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循证理论的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机制研究

2023-06-06任玉丹

关键词:循证共同体证据

任玉丹

[提要] 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是当前各级各类学校的重点任务。解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节问题,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政策文件和理论研究转化为学校的工作范式是提高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效的首要问题。基于循证教育理论观点,本研究将学校开展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循证教育相结合,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搭建起贯通桥梁,有利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机制的调整改进,进而推动该项工作有效开展。研究认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改进周期模型包括发现并细化问题、现状评估、制定年度或阶段性目标、获取证据、制定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方案、方案实施、效果评估等7个步骤,并且在开展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建设学校循证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证研究、组建循证教育管理团队等。

一、问题提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事实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认知,是人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系列认知、情感、评价和认同等心理活动的总和。这种意识既包括浅层次的感性认知,如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感觉、知觉、记忆、表象和想象等偏感性的心理活动,也包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深层次的判断、推理、认同等偏理性的心理活动[1]。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主客体间的交流与互动,在头脑中主动建构起来的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

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新时代的重要教育任务和使命,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后便已经展开,并逐步从理论研究走向实践探索。纵观以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可以发现,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在研究视角方面,多从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宏观角度进行教育路径探究[2][3];在研究领域方面,主要集中在高等级教育阶段[4];在研究内容方面,主要探讨高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状、意义、挑战、对策等[5]。

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研究已经很多,但是从实践角度来看,教育工作者更需要实际操作方法或系统工作思路。学校如何形成基本的工作范式是当前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首要问题。以往研究的宏观视角和原则性理论分析难以被学校管理者或教师直接转化用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理论研究所提出的教育机制或实践策略在可操作性和适用性方面难以检验,更是鲜有对这些机制或策略有效性的实证分析,这些都影响了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持续推进。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一直是研究者普遍认可的观点,但如何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也一直是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循证教育通过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建立起贯通的桥梁来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6],为有效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一种可行性思路。本研究基于循证教育理论,从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机制层面,思考教育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路径,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行积极探索。

二、循证教育理论

(一)循证教育概念

循证教育是将个体教育经验与专业研究所获得的最佳证据结合起来指导教育实践的过程[7]。其中,循证即遵循证据,证据一般是由设计严谨的实证研究获取,以证明某一方法或某项内容对实践具有真实效果的信息。21世纪以来,循证教育在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发展起来,并逐步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循证教育不满足于教育工作者 “基于个体经验”进行教育实践的现状,而是认为应将科学严谨的客观证据作为教育实践的主要依据。具体来说,就是将教育者的专业技能、经验和能力,以及受教育者独特的价值观、环境与最佳证据相结合[8],将最佳证据用于教育决策和实践,既强调在教育决策和实践之前进行的测量与评估,又重视对教育进行基于证据的积极干预和改进,是系统的、发展的教育改进实践活动[9]。从宏观层面来说,循证教育是在教育实践中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融合,将量化与质性并用、理论和实践贯通,以达成教育目标的有效方法论[10]。

目前,循证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改革范式。在教育改革中,找到教育实践所面对的具体问题,根据以往研究寻找最佳的研究证据,实现教育决策和具体实践的科学化,从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近年来,中国教育领域也越来越重视使用严格的证据来制定各类教育方案与指导教育实践,如在教育决策[11]、教育改革[12]、教师教育[13]、课堂教学[14]、教育评估[15]等方面,都有学者基于循证视角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

(二)证据等级的划分

证据的质量是循证教育的核心问题。循证教育学对证据进行了分级,级别越高,证据越准确。美国教育部依据所用研究方法的不同将证据分为六个等级,即随机试验(真实验)、比较组试验(准实验)、前后比较研究、相关性研究、案例研究和趣闻轶事[16]。其中,实验设计所获得的证据在循证教育中级别是最高的。因为案例研究或行动研究发现的结论可能只适用于某一特定学校,在其他学校可能无法取得明显效果。而采用随机试验的方法,可以排除学校层面无关变量对实验效果的影响,得出可在学校之间推广的研究结论,为教育决策和实践提供可靠的指导[17]。

(三)循证教育实践框架

循证教育不只是一种教育学的价值理念,还是进行教育决策、实施教学的有效实践策略[7]。美国学者针对一般循证教育提出了锚定问题、寻找最佳证据、综合评价证据、整合专业智慧、评估所做工作的实践流程[18]。2016年,美国教育部总结出循证教育实践框架,包括确定当地需求、选择相关的循证干预措施、制定实施计划、付诸行动、检测和反思[19]。在我国,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循证实践框架,如在循证阅读教学实践中,实践路径具体化为“建构问题-检评文献-迁移证据-反思实践”四大环节[20]。在循证教研活动中,工作思路包括主题锚定、证据获取、证据筛选、实施与评估四步[21]。

由此可见,遵循最优证据指导实践的理念已落实到教育的方方面面,随着各项研究的深入,学者制定了不同的循证教育步骤和框架以服务领域内的研究和实践。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本研究将循证思想贯穿于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各项工作中,并称之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循证工作。

三、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循证工作的内涵特征

(一)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循证工作的内涵

在学校教育系统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指以学生为教育对象,培养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认知和价值理念,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此基础上将爱国情感转化为爱国行为,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并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角度去思考、解决现实问题的教育实践活动。

循证教育认为,教育实践应基于现有的最佳证据,这是提升教育实践科学化和高质量发展、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迭代转化的有效途径[22]。

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循证工作就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循证教育相结合并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实践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循证工作在注重专家观点和教育理论的同时,更注重实践性和操作性,在教育过程中将专业智慧、专家观点和最佳证据科学结合,同时考虑到受教育者自身的偏好、价值观以及接受程度,是包括教育方案设计、具体实施、效果评估、经验总结、调整改进等一系列工作步骤的系统性周期性过程。

循证教育的关键是证据,指能证明某种教育方式(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材料、教学方法等)有效的依据。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循证工作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这种教育方式曾被实证研究证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且研究方法和结论获得研究领域内认可;二是该教育方式符合当前学校的层次类型和学段特点,适用于当前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境。

也就是说,把循证教育理论应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应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从学校管理者角度来看,在制定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总体工作方案时,不以自身经验或固有观念为出发点,而是遵循提出问题、获取证据、形成方案的循证实践思路;二是从教师角度考虑,在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中,能够认可并主动开展以证据为基础的教学工作,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循证意识和循证教学能力。可见,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相关循证工作中,学校管理者和实践者都应该是研究者,即在专家的指导和支持下,学校管理者将自身专业经验与最佳证据进行合理整合,制定出总体工作方案,统筹协调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教师明晰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和教育方法,科学高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通过运用循证理念构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机制,能够有效建立科学系统的长效教育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循证工作的特征

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循证工作作为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以下鲜明特征。

1.方法系统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循证教育的系统性正是对“三全育人”工作要求的很好体现。在获取证据阶段,以学生为中心,将与学生培养相关的教师、学校负责人、家长等群体纳入调研对象范围。在方案制定阶段,涵盖所有教育可能发生的场域,如校园、课程、家庭、社区、网络平台等,整体方案内容拆分成几个组成部分,这几个部分有机构成、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不仅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放置在德育体系中去应用和实践,更要放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去审视和安排(如加入家校社合作,设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家校社指导手册等),多种举措一体推进。在评估效果阶段,将显性结果与隐性结果、近期结果与长远结果、学校结果与社会效益等诸多方面进行系统综合考量。

2.过程持续性

学校是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场所,但大众媒体、家庭、社会等因素都会对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学校教育工作与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情况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尽管如此,学校有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这些是以往工作的总结,也是后续工作的基础,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落脚点更应该侧重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整个过程。学校结合专业经验和专业智慧,基于以往实证研究发现的证据,与领域专家一起设计或改进学生教育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对方案进行评估。学校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新的最佳证据,结合专业经验进行下一步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至此,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形成良性循环。

3.结果有效性

在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情意行”的培养环节中,离不开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至关重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领域,目前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还不够完善,教辅用书和教学资源尚在开发过程中,所以教师难以短时间内实现精准教学。但从实践层面来说,教学水平和效果是可以持续改进和提升的[23](P.2)。循证教学强调以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解决为导向,能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真实教学问题、教学方法与结果紧密联系起来,充分体现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目标性,使教师教学水平得以显著提升,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实践的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路径指导。

4.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性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制研究和对策建议已有很多,但是这些建议的有效性缺乏科学检验。而且,某些理论是否具有普适性和推广性、操作性也缺乏相应的研究,更谈不上这些理论在实践中的得失[24]。因此,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中,须要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在循证教育中,实践依据的证据,是通过科学严谨的实证方法得出的研究结论,虽然它以教育理论为依托,但最终形成的并不是宏观抽象的理论,而是解决实践中具体问题的有效信息,这就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联系起来。因此,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循证工作在结合以往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使教育实践更加科学、规范和有“据”可依,而实践的结果又可以总结提升为新的证据,来指导其他的教育实践。如此循环往复,实现了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融会贯通。

四、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循证工作机制

学校工作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也应如此。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也同样具有德育的长期性、反复性、内隐性特点,这就要求学校不断完善自身工作方法,紧跟时代步伐,持续地加以改进和提升,并使之成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文化和价值观。

持续改进理念产生于企业组织管理,最初是指组织内部依据一定的原则或目标进行不间断地系统地迭代改进。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持续改进理念渐渐被教育研究者引入学校管理中,越来越多的关于学校持续改进的系统模型开始出现。其中,运用较为广泛的包括学校持续改进模型,分为研究、反映、计划、行动4个步骤[25],以及持续改进六步骤模型,由澄清并阐明学校文化的核心信念、创设一个共同的愿景、明确学校现状及其与共同愿景的差距、分析能够缩小差距的方法措施、制定并执行行动方案、建立协作小组6步构成[26]。

在学校持续改进的实践操作中,基于上述模型,不同项目根据学校具体实际和相关研究成果制定出不同的实践路径。借鉴学校持续改进理念,立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需要,将循证实践模型中的关键步骤和学校持续改进模型中的循环周期相结合,构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持续改进模型,该模型包括以下7个步骤。

第一步:发现并细化问题。

基于证据的教育从提出问题出发,以解决教育问题为根本目标。正确地提出问题和分解问题对基于证据的教育至关重要,是证据收集的重要前提和前期准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具体实施路径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关切。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工作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依照不同教育阶段的特点和目标,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确定学校教育在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学前阶段主要是在生活和游戏中培养爱党爱国爱我中华的情感;小学教育以中华民族历史知识和国情知识为主,培养身份认同;初中教育应将知识学习和感知认识相结合进行系统学习,培养文化认同;高中及中专教育通过思想政治课相关的政策理论学习,培养政治认同;高等教育以培养使命担当,践行共同体意识为主,实现知行合一[27]。不同阶段的学校教育在各自目标的指引下,根据地区和学校自身特点和工作开展情况,澄清和阐明学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的问题,细化上述问题在学校实践中的表现,为后续证据的收集和方案的制定奠定基础。

第二步:现状评估。

现状评估是提出问题与制定目标的中间环节,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过程。现状评估采用多种形式收集并分析学校教育相关资料,确定当前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工作现状和各方需求,并评估学校现状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差距,为制定目标和方案提供重要线索。现状评估以系统论为基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情况进行整体分析,明确教育管理者、教育实践者、受教育者的各自情况及其与相关元素之间的关系。在资料收集和分析过程中,需要开展广泛调研,收集各相关部门或群体的信息,如上级部门的政策要求、学校已开展的各项工作,包括主题活动、课程设置、学校管理制度、校内外学习资源、学校环境、家校社合作情况,以及学生和教师的心理状态和相关诉求,等等。

在现状评估基础上,根据学校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阐明学校工作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差距,引导广大师生正确看待学校当前工作进展情况和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为达成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共同愿景提供客观证据。

第三步:制定年度或阶段性目标。

在对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现状正确评估的基础上,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结合管理部门的任务要求,明确现阶段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重点。

为最大限度调动工作热情,可以与全校师生一起研讨创设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共同愿景,并将其细化后形成可测量的学校、年级、部门的年度目标或阶段性目标。制定阶段性目标不仅为之后获取新一轮的最佳证据提供检验标准,而且全校师生共同制定的目标也是上下一心,凝心聚力抓落实所必需的思想基础。

第四步:获取最佳证据。

目标的实现与所采用证据的有效性息息相关,因此获取最佳证据是循证教育实践的关键环节。这个环节在教育目标和实践中起着桥梁作用,不仅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而且证据的质量直接影响教育工作的实施效果。根据证据的可获得性,牛津大学的Philip Davies将“循证实践”划分为两种水平:一是循证教育者知道从哪里系统、全面地查找证据,能检索、阅读、评估和分析证据,区分证据的有效性水平,确定证据与工作目标的关联性;二是当证据不足或证据的质量和有效性难以确定时,能够进行研究设计、开展高质量研究并发表研究结论,建立可靠的证据[7]。

对于现阶段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循证工作来说,应该是两种循证实践的结合。一方面,对于实证研究较为丰富的主题,分级梳理证据为下一步制定方案提供基础;另一方面,在目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的相关研究中,总体上表现出理论研究为主,实证研究匮乏。因此,在实践中通常难以根据证据设计完整的教育方案,所以对于大部分学校来说,将专家观点、专业经验和最佳证据结合来设计教育方案,同时请专家介入展开针对性实证研究,是更为可行的循证实践策略。

第五步:制定工作方案。

循证教育需要教育实践者结合专业智慧和相关证据来进行实践,即基于现有证据基础上,结合学校特点和目标要求编制阶段性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方案。方案中应阐明学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方面需要进行的调整以及如何保障方案的落实,以缩小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根据国家“三全育人”要求,在方案制定过程中,主要围绕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建设进行,依据学校自身优势,将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挖掘特色,从学校管理制度建设、课程建设、文化建设、实践活动、家校社合作等几个方面展开,形成“一校一品”总体方案。

除了总体方案以外,还可以在年级层面、学科层面、部门层面制定更为具体的实施方案,形成系统性整体性安排。

第六步:方案实施。

方案实施是应用证据的过程,是教育工作者在获取证据后,精心选择执行工具,并且运用积极的、具体的干预策略,是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最重要环节。为保证方案的有效落地,在实施之前进一步将方案细分,并将责任落实到人。作为整个过程的一部分,教育工作者需要知道必须进行哪些工作,在实践中如何具体落实,以及这些工作将对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哪些影响。在实施过程中,学校管理人员全面掌握各个层面工作情况,包括教师教学、组织参与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同时也为学校提供工作建议和指导思路。例如,提供“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实施的方法指导、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开展不同学科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研活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举办专家讲座等。另外,方案实施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维护方案的顺利进行。在循证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旦发现问题,需要立即着手解决,最大限度地保证工作方案的顺利实施。

第七步:效果评估并进行反思、总结、推广。

效果评估是指对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方案实施后的结果和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是判断该方案能否在更大范围内应用的关键环节[28]。对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全面评估,有助于检验学校该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和成效,判断是否达到了阶段性目标。同时,效果评估也是对以往证据进行再次检验的一个过程,可以判断该证据是否能够有效指导实践。评估结果能够修正和扩展以往的证据库,为今后再次做出基于证据的科学决策,开展后续改进工作提供更好的指导。

学生和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校是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效果评价内容应包含关注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建设的相关指标。各利益相关方对方案实施结果的满意度和该项工作的社会反响及社会效益也应纳入评价体系中。德育工作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决定了评价方法的多元性,“三全育人”模式决定了评价内容的全方位性和系统性。综合来说,效果评估是以发展性评价为理念的多元评价,展现了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对学生、教师、学校以及区域的积极影响。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中,评价行为是一个贯穿整个实践周期的动态过程。针对教育工作实施现状与既定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估与验收,通过讨论、交流评价结果,总结工作经验,根据评估结果对下一周期教育工作提出新的问题,制定学校的新目标和新方案,从而形成评估改进、循环上升的发展模型。同时,学校在专家的指导和支持下,组建专项工作小组,对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循证工作不断了解、熟悉和深耕,渐渐从专家帮助改进为主过渡到自我改进为主,最终形成学校自我持续改进的工作机制。通过循证教育,对于已经证明是有效的教育工作方案或措施,可以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发挥出更大的影响力,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在教育领域内的开放共享和可持续发展。

图1 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循证工作基本模型

五、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循证工作的思考

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循证工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结合提供了可参考的方法指导。为了更加有效地发挥证据在实践中的指导性作用,在开展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循证工作的过程中,还须重点关注一些问题。

(一)建设学校循证文化

相较于传统的依据教师自己的专业经验进行教育实践,循证教育是一个新生理念。循证实践在学校的开展难免因不熟悉不了解而遇到阻力和障碍。因此,营造适应于循证教育的学校文化是循证实践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依托。循证文化的建设伴随着循证实践的推进而逐步开展,可以由教育研究者或专家来带动,推动各教育主体包括校长、教师、家长和教育主管部门逐步建立对循证教育的正确认知和情感接纳,在学校内部乃至社会形成一种重视实证研究、关注证据、愿意利用证据为教育实践提供信息和改进措施的文化氛围。这种通过研究者、学校和整个社会共同营造的循证文化是循证教育落到实处的必备条件。

(二)正确处理证据与专业智慧的关系

循证教育对证据的关注和重视提供了与以往制定教育政策和思考教育实践的不同视角,并成为教育工作者制定工作计划和开展教育工作的基础[7]。但是,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教育教学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对许多鲜活生动又独具特色的个体实践进行总结得来的,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如果没有研究证据,很有可能无法选择适用的教育理论、重复无效工作、忽略重要影响因素、难以系统性实施教育教学等。同样,如果没有专业智慧,教育工作者无法将证据与教育情境相结合,即使生搬硬套使用证据,也会导致实践效果的不理想。可以说,在面对具体的教育对象时,不仅要寻找最佳证据,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智慧”。在循证教育中,既要遵循证据,也不能忽视个人经验、专家意见等专业智慧的重要性[29]。

(三)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证研究

循证教育不仅需要科学系统的研究作为获取证据的来源,也需要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作为支持。如果没有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实证研究就会使循证教育实践陷入没有证据可供使用的困境[30]。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领域,存在着实证研究数量较少、质量难以检验的问题。因此,今后的相关研究应以循证研究为主,也就是针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展开实证研究,通过科学合理的研究设计,以及检验统计指标保障研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确保研究结果能够作为循证教育的优质证据。通过鼓励开展循证研究,逐步积累可用于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循证工作的证据和信息。

在丰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为方便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及时便利地检索和使用证据,建立系统的本土化证据资源库是必不可少的。国外许多国家成立了证据资源数据库,帮助提供大量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将研究证据、干预报告、实践指南等材料分级分类。学校教师或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数据库网络查看并获取有关教育的最佳证据[31]。

(四)组建循证教育管理团队

循证教育是运用最佳证据提升教育实践效果的系统方法。但最佳证据不会自动指导教育实践,从研究证据到教师实践的过程中还需要证据查找、筛选和综合,制定工作方案等环节。教师受专业知识限制,很难直接将证据进行解读和利用,更难以将其与自身工作相结合,这就需要专家为学校及一线教师做好将实证研究结果转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准备工作。同时在循证教育实施过程中,也需要管理团队全程监督和及时调整,以保证方案的顺利实施,并对实践效果进行评估。

因此,专家团队和学校管理团队的组建就十分必要。专家能够在学校循证教育实践中提供前期论证、教师培训和技术支持;学校管理团队能够有效推动循证教育实践各环节的有序进行,协调统筹各方面工作,并根据研究成果分享学校的成功案例以起到很好引领作用,进一步助推循证教育的发展。

总之,“证据”只是教育工作的手段,“学生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如何正确处理专业经验、专家观点和证据之间的关系,有效推进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推广,切实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需要继续深入思考和积极实践。

猜你喜欢

循证共同体证据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循证护理》稿约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位置大数据侦查循证研究
对于家庭暴力应当如何搜集证据
手上的证据
“大禹治水”有了新证据
手上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