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花的文化内涵及药食价值探析

2023-06-06韩慧玲温鲜花李颖张安然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咏梅梅花

★ 韩慧玲 温鲜花 李颖 张安然(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在地大物博、百花齐放、众芳争妍的中华大地上,梅花名列“中国十大名花”,并与兰、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究其原因,梅花具有形神兼美、香骨兼备、药食兼用的多重属性,使其饱受国人青睐。发挥“梅花”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独特功能,弘扬中医药健康养生理念,对于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具有重要价值。

1 梅花的艺术审美形象

1.1 清姿

梅,是蔷薇科梅亚科杏属植物。其花单生,或有时2 朵同生于1 芽内,直径2~2.5 cm;花梗短,长约1~3 cm,常无毛;花萼通常红褐色,但有些品种的花萼为绿色或绿紫色;香味浓,先于叶开放。

与其他许多名花相比,梅花并无硕大的花形,也无奇异的色彩,但正是这份于朴实无华中默默绽放的清雅之姿,成为文人墨客心中一份洗尽铅华的美。宋代蒋堂在《梅》中写道:“玉骨绝纤尘,前身清净身。无花能伯仲,得雪愈精神。”清代纳兰性德在《眼儿媚·咏梅》中称赞:“莫把琼花比澹妆,谁似白霓裳。别样清幽,自然标格,莫近东墙。”梅花“疏疏淡淡、骨清春嫩”“恬澹无俗韵”的清雅之美、疏淡之美,恰与古代文人追求“此间有真意”“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纯真之美不谋而合。小小梅花的清雅之姿中,蕴蓄的是中国古典文化审美的内涵,返璞归真,余韵悠长。

梅花的清姿不仅在其花,也在其干。梅树枝干多为斜枝,恰如清代龚自珍在《病梅馆记》所言:“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梅树枝干虽斜,但在疏影横斜间恰形成了一种独有的遒劲峭拔之美,与绽放其间花朵的清丽雅致互为衬托,刚柔相济中构成了梅于清淡中见奇崛的独特审美意蕴。

1.2 傲骨

在“中国十大名花”中,梅花被誉为“花中之魁”,“魁”意为首也,故梅花也常被视作“中国十大名花”之首。这个首,亦和梅花独天下而春,先百花而开的花期有关。梅花花期在冬春季,恰是万物凋敝、天寒地冻之时。梅花却能在风雪中傲然绽放,这种迎霜傲雪的风骨凝聚成了梅花品格的精髓,也成了千百年来世人赞颂歌咏的典范。

宋代叶梦得对梅的评价是:“梅于穷冬严凝之中,犯霜雪而不慑,毅然与松柏并配,非桃李所可比肩,不有铁肠石心,安能穷其至?”[1]陆游对梅花十分偏爱,尤其是对梅花的气节赞不绝口:“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梅花,愈是在艰难险阻中愈能检验铁骨铮铮,愈是在风雪中愈能凛然绽放,自在娇柔的外表下,平添了一份傲然风骨。

梅花的傲骨,除了有凌霜傲雪的不屈外,还有“不与群芳争妒”的孤傲。花朵的花期多为春夏,但梅花宁愿在风雪中先百花而开,也不愿在和风煦日中与众芳斗艳。宋代叶梦得称之为:“不与群芳争绝艳,化工自许寒梅。”这份孤高不流俗的品性,亦成为文人墨客对梅花刮目相看的另一缘由。元代王冕在《墨梅》中说道:“冰雪从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梅花看似娇柔,却浓缩了中国古代文化所宣扬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内核,让梅花之美不仅停留在花形之美,更多了一份能傲立于天地间的风骨。

1.3 香魂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这首家喻户晓的《梅》,让梅的暗香也留在了读者的心中。“雪”在文学作品中,常为至白至洁的代表,而梅花常常成为与雪做比较的对象,如宋代卢梅坡在《雪梅·其一》中论述:“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同为高洁之物,梅花的动人之处,恰在香魂。

梅之香魂,一在其香幽幽醉人。在咏梅的诗句中,“梅香”常常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元代王冕在《墨梅》中写道:“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宋代林逋在《山园小梅·其一》中写道:“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唐代崔道融在《梅花》中写道:“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对于梅香的形容,多为“清香”“暗香”“寒香”“幽香”,虽不浓烈,但浅浅幽香,与梅花的清姿融为一体,共同成就了文人墨客笔下心头对“梅”这一审美意象的喜爱。

梅之香魂,二在其魂超凡脱俗。唐代禅师黄蘖评梅“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梅花香自苦寒来”,彻骨之寒让万物冬藏,梅花却将在苦寒中积蓄的力量化作阵阵梅香回馈世间。毛泽东在《卜算子·咏梅》中同样热情赞颂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梅花生长于寒冬风雪之中,但它的绽放,却给冷寂的冬天带来了花朵的生机、花香的抚慰和对春的期盼。宋代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写道:“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即使低入尘碾作土,仍愿留一缕香魂慰藉人间。

所以,梅香之于梅花,犹如注入灵魂的点睛之笔,让梅在清雅的姿态、傲然的风骨背后,多了一份对苦难的超越、对人间的热忱。这缕香魂,将梅花的清浅点缀得更为鲜活,将梅花的傲骨调和得更为柔韧,冷热相交、刚柔并济。这与中国源远流长的朴素辩证思想不谋而合,也使得梅花在中国文化中留下了自己无可替代的倩影,令人赞叹。

2 梅花的文化表现方式

早在先秦时期的文字记录和文学作品中,便已出现了梅的身影。之后几千年的历史嬗变中,不同时代社会现实、时代风气、风俗民情等的变化不断丰富着梅花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也使梅花的形象日益深入人心。

2.1 以梅言志

“托物言志”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常用的表现手法。观物时,当物和自己有类似之处时,喜爱之情尤甚。对于古代文人典型的品格追求,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的概括是:“古之君子,其为道也盖不同,而其所以同者,则在超世之致,与不可屈之节而已。”[2]咏梅诗中,诗人们或以梅表达心中志向,如宋代陆游的《梅花绝句》:“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元代王冕的《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或借梅嗟叹平生壮志未酬,如宋代辛弃疾的《念奴娇·梅》:“漂泊天涯空瘦损,犹有当年标格。万里风烟,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不如归去,阆苑有个人忆。”宋代陆游以梅自喻,即使身世凋零,依然“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展现出饱经坎坷却依然矢志报国、无怨无悔的高洁情操。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更是提出了“梅格”一说。“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在苏轼看来,梅花即使和桃花杏花偶有相似,但梅花的“孤瘦雪霜姿”使其拥有独一无二的“梅格”,这是桃杏无法比拟的。在诗文中,苏轼常用“冰容”“不入时”“耿”等词来形容梅花,恰是对因直言敢谏、不愿在党争中趋炎附势而屡遭贬谪的自喻。即便如此,自己仍愿“尚馀孤瘦雪霜姿”傲立于世间,这正是苏轼,以及许多文人君子借梅所寄寓的人生信念。

2.2 以梅寄思

梅花虽是凌霜傲雪而开,但梅树的耐寒性并不强,其性喜温暖、湿润的生长环境,在年平均气温16~23℃地区生长发育最好,所以梅花多生长于江南地区。这种地缘属性,使得梅花成为游子们心中遥寄相思之物。

唐代王维在《杂诗三首·其二》中写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借问故乡梅花是否盛开,实则将思乡之情表露无遗。南北朝陆凯在《赠范晔》中用“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将所有的思念寄于梅中遥赠心意。一生命途多舛、壮志难酬却始终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在《临江仙·探梅》中写道:“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虽感慨“心已懒”,已无傲雪绽放的“花态度”,但依然要保留一份洁净的“雪精神”。

2.3 以梅寓福

梅在世人心中的形象虽以清冷、淡雅、傲然居多,但梅花先百花而开,具有“占得人间第一春”的特点,被誉为“花中之魁”,“梅开夺魁”成为人们寄予梅花的福瑞寓意。

宋代以来,人们进一步强调梅花为春信第一,开始出现“花魁”“东风第一枝”“百花头上”等说法。元代以来送人赶考,多以咏梅或画梅作为礼物,以表祈祝[3]。此外,“鹤梅同寿”“松梅送寿”等成为祝寿主题的绘画或工艺品中常见的图案。随着人们对梅的喜爱日益加深,梅花的福瑞寓意也日渐丰富。元人郭昂诗结合梅花五瓣形状,称梅花“占得人间五福先”。梅开五福,一瓣梅花代表一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梅花作为福瑞之花,在民间百姓心中已深入人心。

3 梅花的药食价值

梅花不仅极具观赏性,其药用价值也早已被发现。 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记载,梅花可“助雅致,清神思”。明代李中立《本草原始》中记载梅花可“清头目、利肺气、祛痰壅滞上热”。近代王一仁《饮片新参》认为:“红梅花清肝解郁治头目痛;绿萼梅平肝和胃,止脘痛、头晕,进饮食。”《中药大辞典》中记载梅花具有疏肝、和胃、化痰之功效,可用于治疗梅核气、肝胃气痛、食欲不振、头晕、瘰疬[4]。可见,梅花作为理气药,在疏肝和中、化痰散结等方面功效独特。

3.1 以花制香

梅花暗香浮动的幽香一直备受喜爱和赞叹。宋代晁补之在《盐角儿·亳社观梅》所言:“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对梅花的化学成分尤其是其中挥发油类成分进行分析时发现,梅花所含的挥发性成分正是其散发香气的物质基础,这些挥发油类成分可被认为是梅花发挥疏肝理气作用的活性成分之一[5]。结合小鼠试验和临床试验中对梅花在疏肝解郁方面作用的证实,从梅花中提取芳香挥发油,将梅花疏肝解郁的功效进一步应用于临床和百姓生活日常,逐渐成为市场的关注点。

3.2 以花入食

梅花气清香,味微苦,可加入白糖凉拌或煎代茶饮。南宋文学家杨万里以梅花蘸白糖生嚼:“剪雪作梅只堪嗅,点蜜如霜新可口。一花自可咽一杯,嚼尽寒花几杯酒。先生清贫似饥蚊,馋涎流到瘦胫根。赣江压糖白于玉,好伴梅花聊当肉。”亦可凉拌:“宋宪圣后,每治生菜,必于梅下取落花杂之。”

清代赵学楷在《百草镜》中记载,梅花能“开胃散郁。煮粥食,助清阳之气上升”。将梅花与粳米同煮成粥,味甘香养人,可开胃生津止咳,入肝解郁,对因情志不遂、肝郁气滞所引起胁腹胀痛及肝郁犯胃引起的胃脘胀痛、食欲不佳、大便不调等都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人们也常将梅花制作成梅花饼食用。清代余廷在《不药良方》中记载“每年腊月清晨,摘带露绿萼梅蕊一百朵,加上白糖,捣成小饼,令食之”,可预防稀痘疹。

如今,中医“治未病”理念深入人心,食养文化正在普及。应以“梅花”为引,深入挖掘和整理药食两用品种,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健康。

4 总结

梅花,作为中国本土植物之一,在千百年的历史流转和社会发展中,和国人的精神品格、喜好追求不断融合,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经典文化意象之一。人们在它身上寄予高贵品格、相思之情、美好向往,同时深度挖掘梅花的药食价值,使得梅花不仅深入人心,也深入百姓生活日常,从而获得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绽放于乡野天地,也绽放于中国文化长河,令人咏叹、令人赞颂!

猜你喜欢

咏梅梅花
浅述“水洗(刻绘咏梅)”的创作
张咏梅锦鸡坪就义
七律·咏梅(外一首)
张咏梅锦鸡坪就义
张咏梅锦鸡坪就义
梅花绝句·其一
点绛唇·咏梅月
梅花颂
梅花
梅花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