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全媒体”视角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思考

2023-06-06侯耀宗

台州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侯耀宗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1]与我们通常的认识不同的是,这里的“全媒体”不能简单理解为媒体种类的“全”,而是指当前信息交互呈现出的“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特征,从过去“人找信息”到现在“信息找人”,信息传播在各种社会场景中几乎无处不在,人与人、人与物,以及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流出现前所未有的特征[2]。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旨在聚焦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按照整体规划、循序渐进的原则,遵循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做到不同学段前后关照,衔接贯通、螺旋式上升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效能。目前,学者们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研究成果,主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一体化建设等方面,在情感、认知、方式和手段创新等方面研究成果不足。鉴于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和规律,把握“四全媒体”的内涵与外延,结合数字化互动式新技术和新理念,探索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方式方法创新,进一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一、“四全媒体”的内涵与外延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四全媒体”这一概念,强调要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我们的交流方式、支付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此,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应遵循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突破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途径,从而使学校思政课更“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有情感、有深度、有温度”[3]。

(一)全程媒体: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时空限制

全程媒体是指从时空维度来看,信息突破时空的界限,零时差、“五加二”“白加黑”,媒体传播呈现出无界化状态。随着5G、AI、VR、AR 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的持续发展,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兴媒体已悄然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沟通互动、在线自主学习的主要渠道。全程媒体技术突破了时空维度,颠覆了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滞后性,万物互联使信息传播过程消灭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让信息获取与传播随时随地随需,实现了由“众媒时代”向人机交互的“智媒时代”的历史性跨越。同时,全程媒体技术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时空限制,实现跨时空、跨地域的交流。教师通过钉钉、飞书、慕课、课堂派、腾讯会议等平台随时随地和学生交流,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和感召力。

(二)全息媒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全息媒体是指从方式维度来看,万物智能互联时代信息传播愈发智能化、泛在化和多元化,如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多形式、多维度、多侧面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呈现。在全媒体时代,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支撑下,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混合现实技术等,使媒体成为一个多功能的信息载体,极大提高了传播效率和传播效果。随着全媒体信息资源的持续高增长态势,“智媒”应运而生,机器阅读写作、个性化信息推送、传感器新闻等都成为协同育人的重要创新产物。在全息媒体技术的支持下,采集到的信息越来越“全息化”,信息处于随时可以触达的状态,满足大众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在此基础上,借助互联网和多媒体平台,教师可以自由地下载、制作、运用各类教学软件,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以多维的感官刺激使学生“沉浸式”体验多彩思政课,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全员媒体: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受众人群

全员媒体是指从主体维度来看,信息传播从传统“我说你听”的一对一、一对多的单向式传播,发展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交互式传播格局。人人都可以在移动智能终端上实时记录、收集、分享信息。这不仅加快推进数字化信息的传播,同时也有效地将数字化信息从“一对一”的单向传播模式转变成了“多对多”的实时互动传播模式。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增强了信息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范围。同时,在全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源,共同介入并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挖掘与传播工作中,在新媒体、自媒体、社交媒体上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带动全社会共同营造人人参与、共同努力、齐心协力的浓厚氛围,从而实现“破圈层”宣传和舆论引导功能。

(四)全效媒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全效媒体是指从效能维度来看,基于全程到达、全息实现、全员连接的前提下实现的完全效果媒体,信息传播的效率和精准度大幅提升。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大众媒介的反馈和互动机制不健全,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难以做到精准聚焦和适销对路,导致信息传播效能不足、效果不佳,无法真正抵达目标受众。全效媒体技术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诸多新技术,信息传播效能空前提升,有效突破以往传统媒体的单向信息传播,带给受众更直观、更鲜明、效率更快捷的体验。基于此,通过大数据算法分析可以精准推送用户感兴趣的信息,实现高效的“私人订制”。同时,教师通过运用这些先进的技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动态式的综合分析,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制定差异化的教学方案,学生也可以科学、多元、量化评价教师,从而多方面、深层次地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二、“四全媒体”视角下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建设,围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事关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问题,为新时代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相较于以往取得长足进步,已初步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一体化育人体系。但目前,仍存在教材和课程建设一体化方面有待进一步突破,载体运用创新性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评价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等不足。

(一)教材和课程一体化建设有待进一步突破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具有渐进式特点,离不开教材和课程一体化建设。这既包括不同学段课程教材内容衔接,又包括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建设。当前,教材和课堂仍然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学校应注重形成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尤其是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编写适用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的统一化、体系化的教材内容,开展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实践教学。目前,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教学研讨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各学段学校以教研室(组)为单位的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是为教材和课程建设一体化增添了活力和动力。但传统的教研活动往往是以横向交流研讨为主,缺乏不同学段教师之间教学和研究方面的纵向互动交流,容易导致思政课学段割裂、内容过度重复等问题,难以满足各年龄段学生的需要,不利于更好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4]。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应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推进教材和课程一体化建设,增强教材内容和课程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连贯性,避免出现相互脱节、交叉重复等现象,从而推动教材和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内涵式发展。

(二)载体运用创新性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载体作为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途径,不仅关系着“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更影响着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使用互联网已成为当代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重要方式。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需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认知发展特点进行丰富和创新,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与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火起来,推动思政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虽名目繁多,但由于未完全跟上全媒体时代的步伐,缺乏网络新媒体载体赋能,缺少符合各学段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的载体作为支撑,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难以增加学生体验感和获得感,进而未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此外,部分学校单纯认为仅依靠理论灌输就可以完成教育任务,不注重调查学生喜爱的教育方式和载体,缺少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为载体做有效推介,学生在学习时兴趣不高,甚至部分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导致思政教育难以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三)教学评价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育效果的重要环节,可以对教育工作是否落实、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育教学是否有效进行科学判定。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复杂过程,对其进行考核评价既要重视大中小学各学段教学特性,将考核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又要评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质量和成效,提出整改方案,完善育人举措。目前,由于大中小学归不同部门管理,缺乏顶层设计和协同机制,容易出现“各管一段”“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每个学段的学校都以完成本学段的教育目标和任务作为出发点,缺乏全方位、系统化、多元化的一体化考核评价机制,导致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学评价常流于形式,评价作用难以有效发挥。此外,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部分学校更加注重学生成绩和升学率,以分数的高低评价教育质量的优劣。以成绩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评价机制,只能较为笼统地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完成情况,没有将学校分类、教师分科、学段分层进行量化评价,也没有针对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制定具体、详细的评价细则,从而导致思政课教学面临师资、课时、激励机制短缺以及评价的针对性、层次性、微观性、可持续性不足等困境,制约着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三、“四全媒体”视角下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新机遇

“四全媒体”的不断发展,为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一体化”新空间、赋予了“一体化”新使命、带来了“一体化”新机遇,为突破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瓶颈,整合思政教学资源,开展多层次、差异化、高质量的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推动教育内容一体化衔接

如果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作为一个整体过程看待,那么“四全媒体”可以实现对这一过程的全过程全方位全节点的清晰记录并实时对受众公开发布。不同地区、层次、学校的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比对教学进度、内容,及时查漏补缺、调整教学方案,智能化推进不同学段教学内容的渐进深化与过渡衔接。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秉承统筹布局的理念,将全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在整体谋划中横向划分好各阶段的任务,确保各学段传承重点明确,有的放矢地明晰一体化传承的工作标准和运行体系;要纵向协调好各个学段的梯度衔接,加强分段递进实施,体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特点,从而把阶段性教育目标融合到整体教育目标之中。另一方面,大中小学应秉承衔接贯通的理念,不能片面化、孤立化、静止化地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是要做好不同学段的教育衔接工作,确立衔接贯通视野进行系统审视,促进其平稳有序过渡。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就如同奥林匹克接力长跑比赛,各学段学校不仅要做好本阶段的工作,同时还要出色地完成“交接棒”工作,形成各学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的有机衔接,使之前后接续、循序渐进。

(二)推动教育资源一体化建设

在全媒体时代,人们不仅可以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快捷地获取自己感兴趣内容,也将教育模式从之前的单向教育转向双向互动教育,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促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实现有效联动。同时,由于网络世界错综复杂,青少年缺乏较强的信息辨别能力,在接收外来文化时,很难完全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容易受到多种价值观念和文化的影响。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辨网络上信息的真与假,用个人已有的常识判断和学习经验,科学地辨别网络上海量教育信息,避免不良信息的干扰。一方面,运用“四全媒体”可以有效地将多方力量整合到教育资源的挖掘开发工作中,通过全员上下联动、协同发力,建立社会协同工作的数据库和线上平台,分享名校名师的精品课程,使思政课教学由单一的课堂形式拓展至家庭、社会各个场景,使教学场域“活”起来、教学形式“动”起来、教学氛围“亲”起来。另一方面,加强不同学段教师之间教学和研究方面的互动交流,改变大中小学教师长期以来“各自为政”的局面,形成各学段教学内容上的有机衔接,从而打破教材和课程建设一体化方面长期形成的“壁垒”,减少乃至避免教育内容的重复、交叉和脱节。同时,借助新媒体新技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互联网视频、图文进行结合,创作出理论性和政治性较强、更能被大众所接受的网络文化产品。例如,新华社围绕建党百年、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等主题主线,推出《望北斗》《C 位是怎样炼成的》《改变你我命运的那些瞬间》《你的样子》《第一书记》等一批“爆款”产品;“复兴路上工作室”创作的《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中国共产党与你一起在路上》等系列视频,受到了广大网民的热烈追捧,引起了无数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共鸣。这不仅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还在娱乐的同时,无形中增长知识,厚植爱国情怀,传播正能量。

(三)推动教育效能综合提升

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如今,一根网线、一块屏幕、一个好的教育平台,让有的放矢地开展差异化教育成为现实。课堂上不再只是一份教案、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大数据分析与云技术双剑合璧,打破虚实边界、整合学习资源、把准学生需求,催生出全新的“全媒体+教育”模式。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对学生进行多维度、动态式的分析,在自然情境中实时采集学生的心理健康、压力程度、听课专注度等方面情况,实现教育数据的全过程采集和教育效果的实时反馈,为因材施教提供技术保障。同时,“四全媒体”有助于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学内容,使信息传播的效能、效率、效果实现最大限度的发挥。通过对学生的表情、行为状态的精准捕捉,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评价服务,改变过去师生间难以实现充分交流互动的现状,使动态式评价学生和多元化评价教师的结果更加合理。过去家长可能只知道老师今天留了哪些作业、孩子进校离校的时间等基础数据,现在可以知道孩子在课堂中学了哪些知识、老师又是如何评价的,以及通过孩子在校用餐情况获取健康数据,全面立体地呈现出学生一天的学习和生活。此外,学校依据收集到的学生数据,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准确诊断,精准捕捉学生的知识漏洞,对其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辅导,使学生不会把时间浪费在已熟练掌握的知识点上,从而多方面、深层次地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

四、“四全媒体”视角下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路径

在全媒体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再是各自为政式的单打独斗,而是以学校为单位,以家庭和社会为联合,紧扣学生学段、学龄、成长阶段特点,突破一体化建设瓶颈,丰富教育途径,促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实现有效联动。

(一)提升教师网络素养,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6]在全媒体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大中小学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知识理论基础和教育经验,还应具备全媒体思维,掌握全媒体技能,努力成为一名符合时代需求的全媒体教师。一是教师应树立全媒体思维,增强思政课“入脑入心”效能。教师要摒弃“我讲你听”“独白式”“填鸭式”的单向灌输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的优势,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为学生解开心中疑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升“教什么”和“怎样教”的教学能力。二是教师应革新传统的教学观念,探索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改变教育模式。通过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传统课堂真正地“动起来”“活起来”,创设构建起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的“场所”,重视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三是教师应善于运用学生喜爱并接受的话语体系,用幽默的小故事讲清楚深刻的理论观点,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创新的语言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从而使思政课更加有高度、有深度、有人气、接地气。同时,教师应积极探索“全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移动式教学、“大数据技术+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施教、“虚拟现实技术+思想政治教育”的沉浸式体验,以更直观、更鲜明、效率更快捷的体验增强育人效能,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

(二)完善教材和课程建设机制,推进不同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渐进深化

《“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提到:“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加强整体设计、强化育人目标。”[7]大中小学应遵循不同学段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做到不同学段前后关照、螺旋上升,尤其是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编写适用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的统一化、体系化的教材和开展纵向衔接、逐层递进的课堂教学,以实现纵向衔接、横向一致,从而形成同向而行、协同效应的育人生态。一是推进大中小学教材内容一体化衔接。在编写思想政治课教材时,各个学段的教材编写专家队伍不能各自为政,而是要做到教育内容由浅入深,互相衔接,开展深入的教育合作,防止原有教材内容间的交叉、重复、脱节等问题,注重学段衔接、相互渗透促进、相辅相成,精准有效把握不同学段间的教学任务侧重点;同时要与不同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从课本内容到考纲的设置,潜移默化宣讲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地全面开展。二是聚焦课程建设,凸显渐进育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应按照系统论的要求,构建“小学促认知—中学重感悟—大学能自觉”一体化的建设思路[8]。既能从宏观层面把握大规律,根据不同学制阶段进行课程一体化设计,还要能够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认知发展特点,从细节出发制定针对每个人的个性化教育。同时,遵循学生价值认同衔接规律。除了知识积累的“层层高”之外,还需要注重实现学生的价值认同有效衔接,采取精准施教,使学生小学阶段了解“是什么”、中学阶段掌握“为什么”、大学阶段研究“怎么办”,层层递进、螺旋式上升。三是善于运用“全媒体+教育”创新教育载体,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全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和发展规律进行载体的筛选,选取符合各年龄阶段特点的特色载体,创新思政课形式让思想教育“活”起来,提高学生对思想教育的好感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9]。同时,大中小学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育人工作全过程、全方位,并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教学体系转化为语言体系,让思政课更加“入耳、入脑、入心”。

(三)搭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平台,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10]AI、VR、AR、MR 等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赋予思政课科技教育含量和现代教育气息,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化技术保障和全新“立体化”的资源体系,应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搭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平台,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一是建立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网络语言体系。随着互联网的繁荣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区别于普通话的网络语言,俗称“网络用语”。网络语言以其自身的幽默性、间接性和生动性,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大中小学教师应充分把握网络用语的特征和规律,合理运用网络用语解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以生动直观的语言风格,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普及力度。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提到,“点赞”“追梦人”“年轻人不要总熬夜”“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等网络热词,深受青少年喜爱并得到广泛传播。二是构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宣传平台。大中小学教师既要运用好互联网在线课堂APP,如钉钉、云课堂、腾讯课堂等;也要充分利用好优质的互联网学习APP,如“人民日报客户端”“光明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等,拓宽宣传渠道,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三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内容建设。伴随着互联网及移动媒体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对于新媒体的使用可谓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而那些不懂新媒体的教育者容易被青少年边缘化。对此,大中小学应利用“互联网+”优势,结合当下青少年兴趣点和阅读认知习惯,大力支持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新媒介创作,如漫画、番剧、动画片、短视频、网络文学等。同时,教师在制作思政课教学内容时,应尽可能采用可视化和通俗化的方式,把虚拟现实技术与课堂相结合,以沉浸式、互动性的体验学习增强学生对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感,并推动其自觉付诸实践。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