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国内学术不端治理研究发展脉络与热点主题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2023-06-06李新根
李新根
党和国家对科研诚信与学术不端问题高度重视,近年来陆续出台了多项旨在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和学术不端治理的政策文件。例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2018年3月)和《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2019年6月),2022年8月科技部等22个部门联合发布《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虽然我国科研诚信建设成效显著,“但整体上仍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时有发生”[1]。时有曝光的学术不端事件使得中国学术科研活动面临严峻考验和治理压力,也引发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持续研究。
从已有研究文献看,国内学者对学术不端治理相关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从总体上看,对以往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梳理的文献尚不多见。为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国内学术不端治理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热点趋势,本文将以CNKI数据库中有关学术不端治理的CSSCI论文为研究对象,借助陈超美教授开发的CiteSpace软件,通过绘制知识图谱,并结合文献计量法和表格等形式,探寻国内学术不端治理研究的发展轨迹和热点主题,从而为学术不端治理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借鉴。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CSSCI来源期刊(包含扩展版)作为数据来源。具体操作如下:登录CNKI,进入“旧版入口”,选择“高级检索”,文献类别选择“期刊”,来源类别选定“CSSCI”。鉴于学界在论述“学术不端”问题时有多种相似表达,本文将检索条件设置如下:主题=“学术不端”或“学术失范”或“科研不端”或“科研失范”或“学术诚信”或“科研诚信”,检索条件=“精确”,时间范围=“从2001年到2021年” ,检索时间为2022年7月20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559篇,并剔除了“通知公告”“会议综述”“书评”等非研究型文献,最终获得1345篇论文,作为本文分析的数据源。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借助CiteSpace对国内学术不端治理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定量分析。CiteSpace是由陈超美教授基于Java平台开发的一款可视化软件,可以非常直观地分析和呈现科学文献中蕴含的知识结构与内在联系,并生成简洁美观、一目了然的知识图谱。本文在文献计量学的基础上,运用CiteSpace v.6.1.R3软件生成可视化图谱,从而展示国内学术不端治理研究的发展脉络与演进趋势。
二、国内学术不端治理研究的知识图景
(一)年度发文量趋势
研究文献的发文量及发表时间分布图,能够有效反映出特定时期内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度和变化趋势。根据文献计量统计,2001—2021年国内学术不端治理研究的CSSCI来源期刊论文历年发文量及变化见图1。
图1 2001—2021年国内学术不端治理研究历年发文量
从图1的年度发文量变化趋势看, 2001年至2021年国内学术不端治理研究历年发文量呈整体递增变化,特别是在2011年之后,发文量持续保持在相对高位区间。由此可见,学术不端治理研究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持续研究。根据历年发文量变化趋势,我们大致可将国内学术不端治理研究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1-2005年,这一阶段发文量偏少且增长缓慢,年均发文量为6.2篇;第二阶段为2006-2010年,相比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发文量增长迅速,年均发文量从前一阶段的6.2篇增加至48.6篇,增长近7.8倍;第三阶段为2011-2021年,这一阶段发文量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继续增加,并保持在相对平稳的状态,这一阶段年均发文量达到97.4篇,是第二阶段的2.0倍,是第一阶段的15.7倍。
(二)研究力量分布
1.核心作者发文量及其合作网络
核心作者在特定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发表了较多的学术成果,一定程度上引领着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的发展。根据“普赖斯定律”可计算出2001—2021年国内学术不端治理研究的核心作者发文量“门槛”为3篇论文。由CiteSpace统计出核心作者共有45人,合计发表253篇论文,核心作者群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18.8%,人均发表约5.6篇论文。这表明核心作者群无论是从个人还是整体上,其发文量都偏低。
通过CiteSpace软件Author模块对文献进行作者合作分析,能够绘制作者合作网络图谱,从而直观地展示国内学术不端治理研究的核心作者及其合作关系,具体见图2。
图2 2001—2021年国内学术不端治理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从图2可见,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共有节点(N)513个,连线(E)173条,网络密度(Density)为0.0013,网络密度偏低,表明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较为松散。从作者个人发文数量看,核心作者发文量普遍都不多。排名第一的是陈亮,发表论文12篇;紧随其后的是王飞和张英丽,两人各发表论文10篇;并列排在第四的是冷怀明和王景周,各发表论文9篇;发文量为8篇的有4人,分别是刘清海、蒋美仕、赵君和戎华刚;其他发表论文数量较多的作者还有方玉东(7篇)、张群(7篇)、刘红(6篇)、阮云志(6篇)、钱俊龙(6篇)、周湘林(6篇)等,这些作者是作者合作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从作者合作网络看,国内学术不端治理研究分别形成了以张利田、冷怀明、刘清海和张英丽等为中心的科研团队,团队规模在5~8人不等。此外,更普遍的情形是以独立作者身份单独发表论文。
2.研究机构发文量及其合作网络
通过CiteSpace软件的机构分析模块可以生成国内学术不端治理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见图3)。从图3可以看出,图谱中共有448个节点,大多数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学术期刊编辑部,有158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16,这表示研究机构之间合作松散。其中,发文量最多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发文29篇;其次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共发文21篇。其他发文量较多的机构还有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17篇)、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11篇)、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11篇)等。中心度较高的发文机构有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图3 2001—2021年国内学术不端治理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三)文献所属学科分布
对文献所属学科分布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对于从整体上掌握特定研究领域的学理渊源很有帮助,根据CNKI数据库中的所属学科信息,国内学术不端治理研究所属学科主要涉及8个学科,具体分布情况见图4。其中,教育学是国内学术不端治理研究涉及的最主要学科,相关文献占比达30%,其次是新闻传播、科学学与科技管理,各占27%,其他主要学科还有图书情报档案、法学等。
图4 国内学术不端治理研究文献学科分布
(四)高被引文献分析
通过CNKI数据中的文献被引频次排序,可以统计出国内学术不端治理研究被引频次排名前30位的高被引文献(见表1)。从被引频次看,排名前30的论文被引频次均超过了50次,其中李真真的《转型中的中国科学:科研不端行为及其诱因分析》一文被引次数达119次,被引次数位居榜首;从研究内容看,高被引文献主要涉及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类型、成因分析与对策建议,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原因及对策,科研诚信建设路径等主题内容;从文献来源期刊看,高被引文献主要来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国高教研究》《编辑学报》《科研管理》等教育、新闻传播、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类学术期刊,这与文献整体上的所属学科分布较为契合。
表1 国内学术不端治理研究高被引文献信息(前30名)
(五)关键词词频分析
关键词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反映了论文的论述主题和核心观点,关键词的发展变化能呈现特定研究领域文献内容的关注重点、研究热点及其变化的内在联系。关键词词频数体现了研究者对特定主题的关注程度,关键词中心度反映出知识节点的影响力大小。通过CiteSpace软件可以生成国内学术不端治理研究的关键词词频图谱(见图5)。由图5可见,关键词词频图谱共有592个节点,1277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73。关键词节点越大,表示关键词在所有文献中出现的次数越多。
图5 2001—2021年国内学术不端治理研究关键词词频图谱
根据CiteSpace软件生成的关键词信息,可以统计出词频前30位的热点关键词(见表2)。其中,“学术不端”是词频最高的关键词,词频达356次,紧随其后的是“科研诚信”,词频为179次,这两个关键词的中心度大于0.2,反映出这两个关键词的影响程度很高。其他词频和中心度较高的关键词还有“学术期刊”“学术诚信”“学术失范”等,这些关键词中心度均超过0.1,是关键词词频图谱中的关键节点。
表2 2001—2021年国内学术不端治理研究热点关键词
三、国内学术不端治理研究的热点主题
在关键词词频分析基础上,通过关键词聚类功能,可以生成关键词聚类图谱,并得到聚类标签[2]。2001-2021年国内学术不端治理研究共包括以下11个主要关键词聚类:#0学术不端、#1科技期刊、#2科研诚信、#3学术道德、#4学术期刊、#5学术失范、#6学术规范、#7不端行为、#8高校、#9美国、#10创新文化,具体见图6。
图6 2001-2021年国内学术不端治理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由图6可见,关键词聚类图谱的模块值(Modularity)Q=0.5505,平均轮廓值(Weighted Mean Silhouette)S=0.8418,远大于各自的临界值,表明聚类结构显著、效果良好,从而有利于我们从宏观上分析和把握学术不端治理研究的发展脉络和演进特征。根据关键词聚类信息,可将上述11个关键词聚类归纳为四大热点主题(见表3)。
表3 2001—2021年国内学术不端治理研究关键词聚类表
(一)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类型及演进特征
该主题包含的聚类有#0学术不端、#5学术失范、#7不端行为,主要关键词有编辑、同行评议、学术失范、利益冲突、出版伦理、代写代发、参考文献、版面费、学术研究、不实引用、学术论文、伪造数据、检测系统、科学研究、反抄袭、作者等。该主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学术不端行为的内涵界定和主要类型。大多数学者以是否违背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来界定学术行为,蒋寅认为学术不端是指“那些为谋求个人或集体利益而有意识地违背学术规范的学术行为”[3]。谢小瑶等提出,学术不端行为是指“科研人员违反学术共同体在长期的学术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符合学术自身发展规律而制定的道德规范”[4]。马勇进指出,学术不端行为是涉及学术领域的,违反基本学术规范、违背学术道德的行为[5]。张效英等指出,科研不端行为是指在科研活动中出现的造假、剽窃、骗取科研资源、侵犯他人署名权等违背科研道德规范的各种行为[6]。周祝瑛等指出,学术不端是科研人员在主观上利用各种不当方式从而在学术领域获取名声和利益的行为[7]。赵君等指出,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大学生在专业学习、课程考试、论文撰写等学术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违背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8]。
学术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类型进行了归纳总结,有的学者通过列举具体行为对其进行归类,如常亚平等认为学术不端包括侵占他人成果、虚构数据、虚假陈述等[9]。黄怡胜指出,论文造假主要包括捏造、变造、抄袭和选择等四种类型[10]。还有的学者从二次分类角度,将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划分为不同类型。马玉超等将学术不端行为区分为成果内容型不端与社会关系型不端两类,前者包括抄袭剽窃、伪造篡改数据等,后者包括不当署名与不当评审等[11]。郑晓梅等根据主观恶意程度和客观影响程度的不同将其分为学术不端行为、学术不当行为和学术失当行为三类[12]。胡文莉根据学术论文的原创性、延续性和时效性特点,探讨了学术不端中自我剽窃的类型和判定依据[13]。
二是学术不端行为的演进特征。虽然抄袭、捏造和伪造一直是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但随着查重软件的普遍使用,明目张胆的文字抄袭很容易被检测发现,因此,学术不端行为在发展过程中已产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征。吴宁指出,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出现了很多新变化:从机械抄袭演变为复杂“炮制”,从个人行为演变为中介机构运作,出现了伪造同行评议的新问题,从对“一稿多投”的关注转向“一稿多发”[14]。此外,隐性抄袭、图片造假、“论文工厂”等问题是近年来学术不端治理中出现的新问题,引发了学术界的关注。李德鹏对隐性抄袭这一特定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专门研究,认为隐性抄袭是指抄袭盗用他人的学术观点并抢先公开发表的行为,隐性抄袭有四种常见类型:学术报告被抄袭、期刊投稿被抄袭、课题申报被抄袭、学位论文评审答辩被抄袭[15]。近年来文本查重工具的出现对学术出版中文字剽窃或重复相似度的检测比对已见成效,但图表中剽窃、篡改及伪造等不端行为却不易察觉和检测。叶青等对学术出版中各种与图片相关的学术不端案例进行了系统分析、归类与定义,梳理了国际上对图片造假、重复和剽窃的鉴别方法、检测工具及效果评估,并提出了正确分析图片原创性的相关建议与方法,确保学术出版回归原创[16]。
(二)学术期刊出版中的学术不端行为及防范
该主题包含的聚类有#1科技期刊、#4学术期刊,主要关键词有学术诚信、剽窃、一稿多投、一稿多发、重复发表、撤稿、科研诚信、区块链、医学论文、学术腐败、分类评价、产业属性、信息公开、学术运作、出版者等。学术期刊是刊载科研成果的有效载体和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主要场域。因此,如何有效甄别和防范学术期刊出版中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该主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学术期刊中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及新特征。在不同载体的学术不端行为中,学术论文中的学术不端行为占绝大多数。马勇进指出,学术不端行为在学术期刊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抄袭剽窃、一稿多投、一稿多发、学术成果低水平重复、虚假注释、不实参考文献等[17]。一段时间以来,“唯论文”的评价导向使得科研人员面临巨大的学术论文写作及发表压力,很多单位对科研人员论文发表数量和级别有明确要求,以致形成“不发表,就出局”的压力。这样一来,使得科研人员将论文发表这一学术研究本应水到渠成的结果当成了从事学术研究的唯一目的[18],甚至为了达到论文发表的目的不择手段,不仅出现抄袭剽窃、重复发表等传统学术不端行为,而且出现了论文中介代写代发甚至“论文工厂”等新问题。
刘宇等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数据源,采集1994—2014年“经济与管理学科”的19389篇重复发表论文为样本,揭示重复发表论文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经济与管理学科的重复发表论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重复发表论文第一作者的单位类别和重发路径、作者职称之间具有显著稳定的关联性[19]。胡泽文等探讨了论文代写代发的产生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兴起的原因,分析比较了中国与欧美国家代写代发网站的数量及“服务范围”,估算出国内每年代写代发论文的数量及产值[20]。王景周对“论文工厂”论文进行了探究,他从Retraction Watch Database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获取“论文工厂”论文的撤回数据及其原始文献信息,对“论文工厂”论文特征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和可视化处理。结果显示,截至2021年7月31日,由于“论文工厂”原因而撤稿的论文共526篇,主要集中在生命科学和健康科学等学科。“论文工厂”论文普遍存在图表或数据重复使用、操纵、剽窃或篡改/伪造等现象,“论文工厂”有组织、大规模的按需造假行为对学术共同体构成巨大冲击,严重扰乱出版秩序和科研评价体系,急需系统地追踪、挖掘、追责和清理[21]。
二是学术期刊出版中学术不端行为的甄别和防范。责任编辑是学术论文政治质量、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所以,期刊编辑在学术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甄别和防范中具有特殊作用。首先,期刊编辑要充分发挥编辑主体意识,进一步提高学术不端防范意识。李新根等强调要注重发挥学术期刊编辑在学术不端防治中的特殊把关作用,指出要提高编辑主体意识、强化编辑把关职责、优化期刊工作流程[22]。张慧探讨了期刊编辑在防范同行评审造假方面可采取的措施,通过回顾总结多家国际学术出版机构的大规模集中撤稿事件,分析同行评审造假现象的特征及类型,并根据造假主体与方式不同,同行评审造假可分为E-mail造假、第三方造假、特刊造假,指出期刊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应从审稿流程、识别工具、特刊组织、增加初筛等角度防范同行评审造假[23]。其次,要积极适应数字化出版新形势,发挥新兴技术在学术不端检测中的作用,但又不完全迷信检测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术期刊出版也进入了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各种新技术在学术期刊出版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其中,各类检测软件在学术不端行为的甄别和防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多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探讨。王育花通过勤云远程稿件处理系统的作者来稿信息、未发表相似文献以及中国知网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的检测结果,介绍两种检测系统在甄别作者来稿中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方法,并就如何避免误判进行了探讨[24]。吉家友指出,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使用为学术不端行为的甄别和防范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期刊编辑不能简单机械地以软件数据和重复率高低来决定文章能否使用,而应该充分利用编辑部的“三审制”、专家审稿制和编辑负责制,结合软件检测数据,充分发挥编辑的主观能动性,严格把关,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25]。
(三)学术不端行为主体及影响因素
该主题包含的聚类有#3学术道德、#8高校、#9美国,主要关键词有研究生、大学生、诚信、学术伦理、教育、失范、对策、道德失范、科研不端、科研伦理、学风、教学、大学教师、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学术生态等。该主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关于学术不端行为主体研究。只有明确学术不端行为的主体及其行为特征,才能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从整体上看,学术不端行为的主体主要包括大学生、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等,相关学者对学术不端行为主体的行为特征进行了探究。江利平等通过实证调查方式对某大学在校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现状和影响因子进行了探讨,指出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导师因素、学术监督教育因素、研究生自身因素[26]。方润生等以随机抽检的某省部分高校320篇硕士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对其文献复制比初次检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撰写中失范行为具有较为明显的特征:学位论文的绪论和文献综述部分是抄袭比较突出的章节,学位论文抄袭的最主要文献类型是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在文献高复制比区段,社科类学位论文占比明显高于自科类论文;非全日制硕士学位论文复制比明显高于全日制硕士学位论文,导师指导同届研究生论文数量越多,其论文复制比问题越严重[27]。郝凯冰等通过问卷调查法,以西安三所大学的314份研究生样本为研究对象。对于培养过程中五类典型学术不端行为,研究生在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等四个影响因素方面均存在差异性;研究生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三个因素对行为意向的影响有所不同,反映出高校在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执行力方面存在不足[28]。在近年来发生的国际学术期刊集中撤稿事件中,医学论文占绝大多数,反映出医学研究中学术诚信问题形势严峻。黎莉等通过对某医学高等院校进行调查,发现研究生学术失范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超过 50% 的被调查者认为研究生中存在论文抄袭,超过 30% 的被调查者认为研究生中存在一稿多投现象[29]。
二是关于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道德素养对科研人员学术规范具有重要影响,个体道德素养越高,其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概率越小。马玉超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个人素质对学术不端行为存在负向影响,且影响力度在其分析的所有变量中最大。当科研人员重视自己的学术声誉,了解相关的科研规范,具备科学探索精神时,学术不端行为会大大降低[11]。科研人员道德素养的形成主要依靠社会、家庭、学校的道德环境与教育[30]。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的存在和蔓延会影响学术环境的净化。路丙辉指出,市场经济中急功近利的思想侵蚀了学术领域[31]。家庭教育的缺失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具有负面影响。欧阳鹏等指出处于应试教育背景下的部分家庭教育过于“功利”,与考试成绩无关的教育内容基本都不涉及,这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育形成制约[32]。学校教育是学生道德规范养成的重要场域。程孝良等指出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中小学对学生道德教育的不够重视,导致学生道德发育存在缺陷[33]。学术评价体系是影响科研人员科研行为的指挥棒,对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具有“风向标”作用。刘普指出,当前在学术评价中存在着“唯论文”的不良倾向,导致有的研究人员急功近利甚至铤而走险,置学术规范于不顾[34]。陈治亚指出以指标量化为主的评价方式导致学术研究导向呈现短期化,将引发低水平论文的大量出现,阻碍学术创新与科技发展[35]。越来越多的高校在教师职称评定中采取“非升即走”方式,这导致科研人员难以沉下心来做研究。陈广江指出,“不发表就出局”的评价体系导致有的高校教师迫于时间期限以及科研任务的双重压力,倾向于选择“短平快”的科研课题,而放弃需要耗费更多时间精力的创新性研究,有的甚至为了完成考核评价而采取学术不端行为[36]。
还有学者从实证分析角度对学术不端成因进行了探究。张桂平等通过实证分析指出:科研压力会导致学术不端行为,而组织支持和学术自尊在其中具有“缓冲”作用[37]。张英丽研究了学术制度因素对大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法对62所本科院校3021名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监督制度、奖励制度、共同体归属感、惩罚制度、期刊制度、标准合理性、学术决策权归属和质量监控这8个因素对大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具有显著影响[38]。
(四)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的向度与进路
该主题包含的聚类有#2科研诚信、#6学术规范、#10创新文化,主要关键词有科研管理、科研服务、科技政策、制度建设、撤销论文、作者署名、学术自由、学术创新、原创性、学术批评、博弈、为学之道、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技伦理、作风学风、创新生态等。
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和蔓延是相关研究的逻辑缘起和出发点,而对学术不端行为如何有效治理则是研究的价值依归和落脚点。学者们从加强学术修养和道德建设、强化制度约束和法律规制、完善学术评价体制机制、运用新技术综合施策等不同角度提出了学术不端治理的各种对策和进路。
张兰认为,提高高校教师的学术素养是规避学术不端行为的前提[39]。文剑英等主张道德治理,指出应加强学者的自我控制和学术共同体的伦理建设,推进职业伦理制度化建设[40]。胡志斌等强调加强法律规制,提出增设学术欺诈罪,健全以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为主的法律责任体系[41]。郑晓梅等提出,要对学术不端及其边缘行为进行合理界定,对学术不端要实行“零容忍”,对因不了解学术规范而引起的学术不端边缘行为则要进行诚信教育和提高个人自律[42]。陈亮指出,问责制是一种内省、内生性保障学术自由向善发展的规制方式,是新时代加快推进学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举措,应强化问责制度体系建设[43]。学术评价导向是科学研究的指挥棒,一个时期以来,“唯论文”和“SCI至上”等不良学术评价导向很大程度上催生了学术不端行为。2021年5月,中宣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强调:“反对‘唯论文’和论文‘SCI至上’等不良倾向,避免SSCI、CSSCI等引文数据使用中的绝对化,鼓励实行论文代表作制度。”[44]曾建勋指出应重视学术代表作的识别与遴选,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45]。
还有的学者提出要发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学术不端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其中区块链技术被寄予厚望。李丹等指出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数据互信、价值互通和权益共享,同时基于它的信任机制,可以在学术诚信建设中加以应用。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阅读和引用信息,追踪数据,将有效避免剽窃、抄袭现象,一稿多投等问题[46]。谢文亮等指出利用区块链去中心化、可追溯、可验证、不可篡改等特征,将分布式存储、智能合约、时间戳等应用于科技论文的网络首发出版模式上,建立起信任机制,从而增强科技论文首发的各方信任关系,保障首发安全,将有利于保护稿件的原创性,缩短论文发表周期,增加作者投稿信心,监督稿件处理过程中各相关主体的行为,震慑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同时也有助于保护作者和科技期刊的权益[47]。
四、国内学术不端治理研究的演进趋势
为了更好地展现国内学术不端治理研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本文通过CiteSpace软件的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和关键词突发性检测来揭示研究进展和演进趋势。
(一)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分析
通过CiteSpace软件的Timeline视图模块可以生成关键词时间线图谱,从而更好地描绘和展示各个聚类中重要关键词的变化轨迹和时间跨度,通过词频和中心度高的热点关键词可以识别研究热点和知识演进的趋势。2001-2021年国内学术不端治理研究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如图7所示。
图7 2001-2021年国内学术不端治理研究关键词时间线图谱
根据图7的关键词时间线变化信息,我们可将2001-2021年国内学术不端治理研究历程划分为研究起步期、发展期和深化期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学术不端治理研究的起步期(2001-2006年)。这一阶段学术不端治理研究的发文量比较少,涉及的关键词数量还不多,研究成果主要探讨和阐述的是学术不端的概念、表现形式、社会危害及其防范对策等内容。虽然很多关键词在这个时期还没出现,然而该研究领域最主要的关键词已经产生,例如“学术论文”“学术诚信”“学术不端”“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学术期刊”“学术腐败”等。
第二阶段为学术不端治理研究的发展期(2007—2015年)。这一阶段发文量较前一阶段有显著增长,涉及的关键词和聚类数量增多,词频较高的关键词绝大部分都已在这一阶段出现,主要的关键词包括“科研诚信”“科研不端”“科技期刊”“出版伦理”“一稿多投”“代写代发”“文献检测”“同行评议”“学术评价”“学术生态”,等等。这对学术不端治理研究的后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扩散作用。2007年之后,学术不端检测软件开始在国内出现并逐渐得到广泛采用,学术不端检测从以前依靠期刊编辑、审稿人等主体以人工检索方式一跃进入检测软件自动比对的网络化时代,极大地提高了检测的效率和精确性,对抄袭剽窃和“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的识别和防范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软件检测的弊端也引起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第三阶段为学术不端治理研究的深化期(2016-2021年)。这一阶段学术不端治理研究发文量增长迅速,关键词数量进一步增多,学术不端治理研究产生了大量新的研究主题及关键词,如“撤稿”“撤销论文”“重复发表”“开放获取”“区块链”“低复制比”。学术评价中以“唯论文”为代表的“五唯”考核机制,给科研工作者带来了巨大压力,其中有的作者在急功近利的心态下实施了抄袭剽窃、伪造同行评审意见等学术不端行为,随着反抄袭等软件技术的发展和学术规范意识的提高,学术不端事件时有曝光,近年来,国际学术期刊多次发生批量“撤销论文”事件。
(二)关键词突发性分析
通过CiteSpace软件的突发性检测功能,能够非常清晰地展示该领域的前沿热点及其变化趋势,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热点关键词的历时性演变,并对其未来趋势进行预测。通过对1345篇文献进行突发性探测,生成了学术不端治理研究关键词突现统计表,见表4。其中,红色表示关键词在该年份为突现词,红色线段越长意味着该关键词热度持续时间越长。
表4 2001—2021年国内学术不端治理研究关键词突现统计表
根据表4关键词突现统计情况,2001—2021年国内学术不端治理研究的前沿热点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1-2008年,这一阶段的研究热点主要是学术失范、学术腐败、学术不端、失范,其中学术失范、学术腐败突现持续时间较长。第二阶段为2009-2016年,这一阶段学术不端治理研究文献增长迅速,学界主要围绕学术诚信、学术道德、研究生、编辑等研究热点展开探讨。第三阶段为2017-2021年,科研不端、同行评议、撤稿、区块链、科研诚信等成为学术不端治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科研诚信”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其突现强度最大,达到12.10,是突现强度大于10的唯一关键词,表明科研诚信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持续探讨。
五、研究结论
其一,从年度发文量变化趋势看,国内学术不端治理研究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研究力量和热度逐步增加,影响力稳步提升。2006年之前相关文献数量相对偏少,年均仅6.2篇;而从2006年起进入了快速增长期,年均发文量约82.1篇,2018年以来更是年均超过100篇。这不仅与近年来学术不端事件多发频发存在较大关系,更与党和政府对学术不端问题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2018年以来,党和政府密集出台了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和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各项政策文件,为我国学术不端治理实践和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二,从作者与研究机构合作网络看,国内学术不端治理研究核心作者群已经形成,但作者及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网络较为松散,科研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发文数量最多的作者是陈亮,发文12篇;其次是王飞和张英丽,两人各发文10篇;其他发文量较高的作者还有冷怀明、王景周、刘清海、蒋美仕、赵君、戎华刚、方玉东和张群等,这些作者形成了作者图谱中的关键节点。发文量最多的研究机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发文29篇;其次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共发文21篇;其他发文量较多的研究机构还有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等。
其三,从关键词共现图谱看,词频较高的关键词包括“学术不端”“科研诚信”“学术期刊”“学术诚信”“学术失范”“研究生”等。基于关键词聚类图谱信息,将国内学术不端治理研究的相关主题归纳为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类型及演进特征、学术期刊出版中的学术不端行为及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主体及影响因素、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的向度与进路等四大类。
其四,从关键词时间线图谱,本文梳理了国内学术不端治理研究的发展脉络,提出可以将国内学术不端治理研究划分为起步期(2001-2006年)、发展期(2007-2015年)和深化期(2016-2021年)。基于关键词突发性检测信息,科研诚信、同行评议、撤稿、区块链等将是未来一个时期学术不端治理研究的前沿热点,应重点关注。
(致谢: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武育芝同学为本文的文献梳理和论文修改提供了帮助,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