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图案与图形的视觉语境差异
2023-06-06周子鸿龙来
周子鸿 龙来
摘 要:从人类最早的原始岩画到结绳记事,视觉图画具有储存信息、沟通情感和传播讯息等功能。文字的产生将信息传递功能逐渐剥离出去,图画转化为了图案,成为影响社会生活方式,教化民众,体现群体、阶层认同和表达文化精神内涵的“观念显象”,凸显装饰审美功能。現代社会对资讯的快捷性、准确性和跨文化要求促使图画视觉优势与信息功能进行融合,形成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路径和时代美学特征的视觉图形。
关键词:图形;图案;信息传达;功能审美;差异
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中,图案、图形、图像、图画、图标等围绕着视觉体验形成的名词往往界线模糊,定义含混,特别是“图案”“图形”在中文语境里更是语焉不详。对图案与图形的性质概念、美学属性、形式特征和艺术内涵作深入的研究、梳理和界定,探求二者之间的关联和规律,对视觉设计教育与创作乃至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构架建设都有重要的价值。
近现代以来,“图案”和“设计”两个词是并列使用的。“图案”有造物之意,作名词使用,含有工艺美术概念,具有一定的传统意味。“设计”是作为动词的中性词,泛指“把一种设想通过合理的规划、周密的计划,以各种方式表达出来的过程。”但如果将“设计”与“图案”“图形”并列,在语义上则更多和“图形”发生关联。近代著名工艺美术家雷圭元先生对图案表述为:“图案是实用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方面关于形式、色彩、结构的预先设计。在工艺材料、用途、经济、生产等条件制约下,制成图样、装饰纹样等方案的通称。”[1]雷先生所说的“案”字同“按”,“案”有纸面文件规划和长方形桌子的含义,因此其语境和“图形”一词在平面表象上虽有相互覆盖之处,但“案”字与“形”字最大的差异在于前者暗含在桌面(纸面)上作精细慢工之意,而后者既然以“形态”为别,必定是某种“意识”的表象,这就为“图形”一词作了信息传递功能上的语意注释。
一、发展差异
人类最基本的交流方式主要有口述、肢体和视觉三种语言,能利用视觉语言进行交流是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19世纪西班牙发现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距今已有35600年左右,和石器时代非洲与欧洲的原始洞穴图画一样,这些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简洁视觉符号表现了原始人类的劳动、生活场景,是人类最早用来传播信息、表达思想、储存记忆和经验的载体与工具,图画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必然。
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出现了象形文字。人类早期的图画与文字符号都具有巫文化功能,所谓“仓颉作书,而天雨栗,鬼夜哭”表明了最初的文字是人类族群用来与神灵沟通对话的符号,一如中国古代的篆书呈现出繁杂的仪式感是为辨识、学习和书写提高门槛,有利于少数史官和神职人员掌握,其主要功能在于祭祀。文字是原始视觉图画到观念符号的演变,是人类思维意识和审美发展的高度概括,文字的产生使原始图画原有的信息储备、传播功能下降,逐渐形成以装饰审美为主体的图案体系,当然这个过程是长期而缓慢的。
早期的图案依然承担着人们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一定的资讯传递、信息储存功能和图腾属性,主要见诸于陶器、骨器、玉器和青铜器。随着历史的发展,造物的种类日益丰富,图案依附的门类逐渐扩展到建筑彩绘、壁画、瓦当、画像砖石、漆器、陶瓷器、印染织绣,及民间的服饰绣样、皮影剪纸、家具摆件、戏曲妆相、木版年画、器皿模具等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物料用品。“众所周知,图案所具有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由于图案同人民群众生活紧密联系,是人类生活的写照,所以说图案艺术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生活艺术。”[2]传统的图案一方面是指造物体表面的装饰(也称“纹样”),另一方面还包括造物体的外形和型制,它依附于造物体的使用功能,体现着造物体的阶层属性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意趣,而原有的信息传达功能则完全交给了日益成熟的文字体系。
18世纪中叶,欧洲工业革命的产生给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变革,生产力突飞猛进,大机器生产打破了原本只有权贵阶层才能为繁复的设计服务付费的局面,工业化摒弃了繁琐的装饰,“功能第一,审美第二”成为主流社会的共同认知,简洁的造型与理性的视觉形态体验更符合时代审美标准。“工艺”原是指物质原料加工制作成成品的技术过程和审美大于功能的传统“美术工艺”的简称,而此时从小规模手工艺品生产到大工业批量生产的转变使技术与传统的图案装饰产生了分离,“在西方,把手工业时代的造物设计称为‘美术工艺(Art and Graft),把工业革命之后的造物设计称为‘Design(设计),这是按照生产方式的发展所导致的分工细化所做出的选择。”[3]而英文图形“Graphic”一词原意为图解、图示,后暗含的印刷之意充分体现是要通过工业手段进行大量复制和广泛传播,用以传达信息、思想和观念的视觉形式语言,同时在语义上还含有由绘、写、刻、印等手段产生的绘画记号之意。
二、功能差异
(一)图案的装饰性功能和教化功能
图案的价值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充分体现在为不同社会阶层生活的服务上,上层统治阶层和宗教阶层将它作为“君权神授”金字招牌的装饰花边,并赋予其“存教化,助人伦”的意象、寓意和功能,如先秦饕餮纹“狰狞的美”是奴隶主们“政治和权力”的威严、荣贵和希望的意志表现;欧洲贵族阶层充分享受着由繁复装饰带来的层层叠叠、高潮不断的“鲜花着锦烈火烹油”般的富贵生活,用“洛可可”华丽且繁琐的精构细描粉饰着病态的上流社会;社会底层则以所谓吉祥图案寄托“福禄寿喜、辈辈封侯”的虚幻憧憬。在中国传统美术史研究的范畴里,装饰图案和绘画是一体的,根据社会阶层和审美意趣划分为宫庭美术、文人美术、民间美术和宗教美术四个部分,这种划分体现了实用美术的功利化现象:对生活中的自然物进行整理、加工,以“托物寄意”“象征谐音”等艺术手法使之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寓意和审美需求。图案在传统社会中起着修饰生活方式、教化民众、装点大众意趣和表达愿望、传达群体认同与体现文化精神内涵的作用,是不同社会阶层的“观念外化”。
(二)图形的信息沟通功能
从原始岩画到结绳记事到文字符号,记忆、经验和信息不断的积累,最终孕育出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但快捷变幻、信息纷杂的大数据社会加剧了大众的信息焦虑症,因此,资讯的有效甄别、获取和准确传递成为资源竞争的关键,决定着资本的生死。在“形式服从功能”的原则基础上,社会需要符合快速、简洁、共通、易记需求以及能够引起情感共鸣的视觉图形来传递信息,表达情绪,而以历史发展为积淀缓慢进化为特征的图案显然无法承担相应的技术与审美需求,只能作为图形创作中的设计元素之一,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起着锦上添花、传递目的属性、表达美学意象、增加文化内涵、丰富视觉层次,为设计作品带来更多附加价值的作用。
广义来讲,凡是能在人的视觉感知系统中形成印象的客观对象,并且以传递信息为主体,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视觉要素均可称为图形。从具体形态上看,图形可以是人们绘制的某种形状、绘画、图像,甚至意象、文字等,但它们不仅是现实物态的简单再现和描摹,而是设计者围绕特定目的进行信息整理、编码和主观表达的视觉形态。图形克服了图案的通用性和信息传递上模棱两可的缺点,充分利用绘画、影像等新的视觉造型手段增加艺术冲击力和感染力,用心理学同构理论构建戏剧冲突来吸引观者眼球,在信息繁杂的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博取目标受众的注意,促使观者准确解读设计者的编码信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信息传递效果。
图形对“物”“形”“意”的选择和表现都须建立在社会大众约定俗成的视觉经验上,它同时具有社会服务属性和艺术属性。因此,图形艺术必须在精英艺术和大众流行中寻找有利的平衡点,既不能孤芳自赏,让人们难解其中含义,又须让观者和大众产生品质之感。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科技的发展使得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交往日益频繁,文化间也相互影响和渗透,图形语言作为“世界语言”,是具备超越国家和民族概念,具有国际化识别特征的。通过图形跨越文化障碍,表达社会文化价值的批判,体现视觉艺术的实验性创作,图形已具备相应的作为现当代观念艺术载体条件。
三、审美差异
(一)传统农耕文明审美特征
图案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显在表象,凝固着人类文明发展的痕迹。以中国传统图案为例,横向来看,由于历史文化的交融,使其种类浩如烟海、题材广泛;纵向则随着朝代更迭,传承延续、发展创新导致风格衍变,造型从原始写实到抽象,从再现到表现,从寓意到象征;形态发展由面至线,装饰意味提升,充分展现了神韵生动、感性浪漫、虚无空灵、委婉含蓄的内敛的文化特征。“中国艺术源于摹仿”(蔡元培语,大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手段是临摹,“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对传统图案的学习摹仿就是一个观念传承教化的过程。客观来看,这种学习方法决定了中国传统图案风格传承多过创新,内向多过开放,农耕民族文化血液中的天然保守属性使几千年传统图案的发展自发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圈,这是以“源”“流”理念为核心的东方尚古文化的具体体现。中国传统图案在形式营造上多体现为单独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骨式图与区划面等造型法则,充分延续了农耕文明追求的对称、稳定、闲适、舒缓的慢节奏美学特征和艺术风格,与充满工业理性、数理秩序和节奏变幻、信息爆炸的快餐式文化消费时代特征截然相反。
(二)现代构成审美特征
西方近现代不断涌现的社会思潮和美术流派对图形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1919年德国“包豪斯运动”在工业大生产背景下提出构成主义的美学法则颠覆了传统的美学理论,使现代设计思想更趋于系统化、规范化,成为现代设计的观念基石。由此,包豪斯所倡导的简洁、实用理念成为现代设计的价值取向,及工业社会的主流审美样式。传统图案在韵律、方向、空间、变形、表现等造型方法上均弱于构成主义设计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图形,在信息分析编码,形成视觉差异,构建秩序流程和寻找记忆焦点以及视觉冲击力、感染力等的研究上更缺乏相应的认知体系。
20世纪上半叶格式塔心理学的创立为图形的开拓研究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理论支撑。格式塔心理学重点在于研究人对于视觉形态的完整认知,它认为在人类的经验中,事物的印象总是一个整体,视觉形象决不是简单复制现实生活的结果,而是对现实的创造性把握,是对象的刺激形象经视觉能力加工并且印证情绪体验的结果。例如音乐,我们听到的总是旋律形式的整体而非一系列的单个音符,是氛围与情感的统一体,不是局部和各部分简单排列的总和,因此图形元素的构成是“1+1永远大于2”,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而在众多的艺术流派里,20世纪初超现实主义绘画的雷耐·马格利特和萨尔瓦多·达利等大师借助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人的潜意识精神现象转换成视觉图像,他们的艺术表现手法使设计师告别了封闭思维和传统保守观念,深刻地影响了图形设计语言的构成方式和表现形式,为图形的构思技巧、信息转化和审美打開了一个天马行空的视觉天地。
四、技术差异
现代设计本质上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图案、图形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前置条件。回看从原始图画到装饰图案再到现代图形,人类视觉艺术上的每一次进步都有生产技术的伴随,而科学技术的每一个脚印也都意味着新的视觉风格和审美样式的更迭:从人类首次在泥与火的物理淬炼获得精美的彩陶,借助生涩的冶炼技术孵化出凝重的青铜器,到纸和笔的发明使我们得以展现人性的洒脱和飘逸,现代印刷的计算机分色技术使担负文明传播使命的印刷品更加便利和精美,数码科技的日新月异更是以现代科学特有的精密性冲击着包括图案和工艺在内的一切传统。是借助社会的发展、技术的革新进一步拉开图案和图形的特质?是坚守传统,保持图案和传统工艺固有的人文精神和工艺价值?还是与时俱进融入全球化制造业的产业链,让虚有其表的图象符号衍生繁殖……这些,都是我们迎接新时代必须面临的课题!
五、结语
图案与图形是根据不同时代需求而产生的概念和视觉样式,是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的体现,虽然也有相互重叠和渗透的地方,但其性质、功能各自归属于截然不同的社会体系与价值体系,在语境表达上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语义特征和美学属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二者的内容也随之更新变化,所以在理论上明晰二者的关联,梳理它们的定义和特征,对于指导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代社会需求与脉搏,服务大众,创作更多、更好的设计作品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梅林.图案、图形及其关系研究[J].包装工程,2009(9):192-194.
[2]谢宏图,胡绍中.设计艺术中图案与图形称谓辩证之研究[J].文艺争鸣,2010(6):98-100.
[3]张抒.中国图案艺术综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1):30-43,213.
作者简介:
周子鸿,贵州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龙来,贵州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服装服饰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