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部配合法(二十五)
2023-06-06许晓俊
许晓俊
为获得字形完美之艺术效果、部首偏旁之合理配合方法,历代书家论述甚多,其见解亦大同小异。清王澍、蒋衡总结前人之说著《分部配合法》,是清代书论中论述结构的经典之一,以偏旁部首为中心,讲解另外部件与之的关系。在教学应用中,教学内容有四个方面:笔画的形态巩固,笔顺关系,偏旁部首中每个笔画之间的构成关系(教学重点),影响构成关系的因素(教学难点)。
二十七、竹字头
《分部配合法》曰:“撇横相接,两划一长一短。左点向右,右作撇向左,是一气。且不碍下。”
竹字旁由两个相同部件组成,由撇、横、竖相接构成,作字头时,竖宜缩为点。左撇长而横短,右则撇短横长。左部一点向右斜,收笔与右上呼应,右部一点则写成撇点,收笔向左下,左右两点相互呼应,声气相通,最后一撇点不宜太长,不能抢占下部笔画位置,上下相让且呼应,如“等、筑”等字。
(一)构成关系
从角度上看,撇向左下斜,左平右纵。横画略向右上斜,也可一上一下斜。点则方向相反,角度变化较大。
从长度上看,左撇或右横略长,左横和右撇居中较短,两点依下部形态而伸缩。从弧度上看,撇画偶尔呈现,另外笔画取直势。如“篆”字。
(二)影响构成关系的因素
1.下部笔画少而窄长的,上横下纵,竹字头形态较大,如“笙”字。
2.下部重心偏左,须斜中求正,竹字头取横势,须左收右放,如“笋”字。
3.下部横画较多且呈纵势,有中竖上穿的字,如“等、笔”等字,竹字头两点不宜太紧,要左右分开,留空给下竖,“等”字下部较疏朗,竹字头与下部不能太靠近,留出疏朗的空间。“笔”字横多而紧密,竹字头的两点与下横相接,间距略小。
4.下部宽大且首笔为横画的字,如“算、篆”等字,竹字头宽扁,左低右高,左放右收,上下两部分不宜相离,可相接甚密,特别是两点的收笔处左低右高。
5.下部是左右两个部件的,一般左右有高低变化,如“筑、节(節)”等字,竹字头左收右放,左部上下靠近,右部则留空。
6.下部有多撇的字,如“簷”字,因下部有纵撇,形态较长,因此中间的撇与横撇则要与上部靠近,与竹字旁的两点相接,左低右高,左收右放。
7.下部为左右结构,且笔画较多的,如“籍、范(範)、籀、箓”等字,竹字头点的位置往往与下部纵势笔画对正,如“箓”字左右竖与上点对齐,竹字头的两点也取纵势。“范(範)”字左点对左竖,右点对右竖,中间收,左右放。“籍”字左点正对左竖,右点则与下部重心居中对正,竹字头左右两部分相离较多,“籀”字左点与竖钩对正,右点与“田”之中竖对正,竹字头左收右放,左点缩而右点稍长。
8.下部有撇捺的字,上部宜收,下部舒展,上下穿插紧密,如“籥、簪”等字,竹字头左低右高,留出空间给下部。“籥”字上部左右相离甚远,使撇捺上插,“簪”字竹字头左低右高,左点收,右点偏左,留出位置给下撇上接。
9.下部笔画较多,由多个部件呈上下、左右分布,如“篮、簿”等字,布局紧密,笔画之间合理闪藏。“篮”字竹字头左点纵下,与下部横呈相接,右点则向右斜,留出中间空白给下撇上插。“簿”字竹字头则左大右小,左疏右密,左低右高,下部竖画上插至撇、点之间,间距紧密。
10.行书中竹字头左右间距较大,笔意连贯,撇横连写、两点相向,如“策、管”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