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营造林规划设计和工程咨询回顾与展望

2023-06-06韦立权石程远龙佳峰曾春阳

广西林业科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规划设计营造咨询

韦立权,石程远,龙佳峰,曾春阳

(1.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勘测设计院,广西南宁 530011;2.自然资源部北部湾经济区自然资源监测评价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广西南宁 530011)

营造林规划设计和工程咨询业务是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行业的主要传统业务,在不同时期为广西林业改革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70 多年来,随着国家林业发展方针和社会对林业需求的转变,营造林规划设计和工程咨询的工作内容、技术方法和社会贡献等均发生较大变化。在广西加快建设美丽广西和生态文明强区及现代林业强区背景下,该文全面回顾广西营造林规划设计和工程咨询的发展历程、社会贡献和技术创新等,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新时代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行业改革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 营造林规划设计和工程咨询的概念与分类

我国营造林概念源于造林,包括造林、迹地更新、低产低效林改造、封山育林和森林经营等。综合多位学者的研究[1-4],营造林规划设计是指在对拟实施营造林区域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营造林工作做出全面安排并编制具体实施文件的一项技术性工作,主要内容为土地利用规划、立地类型划分、林种规划、树种规划、技术措施设计、种苗规划及投资估算和效益评价等。按业务类型,营造林规划设计分为造林调查设计、林业区域规划、造林总体规划、造林专项规划、造林总体设计、作业设计和实施方案设计等。

广义的营造林工程咨询是指遵循独立、科学和公正的原则,运用工程技术、科学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为政府部门和投资者的营造林工程建设项目决策和管理提供咨询活动的智力服务,包括立项阶段咨询、勘察设计阶段咨询、施工阶段咨询和投产或交付使用后的评价等工作。按业务类型,狭义的营造林工程咨询分为规划咨询、项目咨询、评估咨询和全过程工程咨询;其中,项目咨询包括项目投资机会研究、项目可行性研究及出具项目建议书和项目申请报告等。

2 营造林规划设计和工程咨询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西营造林规划设计和工程咨询大体经历4个发展阶段[5-8]。

20 世纪50 年代为起步发展阶段,以1953 年桂西州直属县荒山调查工作为开始,以1959年底编写完成《广西造林类型区划和典型设计表》为结束。期间,党中央提出“普遍护林护山,大力造林育林,合理采伐利用木材”的林业建设方针,广西省人民政府发出争取10年绿化大部分广西的号召,主要工作是重点林区森林资源踏查、荒山踏查和造林规划设计。广西省农林厅林业局林野调查队(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勘测设计院前身,以下简称广西林业设计院)主要沿用前苏联模式,在广西省人民政府农林厅林业局的统一指令性计划下承担林业工程设计任务和项目前期工作,完成荒山踏查、造林设计和林业生产十年计划等。

20 世纪60 年代— 80 年代中后期为探索发展阶段,以20 世纪60 年代初全区国营林场总体规划为开始,以1987 年底编写完成《广西“七五”速生丰产林用材林基地县造林总体规划设计》为结束。期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广西林业发展遭受挫折,营造林规划设计和工程咨询业务总体陷入停滞。在林业“大砍大造”背景下,广西主要完成维都林场、高峰林场、大青山林场、六万林场和22个速生丰产林用材林基地县的造林总体规划设计。1978 年11 月,《国务院批转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三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印发后,广西营造林规划设计和工程咨询开始重视林业的生态功能。

20 世纪80 年代后期— 2012 年为迅速发展阶段,以198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指示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组织编制世界银行贷款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造林项目建议书为开始,以2012年全国建立林地“一张图”数据库为结束。期间,我国工程咨询行业快速发展,林业重点工程带动林业建设。20世纪80年代,我国明确规定将项目可行性研究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先后推行工程设计招标、设备采购招标、施工监理和后评价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很大程度上促进营造林规划设计和工程咨询规范化和规模化发展。广西主要完成造林灭荒、珠江防护林、沿海防护林、退耕还林、速生丰产用材林和国家储备林等重大工程规划设计与咨询,业务数量、设计面积和投资规模等均迈上新台阶。

2012年底至今为高质量发展阶段。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林业发展理念、方式、动力和路径均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变化,森林、草原和湿地数据逐步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融合,营造林规划设计更强调精准落地和精准施策;林业工程咨询更注重贯彻高质量发展新理念和适应投融资体制改革新要求,强调要素保障、数字化方案、绩效管理方案、可融资性评价和碳达峰碳中和分析等内容。广西主要完成全区林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国有森林经营单位森林经营方案、国家储备林规划设计与咨询、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项目咨询及恢复植被和林业生产条件作业设计等。

3 营造林规划设计和工程咨询的作用与贡献

营造林规划设计和工程咨询是森林资源培育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基础性工作。据不完全统计,70多年来,广西相关技术单位累计组织完成大中型营造林规划设计和工程咨询项目近2 000 项,在不同时期为各级人民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制定林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决策支持。

3.1 营造林规划设计

3.1.1 造林荒山踏查

1953 — 1957 年,广西省人民政府林业厅部署踏查桂西州直属县、容县专区、平乐专区、桂林专区和宜山专区共67 个县的大面积荒山。受当时交通等条件影响,造林荒山踏查全靠技术人员步行,条件非常艰苦。1957年2月,踏查组编制完成《广西省大面积荒山踏查报告(初稿)》和《广西省营林地面积及造林调查设计面积统计表》,基本摸清全省大面积荒山情况,为广西各专区或国营林场编制造林工作计划、各级党委政府拟定造林生产计划和制定全省造林绿化规划提供重要依据。造林荒山踏查结果显示,全省荒山面积为289.4 万公顷,宜造林地面积为179.7万公顷。

3.1.2 造林总体设计

1985 — 1987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部署开展广西“七五”速生丰产林用材林基地造林总体规划设计,范围包括“七五”计划单列的17 个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基地县、桂南5 个桉(Eucalyptusspp.)类基地县(扶绥、崇左、横县、合浦、来宾)及宁明县和派阳山林场马尾松(Pinusmassoniana)桐棉种源基地,设计面积为30.07 万公顷。项目造林总体设计于1987 年12 月完成,同年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批准实施,为广西“七五”期造林和木材生产提供科学指导。1990 年,广西编制完成《世界银行贷款中国国家造林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造林总体设计》,项目设计造林总规模为7.5 万公顷,总投资为1.8 亿元,其中获得世界银行贷款1.1亿元。1996 — 1997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委托广西林业设计院承担全区珠防林工程实施方案总体设计和指导县级规划设计任务。

3.1.3 作业设计与实施方案

据不完全统计,广西先后组织编制营造林作业设计和实施方案近1 000 项,其中作业设计400 多项,实施方案600 多项,累计设计面积为150 多万公顷。通过评审的营造林作业设计和实施方案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行政审批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为指导造林灭荒、珠江防护林、沿海防护林、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速生丰产用材林、“绿满八桂”造林绿化、木材战略储备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工程项目实施、检查、验收和资金结算等提供详细的技术文件。

3.1.4 造林绿化空间适宜性评估

2022 年2 月,为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科学造林绿化和草原保护修复等决策部署,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会同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部署开展造林绿化空间适宜性评价工作。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部署,广西林业设计院负责前期技术准备、技术培训及成果审核和汇总工作。2023 年3 月,广西造林绿化空间适宜性评估工作全面完成;评估结果显示,全区适宜造林绿化的图斑为15.8 万个,面积为13万公顷。

3.2 营造林工程咨询

3.2.1 区域林业发展规划

1955 年,广西省人民委员会林业厅积极响应“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组织广西林业设计院编制《广西省林业生产十年规划》,10 年期间规划造林733.33 万公顷,封山育林66.67 万公顷,为广西各地造林绿化工作的宏观决策提供指导依据。1991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指导编制完成《黔桂九万山地区八七林业扶贫攻坚计划(广西分册)》,6 年间计划完成造林9.25 万公顷,投资约4.3 亿元,助推解决广西九万山地区166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2001年起,全区先后组织编制多个自治区级、市级和县级林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分别为各时期广西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提供纲领性文件。

3.2.2 国有林场总体规划

1967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林场处、广西林业设计院和六万林场共同编制完成广西第1个国营林场总体规划,即《国营六万林场总体规划简要说明》,助推林场全面建设。1973 年4 月,广西林业设计院的专业技术人员协助高峰林场开展林场总体规划工作,反复审查规划内容、原则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同年7 月,双方共同编制完成《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农林局高峰林场总体规划方案说明书》,并上报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农林局批准。

3.2.3 营造林工程专项规划

据不完全统计,广西先后组织编制全区性营造林工程专项规划200 多项,绝大部分专项规划成果获得批复。生态工程专项规划主要包括《北海市海防林调查规划说明书》(1979 年)、《广西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1991 年)、《广西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规划及修编》(2000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总体规划》(2000 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2008—2015年)》(2008年)等,为有效保护全区生态功能重要和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提供重要支撑。产业工程专项规划主要包括《桂东、桂北及融江流域木材生产规划(草案)》(1960 年)、《南宁凤凰纸业有限公司140万亩造纸原料林基地规划》(1997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规划(2011—2020年)》(2010年)等,为广西木材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

3.2.4 营造林工程项目咨询

据不完全统计,广西先后组织编制林业工程咨询项目800 多项,其中建议书(预可行性研究报告)40多项,可行性研究报告近700项,项目(或资金)申请报告等80多项,绝大部分工程咨询项目成果获得立项批复或备案,累计获得林业投资2 000 多亿元。代表性的工程咨询项目有《世界银行贷款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造林项目建议书》(1988 年)、《世界银行贷款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造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989 年)、《斯道拉恩索(广西)林浆纸有限公司九十万吨浆、九十万吨纸和纸板项目原料林基地建设项目申请报告》(2005 年)、《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广西国家储备林基地项目一期可行性研究报告》(2016 年)和《欧洲投资银行贷款广西森林质量提升与可持续经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21 年)等。“十二五”以来,广西林业设计院累计编制国家储备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90 多项,总投资达800 多亿元,获得财政资金支持10 多亿元,贷款余额365 余亿元。

3.3 典型案例

长期以来,广西林业技术人员始终秉承敬业、严谨、专注和创新的工匠精神,不断总结和探索,创造了多个营造林规划设计和工程咨询典型案例。特别是广西林业设计院,建院70 年来,累计获得地厅级以上科技进步奖59 项,优秀勘察设计奖35 项,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113 项,其他优秀技术成果奖22 项,为全方位指导和支撑广西营造林工程项目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3.3.1 广西造林类型区划和典型设计

1959 年9 月,在接受苏联专家培训和广泛收集广西各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情况后,广西林业设计院和广西林学院专业技术人员将全省划分为12 个造林类型区,针对不同造林类型区分别提出造林绿化方向,并进行造林技术措施设计。项目组共编制78个造林树种典型设计。同年12月底,项目组编写完成《广西造林类型区划和典型设计表》。典型设计直观,方法简单,易于掌握和运用,操作性和实用性较强,切合当时广西实际,对各县人民公社和国营林场开展造林设计和施工具有指导作用,在造林技术方面是一项革新,具有一定的先进代表性,《广西造林类型区划和典型设计表》也是广西第1 部造林调查设计工具书。

3.3.2 世界银行贷款中国国家造林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造林总体设计

1990 年6 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根据林业部关于下达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广西造林总体设计任务的相关通知文件精神,委托广西林业设计院开展项目造林总体设计工作。项目组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社会生态经济理论,从宜林地土地资源利用、林业生产发展和社会经济现状出发,严格遵循适地适树的选地原则,合理布局基地,划分立地类型和编制造林类型,采用良种壮苗,应用最新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进行设计,于同年10月编写完成项目造林总体设计说明书。该成果于1991—1995 年被应用于龙胜、资源等20 个县,营造速生丰产林7.5 万公顷。经检查验收,项目造林成活率为96%,保存率为93%,成为广西贷款造林项目的样板林。项目造林总体设计获1993 年度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年度国家优秀设计银质奖。

3.3.3 广西综合林业发展和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为加大广西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投入力度,推动广西林业产业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于2005 年1 月委托广西林业设计院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共同编制广西综合林业发展和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组成立4个专题调研组,经过对森林资源、社会经济、经营模式、木材市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进行充分调研,于2005年6月编制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设内容包括营造人工用材林20万公顷,扩建东门林场等4 个优良种植材料繁育基地,营造多功能防护林1.4万公顷,生物碳基金人工造林0.4 万公顷,封山育林10 万公顷,加强大明山等5 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和管理机构能力建设等。项目于2006 年6月通过世界银行正式评估,于2007 年1 月正式启动实施。该项目是全国首个省级林业部门直接与世界银行合作的大型项目,造林规模、建设内容和投资规模在全国省级林业项目中均最大。2013 年,该项目获得世界银行最高评价等级评价。

3.3.4 中国广西珠江流域治理再造林项目设计

为拓宽世界银行贷款“广西综合林业发展和保护项目”的融资渠道,探索从林业角度应对气候变化的新途径,世界银行于2004 年7 月决定出资200万美元在广西实施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林业碳汇项目。广西林业设计院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承担项目的前期准备和设计工作。项目组按照CDM 项目对土地合格性的要求,结合珠江流域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森林质量较差及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等生态问题需治理的现实状况,选择环江县和苍梧县为实施范围。采用参与式设计方法,对项目基地的社会经济、环境和立地进行深入调查,综合考虑碳吸收能力、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和相关林产品的价值等因素,确定碳汇能力相对高的林分种植树种为马尾松+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杉木+ 枫香树、马尾松+ 大叶栎(Quercusgriffithii)和马尾松+ 木荷(Schimasuperba)混交林及桉树纯林,设计总面积为6 000 hm2。采用不炼山、挖暗坎的方式进行整地,整地时切实保护项目基地内的原始林、水源林和经济林等。根据土壤化验结果进行科学配方施肥;就近育苗,苗木运输尽量采用人挑马驮方式,尽量减少因项目活动产生的排放和泄漏。造林后连续抚育3 年,采取修枝、间伐、砍草、割灌、扩坑和培土等措施进行林地抚育管理,确保林木健康生长,增加森林碳汇。项目于2006年11月获得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批准注册,成为全球第1 个成功注册CDM 的造林再造林项目。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在推动全国乃至全球CDM 林业碳汇项目实施中发挥重要先导示范作用。项目设计分别获2007 年第二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二等奖、2015年第十四届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银质奖。

4 广西营造林规划设计和工程咨询技术发展与创新

随着林业科技不断进步及数字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广西营造林规划设计和工程咨询技术不断进步和革新,集中体现在调查用图、技术装备、立地质量评价和造林模式建立与经济评价等方面。

4.1 调查用图

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当时科学技术水平限制,广西普遍缺乏调查用图等基础技术资料,造林荒山踏查主要采用1∶5 万地形图现场勾绘,桂西州直属县和百色地区甚至使用1∶10 万地图目测调查(踏查)。20 世纪60 年代末— 70 年代中期,国家测绘部门陆续大量生产1∶5 万地形图,造林调查设计基本采用1∶5万地形图为工作手图勾绘小班和求算面积。由于1∶5 万(或1∶10 万)地形图比例尺太小,当时最小区划面积为1 hm2,小班区划不够精细,造林面积调查精度不高。20 世纪70 年代末— 21 世纪前10 年,广西大部分地区造林调查区划已采用1∶1万地形图勾绘小班,最小区划面积一般为0.1 hm2。2009 年后,全区逐步采用高分遥感图像(米级、亚米级和分米级等)进行小班区划;2016 年后,最小区划面积为400 m2,极大提高了营造林面积调查精度。调查用图实现从以地形图为基础向以高分卫星遥感图像为基础的转变。

4.2 技术装备

20 世纪50 年代— 70 年代,一般采用罗盘仪、标杆、皮尺和测绳等进行控制外业测量,采用求积仪、方格纸和算盘求算面积。20 世纪80 年代后,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遥感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3S技术,即遥感(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s,GIS)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GNSS),逐步被融合应用于林业调查监测和行业管理工作中。差分GNSS、实时动态载波相位技术(Real Time Kinematic,RTK)和全站仪等先进仪器设备的应用显著提高了营造林规划设计的定位精度和制图效率,也较大程度降低了野外工作强度。测树高仪器由布鲁莱斯测高器升级为激光、超声波测高仪。2020年后,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被广泛应用于林草行业,助推解决了包括资源调查、生态管护和营造林项目等在内的精准时空数据采集效率问题。营造林调查设计技术装备逐步实现从利用单一工具向高度协同、多项技术集成的转变。

4.3 立地质量评价

20 世纪50 年代— 60 年代,广西主要采用主导因子法进行立地质量评价,主导因子包括地形、气候、土壤和植被类型等。主导因子法存在因子获取费时费力、评价单元过大等问题。20 世纪70 年代,南方十四省(区)杉木栽培科研协作组和广西林业设计院结合立地类型调查和树木解析,研究产出杉木、马尾松等系列地位级表、地位级指数表和生长过程表,具有很高的实用性,有助于广西用材林规划布局。20 世纪80 年代后,3S 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快速、准确获取立地因子信息提供了科学手段,大大减少了野外调查工作量,极大丰富了多因子、多层次综合评价的数据。进入21世纪后,借助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作业调查和森林资源变更调查等成果,技术人员已经可以便捷地建立生长、预测、经营和决策模型,选出最优森林经营方案,立地质量评价和适地适树的可视化分析达到新高度。

4.4 营造林模型建立与经济评价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主要依靠人力和传统经验造林,“刀耕火种”为常见的营造林模式。20 世纪60年代—70年代,为满足当时社会对木材的需求,规划设计针叶纯林成为主要造林模式。1978 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后,全国植树造林转向科学化,开始逐步使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广西注重将林种、树种选择及其配置技术,造林技术措施,及相关重大科技攻关课题技术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纳入模型中,进行组装配套,全面提高营造林模型的科技含量。不断优化马尾松、杉木、桉树和西桦(Betulaalnoides)等树种的造林模型,突出综合性,力求实用性,极大助推提升世界银行贷款造林、珠江防护林和速生丰产用材林等重大工程项目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1990年,广西林业设计院第1次按国家计委颁发的《经济分析方法与参数(二)》,采用国家林业局世行项目管理中心开发的经济分析软件,开展财务分析和经济评价,为之后的广西林业工程咨询业务开展奠定重要基础。2012 年后,国家储备林造林设计从短周期向中长周期转型、从小径材向中大径材转变,主要营造林模型的投入-产出更清晰。

5 营造林规划设计和工程咨询的相关展望

在当前广西持续筑牢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全力建设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保障国家战略资源供给,加快建设美丽广西和生态文明强区的背景下,营造林技术服务需求量将呈增长趋势。新发展阶段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也对营造林规划设计和工程咨询单位及从业人员提出了更新、更高和更严的要求。

5.1 理念上逐步转变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的生态保护修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保护修复已成为林业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使命[9],营造林的概念发生重大变化,由以造林为主转变为以管护、育林和护林为主,从传统的造林绿化转变为生态修复。营造林的目标由以提供木材资源为主转变为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生态产品,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和优质生态服务的需要。需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要求,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为统一底版,以国土空间规划和“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为依据,合理规划营造林用地,实行“落地上图”制度。未来,广西营造林规划设计和工程咨询行业应适应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的生态保护修复理念,构建从山上到山下、从乡村到城市的系统治理大格局,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提供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规划设计和工程咨询方案。

5.2 实践上积极探索提升林业特色固碳增汇能力的可复制、可推广模式

森林是水库、钱库和粮库,也是碳库。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目前,广西人工林面积为893.33 万公顷,居全国第一位,主要以松树、杉木和桉树为主;幼龄林和中龄林面积占人工林总面积的80%左右,林木生长和木质林产品加工与利用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碳汇增长潜力。目前,广西天然林面积近600万公顷,以一般阔叶林和石山灌木林为主,应采取人工促进和天然更新等措施,加快森林正向演替,充分发挥天然林修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广西松树、杉木和桉树等主要用材林的单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可通过提高良种使用率、科学施肥、改良土壤和加强抚育管护等措施对其进行提升。未来,广西营造林规划设计和工程咨询行业应重点针对广西森林资源特点,全面加强面向生态系统服务的森林生态系统经营[10],聚焦林业特色固碳增汇能力提升的科学问题,加强森林碳储量本底和更新调查、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及碳汇计量监测等方面的研究,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5.3 技术上更注重结合广西林业实际的守正创新

广西连续十余年年均完成植树造林300万亩以上,持续筑牢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但从对标对表现代林业强区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来看,广西营造林整体质量效益还不够高。根据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布局,广西岩溶石漠化地区、南岭山地和北部湾滨海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是国土生态修复的重要区域,需因地制宜确定营造林方式,科学高效恢复林草植被。广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国家储备林基地,国家储备林规划设计和工程咨询需推广科学经营方式,更加聚焦桉树纯林改造及桉树与米老排(Mytilarialaosensis)、红锥(Castanopsishystrix)、火力楠(Micheliamacclurei)和擎天树(Parashoreachinensis)等乡土树种、珍贵树种混交模式的设计与优化。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油茶产业发展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油茶的重大决策部署,应大面积推广实施“油茶+N”复合经营模式。营造林规划设计和工程咨询技术将趋向模型化、可视化、智能化和云计算化[11]。未来,广西营造林规划设计和工程咨询行业应全面加强营造林技术、森林经营技术及其模式研究,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营造林科技成果,提高科技在营造林工作中的贡献率。

5.4 理论上全面加强多领域与多视角的融合研究

营造林与粮油安全、林业现代化、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共同富裕和碳达峰碳中战略等息息相关,但这些领域融合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新发展阶段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营造林工作仍面临质量不够高、保护监管压力较大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困难等困境。未来,应不断扩展营造林的研究领域和视角,进一步深刻理解营造林工作的战略意义,展现林业人的责任与担当。

5.5 从业上急需高端化、通才化的咨询人才

营造林规划设计和工程咨询业务正向智库型发展[12]。营造林咨询单位不仅需常规性地为林业工程项目业主服务,还需高水平地为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建议、行业发展战略等决策咨询服务。营造林规划设计和工程咨询人员不仅应具备森林资源培育、调查监测、生理生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还应熟悉和了解广西区情、林情,具有宏观战略思维及较强的分析、综合和表达能力。营造林咨询单位应构建相对完善的人才评价、考核和培养制度,通过以老带新、技术培训和观摩学习等方式全面提升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

致谢: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蒋桂雄、黄永、李春干、韦启忠、莫祝平和李桂经等同志的精心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韦立权负责方案拟定、文献检索和论文撰写与修改;石程远、龙佳峰和曾春阳负责文献检索和论文修改。

猜你喜欢

规划设计营造咨询
规划设计作品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规划设计
咨询联盟大有可为
营造方寸
健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