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提问
2023-06-07沈浩
摘 要:课堂教学目标能否达到、课堂核心素养培育能否实现,课堂提问至关重要。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教师的基本技能,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思维动向、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突破口。为了让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落地生根,文章结合教学案例,从提问要紧扣教材内容、提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问要有层次性、提问要抓住时机四个方面,对教师如何有效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性;提问
作者简介:沈浩(1991—),男,江苏省昆山市城北中学。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现状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鍵课程,道德与法治课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发挥引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方式帮助学生不断获得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思政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提问,注意提问的方式和方法,优化提问的角度、内容和形式,以提高课堂实效,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有效推动课堂教学,真正实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促进学生知行合一。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进行有效提问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紧扣教材内容,提高课堂提问的针对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标提出“把握思想教育基本特征,按照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做到‘灌中有启’‘启中有灌’”[1]。自21世纪以来,思政教师们结合教学实践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尤其是在教学方法上越来越注重启发式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启发式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方式是提问,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能获得更多知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能力。然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教师为了提问而提问,甚至把提问当成课堂的点缀,这也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目前存在的一个误区。例如,“看完这段视频,你有何感受?”“这一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等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回答,似乎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但实际上,这类提问过于宽泛,指向不明确,需要教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不断地设置小问题来引导学生回到课堂正题。由此可见,这类提问的思维层次较低,发展价值不高。虽然在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课堂氛围会显得比较热闹,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影响了课堂效率。
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有针对性。教师应该以课本知识、教学重难点为中心[2],深入掌握教材的内涵,寻找相关案例,设定范围,精心设计,有针对性地用提问的形式来呈现知识点。在备课时,教师需要备问题、备学生,明确提问相关问题的原因,并对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进行充分预设,做到心中有数。一旦学生的回答偏离课堂内容,教师就需要及时引导,以避免学生的回答不着边际的情况发生。教师应该在设计问题时考虑学生的困难和疑惑,结合课本知识并充分运用教学机智,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够自主探究相关知识点,轻松得出结论。
例如,在讲授《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一课时,笔者采用了“高铁霸座”的案例,在课堂上出示了两张图片:一张是乘客霸座,另一张是乘警执法。围绕这两张图片,设计了四个问题:(1)乘警和乘客的责任分别是什么?(2)总结什么是责任。(3)乘警和乘客的责任来源于哪里?(4)除了乘警和乘客,他们还有哪些身份及需要承担的责任?这些问题紧紧围绕责任的含义、责任的来源、“角色不同,责任不同”等知识点,指向明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答。通过分析乘警和乘客在不同社会关系中的身份,学生可以理解不同的角色要承担不同的责任,并能够自主探究相关知识点。这样的问题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可以事半功倍地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其兴趣点提问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要求它要将初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情况作为基础[3]。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一个人去认识事物、探索事物的重要动机,是一个人学习和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简单来说,兴趣是一个起点,推动人们继续认识和探索事物。基于此,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和兴趣点有机结合,以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和实施课堂教学。因此,在课堂提问时,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紧密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努力发现他们的兴趣点,突出问题导向,正视那些关注度高、涉及面广的问题,利用具有时代气息的鲜活内容及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素材和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以此展开提问。
例如,《三思而后行》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在行为中的自律与自控”。在教学中,笔者采用的案例是“8·2”昆山工厂爆炸事故。当笔者在课堂上展示事故图片时,立即在教室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很多学生在窃窃私语,有几个学生直接喊出声:“我知道这个事故,太可怕了!”在学生的惋惜声中,笔者继续出示下一张PPT——“8·2”昆山工厂爆炸事故调查报告,学生不由自主地齐声念出来,这表明学生们完全被这个案例吸引住了。紧接着,笔者提出问题:“这种悲剧能否避免?如果你是企业相关负责人或政府监管部门负责人,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这个事件对我们有何启示?”在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之后,学生们纷纷给出回答:在生产过程中要调整生产工艺路线、增加除尘机器、加强除尘能力、按时清理积尘、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等等。最终,学生们得出结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重视行为过程中的及时调控。随后,笔者继续引导学生:“期中考试刚刚结束,你对自己目前的成绩感到满意吗?如果不满意,你准备怎么做来提升自己的成绩?”通过回归实际生活,笔者让学生们用“在行为中的自律与自控”这个思想来指导自己的学习,让他们认识到在学习过程中,要根据学习内容及效果的变化,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与方法,以实现最优化学习。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是一种行为调控,也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表现。通过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学生们不仅对“在行为中的自律与自控”这个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能用相关知识指导自己的学习,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提问要有层次性,适当追问
关于提问的艺术,《礼记》中有相关论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主张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以确定其最近发展区,并强调教学应该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从而引导学生的发展。由此可见,课堂提问也应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围绕课堂知识点,设置合理的难度,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循序渐进。同时,教师也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重视提问的梯度和问题的深度,力求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提问和追问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高层次发展,激发学生的潜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当然,在提出较难的问题时,可以鼓励学生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协作精神。
例如,在讲授《创新驱动发展》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1)我国是创新强国吗?(2)辩论:提升创新能力是要引进先进技术还是要自主创新?(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哪些因素的支持?(4)人才的创新能力如何培养?围绕这四个问题,笔者提供了相应材料供学生参考。第一问大部分学生能回答,认为我国在一些重要领域的创新走在世界前列,但总体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第二问学生经过激烈辩论,在思维碰撞中得出结论:我们需要引进和学习一些先进技术,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掌握核心技术,为我所用。第三、四问在前两问的基础上进行拔高,需要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材料进行全面分析。此时笔者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鼓励学生利用集体的智慧去解决这两个问题。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得出結论:创新是国家命运所系,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而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途径。因此,国家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创略。学生在回答第三问的时候可能会有简单化的思维,认为我国创新主要依靠大学、科研机构以及华为、小米等科技企业。这时,教师就要及时进行追问:这些单位的创新是靠谁?从而引出创新能力的提升归根到底是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教师应通过层层设问和适当追问,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校正,在回答问题时将课堂知识内化于心。
四、善用情境,把握恰当的提问时机
课堂提问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目标,针对相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达成教学目标。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的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可以从多个渠道得到启发,包括课堂学习中的学生反馈、班级和学校工作安排以及国家和社会发展背景。不管是哪种情况,目的都是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参考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将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结合。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现有资源,根据实际情况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抓住最佳提问时机,让学生身临其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和动力
例如,在教授《珍视集体团结》这一课时,学校即将举行冬季三项比赛活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集体主义的力量和价值,笔者在课堂上设置了两个问题:(1)你们在本次比赛中的目标是什么?(2)你们将如何实现这个目标?这两个问题既联系了教材知识,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们确定了他们的目标是进入前五名,要比去年更进一步。第二个问题相对复杂,因此笔者鼓励全班学生分组讨论,并要求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其他组展示他们的策略,同时其他组可以进行补充和批驳。在经过三轮的交流和修改后,学生们制订了如下方案:首先,从班级内部分别选拔出擅长短绳、踢毽子和长绳的优秀学生参加比赛;其次,组建一支啦啦队为参赛选手加油打气,剩下的学生则负责后勤保障。运动员每天按时按量进行训练,其他学生也不闲着,分别负责计时、计数等工作,并根据训练情况帮助运动员调整训练方案。在确定大致方案后,笔者引导学生回归教材,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发挥集体的力量。学生们认为必须有共同的目标和行动。最后,笔者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道:“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战胜所有困难,顺利到达理想的彼岸。”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需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尊重学生,尤其是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如果学生的思路和语言组织都很顺畅,教师要耐心倾听,待学生回答完毕后适时给予表扬。如果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困难,教师也要给予鼓励,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和组织答案。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材内容出发,把握时机,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发掘学生的内驱力,由易到难,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断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这样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境之间的有效互动,促进学生有效思考,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石芳,王世光.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22,51(6):3-13.
隋凤丽,许岩.“三思”而行,走向深度学习: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0):31-3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