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7 月(366 期)竞临:米芾《乐兄帖》
2023-06-06王阳君,丁国东,姜绍来等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时人号“海岳外史”“襄阳漫仕”,自号“鹿门居士”。北宋著名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襄阳(今属湖北)人,后迁居丹徒(今江苏镇江)。曾任校书郎、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故人称“米南宫”。米芾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世号“米颠”。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且精于鉴别,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书画自成一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
《乐兄帖》纸本。手卷。纵29 厘米,横66 厘米。私人藏。
安麓邨题签:“宋米元章乐兄帖”“麓邨(安歧)珍藏”。后有胡俨、董其昌、程正揆、戴铨、赵尔莘、王崇烈诸家题跋。收传印钤姜绍书(明末清初)印“韵石山人珍赏”“韵石旧馆珍藏”、梁清标印“蕉林宝玩”、笪重光印“铁瓮缶城西逸叟”、清张纯修印“见阳子珍藏记”、清纳兰性德印“通志堂藏”、安歧印“安仪周家珍藏”、载铨印“曾存定府行有恒堂”。《墨缘汇观续录》《壮陶阁书画录》著录。刻《经训堂帖》中。
释文:
临习要领:
芾:字形窄长,横收竖放,中间收紧。首竖上昂,左短横上挑,右竖略低,右短横下俯化为点,与中横呼应,左伸右缩。左竖向左下斜,横折钩粗重,呈上合下开之势,出钩平拖后上挑,中竖长而上插,居中伸展。
顿:上合下开,左偏右侧,左高右低。首横短平上仰,竖提上直下斜,转提变重,弧向左上收笔,竖折、竖合为一弧笔,与右上首横牵丝相连,收笔连撇、竖为一斜线,横折带钩上连,内三短横简化为一弧线,与左点连笔,末点粗重撑上。
首:整字外形与上一字相反,上开下合,上疏下密。两点笔断意连,左低右高,下部一笔连成,横斜而比两点略短,“目”两竖相向,转折圆润,内两短横省减相叠。
启:左右两个部件呈上合下开之势,下部上插紧密,上部左右穿插,轻重对比明显。横撇粗重且舒展,“口”用连笔,牵丝与左上短横相连,斜钩起轻收重,原路折返出钩后接写一撇,与下“口”笔连,形小居中,点高悬右上,离而不散。
迺(乃):“乃”的异体字和姓,甲骨文中就有此字。“西”取长形,三横长短参差,四纵上开下合,长短不一,间距有疏密。走之底纵轻横重,首点与右短横齐,横折折撇向右下斜,形短折小,平捺方起粗重,先平后斜,捺脚粗壮平出。
者:用笔较轻,形态略小,重心偏左下,险中求稳。上横短平,挑连写短竖,收笔出锋,与下横呼应,中横长而上斜,起笔弧切后向右下重按再铺毫右行,收笔上翻写长斜撇,“日”向右下斜,左竖短,横折较斜,中横短平,末横向右下。
忝:上下对比极致,上粗重厚实,下则细小轻盈省减。首撇逆写似平横,粗短铺毫,次横稍长,撇长而弧,伸向左下,捺则粗壮逆收,使不出锋,撇低捺高,下部则略偏左,竖钩正对上部交点,点小而连笔。
命:呈菱形,中间开上下合,撇捺角度与下部形态有关,下部宽大则撇捺横伸,下部纵长则撇捺略收,上横稍长,左口较小,与横折钩连写,长竖与上横相接,居中下放,如定海神针。
畿:字形特别斜长,左部与上部笔画又较多,间距紧密,斜钩伸展后使右下空间增大,致使整个字形上紧下松,左密右疏,左收右放。两个绞丝旁一笔连成。中横左伸,左轻右重。“田”部方整,上开下合,框内先写中竖再写两横,斜钩长而弧度小,使不出钩,撇画直短,收笔出锋与右上点牵丝连带。
邑:上下两个部件对比悬殊,“口”呈上开下合之势,“巴”则上合下开。首竖斜短似点,横折先虚后实,下横斜上略向右伸,牵丝带向左下,横折较长,中竖短,下横斜,最后一笔取横势,竖弯处圆润,出钩挺拔,整字上密下疏,上收下放。
蔽:在行书中草字头有多种写法,依下部形态而定呈横势还是纵势。先竖后横,两竖短而呈上开下合之势,左横由重到轻,呈上挑之势,右横先轻后重,呈下俯之势。下部左右结构,先写中竖,再连写左右两点,接写左竖和横折钩,内两点笔连,收笔向右上挑,欲与右撇相连,前三笔连写,取收势,最后一笔粗重带下。
于:笔画少则字形小,富有流动感。首横短平略粗,与下横之间空开较多,下横起笔纵落后向右下重按再铺毫右行,随即提笔变细后调锋,迂回向左上写竖钩,先轻后重,出钩平拖向左,似有带下之意。
法:左右结构的两部分不能平行,该字呈上合下开之势。三点粗重,先断后连,向左下斜,末点向右上与右横意连。横细若牵丝,收笔上钩连写中竖,带弧形,呈向势,下横短小,撇折与末点连写,用笔稍重,与右上形成对比。整字左高右低。
守:上横下纵,上密下疏。首点侧卧,用笔稍重,左点弧形,取纵势,点末接横钩,横呈上拱之弧形,与上点相接,出钩较长,与下横起笔呼应,竖钩起笔对正上点,行笔向右下偏斜,出钩向左上,连带写点。
与:上下笔画多少悬殊,形成自然的上密下疏。上部短小的横向笔画省减连带成纵向笔画,首笔撇竖连写,两短横变成一竖有两处。上部呈上开下合之势,纵向间距紧密,中横左重右粗,收笔向左下带出写点,形长势足,末点偏右,两点上合下开。
监:上纵下横,左重右轻,重心稍偏。上部左右靠紧,用笔省减。首竖取弧势,三个横折并为一个,全用连笔,右上撇横相连,下部也用连点取代,左低右高。“皿”之四柱上开下合,宽度与上部相当以承托,纵向间距分疏密,最后一横左伸。
司:字形窄长,重心稍向左下斜,全字一笔而成,气势贯通。横折钩横短竖钩长,横上斜而跳笔写折笔,竖钩形长,出钩向左上,超过横起笔偏左位置后再绕向右上写横和“口”部,用草法连写。
辨:左中右各占,上部依次由高到低,下部则中部居高,右部下垂,参差错落。首点斜侧,横长而左伸,两点两横连写,依次渐斜,撇弧而偏右,短竖似挑,纵撇先竖后弯,伸至左下。右部首点低横略长,与两点两横连写,长短交替。最后一竖长伸,通天达地,收笔向左下带出。
事:横起笔承上笔意,纵切落而转右上行笔,下部所有横向笔画均一笔连成,中间“口”用相连的撇折撇取代,横折圆转环绕,两横连写,盘转而成,最后一竖钩居中,有弧度,出钩圆转平拖。横向笔画起止处均不对齐,参差错落,变化自然。
于:首横短平,有块面感;下横略长,左伸较多,起笔重而圆转,略上斜,收笔上挑。竖钩与下横中部相交,上段直挺,下段略向左下斜,出钩含蓄。整字上收下放,横缩竖伸,用笔粗壮,与上一个字用笔整体轻细形成鲜明对比。
朝:行书中有些部件的写法借用草书笔意,改变部分笔顺和位置,左部两短竖连写为一笔,横折与两横本作一环绕则省减了,五个笔画合为竖折撇,下部“十”则先横后竖。右部“月”窄长,两短横上靠,左高右低,左密右疏,左收右放。
廷:先纵后横,轻重对比明显。首撇粗短,两横先平后斜,有疏密,中竖对正上撇,与两横右边相交,呈纵长之势。横折折撇先纵后横,波幅较小,平捺与之相交,先斜后平出,向右伸展较多。
方:用笔圆润含蓄,首点侧卧,收笔向左下出锋,长横逆起圆行,先重后轻,收笔迂回写撇,先俯后仰,用笔较轻,横折钩稍重,横向右下斜,折向左下方,出钩含蓄。
时:左窄右宽,左收右放。左竖短而右竖长,下两横连写有相叠处,框内上部留空,右部三横长短参差,间距匀称,上竖与下竖钩错位,上紧下松,竖钩出钩平拖上挑接写一点,位置偏下,使中间及上部疏朗。
清:画少而粗重,画多而细轻,左右对比明显,左低右高,上紧下松。首点圆粗,次点纵下,第三点轻接上挑。右部先横后竖,用笔较轻细,竖接两横连写,用笔突然变粗,三横依次变长,角度由平渐斜,左开右合,“月”呈向势,内两短横连写成两点。
明:左小右大,左收右放。左部两竖相向,长中带圆,两短横连写成点挑状。“月”部纵撇与折笔势相背,上合下开,长中显方,两短横接左离右,位置居中上。整字上收下放,左合右开,左密右疏。
大:笔画少而形态大,字形趋扁。横画圆起方收,形长势足,撇画偏左,纵斜直下,收笔加粗左拖似钩状,捺画比撇稍短,上斜下弧,捺脚短而有缺口,下部撇低捺高。
理:左窄右宽,左短右长。“王”部先横后竖,再连写中横,环状实连,末横上挑变提。右部左竖细若游丝,横折妙接,折后变粗而斜下,上开下合,连续写四个横,先平渐斜,最后两横之间实连,补足右下空疏,最后写一竖,收笔下带出细丝与下一字首竖相连。
监:两竖起笔左高右低,细丝实连,右上撇横较高,牵丝连点向左下斜,上开下合,左正右斜。“皿”部四柱上开下合,中间密左右疏,比上部略宽,长横较斜,起重收轻,中间微上突,有弧度。
司:前一个“司”字瘦长而向右下斜,这个“司”字则平稳厚实,字形也稍小。横画起重而行笔稍提,折转后行笔粗重,出钩铺毫,上挑后接写横画,上斜左出,“口”用连带写法,收笔出锋与钩相交,形成更多分割空间。
伏:左窄右宽,左收右放,左纵右横,左低右高。首撇略长而横,使不出锋,形长势收,竖短而收,相接点居左,以让右之长撇左伸,右横短而撇纵,捺右伸,势向右下直行,末点在上横之肩高悬。
辜:上收下放,中间轻细上下重。首横粗重,收笔实连写竖,两竖连成一竖,横折细巧,与下横连写,两点相连,一横一斜,下三横有仰有俯,上短下长,短平长斜,末竖长而粗重,与上竖左右错位。字形特别长,中间收紧,下部舒展。
于:左右均占,左高右低,上合下开。首横纵落圆起,行笔向右上斜,竖钩与横画右部相交,撇则与竖钩中间相交,左部上宽下窄。右部撇横连写,与左横相接。纵两点笔断意连,下点侧向右下。
是:上密下疏,上收下放。“日”部取纵势,形小势圆,两竖相向,两横环绕连写,框内上疏下密。中横较长,与上部之底相接,左起粗重,收笔轻巧,竖长有弧度,右短横细轻,收笔向左连写撇画,部分相叠,撇末接写平捺,逆起露收,粗重伸展。
请:左右之间留空较多,左收右放。首点斜而收笔出锋带下,横折提起重折方提粗。右部一笔连成,首横短斜,竖长而环绕连写两横,下竖取斜势,有弧度变化,横折钩圆转,两短横并笔,有疏密变化。
解:左右均占,左高右低,字形较长,用笔圆转流畅。首撇短斜,横撇与下竖相连,取斜势,横折钩圆转,先写中竖再两短横,连笔环绕,收笔上提。两点粗重,三横连写,由短渐长,末竖通上,于两点之间,纵长下伸,收笔向左下微带。
以:行书中“以”字左右笔画之间连带而使变形较大。竖提与点形态相近,两笔相连时更似两点,右部撇与点连写,则形似竖折撇。左右两部分断开,左部呈横势,右部取纵势。
疾:首点纵向而形短,横上斜且短,撇取直势,中段粗而首尾细,收笔出锋上挑,两点偏下,连写相叠。右下被包部分上紧下松,前四笔连写,撇、横短小,横、撇依次变长,最后一笔圆润,撑开角度与左撇相应。
尚:字形较宽,上紧下松。中竖细尖,两点左低右高,左竖短直,横画先上斜,中间轻提后弧向右下,再转折向左下斜,行笔粗重,出钩较长,左收右放,“口”形态较小,竖长而向左下斜,起笔与上横相接,最后一横与出钩处相接,既留空又不松散。
蒙:上横下纵,用笔轻巧,笔势连贯。两点左高右低,细丝相连,间距紧,下横短斜,收笔实连写左点,形长而左伸,折转后写横钩,向右上伸展,出钩较重,与下横撇连写,撇收笔向左上绕行写弯钩,弧向右下行,出钩平拖,收笔处与首点对正,两撇短小偏左,最后撇、点与弯钩相接。
优:“优”字行书写法用省减方法,左边用笔粗重,撇粗竖直。右上部横折折撇代替,取纵势,中间较宽,点短横细长,出钩长斜,“心”部用一点代替,接写撇、横撇,最后一捺粗壮且用反势,斜中求正,富有动感。
恩:上纵下横,上密下疏,上收下放。上部外框呈长形,用笔均而圆,“大”部偏左靠上,形态较小,下横不与左右竖末相接,偏上封口,收笔实连写左点,卧钩伸展,弧形较大,使下部留白较多,出钩较长,与中心相连,末点在钩外,位置较高。
坐:上部两个“人”离开较远,左低右高,左放右收,左部“人”撇短捺长,收笔上挑,右部“人”则撇长捺短,收笔向左下。中竖长伸,连写两横,环绕相连。字形上开下合,上疏下密。
尸:字形本斜而重心宜正,这类斜势支撑结构要将斜向笔画加重。横折平起斜折,用笔较轻,下横上斜,收笔向左上挑出接写纵撇,斜度很小,似一竖画,画末加重,铺毫向左下带出,犹如一根钢管深扎于地下,坚实稳固。
廪:笔画多且字形长,纵向间距宜密,上收下放。点圆而浑厚,首横上仰与点相接,撇画呈纵势,收笔向左上出锋。下部点与横略短于上部,用笔较细轻,“回”部宽扁,上开下合,纵向间距略大,“示”部两横相近,呈上仰之势,竖钩对正上点,最后两点较粗重,左低右高,远离上横,大片留空,使中间密而上下疏。
赐:左右相向,上开下合。左部竖长横短,两横与左竖相接,下两横则与左竖相交,增加字外空间分割,下两点左低右高,左点放而右点收。右部上窄下宽,首竖细如牵丝,收笔向左上绕带,横折略粗而劲挺,内两横省减与下撇连成一笔,横折钩斜下,最后两撇略短,角度各不相同,呈右上合而左下开之势。
少:笔画少又用笔细,与上字形成鲜明对比。竖钩轻挺,左点取横势,牵丝与竖钩相交,右点以细丝为之,接写长撇,三笔一气呵成,撇斜而弧度较小,收笔上钩。
遂:因上一字用笔较细,该字整体也较轻。两点左低右高,左重右轻,笔断意连,点与横撇、弯钩均相连写,两撇短收,均远离弯钩,右边撇、点连写,收笔向左上,走之底左部省减为一弧线,平捺伸展,与被包围部分靠近。
江:首点缺失,根据米字结体习惯,首点侧卧向左下,与第二点相离,下两点牵丝相连,三点呈纵势,有弧形错落,右部远离左三点,中间留空,“工”横短竖斜,取收势。
湖:三点间距较大,首点斜,中点偏左,下点平挑。“古”在中间宜小,一笔相连,特别是“口”用省减法。“月”形长则伸,上收下放,撇取反势,横折钩中间有弧势,向右下伸展,两短横靠上,上密下疏。
之:笔笔断而笔笔连是行书处理的一种方法。“之”字只有三笔,故意将横撇断开处理,首点圆润,横撇之横写成一挑点,撇则写成撇点,均形短而合聚一处,最后一捺粗重,柔美轻缓。
心:承上一字之风格,笔笔断开。左点下垂,取纵势;卧钩刚毅,先向右下斜,再向右折,随后出钩向字中;中点起笔略高,直下后回锋向上挑;最后一点高悬,在钩之外;三点左低右高。
方:用笔稍重,首点取纵势,含蓄圆润,横画重起轻收,与点相接,左右均分,撇从横中出,由重到轻,有一定弧度和力量,横折钩取斜势,横向右下斜,折向左下斜,出钩向左上,与撇相交。
图:全包围的字在行书中往往把外框写得较坚实,左收右放,下角方整,上角有大小,外框的重心向右下偏。被包围部分不能外框相逼迫,内部留有空白以透气。如果笔画较多,以省减笔法为之,上小“口”用撇折撇,下框则扁。
再:首横短而右尖,折笔写左竖,先俯后仰,横折钩呈弧状,横短竖长钩平,钩末与左竖相接,省略中竖,两横上短下长,与两个纵向笔画均相交,形成刺入之势。
任:右部笔画少,没有撇、捺、钩等伸展性笔画,取收势,所以左部宜放,撇横而尾长,竖比撇短,相接甚密。右部首撇取逆势,先竖后两横,一笔环绕写成,左横右纵,中间留空较多,左低右高。
而:笔画少的字外形也可以略大,伸展某一笔即可。首横与撇连写,形短势长,欲与左竖相粘,竖短而直,横钩右伸,转折处圆润,出钩很长且上带,内两竖居中偏左,中间紧而右松,空间对比明显。
近:“斤”部两撇一横一纵,头尾相连,纵撇如竖,横画很斜,与上撇之间留空很多,右竖短直,收笔与左撇齐,点偏左,横折折撇省减,平捺形长,用笔略粗,先斜下再波上。
制:左正右斜,上开下合,左轻右重。撇横连写,收笔向左下带出,中横略长而左伸,收笔斜向左下与左竖连写,横折钩圆转含蓄,长竖略偏右,形长而直下。右部短竖斜而似点,收笔上挑,竖钩粗壮且向左下略斜,不出钩。
厘:字形较长,重心偏左下。上部左长右短,下部上插,中间紧密。上部左伸右缩,留出空间将下部一横上移,与左竖及右捺相接,撇画斜而直下,收笔重按平拖后出锋。“里”部上开下合,先外框,再写四横,最后一竖上插与上横相接。
革:字形纵长,参差错落。“廿”部先写草字头再加一横,横较上斜且偏左。中间“口”宽扁,上开下合,下横左伸形长,最后一竖用笔粗重,上段圆润厚实,下段渐细,中锋行笔,悬针收笔,上收下放,上紧下松。
念:下部趋扁,撇捺横向伸展,收笔处撇低捺高,撇捺均有一定的弧度,收笔含蓄。点与横撇连写,稍偏左撇,“心”部左点向内,卧钩粗重浑厚,出钩向字心后连写两点。向左下的线条比较轻巧,而向右下的则厚实。
非:左右部件笔画相同,呈对称镜像分布,需同中存异,左收右放,左竖短直,右竖稍长而细,略带曲势,左三横连写,最后一横上挑,右三横先斜后平,笔断意连,最后一笔出锋带下。
久:起笔承上一字末笔意,由细渐粗重,收笔折转后写横撇,横短撇弧,与上撇角度不同,撇末出锋,捺取反势,圆转形长,向下收笔。
复:三点纵长成一小弧线,一断一连,左右之间留白较多。右部上收下放,撇、横短小,“日”部窄长画细,右下稍宽,撇捺呈横势伸展。横末接撇,短直而缩,横撇较斜,横向右下斜,形态短如露锋起笔状,捺长而收笔势反,不向右波出,而是向右下快速提笔。
仆:左窄右宽,右部画多形长。单人旁用笔轻巧,撇、竖相当。右部先写一上仰短横,再写两短斜竖,左短直,右长斜,收笔下带写中横,向左右伸展,然后连写三横,由长渐短,中竖与横相交,呈上昂之势,最后两点左右分开,上紧下松。
走:两横上短下长,上仰下俯,中竖短直,下横末收笔上带后写下竖,向左下斜得较多,再写短横,收笔下带写撇,最后写平捺,先平再斜,然后平出。
黄:该字为草法,上横下纵。先写长横,左低右高,再写两竖,左短右长,上开下合,左离右交,下横短小,连笔写“田”部,以竖横折,环绕相连,竖与点相连成一撇,最后一点较重,左右支撑上部。
尘:字形长且较大,首点侧且圆润,横短撇长,首尾相接,撇先俯后仰,弧度变化优美,收笔回锋上挑。右下笔画较多,中间省减。横折较宽,两竖上开下合,下横偏左。“比”部省减为两点,先写下两横再写中间长竖,最后写一点,补足空疏。
未:上合下开,上小下大,上收下放。两横均斜,上俯下仰,左开右合。竖钩居下横之中,直中带曲,出钩向左上较长,与左点相连,该点较长,呈向势而左伸,右点略高,圆润饱满,一离一合。
能:左正右斜,上开下合,左收右放。左部,撇折与点连写,取横势,收笔下带与左竖连写,横折钩取长势,内两横写成点、挑状;右部,先撇后横,画细而形长,笔势连绵,竖折撇最长,竖与撇呈相向之弧势。
高:字形长又大,分两笔写成。首点涨开,横画左伸,收笔连写下竖,向左下斜,再连写右竖,有弧势,环绕代替两横,顺接下行写左竖,翻转后写横折钩,“口”用一个“圆圈”代替,字形向右下斜。
卧:“卧”字用草法,左竖先写,收笔上带斜线为一横,横末接竖,横折、横、竖这三个笔画省减为一竖,左部最后一横变长斜提,右部长竖伸展,先直后曲,最后一点取横势,与竖相离。
此:行书中改变笔顺是常用的方法,目的是笔意连贯。左部竖提与右部撇画相连,将提、撇合成一横,然后再写中竖和短横,横似纵点,最后写竖弯钩,出钩向左下带出,与下一字相连。
为:草书“为”字一笔写成,现在的简化字即从此演变而成。原来是一个象形字,上部为爪,下部为母猴。爪部省减为一点,两个横折加上横折钩合为一个横折钩,四点合为一环绕弧线。如果断开相连节点,便成点、撇、横折钩、点。
恨、也:左窄右宽,对比悬殊,左收右放。竖心旁在行书中为了笔意连贯,常常先写一竖,再写两点,并用一竖点和挑点相连而成一笔。右部先写横折,呈长形,两短横用一钩代替,竖提长伸向下,向右上挑出后连写短撇,捺取反势,收笔向左下带出,以枯笔为之,速度较快,形态很长,至左下转向写横折钩,横先平后斜,向上呈弧形,中竖较直,收笔向左上带,最后一笔竖钩很舒展,竖向右下斜,圆润饱满地渐转向平行,不向上出钩,而向右尖收。
蒙:草字头先写两竖再写一横,上开下合,两竖写成两点状,左低右高,横收笔向左下连带写左点,点与横钩连写,出钩长而向左下带出,中间短横常省减,横撇与弯钩在行书中为连写,向右下弯斜较多,左两短撇宜收,撇捺连写成两点状。整字上横下纵,上放不收。
故:“故”字行书与草书均有相近的写法。左宽右窄,首横伸展,竖从横的左部相交,留出中间空白,“口”用省减法以竖提代之。右部三笔连写,圆转弧行。
旧:点、横、撇、竖四笔相连,形态很长,依次增长笔画长度,再写四横,由平渐斜,由短渐长,再写中间一竖,起笔与上撇相接,收笔向左下带出写短竖,“日”部上开下合,形态略长。
不:首横尖起斜切落笔,再转向右上行笔,用笔较厚实稳重,收笔折转向左下写撇,斜而不曲,收笔使不出锋,中竖略短,用笔稍重,最后一点与前三笔均相离,取横势,收笔向左下带出。
遗:“遗”字属草书,但笔顺又如行书。承上笔意,先写“口”部,先纵转横折,再写中横,草法的下一笔是写竖,而该字却下带写“贝”部,两竖呈相向之势,两点较长,撇纵点横,收笔牵丝向左上,连写走之旁,用一环状弧线完成,收笔向上出锋,最后写最上面一竖。
枉:“枉”字左部的竖画要长,右部则在两横之间,形态较短,左窄右宽,左放右收。“木”部,横短竖长,竖画收笔出锋上挑连带,撇和点在行书中常常写成点和提,点短提长。右部则一笔写成,先横后竖,再连写两横。
书:有八个横画,长短不同,角度名异,俯、仰、平交替变化。横折较平,第二横最长也是最斜,第三横起笔与上横相接,形短势平,后两横靠紧,这三横依次变长。下部“曰”上开下合,最后一横收笔上挑,牵丝带上,最后写一竖。
感:先写左撇,起笔纵切后右压再转下弧行,用笔细而快捷,带上写横,两横和“口”一笔连成,形似三横,“心”较宽,左点似撇,卧钩斜下,出钩向字心连中点,中点再上挑连写第三点,再出锋向上,与斜钩呼应,形长而斜,收笔顶锋回按后快提牵丝写撇,弧度较大,最后写点,粗重纵下。整字上收下放,中间密左右疏。
愧:左右两个部件形态大小对比悬殊。左部,先写两点,左纵右横;再写一竖,中段呈弧形。右部形态较大。“田”部上开下合;“儿”部则撇收钩放,竖弯钩竖长横短,出钩向上;“厶”部形态短小,位置偏上,右下留出大片空白,与左上形成疏密对比。
监:在行书中,“臣”作为部件时,常常省减为两连竖。撇、横、点、点四个笔画连写,呈纵势,上部左低右高,左收右放,下部宽扁,四柱上开下合,间距分疏密,最后长横左低右高,厚重平稳,承托上部。
中:三竖呈上开下合状,延伸线相交于一点之处谓之合。左竖取直势,竖末转笔向右写横折,上斜幅度较大,转折处略提,折向左下,下横短小势平,中竖则粗重雄强,上下伸展。
岳:首撇露锋尖起,斜向右下后,顿笔再向左撇出,撇末接写左竖,形长而直下,回锋收笔后上引写中间短横,呈下俯之势,用笔较轻,横末回带写短竖,两竖略斜,上开下合,中横长且略平,起重收轻。下部“山”左重右轻,重心偏左下。中竖居长横中间,短而上接,竖折较斜,最后一竖成点状。
祠:左右两部分对比明显,左小右大,左收右放,左密右疏。左部形态较小,首点与横撇牵丝连写,横短撇长,竖比横更短,下点取横势,收笔上挑。右部一笔连成。横折钩的横画夸张,先上斜再转平,折笔后纵竖向右下微斜,出钩平拖后向右上牵丝,连写短横后折向左下写“口”部,以竖折撇省减之。
米:虽为独体字,笔画不多,但变化很大。首点承上字带下之意,从右上向左下落笔,收笔向右与右点呼应,右点呈撇状向左下连写横,向右上斜,收笔迂回上挑写中间长竖,上短下长伸,收笔生锋带钩,左撇长而左伸,捺画右伸,先轻后重,收笔势反,向右下重按后再提笔。
芾:草字头形态小而聚合,先左竖再左横,然后是右竖再写右横,右横下斜成点状,收笔左带写中间长横,左边粗重,中间行笔由重渐轻,收笔再按笔向右下,横画长而下俯,中间弧度较大,收笔处与上横位置相当。下部左竖向左下斜,横折钩向右下斜,上合下开,中竖上昂,向下伸展,上紧下疏,上收下放,中宫收紧。
顿:先写横画,短而上斜,收笔向左上挑,再写竖提,提的收笔不向右上,而是左上,再写竖折、竖,这两个笔画连写成弧状的挑画,并与右部首横相连,“页”部的撇与左竖连成一斜竖,横折是横短折长,撇画较长而直,点则较小,整字左高右低。
首:“首”与上下两字均连笔,并借用“顿”的最后两笔,成为“首”字的两点,并连写中横,用草法一笔完成,连续撇折,撇长折短,折向右下斜,有长度、角度的变化。
上:上一字“首”的末笔下带连写横,在行书中“上”字可以先写竖再写两横,也可先横后竖再写长横。先写短横后收笔上挑,竖画可直可斜,最后一横可以偏左或偏右。这个“上”字形扁而宽,用笔圆润。
乐:字形较长,横画宜缩。先写中间“白”部,形态窄长,左右“系”则用简笔替代,左为点挑,右为点撇,左纵右横,下部“木”横短竖长,撇捺化为两点,左点低而右点高,左点靠近中竖,右点则远离。
兄:上收下放,左缩右伸。“口”小而扁,上开下合,撇画长而斜下,弧度较小,竖弯钩的竖画较长,横略短,出钩向右上,上密下疏。
同:左竖直挺而厚实,横折钩伸展,横上斜,转折处向右下斜行后再折笔写竖钩,右钩比左竖长较多,内部短横与左竖相接,位置上靠,“口”呈扁状,上开下合,位置偏左。
官:上部呈横势,下部取纵势。首点侧斜,左点呈竖状,横钩的横细而上弧,呈俯势,出钩较长,与下部长竖相接。长竖偏左,细长劲挺,上部横折短斜,下部横折较宽,形成中间收而上下放之势。
阁:阁下是古代对尊贵者的敬称。后通用于朋友之间通信的对方。外框较长,左竖直短,横折、横、横三个笔画省减为一点,门字框在行书中,由左竖、两点、横折钩组成,内部“合”用草法,撇捺写成撇、点,点连下笔,又代为一横,竖、横折连写为“口”。
下:起笔承上笔意,横画上斜,用笔较细,横末接写竖画,上斜下正,上细下重,略呈弧势,点取横势,与竖相接,位置偏下。
(参考形式)
王阳君(浙江衢州)曾获第十四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一等奖
丁国东(江西九江)曾获第十四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一等奖
姜绍来(湖北宣恩)曾获第十四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
何亚龙(甘肃兰州)曾获第十四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
陈川生(四川都江堰)曾获第十四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
方存双(上海)曾获第十四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
陈亚东(江苏盐城)曾获第十四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
占亚雄(湖北黄石)曾获第十四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
蒋明刚(福建厦门)曾获第十四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
马宏明(甘肃天水)曾获第十四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
刘保健(河南商丘)曾获第十四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奖
张治富(江苏昆山)曾获第十四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奖
陈义军(上海)曾获第十四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奖
夏 胜(江苏昆山)
宋建春(山东菏泽)
洪德遣(安徽六安)曾获第十四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
李成彤(四川成都)
李正伦(山西太原)曾获第十四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