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2023-06-06高科
高科
【摘 要】“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应优化目标和组织形式,切实提效各种教学活动。对此,文章首先分析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数学教材内容,从多个层面探讨如何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希望能为“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目标;小学数学;双减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双减”政策,要求教师能够将数学教学基础内容与学习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注重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拓展,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除了实现数学教学技能,还要加深对数学知识本质的挖掘与理解,这也是深度学习的重要基础。
一、 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预习意识
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性较低,此外,做笔记的学生较少。大多数学生课堂教学中都是被动学习,教师要求记录什么笔记,学生便在自己的课本中记录相应的内容,这也是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重要表现,正是由于这样的学习模式,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一直停留在浅度学习层面。数学知识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如果缺乏对所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会使其后续学习难度加大。以小数除法为例,这部分内容是在整数除法后边学习的,在教学中可以发现学生并不理解除法的本质。
(二)弱化学生主体性
从实际教学活动来看,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偏低。此外,课堂教学中还存在部分教师否定错误答案的现象,导致教师难以全面地把握学生出现的问题,甚至是打击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究的热情。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教师重视度不足,造成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影响学生深度学习数学知识。二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学任务过多,教师为了节省课堂时间,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并未深入分析学生的需求和学习情况。实际教学设计中,教师过度关注对自身的要求,如此一来,教师将难以在课堂中完成教学设计。因为数学课堂是开放性的,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教师必须考虑到课堂和学习实际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活跃点,能更加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缺乏明确的目标
社会在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顺应社会的发展潮流,注重学生能力与健全人格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品质与行为意识。从实际教学活动来看,教师更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偏低。另外,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过于低级,只注重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将造成影响。
二、“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对策
(一)明确目标,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
学习目标是学生在完成了学习活动之后要达成的目标,以数学表达为指引的目标具有主体性、操作性。
以“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为例,围绕核心素养,可以制订如下学习目标:(1)推理三角形面积公式,验证其在生活中的实践运用。(2)在课堂教学中,深化对拼接和生成等方法的认知和理解。(3)以认知的形成为核心,教师引领学生感受问题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与空间思维,并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上学习目标的制订,反映了学生在建构三角形面积方法时经历的环节,即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化认知活动;反映了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的具体方法和渠道,即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感受拼组转化,反映出了学生的自我发展与成长。即除学会了基本的数学知识点外,学生还理解和掌握了数学思想。
(二)整合内容,筑牢数学知识学习基础
比如,“三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的一般学习序列为:三位数乘两位数、常见的数量关系、积的变化规律以及因数末尾有零、因数中间有零的乘法。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前三节课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数学知识点的结构逻辑顺序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本章内容进行整合,具体为:积的变化规律、常见的数量关系以及三位数乘两位数。通过这样的顺序安排,前一节的内容学习可以为接下来的内容学习奠定基础。另外,后一节内容能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上一节课的知识点。在这样的整合与调整下,数学的单元教学重难点将会更加突出,且内容之间的关联更密切。
(三)课前预习,初步把握数学教学内容
预习能够初步把握数学教学内容,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利用预习导学案,提前发现课程学习中的重难点知识,提出自己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高度关注这一部分内容,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探索,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需要高度重视课前预习,并结合新课标教育理念的相关要求,利用课前预习,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数学教学内容,为深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以教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小数乘法”这一知识点内容为例,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求学生完成预习任务,注重引导学生在预习中提出自己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乘法与除法之间存在的关联。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让学生能够通过预习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在课堂教学中提出来,大家相互探究与互动。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深度预习的目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思考预习中的问题与教师讲解内容的冲突,然后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见解,分析问题的可行性。这样,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的思维的发散性,另一方面有助于深度思维的高效实施,提升课前预习效率,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数学的抽象性与逻辑性较强,而这也意味著数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便是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数学思维就是数学活动的根本。
(四)课中追问,加深数学教材内容理解
在一定程度上,追问属于动态性课堂生成,而把握好追问的时机至关重要。换言之,教师要明确追问的切入点,从而更好地体现出课堂追问的作用和价值。上文提到,通过平移等方式,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最终推导出其面积公式。再进行追问,引导学生推导三角形面积,便是问在精彩时的重要表现。在这样的追问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灵活使用所学知识,还能够探索出全新的规律和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进行探究,并搭建数学模型,可以为今后的学习奠定有力基础。
比如,小学运动赛场上有14个跳远运动员,跳远比赛结束后走了4个跳远运动员,跳高比赛即将开始,又进来了3个跳高运动员,那么体育场现在还有多少个运动员呢?在这道应用题中,考查了加减关系,如果采取数量关系进行表示,可以列出算式14-4+3=( )。为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教师可以将问题进行逆向设计,让学生思考原来的体育场中有多少个运动员呢?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实现了正到逆的整体构思。那么在进行逆向以后,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与原来的题目是基本一致的,也就是()-3+6=17。从小学低年段数学教学开始,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先顺后倒的认知。
另外,在数学中,不少问题都有多种解决方案,因此,学生利用一种方式解决问题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并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探索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在相同条件下,可以提出多样的问题,也可以进行反向追问,以此达到拓展学生思维和思路的目的。探究和体验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教师需要引领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合理选择探究方法,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
(五)设置问题,实现数学思维能力发展
以“自行车里的数学”为例,由于这节课的知识含量大,探讨的问题有深度,教师应进行正确的引领。在课前,学生自主探索自行车前进的原理。同时,教师可以围绕着“为什么踩脚踏板,自行车就会前进?”这个问题展开,学生通过对自行车的研究,了解了脚踏板和大齿轮连接,踩脚踏板带动大齿轮转动,然后带动链条走动,链条又带动小齿轮转动。而小齿轮和后轮连接,因此会带动后轮转动,后轮转动促使前轮转动,自行车前进。教师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通过集资料或是亲自实验探究的方式,一步步探索出自行车运动的原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如下问题:小齿轮数为什么和大齿轮数不一样呢?为什么连接脚踏板的是大齿轮?反过来行不行?其中的原理是什么呢?”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再次让学生陷入沉思。需要注意的是,通过层次性与启发性问题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大齿轮的齿数和小齿轮齿数的关系。
(六)及时复习,强化数学教学内容巩固
课后复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在学习小数除法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课后习题,加深学生对除法本质的理解,与此同时,借助于教材中的习题,更进一步地巩固所学知识点。
课堂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习题“除到个位余下2,再将2转化成20个1/10,最后和被除数中十分位的8合并在一起,即28个1/10”,在具体的计算过程中,需要除到哪一位,最终的商就在哪一位的上边。因为被除数是十分之一与百分之一这样的数字,因此,商也是十分之几的。课后作业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与延伸,教师也必须重视课外的深度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深度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以人教版中图形的运动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下准备各种不同的图形,观察其运动轨迹,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加深对图形运动的理解与认知。利用生活中的具体现象与场景,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學习的兴趣,同时能够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积极思考其中的数学道理。
考虑到学生比较好动,教师可以设计实践性作业,从而为学生搭建一个释放自我天性的平台。在设计这种数学作业时,教师需要提前制订好实施计划,包含有活动主题设定、活动开展时间以及评价的指标与标准等。
三、结束语
总之,双减背景下,数学教学体系在不断地创新与完善,不少教师开始认识到提效课堂的重要性。对此,教师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优化,能够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保证学生能够达到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徐蕾.立足“双减”,提高素养——基于“双减”背景构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课堂[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11):67-69.
[2]李庆晔.“双减”落地 提质增效——“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与评价[J].小学生(下旬刊),2022(9):121-123.
[3]李忠.“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探究与实践[J].阅读,2022(71):34-36.
[4]朱楠楠.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D].长春:吉林外国语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