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同富裕研究的主题演变、研究现状及述评
——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
2023-06-06杨秀勇徐成铭
杨秀勇 徐成铭
[提要]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运用CiteSpace软件对938篇共同富裕的核心期刊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绘制了共同富裕研究的聚类图谱与趋势图谱。研究发现,既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共同富裕的内涵与特征、动因与模式、指标与测量、目标与路径等方面。但既有研究存在研究成果相对独立、学术交流合作较少、理论建构不够、实证研究成果偏少以及对中国经验和中国话语凝练不足等问题。强化对中国共同富裕经验和话语体系的总结凝练、推进规范性研究与实证研究协同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深化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研究,应成为后续该领域的研究重点。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1]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其不仅仅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路径,亦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在社会领域,其位于社会道德的制高点,在经济领域,它是共享发展的关键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2]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成为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接力赓续”与“升级转换”。面对新发展阶段出现的新问题、新局面和新变化,党和国家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可以发现,实现共同富裕既是我国的发展目标,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系到党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
而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中国“两个一百年”交替之际,党和国家明确强调“坚持全民共同富裕方向”,并对“实现全民共同富裕”作出一系列重大安排和部署。尤其是在完成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与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后,为推动社会主义向更高阶段迈进,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要“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3]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指明了前进方向。随着官方政策话语的转变,关于共同富裕话题的讨论正成为热点,学界的相关研究也显著增加。那么,这些研究是如何分布?主要围绕着哪些核心主题展开?相关研究又呈现出何种发展趋势?基于此,本研究以共同富裕为主题的核心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研究方法,使用CiteSpace软件绘制了共同富裕的知识图谱,以此检视共同富裕领域的研究现状,并探讨未来研究趋势,为共同富裕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为数据检索源,使用CNKI的高级检索功能以保证文献检索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检索式为关键词=“共同富裕”;时间跨度=“2000-2022”;期刊来源=“CSSCI”;检索条件=“精准”。同时,为了保证检索文献的准确性,在主题词中进一步限定“共同富裕”,共获得1435篇相关文献。为最大程度降低研究误差,对检索结果进行整理,手动剔除指南、书评、会议笔谈等非研究型文献以及与“共同富裕”主题关联性较低的文献,最终获得有效文献938篇。使用CiteSpace分析软件对938篇共同富裕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其中,时间切片(Years per slice)设置为1年,阈值(TopN)设置为50,运用最小生成树(Minimum Spanning Tree)算法,绘制2000-2022年共同富裕研究的可视化知识图谱。
(二)分析方法
文献计量分析法是挖掘文献蕴藏的潜在知识,揭示研究现状、热点主题与未来研究趋势的一种方法,[4]是基于文献计量法分析与信息可视化原理,以相关学科领域为研究对象,多维度呈现其知识嬗变轨迹与网络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表示方法,[5]本研究使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共同富裕相关文献进行分析。该软件运用共引分析理论与寻径网络算法等理论,通过生成作者与科研机构共现图谱、趋势图谱、聚类图谱等,对2000-2022年间共同富裕领域相关文献的研究热点与演变态势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呈现,从而有助于学者和政策实践者获悉共同富裕研究的前沿热点、明晰未来方向,以更加科学和高效的方式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二、中国共同富裕研究的基本状况
(一)主题文献变化趋势
主题文献的发表数量不仅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该领域的整体水平与发展态势,还可以呈现该主题研究深度和热度的变化情况。[6]通过对938篇共同富裕相关文献的梳理可知(见图1),2020年是共同富裕研究的一个关键节点,2020年之前,共同富裕的发文数量总体呈现平稳发展态势,年均发文量25篇左右。2020年中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快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重要任务。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7]受政策转向等因素影响,2020年以来,共同富裕的相关研究呈现出“井喷式”增长态势,发文量迅速上升,两年内累计发文431篇,约占总发文量的45%。这意味着,在我国实现消除绝对贫困与全面建成小康的阶段性目标后,以“共同富裕”为核心的相关研究正在成长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逐步成为回应我国现实治理问题的一门“显学”,且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图1 共同富裕研究发文时间分布图
(二)核心作者和科研机构共现分析
对核心作者的分布进行分析有助于把握共同富裕研究领域的活跃人物。通过CiteSpace软件作者分析模块进行可视化分析,能够把握共同富裕研究核心作者间的合作关系。由核心作者分布表可知(见表1),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张占斌(13)、四川大学的蒋永穆(11)、浙江大学的李实(8)、复旦大学的周文(8)、中国人民大学的卫兴华(7)、浙江大学的郁建兴(5)是发文量较多的学者。但同时数据分析发现共同富裕研究的作者网络中节点数为289,但连线仅有43条,网络密度仅为0.001,网络密度较低,说明共同富裕相关研究处于个体化与分散化阶段,团队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科研机构分布呈现的是相关研究力量的空间分布情况。表1反映的是以共同富裕为核心主题发文量前10的研究机构。从表1可以看出,国内关于共同富裕的研究力量主要集中于中国社会科学院(31篇)、中国人民大学(29篇)、浙江大学(22篇)、中共中央党校(19篇)、复旦大学(17篇)、四川大学(16篇)、西安交通大学(14篇)等知名高校或党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共同富裕领域的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党校机关中,其中高等院校发文数量占总发文量的比例达到73%。但是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较少,呈现出独立化与离散化特征,尚未形成有效的学术共同体,不利于未来共同富裕研究的开展。
表1 共同富裕研究的核心作者与主要机构分布表
(三)高影响力引文献分析
表2统计了共同富裕研究中综合影响力排名前10位的文献,这些文献涉及主题较为广泛,包括共同富裕的理论解读、发展路径、现实问题与测度方法等,同时涉及经济学、哲学、公共管理学等不同领域。多样化的研究视阈丰富了共同富裕的相关研究。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文献是刘培林、黄先海等学者于2021年发表在《管理世界》的《共同富裕的内涵、实现路径与测度方法》一文,该文章系统解读了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指出要以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富裕程度为切入点,建构科学的共同富裕指标体系,完善相关的政策保障体系,以更平衡更充分的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此外,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影响力排名前十位的文献中,近六成发表在2020年以后,这进一步说明,共同富裕研究正在逐步成长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且相关研究变得更加相对成熟。
表2 共同富裕研究的高影响力文献
三、中国共同富裕研究的知识图谱
(一)共同富裕研究的趋势图谱
关键词时区图谱可以从时间维度上展现共同富裕研究的发展历程与演变趋势,能够呈现出某一阶段热点关键词的变化及相互关系,其中关键词颜色越深、节点越大,代表该关键词热度越高,关键词间连线越多,其关系越紧密。表2共同富裕领域的突现词列表则能够以可视化的方式直观呈现热点关键词的突现时间,有助于精准把握不同阶段共同富裕领域的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
由图2时区图谱与表3突现词列表可知,共同富裕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4年):萌芽与爆发阶段。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将实现共同富裕确定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优越性的充分体现,同时强调要兼顾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进入新世纪以来,学界关于共同富裕的研究逐渐增加,但多集中于共同富裕的理论研究、先富带动后富的实践研究,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研讨等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收入差距”“按劳分配”“部分先富”等关键词突显。第二阶段(2004-2012年):平稳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走共同富裕道路。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的目标与要求,提出要在各领域全面推进实现共同富裕。这一阶段,共同富裕领域的热点关键词开始逐步细化,更加关注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主要关键词有“实现机制”“分配”“分配正义”“财富分配”“基尼系数”等。第三阶段(2012-2022年):聚焦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现共同富裕这项工作“不能等”,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以及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共同富裕实践的发展。这一阶段,学界相关研究也更加聚焦与成熟,共同富裕领域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乡村振兴”“共享发展”“城乡融合”“新时代”“贫困治理”等主题词凸显,热点主题词的演变基本与政策注意力配置相契合。
综上所述,对于新世纪共同富裕领域来说,其研究范式并未发生根本转变,仍处于形塑与积累阶段,从概念内涵到实现路径,从理论层面到实践探索,共同富裕的研究正在经历从宏观研讨到微观论述的转变,正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理论和实践体系。
图2 共同富裕研究的趋势图谱(2000-2022)
表3 共同富裕领域的突现词列表(2000-2022)
(二)共同富裕研究的聚类图谱
关键词共现分析能够直观反映出文献中主题词的出现频次,进而揭示某一研究领域的变化特征与热点主题。[8]本研究将以共同富裕为主题词筛选出的938篇CSSCI文献导入Cite 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将Time Slicing设置为1年,节点类型为Keyword,数据抽取阈值为“TOP50”,生成共同富裕领域研究最小生成树聚类图谱(见图3),并通过对关键词共现频次统计得到共同富裕领域研究的部分高频关键词列表(见表4)。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共同富裕领域研究以“共同富裕”(910次)为核心,包括了社会主义(172次)、乡村振兴(74次)、收入分配(41次)和收入差距(30次)等主题。中介中心性是用来刻画节点重要程度的关键指标,中介中心性>0.1即认为该节点较为重要,是文献研究的热点词汇。[9]从表3中可以看出,只有“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社会主义”三个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超过0.1,这说明共同富裕研究领域宽泛但关联性较低。其中关键词“共同富裕”中介中心性最高,达到1.4,说明其在文献中的连接程度高,是关键词共现网络中的核心性枢纽节点。
通过对2000-2022年间的共同富裕领域进行关键词聚类后生成共同富裕研究最小生成树聚类图谱(见图3),其中网络节点495个,连线1066条,聚类图谱的网络密度为0.0087,其模块度(Modularity Q)为0.555>0.3,说明模块聚类较好。同时,Mean Silhouette S为0.9233>0.7,聚类效果具有高信度,网络同质性高。因此,此次聚类分析说明有关共同富裕领域研究具有高信度和高密度的特点,研究结果可信且有效。综合图3与表4及分析数据表明,目前学界关于共同富裕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乡村振兴、公平正义、分配正义、共享发展、三次分配、慈善捐赠等方面。
表4 共同富裕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列表
图3 共同富裕研究最小生成树聚类图谱
四、中国共同富裕研究的热点主题
为更好厘清我国共同富裕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脉络,在对共同富裕相关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相关学术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与阅读,最终将共同富裕研究的热点主题归结为内涵与特征、指标与测量、动因与模式、目标与路径等维度。
(一)共同富裕的内涵与特征
全面准确理解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有助于明确工作开展的“着力点”,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我国学术界对共同富裕内涵的认识是一个持续深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共同富裕”的认识愈渐理性,意识到实现共同富裕并非单纯的“同等富裕”抑或是“平均富裕”,[10]而是“通过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成员共同走向富裕,但又是在富裕程度、先后上存在合理差别的共同富裕”。[11]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指出理解共同富裕需要抓住“共享”与“富裕”两个关键词,共同富裕既是共享的富裕,也是富裕的共享,“共享”是消除“两级分化”,“富裕”是消除贫困,使人民生活富裕,从这角度来看,“共同富裕是消除两级分化与贫困基础上的普遍富裕”。[12]另有学者从整体角度出发,提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包含对物质富裕的追求,更包含对精神富裕的追求,只有在两个方面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民才能真正享受到生活的幸福和美好。[13]
整体看来,学者们认为共同富裕应该具备以下特征:第一,社会整体发展水平达到富裕水平。一个总体不富裕的社会,无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因此,共同富裕首先要“做大蛋糕”,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平稳发展,提高全体人民的生产水平与生活水平,筑牢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14]第二,共同富裕是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均达到富裕的全面富裕。共同富裕是“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15]这意味着共同富裕是物质积累和精神丰实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第三,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共同富裕的一项基本内容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的富裕”。[16]“共同”的富裕是社会成员普遍受益与互惠互利,而不是部分人的富裕,更不是以损害多数人利益为前提的少数人富裕。四是共同富裕是消除两级分化,是差别有序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均等富裕”或“平均富裕”,而是全体人民都实现富裕的生活,但是不同公民之间的富裕程度仍存在差异,只是这种差异被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内。[17]
(二)共同富裕的动因与模式
对共同富裕动因的研究,核心是回答为什么要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不同于其他任何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视为其本质规定与鲜明的发展要求。[18]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也是衡量社会发展质量与水平的关键指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动力决定事物的发展速度与效能。[19]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该系统由数个子系统构成。[20]因此,共同富裕的发展动力必须是全方位与多元化的,具体包括根本性动力、功能性动力与保障性动力,这些动力通过彼此协同与相互促进,推动了我国共同富裕领域实践的不断前进、发展。[21]
关于推进共同富裕的模式,国内学者也开展了相应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一是党和政府“主导驱动”模式。在该模式中,党和政府作为主导驱动主体出场,中国共产党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主导驱动力,各级政府则构成了具体的政策执行主体,[22]这为实现共同富裕构建了牢固的组织基础。二是人民群众“主体驱动”模式。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仅需要党和政府的大力推动,更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参与,“共同富裕本质上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与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23]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把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24]人民群众是共同富裕的核心“内驱力”和决定共同富裕成效的关键变量。三是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协同驱动”模式。在该模式中,党和政府作为“主导驱动”者和人民群众作为“主体驱动”者,实现协同运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具有天然的紧密联系,这意味着共同富裕的实现并非是孤立要素决定的,而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密切协作的结果。
(三)共同富裕的指标与测量
就共同富裕的指标与测量而言,主要有三种代表性观点。第一种观点围绕2035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标准展开。刘伟和陈彦斌依据联合国认定发展程度为“高”和“很高”的经济体,测算得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GDP为2.5万美元,并将其作为衡量我国2035年富裕的标准。[25]李雪松依据世界银行划定的70个高收入国家,将位于第二个三分位数的2.35万美元作为富裕的测量标准。[26]黄群慧和刘学良则综合经济发展合作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9年世界银行数据,将人均GDP中位数的2.47万元作为富裕的测量标准。[27]吕光明和陈欣悦综合五大国际组织所认定的发达国家范围与世界银行确定的高收入经济体的中等水平,测算得到2035年人均GDP达到2.56万美元为富裕的标准,并指出依据党和国家设定到2035年中国人均收入或者经济总量翻一番的总体目标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溢出效应,到2035年以上目标完全可以完成。[28]
第二种观点立足于我国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现实情况,重点测量共同富裕的共享状况。代表性研究主要有:阮敬和刘雅楠依据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将前10%居民所拥有收入与后40%居民所拥有收入的比值作为衡量共享公平性指标,并利用CFPS数据和多参数收入分布拟合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29]陈宗胜运用分配格局图形与基尼系数分析了中国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情况,将居民收入分配的“橄榄型”格局视为发展成果共享的重要标准,指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破解“葫芦形”收入分配格局,规避中等收入陷阱风险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30]万海远和陈基平从结果维度出发,用国民收入来衡量“发展”维度,用可比性高的基尼系数来衡量“共享”维度,由此建构共同富裕量化指标。[31]
第三种观点围绕着有关共同富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展开。刘培林等学者构建了包括总体富裕程度与发展成果共享程度两个维度19个指标的共同富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总体富裕维度测量了人均国民收入绝对水平、人均财富保有量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以及人均物质财富保有量水平等四个方面相较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发展成果共享维度则从人均差距、群体差距和城乡差距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测量。[32]李金昌和余卫紧扣共同富裕中富裕、共享与可持续三个基本点,构建了包括精神生活丰富、经济质效并增、发展协调平衡、公共服务优享、社会和谐和睦、全域美丽建设等六个一级指标组成的过程指标体系和由富裕性、共享性、可持续性等三个一级指标组成的结果指标体系。[33]陈丽君等构建了测量共同富裕的共享性指标、发展性指标和可持续性指标:共享性指标反映了人民在医疗、社保、教育、养老、住房等方面的共享情况;发展性指标反映了总体富裕程度、区域共同度和群体共同度;可持续性指标反映了财政支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34]此外,贫困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人均可支持配收入增幅、科技对经济贡献率、恩格尔系数等都逐渐成为测量共同富裕的重要指标。[35]
(四)共同富裕的目标与路径
共同富裕的目标呈现出明显的阶段化特征。人均收入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收入分配格局显著改善,收入分配更加公平,推进偏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向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转变是2025年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人均收入水平迈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更富足,居民收入不断攀升,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人民生活水平全方位提升,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是2035年共同富裕的目标;人均收入迈入富裕国家行列,居民收入差距低于自然属性水平之间的差距,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2050年共同富裕的目标。[36]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则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37]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畅想的画面:“代替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8]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但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社会长期的共同奋斗和持续进步。当前,我国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问题,在现有生产力条件下,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以及不同个体发展存在适度差距是正常的,我们必须承认合理的贫富差距,坚持在稳中求进、循序渐进中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因此,在宏观层面,需要加强共同富裕的总体设计。共同富裕的实现既依靠生产力水平,也需要生产关系的支撑,二者相互交织,协同提升,为实现共同富裕注入强劲动力。因此,一方面需要以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39]另一方面需要需要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根基,加强顶层设计,补齐制度短板,为实现共同富裕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中观层面,完善共同富裕的政策体系。在前几十年,我国政策制定主要围绕经济发展,形成“地方主导,区域竞争”的发展模式[40],相应地,在国家治理中形成了“地方试点—经验提炼—全面推广”的治理模式。[41]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国家治理水平,但也导致了公共服务碎片化、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42]由此,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社会保障政策、完善就业政策[43]以及改革户籍制度[44]被认为是纾解这一问题的重要保障。在微观层面,需要创新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式。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是扩容中等收入群体,但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容不能采取将高收入群体水平拉下来的方式进行,而是要推动低收入群体迈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因此,“提低”“扩中”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方式。[45]
五、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
(一)研究述评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中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亟需学者深化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00-2022年关于共同富裕的938篇核心期刊论文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呈现。从发文时间来看,以“共同富裕”为主题的相关发文量表现出明显的阶段化特征,该主题在2021年之后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这反映出共同富裕领域的相关研究与国家政策导向高度一致。从发文机构来看,关于共同富裕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但研究机构之间的关联性较弱,需要加强不同学术机构间的整合、交流与互动。从发文作者来看,聚焦于共同富裕研究的学者较多,正在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组织与团体,但相关研究还比较分散,尚未形成明显的核心作者网络。总体看来,共同富裕研究表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共同富裕研究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反映出中国学者在凝练中国经验和探索中国道路方面的努力。作为一项重大的时代命题,共同富裕研究对上承接着中国古代大同世界的精神美学,对外连接着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追求。[46]一方面,从实践层面来看,共同富裕研究与共同富裕实践高度一致。中国共同富裕的现实需求与实践经验造就了共同富裕学术研究的蓬勃发展。虽然中国已经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总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但在居民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依然存在弱项和不足,这些都亟需通过持续推进共同富裕来予以回应和解决。另一方面,从理论层面来看,随着对中国方案讨论的兴起,学术界正在逐渐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开始探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反映在共同富裕研究中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在实践指向上,着眼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共同富裕的中国道路。二是在研究主题上,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相呼应,着重关注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动因和模式等。三是在学术品格上,努力构建共同富裕的本土理论,建构彰显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第二,对共同富裕进行研究,是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课题。近几年,共同富裕逐渐成为国内的学术热点,尤其是共同富裕的内涵与特征、动因与模式、指标与测量、目标与路径等内容日益成为学者重点关注的内容,相关研究成果丰富,并展现出很多新特点或新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研究主题具有时代性。将共同富裕领域研究视为回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内容;二是研究视角的宏观性特征。将共同富裕研究置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观背景下,分析共同富裕的指标与测量;三是研究内容的系统性特征。将共同富裕视作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条主线,使不同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的科学体系。并且将共同富裕的实现视为一个系统工程,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不同层面探讨共同富裕的目标与路径。
第三,现有关于共同富裕的研究也表现出一定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理论建构方面,缺乏整合性理论框架导致对共同富裕指标和测量的讨论还存在一定的混乱,没有形成统一的共同富裕测量工具或指标体系,亟需进一步深化共同富裕领域的理论研究。二是研究内容方面,对共同富裕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的提炼和总结有待进一步加强。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需要耐心、实打实把一件件事办好的长期历程。因此,如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保持历史耐心,分阶段逐步推进实现共同富裕是未来学界研究的重点。三是研究方法方面,目前多数研究大多为宏观论述与规范性研究,缺乏对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的实证研究与微观解释,在研究方法的多样化程度和研究过程的规范化程度方面也有所欠缺。
(二)未来展望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奋斗的目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立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基础,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由此,共同富裕研究应该立足于中国的实践基础,结合当前中国共同富裕面临的新形式,从政治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在共同富裕的研究主题、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方面不断深化研究。具体来看,共同富裕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推进:
第一,推动中国共同富裕经验的总结和推广,为国际贫困治理、和谐社会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追求共同富裕的大道上进行了长达百余年的探索,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独具中国发展特色的制度逻辑与话语体系。在从理念到实践、从应然到实然的改革发展进程中,中国现代化建设给予了中国共同富裕道路极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47]正是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逐步加强了国家与社会中不同主体的互动,在现实发展中凝聚了兼具民族特色、政党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中国共同富裕经验,开创了日益完善的中国特色、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的话语体系,这对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推动国际贫困治理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因此,学界应该加强对共同富裕经验和话语的总结和凝练,为国际贫困治理与和谐社会建设贡献“中国智慧”。
第二,推动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需要着重探讨研究农民农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当前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绝对贫困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农村工作的重点也由精准扶贫转向乡村振兴,在此背景下,学界也应该聚焦于推动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研究中,在系统论述和科学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新阶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在目标导向、参与主体、运行机制、实施方式、保障条件等方面的逻辑关系,探索两者有机融合、共同发力、协同推进的衔接机制与长效性、可持续性的运行模式,从而更好地助力“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成。同时,还需要关注到共同富裕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有正确的评估与充分的认识,既要立足眼前,着眼长远,又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既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又要防止两极分化。
第三,注重综合运用实证研究与规范性研究,并加强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当前共同富裕研究已经进入了关键时期,并致力于建构中国特色共同富裕之路的伟大实践。但当前学者多运用规范性研究方法对共同富裕展开研究而缺乏对共同富裕基本模式与实践路径的实证检验。因此,后续的系列研究需要依托严谨的研究设计、搜集丰富的实践资料,综合运用内容分析法、模型建构、案例分析法以及类型分析法等方法进行扎实的实证研究。此外,共同富裕是一个全局性、综合性的理论与实践命题,因此,在研究中需要重视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吸纳多学科的理论资源,系统全面地认识共同富裕问题,构建共同富裕研究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