学生进入打麦的场景主题中,这样,无论是歌曲的节奏、韵律,还是“一领众和”的表现形式、演唱时的力度、装饰音等,学生都更容易掌握。再如,苏少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的《抓妈荷》是一首来自江苏沭阳的民谣。歌曲以儿童玩“抓妈荷”的游戏形式,向人们介绍了沭阳地区的传统节日,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对家乡的热爱。教学这首民歌,不妨先引领学生进入游戏的场景主题,学着玩一玩“抓妈荷”游戏,把“抛”“接”的动作与歌曲的三拍子韵律相结合。如此,学生能轻松学会民歌,更能理解民歌背后的当地传统节日文化。

(二)“品”方言韵味

与音乐联系最为紧密的,莫过于与之同源的语言。我国各民族、各地区方言的差别,是产生各民族、各地区音乐风格差异的重要原因。[2]方言也是民歌重要的“识别码”。教学民歌时,教师有必要抓住民歌方言的发音特点,让学生反复聆听或模仿,细细体味民歌的地方韵味,让学生在快速掌握民歌“识别码”的同时,把握民歌演唱的“诀窍”。比如,苏少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的河南民歌《编花篮》,运用了大量的倚音。此曲中的倚音,与河南方言有着密切关联。河南方言简洁、明快,虽与普通话较为接近,但声调大不相同。普通话中的第一声“阴平”在河南方言中通常发作第二声“阳平”,如歌曲中的“编”“开”“丹”,正是依照河南方言的发音特点,歌唱时加入了倚音效果。而第二声“阳平”通常发作第四声“去声”,第三声“上声”发作第一声“阴平”,第四声“去声”发作第三声“上声”。教学时,我先教学生掌握“编”“开”“丹”的方言发音;然后指引学生掌握河南方言发音与普通话发音的对比规律。这样的教学生动、有趣,学生饶有兴致地跟唱,效果非常好。

(三)“抓”表现要素

表现要素是民歌作品的灵魂。一首民歌的表现要素有哪些?音色、调式调性、曲式结构、节奏特点、旋律特征、表现形式……教学民歌时,指引学生探究获得这些“识别码”,有助于学生抓取民歌的特别的表现要素,快速形成對民歌的认知。比如,苏少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维吾尔族民歌《娃哈哈》中的节奏连续出现给人带来欢快感。这种密集的节奏时常出现在维吾尔族民歌、舞蹈中,形象地反映出维吾尔族人民能歌善舞的特点。要让一年级学生充分体会歌曲动感十足的特点,感知和模仿节奏这一表现要素至关重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敲击这一节奏,也可以降低难度,用打击乐器为歌曲编配简单的固定音型伴奏。节奏抓住了,这首民歌的味儿就出来了。再如,安徽民歌《溜溜山歌》中运用了大量下滑音,增强了音乐清新明快的味道。引导学生探究和体验下滑音在此曲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又如,河北民歌《小白菜》中最有特色的表现要素为旋律,前4小节每小节旋律均做叹息式下行,落音“ 2、1、6、5”又做哭泣性的音阶式下沉,音高逐句降低,生动表现了主人公沉痛悲凉的情感逐步加深、“一叹再叹”的过程,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连“线”:获取民歌之间的“亲情码”

许多民歌同宗同祖,脉脉相通。连“线”,把这些民歌关联起来,获取它们之间的“亲情码”,可以帮助学生“组团”学习、“打包”记忆。

(一)归纳体裁类型

“体裁”,即形式。[3]我国民歌的形式丰富多样,其中,一些特殊形式的民歌深受小学生喜爱。比如问答歌,又称“对歌”或“盘歌”,采用问答方式来表达作品的内容,有一问一答的,也有连问连答的。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中常见的问答歌有:山东民歌《猜谜谣》、河北民歌《对花》、江西民歌《斑鸠调》、广东民歌《牛角出来尖对尖》及根据广西壮族民间曲调改编而成的《什么结籽高又高》等。在演唱这些歌曲的过程中,演唱者需要快速思考、即兴作答,极具新奇感和挑战性。除了问答歌,教材中还多出现歌舞类的民歌,如藏族民歌《我的家在日喀则》、海南黎族民歌《跳柴歌》、安徽民歌《凤阳花鼓》、陕西民歌《跑旱船》等。演唱这些歌曲,多半都是“载歌载舞”或者“歌舞相间”。教学此类作品,无一例外,应注重“歌”“舞”两个重要元素,增强相关审美体验,从而得其精髓。

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复习已学的同类作品,瞻前顾后,不断积累艺术实践经验,帮助学生将已知和未知关联起来,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让学生的民歌学习结构化、系统化。

(二)盘点题材内容

民歌题材,指表达民歌思想的素材,可能是具体的事物,可能是人们的活动,也可能是情感,等等。通过题材内容把相关民歌关联起来,对比学习,也是民歌教学的有效途径。比如,四川民歌《数蛤蟆》和山东民歌《花蛤蟆》,虽都是童谣,也都与蛤蟆相关,但前者是一首风趣的游戏歌曲,数字和量词的即兴变化是游戏的关键;后者更注重对蛤蟆叫声的模仿,运用了大量倚音,巧妙地表现出了山东地方语言的鲜明特点。无论教学这两首作品中的哪一首,都可以将另外一首作为拓展欣赏的曲目,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三)研究传播流变

民歌是由劳动群众集体创造、口头流传的歌曲形式。[4]一首民歌在传唱过程中,会不断发展衍变,在不同场合、不同地区产生变体。民歌也是创作的源泉,许多音乐作品中,都有民歌的“基因”。如口笛曲《苗岭的早晨》、笛子协奏曲《飞歌》、电子合成音乐《踩花山》等,都采用了苗族飞歌《歌唱美丽的家乡》中的曲调。教学时,引导学生了解“母体”和相关“变体”之间的关系,对于他们探寻民歌的发展历程,具有积极意义。比如,苏少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的《箫》,改编自汉族小调《紫竹调》,是一首抒情优美又不失欢快动感的汉族民歌。教师在引导学生学唱《箫》时,可以将不同表现形式的《紫竹调》作为拓展素材,如江苏民歌《紫竹调》,让学生了解“紫竹调式”的抒情柔美。这样的体验,一方面能加强学生对旋律的记忆,起到巩固作用;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对《紫竹调》这一经典的小调有所认知,建立对作品的初印象。

三、成“面”:探寻民歌地域特色的“区域码”

民歌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借用文化地理学的概念,参考环境与音乐共生的“音乐文化区”理念,研究同一地区民歌共性的文化属性和风格特点,探寻该地区民歌的“区域码”,是提升民歌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如:吴越地区的民歌多细腻流畅、婉转清新;秦晋地区的民歌多豪放刚劲、高亢明亮;滇黔地区的民歌则色彩鲜明、边歌边舞……教师应注重单元架构,整体布局,引导学生探索同一地区民歌作品的共同属性,成“面”学习。

苏少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北国豪情》中有陕西民歌《唱得幸福落满坡》《跑旱船》《秧歌调》和山西民歌《掏洋芋》等。指引学生学习这一单元的民歌,除了组织他们欣赏、演唱、演奏这些作品,更重要的是启发他们借助这些作品,初步了解西北音乐粗矿、豪放的风格特征。如此,本单元的所有音乐实践活动都围绕这一主题任务展开。教学《唱得幸福落满坡》时,笔者领着学生边唱边画旋律线(见图1),感受那里的“山坡”起伏较大。之后,鼓励学生自己边唱边画出《跑旱船》《秧歌调》的旋律,同时梳理《唱得幸福落满坡》《跑旱船》《秧歌调》三首歌曲的共同地域特色。在此基础上,带领他们学唱《掏洋芋》,并掌握此曲的地区分布、旋律特点、唱字特點及行腔特点。

这样的教学任务,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探究了相关音乐的表现要素及其作用,进而概括出了西北民歌高亢、明亮、豪放的共性特点。为了拓宽学生视野,笔者做了拓展,链接了《草原上》《蒙古小夜曲》《小黄鹂鸟》《森吉德玛》《牧歌》《嘎达梅林》等蒙古族民歌。蒙古族民歌是草原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国内、国际享有极高的影响与地位。[5]帮助学生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区域特色,增强他们对长调、短调的风格感知和对比是教学的关键。长调,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的抒情性民歌,字少腔长、优美流畅,被誉为“草原的活化石”,《牧歌》就是典型的长调民歌。短调民歌字多腔短、节奏规整,与蒙古族人民的日常尤其是农耕和定居生活相近,情真意切、形式多样,《小黄鹂鸟》《森吉德玛》都是表现美好爱情的短调歌曲。歌唱完毕,笔者让学生就这几首民歌的节奏、音程、装饰音、衬词、风格等展开对比探究学习,增强了对西北民歌的了解和喜爱之情。

民歌教学中,引领学生从“点”“线”“面”三个维度着手,落“点”、连“线”、成“面”,值得我们做更深入的研究,以真正让学生在习得民歌知识的基础上,建构属于自己的民歌知识体系,为传承和发扬优秀民族音乐文化提供长效“支架”。

参考文献:

[1] 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8.

[2] 杜亚雄.中国基本乐理[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21:3.

[3][4][5] 蔡际洲.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51,45,159.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结构化小学音乐
促进知识结构化的主题式复习初探
结构化面试方法在研究生复试中的应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图模型的通用半结构化数据检索
基于软信息的结构化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