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E 理念-PBL 教学法-TL 学习法”一体化思路下《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索*
2023-06-06荣璟
荣 璟
(巢湖学院)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将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量对象,研究经济体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变化及其互动关系的一门课程,具体来说,研究聚焦于国民收入、总体就业量、物价水平以及国际收支的决定、变化及其相互联动关系。而与之对应的《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则以单个经济主体(居民、厂商)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市场参与者的经济行为。二者共同构建成《西方经济学》主要内容。
一、课程定位与特点
(一)课程定位
《宏观经济学》属于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学科基础课程,通常开设于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前修专业课程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会计学基础》等,后修课程涵盖《财政学》《金融学》《证券投资学》等专业课程。
该课程系属于经济学科理论经济学中西方经济学的组成部分。此外,该课程也是大部分经济类专业以及部分管理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科目考察内容之一。
(二)课程特点
《宏观经济学》课程在经济与管理类专业本科学习中具有“一早三多”的特点:“一早”是指开设时间早,“三多”分别指概念与模型多、关联科目多、思政要素多。具体而言:一是开设时间早。该课程通常开设于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时间相对较早,学生相关前修专业课程较少;二是概念与模型多。该课程内容涵盖了经济学科中大部分核心概念(诸如GDP、CPI、利率、税收、经济周期等300 余个)以及国民收入决定理论(Y-AE模型、IS-LM 模型、AS-AD 模型)、消费理论、菲利普斯曲线、奥肯定律等20 余个分析模型;三是关联科目多。该课程涵盖的相关概念与模型将成为其他专业课程研究的核心对象(诸如税收相对于《财政学》、利率相对于《金融学》、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相对于《国际金融学》等)。该课程基础是否扎实,对学生后续专业课学习的影响深远;四是思政要素多。该课程作为《西方经济学》的组成部分,从根源上看,它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也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观察和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主流经济学。鉴于此,在该课程讲授过程中,尤其是在课程部分内容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所背离时,应充分贴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实际进行辩证分析。因此,该课程思政属性强,实施的必要性大。
二、教研现状分析
通过梳理当前已有文献,《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在以下三个方面达成了较高的共识:一是《宏观经济学》课程概念多,模型较为复杂,学生掌握难度较大;二是《宏观经济学》课程蕴含思政要素多且实施课程思政十分有必要;三是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以及优化考核评价方式等对促进《宏观经济学》专业知识与思政要素融汇贯通有着促进作用。然而,当前研究在以下两个方面尚有留白:一方面,缺乏对《宏观经济学》课程学习方法的重视与培养。大多数研究仅聚焦于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重点强调课堂的“供给侧”优化,但作为课堂“需求侧”的学习方法优化研究讨论较少。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系统化分析较为薄弱。大部分研究仅仅基于某一教学方法的引进(如翻转课堂、线上+线下课堂等)对《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作用,鲜有研究基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三个维度系统性分析该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三、“OBE 理 念-PBL 教 学法-TL 学习法”一体化思路下《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
如图1 所示,本文基于“OBE理念-PBL 教学法-TL 学习法”一体化思路,对《宏观经济学》课程“教什么”“怎么教”以及“怎么学”三方面问题进行了系统剖析与探索。
图1 设计思路框架
(一)《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之“教什么”
如图2 所示,基于OBE(目标导向教育理念)教学理念,本文从三个角度探讨了《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与目标。一是打下扎实的经济学专业基础。鉴于该课程在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学习过程中的基础枢纽功能,在教学目标设计时,应强化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点的掌握度要求,并注重讲授分析相关知识点在经济学体系中的前后承接关系。二是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在教学内容设计时应,着重介绍该课程专业知识来源的背景(主要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践)及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局限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唤醒学生对该课程思政与实践应用的意识;三是备考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着眼于近年来大部分学生攻读硕士研究生的现实需求,该课程内容是绝大多数经济类专业与部分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考察科目,因此,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应将相关考研专业课考察内容纳入教学方案设计。
图2 OBE 理念下《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分析图
(二)《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之“怎么教”
如图3 所示,本文依托PBL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方法)对《宏观经济学》专业与思政要素有效融合进行了探索。具体来说,围绕《宏观经济学》探讨分析的四大宏观经济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以及“国际收支平衡”对该课程进行体系化梳理,同时,将课程具体内容归纳概括进“宏观经济分析”“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宏观经济目标”三大模块,并融入相关思政元素建立宏观经济分析案例库,使学生在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实践分析的过程中,做到对相应思政要素的领会贯通。
图3 PBL 教学法的运用思路框架
(三)《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之“怎么学”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开设较早的经济与管理专业必修课程,如何使学生更为清晰地明白“怎么学”是教学的必备环节。如图4 所示,针对《宏观经济学》课程具有“一早三多”的特点,应充分借鉴TL 学习法(迁移学习法)在知识点融会贯通方面的积极作用,从三个层次构建迁移学习框架,提升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度。具体来说,应从课程专业知识之间的迁移学习、分析模型之间的迁移学习以及课程之间的迁移学习三个递进维度对《宏观经济学》课程学习方法进行探索与实践。
图4 TL 学习法的运用思路框架
四、“OBE 理 念-PBL 教 学法-TL 学习法”一体化思路下《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践
基 于“OBE 理 念-PBL 教 学法-TL 学习法”一体化思路下《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本文从课程思维导图、课程内容模块化设计、案例分析库建设、课程思政设计以及教学反馈机制五个方面对《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实践内容进行了探讨。
(一)设计构建《宏观经济学》课程思维导图
基于TL 学习法的运用,充分贴合《宏观经济学》课程特点,制作并讲授该课程整体的思维导图,对学生全面把握该课程内容可以起到清晰的向导作用,避免因学生局限于单个知识点的学习,而缺乏对该课程整体知识框架的把握。
(二)《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容模块化归纳设计
在该课程思维导图的全景下,对具体内容进行模块化分类,有助于学生对各模块内容以及模块之间的联系进行清晰的把握。如图5 所示,本文围绕“宏观经济分析”“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宏观经济目标”三大主题模块对该课程内容知识点进行归纳梳理,进而绘制各模块的知识图谱。
图5 《宏观经济学》模块化分类框架
(三)构建《宏观经济学》课程案例分析库
根据上述三大模块,设计宏观经济运行案例分析库。在设计相关案例时,应充分依托PBL 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依循“经济运行现象”-“经济问题”-“经济分析方法”-“经济分析结论”-“思政要素升华”五个递进步骤,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思政要素的融合吸收与应用。
(四)《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如图6 所示,在《宏观经济学》思维导图、模块化图谱以及案例分析库的基础上,以OBE 教育理念为指导,对《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进行有效探索。
图6 《宏观经济学》思维导图构建框架
(五)搭建《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反馈机制
针对《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案的实施,设计相关过程性反馈机制(含案例分析设计(分析)竞赛、期中考核、问卷调查、同行听课等方式)、教学成果反馈机制(含期末考评成绩(对比分析)、问卷调查、后续追踪调查等方式)、教学设计优化机制等,畅通“教-学”反馈机制,为不断提升该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实践基础。
五、具体建议
贴合《宏观经济学》课程具体特点,在“OBE 理念-PBL 教学法-TL 学习法”一体化思路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丰富该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提升该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一是针对《宏观经济学》课程“一早三多”的课程特点,应用TL 学习法,设计《宏观经济学》课程思维导图、《宏观经济学》模块化知识图谱,强化学生对该课程专业知识与思政要素的系统性把握。二是贴合《宏观经济学》课程知识来源与应用场景有所差异的特点,应用PBL 教学法,设计《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库,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辩证地运用该课程专业知识用以分析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做到专业知识与思政要素的融汇贯通。三是贴合当下大多数经济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考研的现实需求,将相关专业研究生考试入学考试专业课考察内容纳入OBE 教学理念的目标之一,设计《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并建立相关过程性与教学结果反馈等机制,及时掌握教学方案实施效果,为其优化提供相关实践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