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经典教育赋能理工科院校美育实践

2023-06-07喻晓薇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4期
关键词:赋能美育

喻晓薇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美育实践普遍存在实效性不佳问题。据此,文章提出以文学经典教育赋能理工科院校美育实践的观点,并从文学经典以及文学经典教育的特质与特点出发论证文学经典教育赋能理工科院校美育实践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最后针对当下理工院校美育实践各环节现状,以提升文学经典教育的美育实效性为目标,提出相应举措。

关键词:文学经典教育 赋能 美育 理工院校

在我国高校的“五育”中,实用价值不高的美育历来受到忽视,课程开设、建设以及相关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都相对薄弱。另一方面,目前我国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的管理部门,对美育必要性与培养功能的理解多停留于教育理念层面,或回应上级主管部门政策层面,因此,尽管开设了一些的课程,开展了部分活动,但实效性不佳。针对这样的现实,本文提出以文学经典教育赋能理工科院校美育实践的观点。以下将逐层论证。

一.当下理工科院校美育实践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以武汉轻工大学为代表的理工科院校的调研,发现当前理工科院校美育实践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一方面,学生美学素养较低,亟待通过专门教育与专业训练提高。调研显示,学生审美素养总体水平偏低。比如,少数学生都不知道有“美育”或“美学”一词,部分学生知道有这两个概念,但并不清楚其具体所指。只有较少学生能答出美育是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与审美能力的教育,但并不清楚其教育功能。连“美育”或“美学”的概念尚不知道或不清楚,更何谈有美育意识。总的来看,他们的美学素养不高表现在:审美情感失真和单调,仍停留于审美感官层面;审美感受力肤浅;审美分析鉴别能力较弱,整合能力不足,批判能力缺失。总而言之,学生美学素养不高的现状都有待通过美育实践来得以改善。

另一方面,理工科院校美育实践的各个环节,从美育意识、认知,课程设置、建设,师资力量到实践活动的开展都远未得到充分发展,影响了其教育功能的发挥。

首先,美育意识不足与认知误区。在调研中,笔者发现教师基本都知道“五育”中有美育,并且能说出美育是与培养审美或艺术鉴赏相关的教育,但大多数并不认为理工科院校学生有接受美育的必要,也不觉得美育对培养学生成才能起到多大作用。学校部门管理者的美育意识相对高一些。他们意识到美育是高校教育的薄弱区域,也知道上级教育部门逐渐在提高对美育的重视,知道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但并不认为当前有迫切改变这种薄弱状况的必要,或者说不清楚如何改善这样的现状,也就是说上级主管部门对于美育工作的意见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他们的认知与实际工作中。

与这样的认知相应的是他们对美育工作的理解存在诸多误区:1.将美育窄化为艺术教育,尤其是音乐、美术这两种艺术门类。2.将美育等同于德育。他们认为两者都是事关人的精神意识层面,往往将德育与美育混淆,对两者的边界并不清楚。3.将美育等同于流行艺术。在访谈中有受访者习惯于从听流行音乐,观看影视剧,或者看时尚秀等流行艺术欣赏层面上都理解美育,不仅将美育窄化,而且对美的认识也趋于肤浅化、时尚化和娱乐化。4.将美育理解为美育课程。师生们普遍认为美育就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审美知识传授与美感训练。

其次,课程设置与课程建设不足。一般来说,理工院校与美育相关的课程有二类:1.文学和艺术类专业课。因为文学艺术具有审美特性,所以这类课程会带有美育的特点,但是它们仍以专业性为主,着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并且只面向本专业学生开设,不能普及到全校学生。2.与美育相关的全校性通识课程。这应该是对理工科院校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类型。武汉轻工大学自2012年学校实行通识选修课建设工程以来,学校逐渐立项并建设了一批带有美育性质的通识课程,但这些建设仍然远远不能满足全校学生的广大需求。一者,美育通识课程数量有待增加,课程内容覆盖面有待扩宽;二者,现有关涉美育的通识课都缺乏独立、明确的美育意识,更偏向于在文化或食品文化层面与该校以理工科为主、食品科学与工程为王牌专业的建校特色达成一致;最后,缺乏课程体系建设的意识。

再次,师资不足。从调研中笔者还发现:理工科院校一般都缺少一支专门的美育教学队伍,现有美育教学都主要由学校里的艺术和文学专业教师来兼任。比方武汉轻工大学所开设的涉及美育的课程一般都是该校外国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和艺术与设计学院基础教研室的少数教师所开设。

最后,美育实践活动盲目。除课堂教学外,校园活动是高校美育活动的重要载体与途径。但目前来看,美育尚未融入校园活动中,校园活动缺少美育引导,导致校园活动呈现出水平、层次不够。

二.文学经典教育赋能理工科院校美育实践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针对上述问题以及以武汉轻工大学为代表的理工科院校实际情况,笔者提出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是以文学经典教育赋能理工科院校美育实践。“赋能”一词的英文是“empower”,是赋予某一主体以能力或能量的意思。理工科院校美育实践存在上述诸多问题,因而无力完成培养与提升学生美育素养与能力的任务。倡导文学学经典教育并加强其美育功能,可以为理工院校美育实践注血,使其重新焕发生机,具备应有的培养功能。以下将从文学经典教育赋能理工科院校美育实践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两方面展开论述。

(一)文学经典教育赋能理工科院校美育实践的可能性。

作为哲学范畴的可能性是指包含在事物之中预示着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尚未实现的特性。唯有具备可能性的特性才能走向现实。为什么说文学经典教育存在赋能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美育实践的可能性?

在阐明这个问题前,我们首先要明确:在美所存在的三种形态: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中,我们宜于选择以藝术美教育作为高校美育实践的主体。一般来说,我们按照美存在的领域将美的形态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其中艺术美是对社会生活的集中概括,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对社会生活进行高度审美化加工创造的结晶,比自然美和社会美更集中更理想更典型。因此,从这个意义层面上来看,尽管不能将高校美育仅仅理解为艺术教育,但艺术教育确实构成了高校美育实践的主体部分。

在此前提下,我们强调理工科院校的文学教育赋能美育实践。之所以在众多艺术门类中选择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学,是因为相对于美术、音乐、舞蹈、电影等其它艺术门类的媒介偏于物质性、直观性,文学的语言媒介更偏于精神性,对接受主体更容易起到深层的美育效果,其美育效果更稳固持久。同样具有审美特性,以塑造审美形象,传达审美感受和审美情感为目的,音乐以声音的运动为媒介,绘画以色彩和线条作媒质,舞蹈借助于人的肢体动作和运动,电影是通过影像与声音,……以上艺术门类通过各自的介质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传达的审美信息都诉诸于接受者的视觉、听觉或视、听觉,其介质具有较强的感官性与物质性。而文学作为通过语言来描形绘象,传情达意的艺术门类,由于介质的特殊性——“语言在唤起一种具体图景时,并非用感官去感知一种眼前外在事物,而永远是在心领神会”①——因此具有了与其它艺术门类很不相同的特质。也就是说,接受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首先接触到的是已经高度抽象化的语言符号,然后将语言符号所传达的信息通过大脑借助想象转换成艺术形象,由此可见,文学具有媒介符号的抽象性、精神性,艺术形象的间接性,以及蕴含思想的深刻性。所以,以文学教育赋能理工科院校美育实践,可以达到别的门类艺术所难以企及的精神性、深刻性与持久稳固性。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进一步提出以文学经典教育赋能理工科院校美育实践,理由在于:文学经典具有高度审美性。与其它艺术门类一样,文学的本质属性是审美性。而文学经典作为从一代代的卷帙浩繁的文学作品中遴选出来的精品更是具有高度的审美性。童庆炳认为文学经典建构的基本要素有六点,其中首要的便是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就审美价值,它是建构文学经典的基础②。罗譞认为:“文学阅读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接受教育、提升道德境界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它还是一种获得审美体验、并在审美体验中感悟宇宙人生的本相或真谛的重要途径。”③也就是说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成为在一定的时空中传播的经典,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可以说最重要的要素)就是审美性。反过来,文学经典的经典性程度越高,也就是说在传播时间、空间和受众数目等向量上的数值越高,其所具备的审美性就越高。以具有高度审美性的文学经典实施高校审美教育,高校美育的审美性才会更强烈更深刻,其实效性才会更强。

(二)文学经典教育赋能理工科院校美育实践的现实性。

作为哲学范畴的现实性是指事物的必定会实现的可能性,是那些必将会走向现实的潜在趋势。事物的可能性多种多样,只有那些具有客观依据,合乎客观必然性的可能性,在一定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会成为现实。针对以武汉轻工大学为代表的理工科院校的教育软件、硬件条件、施教者和受教者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相对于其它美育方式,文学经典教育最具备赋能于理工科院校美育实践的现实性。理由如下:

其一,在高校,实施文学经典教育的成本较为低廉,开展文学经典课程教学与校园活动的物质门槛较低。前文已述,相对于其它艺术门类经典而言,文学的语言媒介的更偏精神性,因此在高校开展文学经典教育以赋能于美育实践,其物质条件较低。其必备的物质条件就是文学经典书籍,这对于一般理工科院校来说是极容易办到的事。一般理工科院校都拥有具有相当数量藏书的图书馆。对于教师、学生以及组织校园活动的工作人员而言,购买开展文学教育所必备的文学经典书籍也不会构成较为沉重的经济负担。更何况,在互联网时代,许多文学经典都可以从网上下载到免费的电子版,几乎是零成本。

其二,高校学生,包括理工科院校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一般都接受过长期固定的,较为正规的文学教育(如中小学语文课中的文学教学和课外文学经典阅读要求),相对于其它艺术门类而言,开展文学经典美育的基础更好。

其三,理工科院校一般都拥有相当数量的具备丰富文学教学经验的师资。以武汉轻工大学为例,该校拥有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外国语言文学专业,这两个专业的教师都具备开展文学经典教学的资质。

三.提升理工科院校文学经典教育的美育实效的具体举措

基于文学经典教育赋能于理工科院校美育实践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在具体的美育实践工作中,理工科院校有必要采取如下措施来提升文学经典教育的美育实效性:

第一,从观念上重视文学经典教育,打破将文学经典教育仅视为知识教育或德育的囿见,恢复文学经典教育本应具有的审美性,重视文学经典教育的美育功效,使文学经典教育发挥出应有的美育作用。具体可采用以下形式来加强相关教学人员的文学经典美育意识:首先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至院系教学管理者可以不定期组织相关教学人员学习国务院办公厅和教育部发布的有关高校美育工作的文件;其次,可以通过组织有关教学管理人员、教师与学生举行文学经典与美育的教学研讨会或座谈会,鼓励与之相关的科研,邀请知名作家、文学专业学者做专题讲座等形式来加强其美育意识。

第二,着重于美育师资力量的培养与建设,尤其是文学类的师资建设,建设一支以文学审美教育为主的美育师资队伍。一方面是对现有的美育教师,尤其是文学专业的教师进行培训,增强其美育意识,完善其美育知识,提升其审美修养;一方面是引进专任的美育教学人员。以武汉轻工大学为例,现有美育教学涉及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语言文学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但并无专事美育教学与研究的教师,可以在现有的相关教师中培养这类人才,同时还可以引进或聘请专职美育教师,在对这类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中可考虑向文学类专业倾斜,组建起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美育教学队伍。

第三,重视文学类课程的美育建设,根据理工科院校实际情况建立初步的以文学经典教学为中心的美育课程体系。对文学类课程的美育建设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对汉语言文学和外国文学专业的文学类专业课程的美育意识的灌注;二是以上两个专业教师向其它专业学生所開设的文学类课程美育意识的注入;三是全校性的文学通识课程的美育建设。其中第三个层面文学类通识课程的美育建设对改善理工科院校美育现状具有最关键性意义。一方面,对于已开设的文学类通识课要强化其美育意识,另一方面针对现有文学类通识课数量不足,内容覆盖不够的现状,要继续开设新的文学类通识,要使这类课程的内容覆盖到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满足学生对这类课程多样的选课需求。

第四,促进校园活动的美育导引,加强以文学经典接受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开展。与文学相关的社团,要鼓励它们定期不间断地举办社团活动,扩大其影响,造成浓厚的校园文学文化氛围。支持校园内与文学经典接受相關的竞赛、展览、节庆活动、讲座的开展,如文学经典诵读比赛、征文大赛或诗歌节、戏剧节等形式。其它校园社会实践活动,如夏令营、实地调研、田野调查中可考虑与文学经典的阅读鉴赏相结合,注入文学美育元素。

我国最早的高校始于洋务运动时期,目的是培养当时清政府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比如京师同文馆是为了培养翻译人才而设,福州船政学堂是为培养海军人才而设,湖北武备学堂是为培养陆军人才而设。这种培养人才的基本定位一直延续下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内核之一。由此,功利化、实用主义不可避免地成为高等教育开设课程、开展教学活动以及培养人才的基本原则。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外部环境与教育主体已发生巨变,由此,教育观念也要与时俱进,发生相应的改变。所幸之处在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早已认识到这一点,具体从美育方面来看,近年来连出重拳,出台系列政策,整治高校美育建设工作滞后的现状,如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9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0年8月教育部组织成立首届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22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种种迹象昭示着我国高校美育工作的春天即将来临,这同时也预示着在高校,尤其是在理工科院校中,文学经典教育将在美育工作中大展身手,发挥其应有美育功能,扮演其应扮演的重要角色,从其核心根柢处激活高校美育实践,使其重获生机,具备应有的审美培养能力。

注 释

①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页.

②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第72页.

③罗譞:《在文学经典阅读中实现人的审美解放》,《文艺报》2014年7月14日第3版.

本文为武汉轻工大学校级重点教研项目“文学经典教育赋能理工科院校美育实践研究”(编号XZ2021008)阶段性成果,武汉轻工大学校立科研项目“新世纪小说回归明清小说传统的倾向研究”(2021Y60)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赋能美育
文化发展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研究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赋能健康教育在骨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大蓝鲸”系统:打造增强型的新广播
争鸣|少儿音乐教育需重新为音乐“赋能”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