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2023-06-06徐春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细节分类科学

徐春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即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针对我国科学教育现状,借鉴了国外的科学研究成果,提出了针对性、有价值的科学教育解决方案,具有前瞻性、时代性、实际性。科学新课标的发布,对科学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科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次明确科学思维是科学核心素养之一,更注重在科学领域的运用,更注重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为科学教学指明了方向。

新课标提出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思维方法,如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联想与想象、重组、发散、突破定式等基本思维方法及其在科学领域的具体应用,还要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即模型理解和模型建构、推理与论证、创新等科学思维方法。这些论述对科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到今年为止,教科版的小学科学新教材全面更新完毕,让我们对新教材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对于一到六年级的小学科学新教材也摸清了全部的逻辑结构。以下是我根据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关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做的一点小小探索。

一、以学生为本位,用兴趣激发学生思维

在进行一年级《水》这一课时,水虽然常见,但是要讓一年级学生系统地说出水的特征来还是比较难的,他们对水的认识比较零碎和模糊,怎样让课堂“趣”起来?进行教学时,我在开头导入的水滴视频,水滴形的可爱小瓶子,以及后面设计找水在哪个袋子的小游戏,都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要有趣味方能有助思维,组织学生思考水的特征,这节课就灵动起来。要让每个学生了解水,必须让每个学生都能动手体验,小视频、小瓶子、小游戏,对于学生兴趣的激发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学生激发了思维,对于水的理解水到渠成,更是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因此,有趣味的课堂,对于学生主动思维功不可没。无论是触发学生思维的语言还是提问的方式,都要符合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能够听懂并被老师抓“牢”,整个科学思维过程迎刃而解,学生参与度才会很高,这样的科学思维才是行之有效的。

再如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4课,在了解物体的基本特征后,他们要对之前用到的所有物体进行分类,进一步清晰、有序地认识它们的属性。本节课的重点是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难点是了解科学准确地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我在设计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发展思维。例如:首先让学生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类,教师及时提炼特征,随后紧接着问:“你能把老师带来的物体根据特征分成两类吗?”明确的目标有助于科学思维的有效,这节课让学生学会初步认识分类,学生通过学习,能利用物体基本特征将其分类,有了分类的意识和初步能力。为了提高趣味性,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快速记录下学生的回答,用手机拍照记录学生的分类图,用小视频拍摄学生小组分类的简介,学生觉得很有趣。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思考有什么简便快速的方法帮助记录,学生很容易融入课堂,融入科学探究。这样的多媒体记录方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拍照记录、小视频记录的动作可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课堂,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这个巧妙的一步,可以让所有学生明白科学探究物体分类的方法,然后,科学思维应运而生。非常有效率,巧妙地使用手机的多媒体,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二、以理性为基点,用探究促进学生思维

学生的意识是零散的,想法是多种多样的,而我们老师的教学设计,就要用一条无形的链子将学生的寻求证据的思维方式、观察的方法、对比实验的过程、知识体系等等都串联起来,有条不紊地把学生往思维的殿堂牵引。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也就会得以培养和提高。比如让学生进行对比观察,重点指导鼻子的“扇闻法”、在摸液体时教学生用吸取的方法。描述液体形状时对学生语言的描述,强调没有“固定”形状,以及教学中进行的分类法,都是在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在科学课堂上不断发展学生科学的、理性的思维。

在教学《给物体分类》一课,让学生交流分类结果时,有一组学生说到他们是按照是否滚动来分类的,我马上引导学生说滚动是属于在形状特征里的,但是没有明确解释该如何分,因为形状特征当时黑板上的分类就有3种。而究竟属于哪一种分类结果,这时候,抓住契机,让学生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认为,多边形都不会滚动,有的学生说,滚动的都是圆形。但是仔细想这一分类法是有错误的,越接近圆形的多边形也能滚动,老师适当引导,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不要人云亦云。

然后,教学过程中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分类,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为,一年级学生还小,探究活动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需要时间的,每每我在自己的课堂上限制探究时间时,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的。探究要建立在明确的目的前提下。在此前提下给一年级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可以争论,可以不同意见,摸索材料研究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科学意识,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

在教学《观察土壤》一课,课堂初始我就开门见山提出:“今天我们要研究土壤。关于土壤你知道什么,想研究什么?”由于在课前老师布置了让学生采集土壤,因此在课前学生已经对土壤有过一些思考,这也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随后,老师以“你觉得土壤里会发现什么?”这一问题推动了本课的探究,这一问题相信也是很多孩子在采集土壤时会有的疑惑,这样的探究让学生自发思考,促进科学思维的发展,而不是步步跟随老师。完全推崇老师,唯老师论是不可取的,唯有不断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才是科学课堂的目的。

再如在教学《电和我们的生活》,我则通过出示“对人类巨大贡献的十大工程排行榜”,让学生想象无限,自主思考。对“电”有哪些了解?对“电”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同样的问题,我不仅仅局限于师生的交流,而是,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概括”“全班展示”三步骤活动,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头脑风暴”。这样的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尤其是理性思维。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大多数老师会直接采取小组讨论和全班汇报,却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这一环节其实很重要,它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对问题进行更好地思考,在心中有想法之后再去小组交流,这才是真正的“头脑风暴”,也让我对小组讨论有了新的认识。这里有2个注意点:一个是老师对每一个步骤都询问了同学们需要的时间,这样的处理让活动更高效了,同时也确保了学生有足够时间独立思考,而不是敷于形式。采用询问的方式,则体现了以思考促探究的理念,尊重学生的科学思维,把科学课堂还给孩子,让我们的学生充分体验思维的快乐。另一个注意点则是在全班板贴卡片时提出了归类的要求。但是在一开始,孩子们并没有很好地完成,在第三次活动展示时,学生都主动进行了归类。在两个活动后,老师提出了“你们觉得先研究什么比较合理”这一问题时,学生开始调整思维,发现错误,然后第三次活动主动更正。这样其实很好,没有刻意,没有老师强加的答案式教学,学生自主思维,然后在探究中调整。这让先前的错误反倒成了亮点,后续的探究完全转变成了儿童自发的思考后的条件活动了。科学课堂如何让孩子们真正喜歡?我们要学会适当放手,让学生犯错误,然后引导他们纠正错误,在探究中获得思维的深化,那就是真正的科学的、理性的思维,才能推动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活动,这才是科学课的真谛,而不是强加给学生的硬性的目标。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思维。

三、以细节为抓手,用活动提升学生思维

我执教的《测试反应快慢》,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有趣的“口令小游戏”,激发学生参与科学活动,还把板书设计简图式的,便于学生了解、记忆,这都是小细节。活动中,我让学生体验了三种方法抓尺子——“闭眼,不提示”“闭眼,提示放”“睁眼,提示放”。在活动前,我通过视频、提问、学生演示以及PPT温馨提示等多种方式反复指导学生活动,把探究活动组织好。要知道二年级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有限,通过视频、提问、演示等等小细节,反复指导能让二年级学生更好地完成探究实验,实现低年级学生的有效实验。实验后,再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二年级学生就容易了解,科学思维在活动中得到发展,活动就非常有效。

科学老师的教学课堂,往往充满了探究活动。以溶解的内容为例,我在教学中选择了有结构的材料。例如有一节课选择了透明的瓶子,这个瓶子的透明度相当高,学生就能清楚地看到物质是否溶解了。这时,细节决定成败,如果用白糖,效果不明显。然后,教学中做了一个小小的改变,选择了红色的方糖,就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溶解的过程,辨别溶解的快慢,这个小细节就非常关键,活动就很成功。课堂中,最终材料的选定,往往一个小细节都要好好设计,不停地尝试和改进中确定,如此,才能让学生的探究活动,达到最佳的效果。

在上《热》这节科学课中,进行情景设计时,我都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小窍门,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汇报想法,当学生合作,共同思考完成实验设计后,让学生交流探究中的发现,自己发现了什么?这些数据又能告诉我们什么?我往往引导学生充分思考,分析加热前后,“热气球”有什么变化?我的课堂,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使科学思维深入科学本质。我在课堂上,充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有效交流,养成倾听的习惯。我把科学思维的训练贯穿在科学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让学在既要“做”,更要“思”,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细节。

我在教学中,设计实验降低难度,分解步骤。经过这些细节的调整,我们的教学,特别是《水沸腾》这一课中,温度计和酒精灯的使用,以及加热水的观察和记录,必须要分成两部来做,一个小细节的调整,这样可以让学生扎实地学会工具的使用,让学生全面而又细致地观察。并且通过降低了探究实验的难度,使学生更容易获得正确的实验结论。再比如,上溶解这一节课,我没有让学生用搅拌棒来进行溶解实验,而是选择了用晃动透明瓶子的方法,不要小看一点点的小细节的改动,这样的设计,探究实验时,让学生降低了一点难度。因为过多的材料会影响他们的操作,而且学生不管是操作还是记录,速度都是比较慢的。所以明确探究步骤,注重实验细节,进行分部操作,在科学学科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往往一个小细节的把握,决定了学生探究实验的成败。

老师的课堂教学细节处理越到位,学生的科学探究就越容易,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就越快。在教学《电和我们的生活》一课,我把每个细节都考虑到位。比如,分组讨论的严格要求:一分钟独立思考,两分钟小组讨论,按顺序轮流发言,最后全班交流。一次次的强化小组合作学习,这些细节处理,让学生的小组交流真正落到实处。在播放高质量的视频环节:三个视频都以动画的方式加学生的配音,拓展了学生的科学知识。每个视频因为有班级学生的参与,就相当的精彩,学生思维大大激发,观看的时候,让学生聊聊收获与感受,学生的科学思维放松而深入,科学思维得到了一个更深的发展。巧妙的板贴,让学生来上台贴,不是老师刻板的、严谨的板书。小细节的改变,学生乐于参与,思维活跃,踊跃上台。基于儿童年龄的小贴画,来自学生的思维,学生的选择,学生更乐于去探究学习,最后再回到板贴,总结本节课已解决的问题,水到渠成。科学课堂处处都要有老师的细节设计,相信只有用心把握科学课堂每一个细节,方能放飞学生自由思维,学生对科学课的参与度才热烈,学生的思维活跃度才踊跃。

猜你喜欢

细节分类科学
分类算一算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分类讨论求坐标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细节取胜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