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题材在语文教材中的教学策略
2023-06-06林夏萍
林夏萍
【摘 要】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中包含诸多革命文化题材类的课文,这类文章都是以真实历史题材为背景编写的,具有极其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教育意义。教师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指导,不但能够帮助小学生深入了解更多历史革命知识,而且通过对革命英雄人物的学习,还能够培养小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对小学生价值观、信仰、态度、情感等能力的培养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对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有效教学策略做进一步探究分析。
【关键词】革命文化题材;统编版;语文教材;教学策略
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的本质所在,而教材作为立德育人的重要教学载体,加强对教材内容的有效整合探究是极有必要的。其中统编版语文教材中为了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在小学阶段录入了几十篇有关革命文化题材的文章。其通过对小学生思想品质的熏陶和感染,能够帮助小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是因为革命历史事件所发生的年代与现实生活存在较远的时间差距,对认知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的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如何探寻出有效的教学路径是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一、播放革命文化资料,搭建学生理解文本的桥梁
由于艰辛的历史革命发生的年代和小学生现今所处的幸福生活时代存在较远的时空距离,因此无形中小学生对革命文化有一定的陌生感,进而造成小学生难以有效把握和理解教材文本人物和内容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使得课堂教学学习理解仅流于表面。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插入教学资料和图片,更有助于小学生对历史革命发生背景有充分的了解,进一步拉近小学生和教材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搭建一座有效理解文本教材的桥梁。
例如,在進行小学语文统编版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这节内容的教学时,文章第一自然段就出现了瑞金城、沙洲坝村、江西省这三个地名。对于大多数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地理知识和生活经验较为欠缺,仅是通过文章的阅读难以有效理解教材内容所要表达的情感。为此,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出示当地的地理图标,依次为学生展示江西省—瑞金城—沙洲坝这三个地理位置,借助地理图标帮助学生扫清地理认知方面的障碍。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沙洲坝缺水的主要原因以及毛主席为何要在沙洲坝挖井?”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可以再为学生播放有关当时沙洲坝山高路远、干裂的地面等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学生真实地感受父老乡亲们吃水难的困境。更加形象直观的历史资料的展示,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为学生进一步感悟毛主席帮助村民们挖井的感激之情奠定基础。为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借助历史资料和图片展示,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提升理解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小学生能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学习和感悟伟大领袖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的优良品质,进而培养小学生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二、创建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革命英雄间的距离
革命文化题材都是根据许多革命英雄的原型事迹编写的,其中涉及的革命英雄先烈和伟大领袖身上都包含着异于常人的革命精神、道德情操、高尚品质,对于小学生而言,难免对其会有种“高高在上”的视觉感,极易使小学生在思想上产生距离感。但实际上,无论是革命英雄人物还是伟大的领袖人物,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只不过他们当时所生活的时代,迫使他们要面对极其艰苦的条件,发挥自身异于常人的魄力。为了拉近学生与革命人物、革命事件间的距离,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建教学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革命伟人的英雄事迹,帮助小学生深入感悟和体会革命伟人们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情感。
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统编版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这篇文章教学时,当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到朱德同志也同战士们一同去挑粮时,就可以采取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再扮演“战士”互相勾连在一起,共同走崎岖山路的情境。学生想象穿草鞋深一脚浅一脚走路的感觉,从中体会使用扁担挑粮爬山的艰辛。然后,再紧紧抓住文章中的“一块儿”让学生深刻体会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块儿挑粮的艰辛,以及和战士们一起同甘共苦的优秀品质。紧接着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朱德同志真的跟战士们一样辛苦吗”这种前后互相矛盾的问题,进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继续对文章进行阅读感悟后,就会发现朱德同志要比战士们更加辛苦、更加劳累,从而自然地过渡到“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这一教学情节。通过旁白内容的烘托,教师可以指引学生继续投入情境,战士们都休息了、战士们都睡着了、战士们都睡得很香了……这一系列的递进,使朱德同志的形象越来越鲜活。然后,教师还可以继续向学生发问“看到如此辛苦劳累的朱德同志,作为战士,你会怎样劝说他呢?朱德同志又是如何做的呢?”通过这些情境的代入和互动,使得文章中人物品质越来越丰满鲜明,让学生对朱德同志的“不平凡”有更深刻的感受。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对伟人们的内心和其精神体会得更为深刻,从平凡中感悟其不平凡,从而紧紧追随伟人的步伐。
三、深入剖析文章内容,深刻感悟革命文化的内涵
语文教学科目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对语言文字进行有效的理解和应用,可是由于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忽视对语言文字的深入剖析,进而进入过分强调思想性的教学误区,出现了空洞说教的教学窘境。同时,学生语言实践、自主阅读感悟的机会较为欠缺,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愉悦感、获得感越来越低。为此,怎样用好红色教材,积极探寻教学取向和教材语言文字间的着力点和结合点,是语文教师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该注重加强对学生人文思想的渗透教育,还应该积极培养小学生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促使小学语文教学更具有效性。
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统编版二年级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这节内容的教学时,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对邓小平爷爷植树过程的学习时,就可以以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为中心要素进行教学指导。先让学生对二、三自然段进行默读,自己找出文章中代表动作的词语用圈标记出来,再引导学生从字到词,把植树步骤逐一提炼出来,架好复述所需的支架。之后再让学生观看相应的图片,按着步骤将邓爷爷植树的过程叙述出来。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将语言组织好,把植树过程叙说得更加完整和流畅。然后让学生对照课文继续进行深入剖析,看是否能从中获得新的发现。此时,有的学生就能观察文章中在描写植树过程时还用到了“小心地、精心地、仔细看看”等词语。这时教师就可以继续对学生提问,让其进行思考“已经将植树的过程写得很清楚了,为何还要使用这些词语呢?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品味相应的文字,使其对邓小平爷爷严谨认真的做事态度有更深入的体会。最后,让学生将复述的支架利用这些词语进行丰富,再对邓爷爷植树过程进行完整的复述。如此一来,学生的复述就会更生动,情感也更饱满。这种围绕着复述展开的层层铺陈,一环扣一环逐步推进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对于文章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四、拓展生活实践,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在小学语文革命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该注重教材内容的有效应用,还应该加强对课外生活实践的延伸,促使学生生活和革命精神进行有效勾连。通过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拓展,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校园,进一步丰富小学生的精神内涵。为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革命文化题材为突破口,带领学生参观红色文化图片展、祭扫烈士墓、走访老军人、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实践活动,促使革命传统教育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多彩,使学生切实感受革命先烈们的优良品质和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
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统编版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节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教材内容为导向对雷锋叔叔的英雄事迹进行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校要学会友爱同学,为身边有困难的同学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关爱;可以引导学生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带领比自己年龄小的同学或年长的老年人过马路,在公交车上给他们让座等;可以组织学生在周边公园捡拾垃圾、爱护花草树木等;可以带领学生去孤儿院,给他们分享一些自己穿小的衣服、鞋子,自己读过的故事书等;可以带领学生去敬老院给孤寡老人清洁卫生、进行文藝表演等;可以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等等。最后,教师在带领同学们完成实践活动后,还可以让学生将自身参与实践活动的真实感受书写下来,深化学生的教学体验感。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类活动的开展,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感,还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雷锋叔叔身上具备的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进一步感受帮助他人的快乐,点燃小学生的情感,激活小学生的思维,进而学会从小就做一个温暖、大爱的人。
五、结束语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学科素养同等重要。其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不只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会语言运用等能力,还能让学生对革命历史有更深刻的了解,培养其养成积极向上、艰苦奋斗等革命精神。为此,语文教师应深入挖掘文章价值,使学生对革命文化的感受更深刻,从而将红色文章的价值充分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游伟.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教学策略探究[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21(8):14-16,30.
[2]李银芳.统编版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策略[J].师道·人文,2022(6):33-34.
[3]林志芳,潘庆玉.中小学语文课程中革命文化教育的价值澄清与实践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5):99-105.
(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红色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研究论文之一,立项批准号:FJJKZX22-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