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沂蒙精神助力乡村振兴路径探析

2023-06-07杨金雪孙皖江

新西部 2023年5期
关键词:沂蒙精神文化

杨金雪 孙皖江

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沂蒙精神中蕴含的“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红色文化基因,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思想基础和动力源泉。沂蒙精神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主要从坚持党群同心的重要法宝,恪守人民情怀;强化军民情深的思想意识,传承红色基因;保持水乳交融的密切联系,建设富裕乡村;筑牢生死与共的情感基石,重塑乡村人文四个方面探索解决之道。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的精神纽带,凝聚着一个地方的乡土人文之美。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在每一个地方都积淀出了不同的人文面貌,这是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在乡村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辐射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文化以村为基础,以乡村为重,故中国文化之根在乡村。大地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诞生了孔孟文化、沂蒙精神等时代特色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始于大地的沂蒙精神既汲取了丰沛的儒家文化精华,又蕴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2年10月26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安市、河南省安阳市考察时强调:“要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扬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1]因此,新时代下探究沂蒙精神助推文化振兴的内在关联,要将沂蒙精神的基本内涵和精神特质嵌入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实践中,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新实践,展现广袤乡村活力奔涌的新气象,激发乡村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

文化溯源:沂蒙精神的由来及理论特质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2]始于齐鲁大地的沂蒙精神既汲取了丰沛的儒家文化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民最深厚的精神追求,对华夏民族的发展和延续、人类文明的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带领沂蒙人民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胜利。面对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建设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任务,沂蒙精神仍然能在新境遇下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在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工作中具有其历史的长久性、范围的普遍性和现实的指导性。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丰富沂蒙精神的时代内涵。沂蒙精神诞生于沂蒙革命老区,无数热血的沂蒙儿女用小推车和血洒疆场的赤胆忠心,奋起杀敌、浴血抗日铸就了沂蒙精神,“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是沂蒙精神的基本内涵。沂蒙精神的发祥地——沂蒙革命老区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沂蒙儿女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沂蒙精神汲取数千年的沂蒙文化的滋养,诞生于红色革命年代,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底蕴。其一,东夷文化刻苦耐劳、坚韧不拔、变革图强的精神和重视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好仁尚礼,民风淳朴赋予了沂蒙人民深沉的底色。其二,儒家仁爱孝道思想描摹了沂蒙精神的文化底蕴。其三,忠于祖国、忠于党的情怀,不畏强敌、不惧牺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淳朴情怀和原始基因,“听党话、跟党走”的革命精神,构成了沂蒙红色文化最本质的元素。其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进一步发展了沂蒙精神,在新的时代下汲取力量,与时俱进,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临沂时指出:“沂蒙精神和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3]党和沂蒙人民在血与火的岁月中共同铸就的伟大精神如今已经成为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并列的中国四大革命精神之一,揭示了沂蒙精神的重要地位和时代价值。因此,新时代下探究沂蒙精神助推文化振兴的内在关联,既是培育文明乡风,传承和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更是推动沂蒙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化价值:沂蒙精神是乡村振兴的精神食粮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革命实践和生产中积累起来的精神信仰,是沂蒙老區多年来不断进步与发展的精神动力。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对广大乡村,特别是对于本地区的乡村来说,发扬传承沂蒙精神,不仅会坚定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信念,更有利于帮助我们克服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推动老区高质量发展,焕发出新活力。

1、沂蒙精神是乡村振兴的思想基础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是乡村振兴的思想基础。“党群同心、军民情深”,充分展现了党、军和人民之间的鱼水情谊和血肉联系,集中体现了党领导下的新型党群干群关系。无论是在革命斗争中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党与沂蒙人民生死相依、不离不弃,在党的领导下,沂蒙人民始终坚持同党共进退,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正如当时沂蒙山传唱的民谣:“鱼靠水来箭靠弓,抗日要靠毛泽东。船靠舵来屋靠梁,百姓要靠共产党。”同样,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内涵,是沂蒙人民坚定跟党走的逻辑前提;人民坚定跟党走的信念,是党为人民谋幸福的逻辑必然。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是沂蒙精神的本质所在。打造乡村振兴的“样板”,在此基础上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面临诸多挑战、风险和外部压力的艰巨任务。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的粘合剂,是乡村秩序建构和发展的基础。就村庄而言,农民仍然生活在相对独立、界限清晰的村落社区中,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稳定的观念认同非常重要,是维持村落社区长期生存的精神基础。因此,沂蒙人民不仅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奋斗来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更需要通过在乡村振兴中真正弘扬沂蒙精神,这种日久弥新的精神品质是沂蒙人民具有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源泉,以此坚定沂蒙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和信念。

2、沂蒙精神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无论在任何年代,沂蒙精神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例如战天斗地的厉家寨精神、脱贫致富的九间棚精神,都体现了将革命传统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通过继承和发展沂蒙精神,涌现出以厉家寨、王家坊前为代表的先进典型,沂蒙人民以自力更生、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的奋斗姿态,将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融入到乡村建设中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沂蒙人民创新拓展弘扬沂蒙精神的路径,延续沂蒙红色儿女的优良传统,大胆探索,敢为人先,争做引领时代的发展典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作为历史的积淀和延续的沂蒙精神,仍然是贯通历史与未来的精神纽带,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沂弘扬沂蒙精神,锐意改革,敢闯新路,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迈入乡村振兴新阶段。截至2021年5月,临沂市1275个贫困村全部摘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45.1万人,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4]曾经的四塞之崮、舟车不通的临沂,如今已是国家物流枢纽城市、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2021年临沂商城实现市场交易额5400多亿元,同比增长接近23%,其中网购更是强力拉动,总额近357亿元,同比增长了32%,借助全国通关一体化政策原因,商城实现出口超过103亿元,同比增长了108%,临沂商贸物流业、跨境电商的发展,让老区诸多产业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在乡村振兴与红色资源衔接方面,抗战初期就建立党组织的支前模范村——朱村,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焕发了新活力,平均每天接待上千人,特色种植园年产值达到2400万元,朱村的发展变化是沂蒙革命老区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真实写照。如今的沂蒙老区告别了过去贫穷落后的代名词,成长为现代化的大美新城。

3、沂蒙精神是乡村振兴的精神保障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是乡村振兴的精神保障。文化润人心,提振精气神,是乡村摆脱落后局面,打造乡村振兴样板的精神底蕴。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增强农民的信心和力量,农民只有树立起发展信心,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在革命战争年代,由沂蒙红嫂引申出来的“红嫂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由整山治水引申出来的“愚公移山”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由艰苦创业引申出来的“九间棚精神”:成为沂蒙精神的象征性标志,是和平年代沂蒙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这些精神中折射出来的是朴实的沂蒙人民对共产主义坚定的信念,艰苦创业、鱼水情深、敢为人先的人文精髓,不忘初心、勇于奉献的价值取向。这些特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一致、内涵统一,具有强烈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在推动提升乡村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力弘扬凝结时代思想精华的沂蒙精神,有利于倡导“乡村文明”,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中保持甘洒热血、赤胆忠心的爱国情怀,保持自强不息、继往开来的奋斗精神,保持艰苦朴素、攻坚克难的创业精神,保持忧公忘私、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进一步激发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干劲和闯劲,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积蓄精神动力。

文化赋能:沂蒙精神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

推动乡村振兴,需要沂蒙精神赋能乡村文化振兴,通过坚定党群同心的重要法宝,强化军民情深的思想意识,保持水乳交融的密切联系,筑牢生死与共的情感基石,通过沂蒙精神的强大代际传承能力,发挥在乡村振兴中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鼓舞广大老区人民奋勇争先、弘扬社会正气、涵养时代新风、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1、坚持党群同心的重要法宝,恪守人民情怀

党群同心是沂蒙军民战天斗地、克服险境、取得丰硕成果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恪守人民情怀,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党群同心,是党和沂蒙人民的双向奔赴。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加之一以贯之地坚持、执着,才真正获得了沂蒙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沂蒙精神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沂蒙人民听党的话、对党无限忠诚、坚定跟随党的决心和信念始终没有改变。中国共产党一直是沂蒙人民发展建设的主心骨,正是由于党一直坚持发挥党建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才能将调动广大老区人民的积极性全面贯彻落实于乡村振兴战略之中。在党的组织领导下,推进乡村振兴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载体,强化乡村思想政治引领,加强乡村文化振兴基层党员队伍的建设,对于基层党员干部进行党性培育,端正基层党风,使之自觉扎根人民,将执政为民、乐于奉献的政党文化渗透到乡村。进入新时代,乡村的文化振兴应始终恪守人民情怀,坚持群众路线,始终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进一步发挥沂蒙精神对文化振兴的促进作用,大力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尊重人民群众创造精神,激活乡村文化发展内生动力,建立老区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

2、强化军民情深的思想意识,传承红色基因

军民情深的思想意识是夺取革命的最后胜利、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力量。在革命战争年代,“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個儿子送战场”,这是沂蒙人民舍生忘死、奋不顾身的真实写照。在这片红色的沃土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为中华民族的惊天伟业贡献了一份力量。正是沂蒙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军爱民、民拥军,使得沂蒙地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获得解放,在艰苦创业的洪流中获得机遇,时刻走在时代前沿。兵民是胜利之本。军民同心是乡村振兴在前进的道路上乘风破浪、坚不可摧的后方力量。由此可见,军民的鱼水情深和深度融合,守护红色印记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中之重。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要“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5]在血与火的年代里淬炼过的红色土地,赓续红色血脉是乡村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在费孝通先生看来,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这个文化印记是每个中华儿女情感的连接,不会轻易改变。在沂蒙精神情感的驱使下,引导人们重新发掘乡村文化,加强老区人民的道德义务及传续文化习俗的责任感,树立共建共享的价值取向,营造风清气正、民主和谐的乡村社会氛围,激发人们对乡村的自觉热爱,有助于形成均衡稳定的和谐关系与良性秩序。因此,构建乡村共识,增强乡村居民在红色文化情感上的联系,提升乡土文化凝聚力,塑造价值认同,显得格外重要。开发乡村红色文化资源,追寻红色记忆,发挥红色文化的提振作用,对于实现老区人民文化脱贫、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保持水乳交融的密切联系,建设富裕乡村

党同人民水乳交融的密切联系是战无不胜、建设富裕乡村的必然要求。在革命战争年代,可爱可敬的“沂蒙红嫂”,她们不顾自身安危,用乳汁挽救身负重伤的子弟兵,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深刻体现出沂蒙人民骨子里的爱党爱军、无私伟大的崇高风范。沂蒙精神之所以感天动地就是党和人民在历经血与火考验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就是党战无不胜的重要法宝。近年来,为探索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从而形成具有经济效益的新型产业业态,各个地方都做了很多努力。然而对于红色文化旅游业以及手工艺非遗产业的整体发展仍然存在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因而,在新的媒体环境下,一方面,政府要充分调动沂蒙老区群众的积极性,依托新媒体推广沂蒙山区生态、红色旅游园区,打造特色乡村品牌。同时,作为历史悠久的革命老区,要重视手工非遗传承与创新,加强非遗手工艺品的宣传和推广,建立对非遗传承长效机制的保护和发掘,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活化乡村文化,将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另一方面,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讲好沂蒙故事,只有尊重事实,把故事讲深、讲透、讲到人民心里去,才能激发老区人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形成强大的精神合力,实现乡村振兴的终极追求——共同富裕,唯有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才能在新时代的激流中开辟共同富裕的道路。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党和人民必须保持水乳交融的密切联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建设富裕乡村。

4、筑牢生死与共的情感基石,重塑乡村人文

生死与共、无私奉献的情感基石是沂蒙人民保家卫国、重塑乡村人文的根本保证。对党忠诚和无私奉献是沂蒙精神的文化内核和人文精髓,生死与共、无私奉献体现了沂蒙人民舍己为人、不计回报的高尚品格。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沂蒙人民与人民军队筑牢生死与共的情感基石,沂蒙百姓倾尽所有,参与和支援前线,用行动表达爱党爱军的赤子情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沂蒙人民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在支援国家建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在任何时候,沂蒙人民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主动履行自己的责任义务。这种自我牺牲、勇于奉献的价值取向正是当前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撑。“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6]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生死与共的情感基石共同构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实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培育文明乡风。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义与保障,文化嵌入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和有力抓手。针对当前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基层文化供给与群众需求不相适应、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欠缺等问题,将沂蒙精神融入乡村文明,是振兴新时代乡村文化、培育乡风文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水平的现实途径。通过文化创新,激活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培养无私奉献的人文性格,重塑乡村的人文环境,自觉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从而有效提升乡村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结 语

沂蒙精神不只是山东的,更是全国的。乡村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乡村,认真思考乡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新时代背景下,只有充分认识到乡村中的红色文化价值,复兴乡村红色基因,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输送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中华文化复兴的生长地就是乡村,乡村是城市的母体,乡村是中国的根,将沂蒙精神充分融入乡村振兴之中,永葆为民初心、恪守为民情怀、重塑乡村人文、建设富裕乡村,让“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焕发时代新活力。中国的乡村社会只有进行文化振兴,使中国文化拥有能够传承、再生、同化的力量,才能缓解由于城镇化带来的乡村凋敝,中华文明才能接续传承。

注释

[1]《习近平在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考察时强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载《中国纪检监察》,2022(21):47-48页。

[2]《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载《人民日报》,2015-12-23(01)。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孔雪婷:《临沂市持续五年攻坚,1275个贫困村全部摘帽》,载《齐鲁晚报》网,https://www.qlwb.com.cn/detail/16107993.html.2023-5-10。

[5]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载《国土资源》,2018(10):35-37页。

[6]《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载《人民政协报》,2013-11-29(01)。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四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12页。

[2]《习近平在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考察时强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为实现农業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10-31(A01)。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载《人民日报》,2015-12-23(01)。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孔雪婷:《临沂市持续五年攻坚,1275个贫困村全部摘帽》,载《齐鲁晚报》网,https://www.qlwb.com.cn/detail/16107993.html.2023-5-10。

[7]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载《国土资源》,2018(10):35-37页。

[8]《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6-10-22(02)。

[9]《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载《人民政协报》,2013-11-29(01)。

作者简介

孙皖江 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杨金雪 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沂蒙精神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韩国汉诗中的沂蒙历史名人形象研究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谁远谁近?
拿出精神
描绘红色沂蒙新画卷
沂蒙妈妈与八路儿子的母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