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友好型”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
——以长沙市白箬铺镇为例
2023-06-06文卫民严海岸
文卫民,严海岸,王 琦
(长沙理工大学 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1月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发展乡村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及乡村特色文化旅游等产业。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提出全面启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1];2022年3月21日,文化和旅游部、农业农村部、教育部等六部门为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发布了具体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基本建立,汇聚和培育一批积极参与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企业、机构和人才,推动实施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升文化产业对乡村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2]。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产业是基点,文化是灵魂,加强城乡互动,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应充分挖掘在地文化内涵,培育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文化产业,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3]。乡村文化产业具有整合乡村文化资源、特色资源向优势产业创造性转化的特点,合理引入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可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和产业更新[4]。长沙市白箬铺镇率先引入儿童乐园、少儿研学体验,发展乡村亲子游等“儿童友好型”文化产业,走出了一条将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与乡村文旅三产融合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为探索特色化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典型案例与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
一、“儿童友好”与乡村振兴
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和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人居署,UN-Habitat)共同发起儿童友好城市倡议(CFCI),将少年儿童的福祉作为衡量人居环境健康水平、民主社会文明程度和政府治理能力的终极目标。CFCI倡导儿童优先理念,全面保障儿童权利,鼓励政府制定实施促进儿童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从儿童的健康、教育、福利和安全等领域,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儿童友好型城市”应包括四个核心要义,即面向儿童的友好政策、友好人文、友好服务和友好环境。发展“儿童友好型”乡村文化产业不仅是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需求,也是乡村三产融合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一种模式[5]。
(一)发展“儿童友好型”乡村文化产业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需要
发展“儿童友好型”文化产业,既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乡村振兴的需要。乡村是儿童体验农事和对其进行自然教育的良好场地[6],城郊乡村特别是大城市周边的乡村,拥有优越便捷的交通区位,为城市家庭节假日出游带来了便利,乡村儿童乐园及自然教育场地可以让城市儿童亲近自然、了解乡村。城市儿童需要有体验自然的“百草园”,乡村也需要城市家庭的消费带动其经济发展,城乡之间的双向需求促进城乡融合的双向发展,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种可借鉴、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模式[7]。
(二)长沙“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带给乡村文旅发展契机
一个国家对待孩子的态度,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2015年,长沙以“儿童友好”为核心,提出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动员令,并将其纳入《长沙2050城市远景发展战略规划》,强调以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为抓手,从全方位的儿童视角审视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充分感受儿童眼中的世界,倾听儿童的需求,呵护儿童的成长。围绕“政策友好、空间友好、服务友好”三个方面,以公共政策、公共空间、公共服务、公共设施、公共保障为重点,举办多场“儿童友好”宣传推广活动,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体验者、创建者、见证者。长沙市作为全国首批“儿童友好型城市”,在建设好“儿童友好型城市”社区的同时,也给城郊的乡村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8]。
(三)依托“儿童友好型城市”发展“儿童友好型”乡村文化产业
白箬铺镇地处长沙市望城区西南部,属于长沙湘江新区“半小时经济圈”内,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区。据2017年统计,全镇总面积106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42 823亩,下辖10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6万人。镇域内自然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高,生态资源突出,适合发展城乡融合文旅产业。2011年,连接长沙市主城区与宁乡县的城市主干道“金洲大道”开工建设,“金洲大道”东西贯穿白箬铺镇,使得白箬铺镇交通区位优势更加明显。2020年,镇政府把握时机,以长沙市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为契机,结合白箬铺镇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生态环境,出台了《白箬铺镇创建儿童友好先行先试镇工作方案》,将“儿童友好”与乡村振兴的建设紧密联系起来,谋划特色亲子游、儿童乐园等项目发展乡村文旅产业,打造“白箬之光”区域公共品牌,创建三产融合的乡村振兴示范镇,在“儿童友好型”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二、白箬铺镇依托“儿童友好型”文化产业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白箬铺镇依托长沙市“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优先发展“儿童友好型”文化产业。近十年来,出现了以光明村为核心区域的“光明蝶谷·飞鸟乐园”“松鼠谷”“贝拉小镇”等儿童游乐园项目,基于白箬铺镇建设“儿童友好先行先试镇”的总体目标,一些乡村农场将农业生产与自然教育相结合,发展“儿童友好型”乡村文化产业,为城乡儿童提供乡村自然教育体验园,这种将生态儿童乐园与乡村自然生态研学发展相结合的“儿童友好型”文化产业,为乡村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9]。
(一)三类“儿童友好型”乡村文化产业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白箬铺镇依托的“儿童友好型”乡村文化产业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当地村委会引资兴建的文旅项目。白箬铺镇首个“儿童友好”主题文旅项目是光明村集合社会资本于2014年5月建设开园的“光明蝶谷”项目,围绕该项目建成了湖南省首家集蝴蝶饲养、蝴蝶工艺品制作以及昆虫科普教育、研究、观赏、摄影为一体的大型主题生态公园,这里成为省内外少年儿童来长沙的必游之地。“光明蝶谷”持续良好的收益坚定了白箬铺镇以发展“儿童友好型”文化产业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信心,当地村委会在前期儿童文旅项目的资本及经验积累基础之上,开启了“光明松鼠谷”项目。2016年5月该项目开启后,这里成为父母陪同儿童旅游时争相前去打卡的地方。2021年3月,光明村再次引入“飞鸟乐园”项目,创办的“光明蝶谷·飞鸟乐园”,让“儿童友好型”乡村文旅再次腾飞。第二类是文旅企业在城郊乡村创办的大型商业性儿童游乐项目。最具代表性的是由湖南贝拉小镇旅游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约18亿元建设的“贝拉小镇”(已于2017年10月开园),总规划占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该项目一期占地约800亩,投资近5亿元。第三类是植根于乡土,以城市家庭亲子游以及校园团建、自然教育研学为主要业务的乡村创客农场与休闲体验园,具有代表性的乡创项目有:莓妃传新概念乐园农场、白鹭户外营地、溪云耕读书院、奇奇果园、赛健农业园等,此类新型乡创项目吸引了许多城市父母带着孩子前来接受自然教育、传统国学教育以及体验乡村户外休闲、乡村种植采摘活动等,乡村产业在第一产业(农业生产)的基础之上融入第三产业(农业休闲服务业)的发展,使乡村产业得以振兴[10](如表1所示)。
表1 白箬铺镇“儿童友好”相关文创文旅项目情况表
(二)创立“白箬之光”乡村公共品牌,提升公共品牌附加值
白箬铺镇创立“白箬之光”公共品牌,整合镇域范围内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产业资源,以“儿童友好”为核心理念,塑造公共品牌的影响力,以提高在市场中的品牌议价权,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吸引更多人士参与到“白箬之光”公共品牌建设中,为生态共同体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了配合“白箬之光”品牌建设,白箬铺镇成立了“白箬之光”乡村创客服务中心,孵化本土基于“儿童友好”的乡创企业,聚焦政策友好、空间友好、服务友好、参与友好,使白箬铺镇成为“儿童友好”的高地,进而成为全国“儿童友好先行先试镇”的典范。“白箬之光”乡创中心通过帮助本地乡村的农业、文化、教育、科技和旅游五个板块的乡村企业,完成了发展“儿童友好型”乡村文化产业的转型[11](如图1所示)。
图1 “白箬之光”乡创中心品牌logo及服务范围
“白箬之光”公共品牌建设旨在让镇域范围内的每一个乡村、每一个乡村企业、每一个文旅项目都可以“发光”,同时也使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每一个参与者和见证者都“发光”。白箬铺镇人民政府各级机构密切协同各高校等参与乡村建设,全面推动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闲置土地变身“百草园”,促进儿童自然教育研学
在长沙市“儿童友好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长沙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的指导下,白箬铺镇根据“儿童友好先行先试镇”的定位,以自然教育实践为“儿童友好”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白箬之光”乡村创客服务中心下设白箬铺镇“儿童友好”自然教育孵化中心,协助乡村创客基于“儿童友好”理念进行基地改造和设施改善,引进自然教育专业团队,研发具有本地特色的儿童自然教育课程,培养本地自然教育人才,利用社区集群优势发展优质客户资源,从而构建白箬铺镇“儿童友好”自然教育综合体,助力乡村振兴[11]。
白箬铺镇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自然教育,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乡村未加开发的自然环境吸引着城镇居民前往休闲游憩。乡村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幽静的树林、清澈的泉流、生态多样的湿地,都可以开辟为自然教育的天然场所[12]。同时,乡村还可以结合本地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发展家庭亲子游、少年儿童研学、休闲农业体验等文化产业项目,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白箬铺镇以打造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为目标,明确“生态立镇、旅游兴镇、项目活镇、人才强镇”的战略规划。
自然教育是指在自然实践中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教育,包括自然知识型教育、自然体验型教育、自然游学型教育以及自然研究型教育。作为连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自然教育重新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为乡村建设和教育提供了新思路。乡村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原生态的动植物散布在乡村每一个角落。随着城乡融合的逐步发展,城乡结合部的乡村拥有交通便利与自然资源丰厚的双重优势,成为开展自然教育、体验研学的极佳场所,这大大拓展了城市儿童自然体验活动的场所。白箬铺镇依托儿童乐园(光明大观园),将周边乡村闲置的田野、树林、湿地、池塘进行整合,以乡创企业与农户结合的形式,发展儿童自然教育研学服务,给当地种植养殖户带来更多的休闲农业附加值。这种将传统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与少年儿童自然教育研学相结合,发展乡村民宿与餐饮配套服务业、就地消费乡村绿色生态农产品的模式,可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居民收入增长,乡村产业得以兴旺发展,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纷纷选择回乡创业,他们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活力,乡村也得以全面振兴[13](如图2所示)。
图2 依托“儿童友好”相关文创产业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四)依托儿童乐园,促使闲置房产变身乡村民宿
城市家庭在“光明蝶谷·飞鸟乐园”游玩之余,也希望在乡村住宿,体验乡村风情。于是,一座以乡村民宅为基础,将闲置民宅进行创意改造而运营的“慧润·蝶梦山谷”民宿园区于2017年9月应运而生。民宿区紧邻“光明蝶谷·飞鸟乐园”,采用民宿投资方负责出资改造乡村闲置房产,运营方与村民合作经营民宿,线上线下统一定价,风险共担,让村民在家就能够得到民宿经营分红及日常工资,构建投资方、运营方与村民共同致富的合作模式。
三、以“儿童友好型”文化产业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实践
长期以来,白箬铺镇以“儿童友好型”相关文旅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创建湖南省首个“儿童友好先行先试镇”,依托“儿童友好型”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方面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形成了一条可借鉴、可复制的乡村发展之路。白箬铺镇出台了《白箬铺镇创建儿童友好先行先试镇工作方案》,将乡村振兴和儿童关爱紧密联系起来,在村镇社区、学校及“儿童友好”书屋等场所设立试点,并基于“儿童友好”广泛设立研学体验试点;将镇域范围内的各“儿童友好”游乐项目集结起来,创建 “儿童友好”活动基地,创办乡村创客服务中心与自然教育孵化中心;将日常乡村生活与“儿童友好”主题活动连接起来,如开展“白箬之光”最美全家福征集评选活动,举办“儿童友好”自然教育论坛等。经过全镇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乡创企业员工及村民的共同努力,打造了一个将产业、生态、文化紧密联系且焕发出勃勃生机的“儿童友好先行先试镇”,为发展“儿童友好型”乡村文旅事业带来了示范效应[14]。近十年来,白箬铺镇走出了一条依托城乡融合发展“儿童友好型”乡村产业的特色化乡村振兴之路。
(一)产业兴旺:村企、乡村创客共用“白箬之光”乡村公共品牌促进产业发展
政府引导村企、乡村创客按照“种养、加工、销售、旅游、服务”五位一体的融合发展模式,发展与“儿童友好”相关的乡村文创、休闲农业以及乡村特色文旅,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发达。白箬铺镇依托前期“儿童友好”主题乐园,将光明蝶谷·飞鸟乐园、贝拉小镇、松鼠谷等儿童乐园整合成光明大观园景区,成为湖南省首座以儿童游乐为特色的国家4A级景区,并以光明大观园4A级景区为核心,将儿童自然教育及乡村种养研学引入该镇的每一个乡村、每一户农家,让村民都可以在“儿童友好”自然教育相关产业中获得高附加值收益,做强亲子乐学主题,促进城乡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均衡发展。同时,白箬铺镇为打造国内养老主题特色小镇,出台政策吸引城市人才、资金,发展休闲康养协同发展的乡村振兴新格局[15]。
(二)生态宜居:村民、村企协同高校及公益组织共同建设“美丽屋场”
一方面,白箬铺镇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发动村民出钱出力,由上级政府、地方村镇、村民各出资三分之一,共同打造乡村社区“美丽屋场”。乡村道路及公共设施由政府统筹设计建设,村民房前屋后则主要由村民负责,建设好的“美丽屋场”全部转归村民管理,村民建设过程热情高涨,创造了许多精品创意庭院。另一方面,引入高校、社会团体、村民等共同创建乡村“美丽屋场”。高校专业团队依据村落的历史文化与特色进行规划设计,并具体指导村民进行庭院建设,使原有村落变成“百步有花园,处处有景观”的“美丽屋场”,乡村人居环境得到巨大改变。同时,村委会从源头对广大乡村存在的生活污水问题进行管控与处理,经过鱼塘退养及水体生态修复等末端净化,处理后的污水变成农业灌溉水源,乡村水环境得到根本性治理,精心打造生态水环境。
(三)乡风文明:创建乡村免费图书馆与乡村体验耕读书院以共创乡风文明新风尚
古山村村民文三引入中国人民大学“爱故乡计划”项目,并将“爱故乡驿站”落户白箬铺镇,自费购书上万册,将自己新建别墅改造成乡村免费图书馆,取名“溪云耕读书院”。该善举旨在给村里孩童提供一个舒适、安静的阅读和学习环境,改变了部分村民打牌赌博的陋习,不少村民、孩童一有时间便在溪云耕读书院读书,听专家讲座。一座免费图书馆改变了乡村民风,乡风文明深入人心;溪云耕读书院还定期邀约文化艺术名家为城乡少年儿童开展公益读书、音乐及绘画艺术分享会,促进城乡少年儿童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化艺术创作源于生产生活。溪云耕读书院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安排不同的体验活动,引导其认识自然,培养其克勤克俭美德,使其体会农家生活乐趣。该项目的开展既带动了乡村产业发展,又助推了乡村文化振兴,得到了城乡家庭一致好评。
(四)治理有效:村民“共商共建美好家园”构建有效治理措施
为了治理乡村生态环境,村镇启动了“美丽屋场”建设。为提高村民自主参与“美丽屋场”建设的积极性,邀请村民参加“共商共建美好家园”系列活动,经过多次“屋场夜话”与“巾帼夜谈”活动后,村民对创建“美丽屋场”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纷纷踊跃捐资捐工,凝聚了干群关系,使得政策上行下达,行政治理有效。
(五)生活富裕:共同富裕理念旨在让每一位村民感受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白箬铺镇基于“儿童友好先行先试示范镇”的创建模式,设计了相关模式框架图(如图3所示)。白箬铺镇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始终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让广大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村民生活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加美好。
图3 白箬铺“儿童友好型”乡村振兴模式框架图(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四、结语
依托“儿童友好型”文化产业融合创意农业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是乡村实现城乡融合、城乡互补发展的重要途径,久居“钢筋混凝土丛林”的城市居民,对乡村清新的自然空气、天然的青山绿水、健康的绿色食品有着极大需求,城市儿童也希望在田野上自由地开展乡村自然教育,体验乡村种植与收获的乐趣[16]。乡村则需要城市人群的消费来促进乡村产业的发展,这种来自城市与乡村的双向需求,不仅促进了城乡融合,也推动了乡村文化产业的大发展,给我国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示范效应[17]。白箬铺镇经过一年多 “儿童友好先行先试镇”的探索实践,乡村生态环境得到了根本性改变,实现了“美丽屋场”全覆盖;通过外部引进青年创业团队与动员本地返乡青年创业相结合,与当地村民一起发展“儿童友好型”文化产业,培养了许多农创、文创人才;激发了当地村民的内生动力,坚持共同富裕理念,全面实现了乡村产业、生态、文化、组织、人才的全面振兴;白箬铺镇依托“儿童友好”自然教育进行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为城郊型乡村振兴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