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思维视角下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路径探析

2023-06-06王保进

台州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要素劳动建设

王保进,刘 阳

(1.新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2.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 教学科研部,河南 兰考 475300)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劳动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多个重要会议和场合发表了对劳动教育的重要系列讲话。这些重要论述,从党和国家的事业大局出发,为加强劳动教育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全面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应依据学生各学段特点和自身成长规律,以系统思维作为理论指导,对其进行建设研究,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1]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坚持就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运用系统思维研究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能够更好地把握其特点和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找到其建设的最佳路径。

一、劳动教育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中的地位

2020 年3 月20 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确定了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根据教育部新课程标准,从2022 年9 月开始,劳动教育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并要求每周平均课时不少于1 课时,职业院校不少于16 学时,普通本科院校不少于32 学时,并且每学年要设立一次劳动周。

劳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建设。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就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劳动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保障。劳动至上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理论的一项重要原则,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强调:“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事。”[2]马克思关于劳动教育的论述是我们党制定教育方针的根本指南。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开辟了劳动教育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劳动教育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报告指出:“要坚持尊重劳动,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提倡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4]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我国新课改的方向和目标,而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本质相一致。

全面加强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劳动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关键途径。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五育并举到全面融合,是构建全面培养人的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是富国强民的大事情,对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更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劳动教育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人成长成才中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引领。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磨炼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意志,通过劳动实践和刻苦学习塑造自己,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敬业、自信自律的心理素质。因此,劳动教育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凸显五育并举的统一性

从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之间的关联来看,劳动教育能够起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作用,同时其他四育对劳动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四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劳动技能和能力、增强劳动者对美的认知。因此,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这是其他四育无法替代的。

另外,五育之间相互发生作用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德育侧重对受教育者三观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责任感,解决“怎么看世界”的问题,体现“善”的要求;智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助于让受教育者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解决“改造世界能力”的问题,体现“真”的要求;体育能够增强受教育者的身体素质,有助于磨炼学生的坚强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解决“处于什么样的身体状态看世界”的问题,体现“健”的要求;美育能够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有助于培养受教育者审美的能力,解决“以怎样美好的愉悦心情看世界”的问题,体现“美”的要求;劳动教育侧重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观念,解决“以怎样的态度和方式看世界”的问题,体现“实”的要求。因此,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并列,共同构成了全面培养人的教育体系。

(二)彰显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

马克思从劳动与人类、劳动与社会发展、劳动与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对劳动的重要性作出了经典论述,其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开展劳动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依据。马克思认为劳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源,是人生存的本性,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有了人类的社会劳动,才产生了生活和历史。因此,劳动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关键途径。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出满足社会进步要求的人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构建全面培养人才的教育体系,劳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教育内容,是贯穿于一切教育形式的独特教育内容。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不是向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教育的简单“回归”,更不是要回到过去放弃课堂去学工、学农的模式,而是要从新时代劳动者在思想、心理、伦理、知识、技能等方面应具有的品质入手,分类分层次设计劳动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在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还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分层次、分阶段、分学段地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使劳动教育活动与学生的选择相一致,突出学生个性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三)培育正确的劳动价值导向

现在学生独生子女占多数,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越,家庭劳动参与少,在学校也是被服务的对象,这样就造成一些青少年“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等比较突出的问题。因此,新时代如何加强劳动教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通过系统思维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有助于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导向,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帮助学生树立“四最”劳动价值观。“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明确定位。这一定位不仅对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人的劳动价值观进行了继承和发扬,而且对新形势下出现的种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投机主义等不良思想给予了纠正。

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态度。热爱劳动是立业为人的根本,更是实干兴邦的基石。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态度,一是要科学构建劳动教育实践体验课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在生产实践和专业实践中感受劳动教育带来的愉悦,不断深化劳动情感体验对学生的影响;二是要加强辛勤劳动意识和态度的培养。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当下最主要的劳动形式,认真学习、刻苦学习,不仅是增加知识的过程,更是磨炼意志、锤炼品行的过程。

最后,培养诚实劳动的优良品德。在当前,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构成了劳动品德的新内涵。诚实劳动是社会主义培养的基本劳动道德,也是劳动智能化的时代特征,更是现代劳动的本质要求。“诚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之一,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培养诚实劳动是劳动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一是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将诚实信用、言行一致作为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二是要积极搭建诚实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充分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育人实践基地以及其他资源,深化大中小学生对各行各业诚实劳动现状的感知和反思;三是要努力构建校园诚信管理机制,将劳动教育作为大中小学操行评定、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指标。

三、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系统工作原则

系统由若干要素组成,而这些要素又对系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系统哲学经常提到要素间的“关系性”。因此,系统的运行机制是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系统与要素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在全面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要遵循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以及目的性等工作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系统的整体性,或称涌现(emergence),即人们常说的系统的整体大于部分,其实质是作为整体的系统具有系统中各部分乃至各部分简单相加所不具有的性质。每个事物都是由许多个要素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要素本身就具有自己的机构和功能,这些要素组成新的系统后,又赋予新系统全新的机构和功能。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密切联系,形成一个合力,共同服务整体,从而达到系统整体大于各要素整体效果之和。正是由于“系统各要素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使得系统具有整体性”[5]。一个系统有了整体性才能够在运行中保持运动效果,才能够发生系统的演化。从广义上讲,系统的发生、生长、成熟、衰弱、灭亡等任何变化都可以看成是系统的演化。无论是从自然界、还是从社会来看,演化都是不可逆的过程。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运行过程中要把握好整体性原则。各个学段的劳动教育可以看作是一个由若干子系统和各要素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充分把握系统整体性原则,有利于保障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另外,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取得的最终结果,取决于各要素、各部分的有序同行、协同运转。因此,只有坚持系统思维,才能将劳动教育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融为一体,从而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融通。

(二)层次性原则

系统的层次性原理是指系统要素和子系统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关系。这二者之间发生作用方式不同,所形成集合的组织关系也不同。这些差异表现为不同层次的嵌套,使得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体现为不同的层次,层次间的差异性呈现出等级秩序。诸多要素可以构成子系统,诸多简单的子系统可以构成较大的子系统,而较大的子系统又可能相对于比之更高层次系统来说,是较低层次的子系统,进而又去构成中层或者高层的系统。一般而言,系统的层次结构可以无限地分解下去。

根据系统层次性工作原则,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是由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和各个要素组成的。从纵向来看,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是由小学阶段、中学阶段、大学阶段各学段各要素构成的。其中小学阶段、中学阶段、大学阶段又分别是独立的子系统,在各个学段可以独立地进行劳动教育层次的详细划分。从横向来看,要从认知层次、能力层次、育人能力这三个维度来把握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同时,这三个层次也遵循着承上启下、有序渐进的原则。由此可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运行体系具有较强的层次性。

(三)开放性原则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具有开放性原则。“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是一个系统的世界,形形色色的各种系统,无论是物理的、化学的,还是生物的,乃至社会的,都处在开放之中。”[6]系统开放性原则告诉我们,要注重把握系统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吸收环境有利因素以促进事物自身的有序发展与更新。系统的开放性,包括内部的开放和外部的开放。分别从系统的内部和外部来看,系统的内部为要素及其结构,系统的外部为环境。系统内部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同时系统和环境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任何一个系统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存在、运行、发展和变化的,都不可能脱离其所依赖的环境。

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体系与内外部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交换。党和国家不断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建设,其目的就是实现劳动教育在不同阶段与其他四育的融会贯通,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整体性发展。因此,要充分利用好系统开放性原则,不仅要把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放在培养学生道德素养上进行深入评估,而且要放在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进行综合考察。另外,要结合学生自身年龄、家庭环境、成长背景、性格特征等不同特点,充分吸收有益的因素,把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四)目的性原则

系统论目的性原理是指系统在一定环境下,必须具有达到最终状态的特性,它贯穿于系统发展的全过程,并集中体现了系统发展的总趋势。贝塔朗菲总结了三种系统的目的性,即异因同果型、反馈稳定型和适应行为型。第一种异因同果型是从不同的初始状态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趋向于一个特定的最终状态;第二种反馈稳定型是把自动动态平衡维持在一个特定的状态或者跟踪一个目标;第三种适应行为型则类似于生物学所说的试错法的适应行为。应用试错法是自己适应环境的系统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不断尝试,最后稳定在不与环境临界相抵触的范围内。系统目的性原则告诉我们,在实践活动中,特别是在人造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中,首先要确定的是系统必须达到什么样的最终目的,然后明确系统可能会达到的最终状态,它贯穿于系统发展的全过程,最后根据这个最终状态来研究系统的现状与发展。

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首要问题。因此,在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具有目的性工作原则。在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开展劳动教育时,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依次开展。在每个阶段,学生都会以一定形式、一定途径接受劳动教育,各个阶段的劳动教育也侧重在不同的场域、以不同的面貌实现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使命。小学阶段劳动教育重在塑造良好习惯,培养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中学阶段劳动教育重视学生劳动技能的学习,注重学生劳动品质的养成;大学阶段劳动教育要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引导大学生养成爱岗敬业的文化自觉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另外,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还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大课堂,合力培育全面型人才。

四、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系统实践理路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加强大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劳动教育也应该适应这些新变化。为了顺应新变化,就要在把握好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系统原则的基础上,理出实践路径。为了增强全面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效果,要在加强目标引导性、增强要素耦合性、促进过程联动性、提升成效聚合性等方面下功夫,使得劳动教育建设取得显著的成效,以便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加强目标引导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7]2020年3 月,《意见》再次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称其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要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中,且不分年龄段和学段,要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作用,为党和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并提出了开展劳动教育要坚持的原则,详细论述了劳动教育的根本目标。为了加强目标引导性,要根据学生在各个学段发展的认知水平,构成螺旋式上升的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目标体系。

1.小学阶段。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变化大、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要以实践活动为主,组织学生参与到劳动项目中去,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劳动的价值和魅力,更快地激发其劳动意识,提升其劳动经验,使其掌握劳动技巧,发展学生自理自治的能力。

2.中学阶段。中学阶段包含了初中和高中阶段。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中的“拔节”阶段,中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阶段重在加强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思想道德品质。要将劳动当作生活中的“必修课”,要重视劳动技能的学习,在引导学生完成劳动任务的同时,注重培养其在劳动过程中的问题探究能力,加大学生劳动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劳动品质的养成。

3.大学阶段。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向国家和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任务。劳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也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大学生作为未来直接从事劳动的后备军,应养成爱岗敬业的职业自觉和筑牢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大学阶段劳动教育应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大学生必须从专业学习中成长起来,才能够获得自强不息的意志和能力。此外,大学阶段劳动教育还要注重多种创新型元素的融合,如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教育的影响等。

(二)增强要素耦合

从系统和要素这两者关系看,系统是整体,要素是部分,系统作为整体对其各个部分起到主导和支配作用。从这一点来说,系统的性质能够决定要素的性质。另一方面,作为部分的要素对作为整体的系统也会产生影响。一些关键要素的变化,或者一些要素的关键性变化,能够引起系统的变化。系统和要素之间不是单向的、绝对的支配和主导关系,而是相对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只有相互关联时才有意义。因此,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是个复杂系统,要增强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耦合性。

劳动教育虽然贯穿于学生的大中小学各阶段,但由于其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不同,得到的总成效绝不是各学段学习效果的简单累加,而是要进行教育理念系统优化升级。要结合传统模式和现代化教育理念,取得各学段和各层次之间的协同贯通,通过各要素之间的耦合,达到“1+1>2”的结果。因此,在开展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专业性,合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为达到教学目标创造有利的条件。此外,还要引导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协同联动,充分开发劳动教育在不同领域存在的可能要素耦合性,通过不断学习实践,更好地提高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内生力。

(三)促进过程联动

系统论是“揭示客观事物普遍系统属性及其运动方式的理论”[8]。新时代全面推进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需要系统内部子系统、外部子系统、外部环境因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过程联动,以达到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目标和实践一致性的要求,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进行过程联动是推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首先,从纵向看,要加强各学段劳动教育过程的贯通性。保证劳动教育在各个学段正常开展,在顶层设计上要加强统筹协调、系统推进。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为基本遵循,将政府、家庭、学校、社会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合力,切实走好劳动教育改革的每一步。另外,建立政府专责、家庭首责、学校主责、社会重责的多方协同机制,确保劳动教育产生实质性成效。

其次,从横向看,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协同联动也是构建劳动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

只有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打造优良的劳动教育资源。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应该促进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教育方向一致,把学校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阵地,正确处理好政校、家校、社校等关系,打造三方共建共享的育人模式。真正地让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落地、在家庭中生根、在社会中蓬勃生长。

最后,从功能上看,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者之间要相互结合,不断地提升自身认知和劳动能力,让学生真正做到言行一致,最终实现劳动理论教育与劳动实践的贯通联动。除此以外,还要根据各学段学生自我发展规律和劳动教育培养目标,摸索出不同学段相对应的劳动教育方法,更好地由表及里、螺旋式上升地稳步推动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劳动教育理念、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各个阶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便顺利开展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

(四)提升成效聚合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系统效果的呈现依赖于组成部分优化、目标引导、过程联动、要素耦合的成效聚合。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目前涉及的内容和领域十分广泛。因此,想要提升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成效聚合性,就必须把这些内容和领域落实到具体的育人目标和质量上。

首先,要建立政府专责、家庭首责、学校主责、社会重责的政教校多方协同的运行机制,这是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成效聚合的重要保障和前提。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学校,学校与政府、家庭、社会之间的互动协同本质上就是一种耦合行为。从耦合的类型上看,学校与外部利益主体间的耦合属于系统与系统间的耦合;从耦合的内容来看,学校与外部利益主体间的耦合属于内容的耦合;从耦合的松散度来看,学校与外部利益主体间的耦合宜选用高内聚低耦合。建立多方协同、互惠共赢的运行机制,就是以学校与外部利益主体间的优势资源互补为前提,使多方合作的实施机制从松散走向系统。

其次,必须建立高效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资源共享平台,保证教学资源和信息的互通有无。目前劳动教育发展状况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大中小学校与当地政府联合,充分挖掘和整合当地不同学段的劳动教育资源,构建一体化建设的劳动教育基地和信息化教育共享平台,以满足不同学段劳动教育的需求。另外,还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根据各学段学生自身发展和发育情况,科学设计灵活多样的课内外劳动项目,形成多种模式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格局。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探索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

最后,建立一支专业性强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是保障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关键一环。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意见》指出,“要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师队伍。根据学校劳动教育需要,为学校配备必要的专任教师”[9]。要落实劳动育人机制,关键在于提升劳动教育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还要加强劳动教育教学规范化建设和教师教学工作指导。增设一批劳动教育教师培训研修基地,开展专门的劳动教育专题培训,大力建设一批劳动教育名师工作室,汇聚、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知识和素养的劳动教育名师。同时,还要组织劳动教育教师之间进行知识交流和经验共享,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质量和综合素质。

结 语

新时代全面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是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目标的重要举措。本文引入系统思维作为理论指导,旨在为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合理的路径指引。广大青年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因此,青年学生要坚定理想信念、尊重劳动主体、追求劳动创造、练就过硬本领,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成为有理想、有担当、能吃苦、能奋斗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要素劳动建设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热爱劳动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