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公共安全风险治理”课程“四位一体”的开发策略研究

2023-06-06曹惠民骆子晗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6期
关键词:总体国家安全观课程

曹惠民 骆子晗

摘    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我国新时期有效应对风险与挑战的战略指导思想,它的科学贯彻与落实客观上需要高等教育的系统性支持。科学设计应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开发、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就成了公共安全风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议题。因此,高校应以“公共安全风险治理”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实现人才培养、科研、辅助决策、社会服务“四位一体”的有机融合,为公共安全风险治理提供相关的支撑。

关键词:“公共安全风险治理”课程;课程开发与设计;国家安全学科;总体国家安全观;公共安全风险治理体系;应急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6-0049-05

作者简介:曹惠民(1979—),男,河北邯郸人,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与发展、地方政府治理。

基金项目:2020年中国矿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公共风险管理示范课程建设研究”(2020YB46)

公共安全风险治理已经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亟待回应的复杂议题。当前,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我国公共安全风险治理实践的需要,这就对高校应急管理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提高应急管理专业的教育水平和能力。而课程建设与开发就是一个有效的“抓手”。基于此,文章探讨了我国“公共安全风险治理”课程开发的策略,通过课程开发这一基础性工作有效提升我国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促进我国公共安全风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都面临着诸多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各种不同类型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相互叠加并深刻地改变着全球的治理秩序,对各国公共安全风险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1]。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我国新时期安全发展与治理的指导思想,为我国公共安全风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提供了重要指导[2]。现实中,人们对风险及其治理体系的认知和准备依然有限,应对这种日益升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已经成为人们的“必答题”。就教育教学实践看,虽然国内高校也开设了应急管理相关专业,但是人才培养质量显然无法满足我国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的现实需要,专业人才的结构性短缺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公共安全风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基于“如何有效应对公共安全风险与应急”这一问题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国家应该抓住高等教育这个关键控制点,以高校课程改革为突破点,强化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与系统性,对风险进行全面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为我国高校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支持[3]。目前,我国高校针对该领域的课程和专业建设尚处于探索实践早期,国家如何系统有效地进行课程建设和改革就成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因此,推进并完善高校“公共安全风险治理”课程建设是应急管理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现有的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尚存在短板。2020年2月,教育部正式增设了应急管理本科专业,同年4月,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增设应急管理二级学科。我国高校增设应急管理本科专业恰逢其时,适应了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形势需求。作为应急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核心课程之一,“公共安全风险治理”课程的开发对于完善应急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提高我国公共安全风险治理方面人才的专业水平、增强专业学科培养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公共安全风险治理”课程建设的基础条件

风险和不确定性对于政府、社会和科学家都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商业管理领域的风险研究比较成熟,但是在公共领域却是一个尚未得到全面系统研究的议题。风险治理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起源于美国。风险治理研究的主要学术成果主要来自一些发达国家的著名高校及学者。风险治理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风险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和保险等商业领域,也有少数学者聚焦能源、食品、自然灾害和环境等方面的专业研究,这些领域的延伸和扩展为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研究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年代开始,风险治理发展成为一门学科。风险的本质和导致风险的环境一直在变化。风险的形成和演化是一个复杂系统内不同子系统耦合的结果,这客观上需要从治理范式上强化风险治理研究和实践创新。20世纪80年代,以切尔诺贝利事件的暴发为标志,人们开始高度关注公共安全风险对整个社会的影响。西方很多机构和学者从事风险和不确定性研究,像英国利物浦大学专门建立了风险与不确定性研究所。在德国,以O. 雷恩(O. Renn)为首的学者组织了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研究的学术共同体,即国际风险治理委员会(IRGC),在学术界具有很强的影响力[4]。就具体的研究内容而言,西方国家风险治理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于自然灾害、犯罪、公共卫生等领域。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A. 吉登斯(A. Giddens)、U. 贝克(U. Beck)和O. 雷恩(O. Renn)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在公共安全风险治理领域的影响最大,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研究的学科范式在逐步建立和完善,这些学者的研究为高校学科的建立创立了良好的科研基础[5-7]。国际风险治理委员会及其风险治理的分析框架的建立标志着国际公共安全风险治理学术共同体的建立。就具体研究而言,A. 吉登斯(A. Giddens)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理解现代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U. 贝克(U. Beck)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问题”“风险社会”和“全球化”等问题,他的代表作Risk Society被视为公共安全风险研究的标志性著作。德国学者O. 雷恩(O. Renn)则主要聚焦公共领域的风险治理问题,明确从治理的范式对风险开展系统的研究,他的代表作Risk Governance: Coping with Uncertainty in a Complex World堪稱公共安全风险研究的另一经典之作。就风险教育而言,欧美国家的高校开展风险教育的历史比较悠久。以英国为例,英国大概有11所高校,包括英国女王大学、考文垂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院校,为本科生开设了风险治理方面的课程,不过多数为商业或保险领域的风险分析与管理。近几年,食品、自然灾害等领域也成为国外学者研究的焦点议题,它们多数属于公共领域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大家的高度重视,但是这方面的专业教育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2003年非典期间,国内开始全面深入地开展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研究。此后的公共安全研究主要体现在应急管理领域,侧重于研究“如何有效响应、因应公共安全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依然是一种被动的研究,而对风险及风险如何有效预防和预控等系统治理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对风险本身生成规律的研究则有很大的研究空间。2003年非典之后的应急管理研究,以及该学科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8年以后,公共安全风险与应急管理的研究成果呈现显著增長,相关成果主要集中在应急管理及相关应急技术的研究,但是缺乏对风险生成发展整个过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对风险治理决策参考价值依然有限。实践中,政府部门对应急管理体制的创新也比较重视,我国进行了相应的政策和组织结构调整。2018年,国家正式成立应急管理部。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育人场所,在高校中加强公共安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9]。在风险教育和研究中,国内部分高校比较有特色,如清华大学(应急管理专业)、南京大学(风险与应急管理专业)、华南理工大学(社会稳定风险研究专业)、中国矿业大学(城市公共安全专业)、暨南大学(应急管理专业)、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专业)等,这些高校构成了我国应急管理专业教育的主力军。2019年,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联合应急管理部宣传教育中心共同启动“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2020)”项目,最终遴选出19所高校,强化应急管理教育方面的人才培养。2020年,首批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暨应急管理学院建成,标志着我国高校应急管理教育进入了新阶段。但是,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质量依然难以满足我国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的客观要求。除了教师的专业教育能力,培养标准的制定等重要因素外,缺乏全国通用的高质量课程体系是其中一个现实性制约因素,因此,“公共安全风险治理”有必要成为应急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目前,国内尚未有高校开设“公共安全风险治理”课程,在此背景下,根据应急管理专业建设的需要,科学、系统开发“公共安全风险治理”专业必修课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三、我国“公共安全风险治理”课程开发的需求分析

从学科规范建设与范式建构的层面上看,国内外“公共安全风险治理”课程开发与课题体系建设都处于初建期。我国更是如此,目前这方面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新时期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学科发展,客观上要求强化并规范“公共安全风险治理”课程开发与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公共安全风险治理”课程教学和研究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应该成为新时代高校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科学的课程开发与设计,促进应急管理教育专业的“专业品质”不断提升。从微观角度来看,“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的课程价值体现在教学、科研、智库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高校在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领域的人才培养[9]。对于“公共安全风险治理”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图1)。

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过程犹如一个特殊的公共产品的“生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程建设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直接影响着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应急管理专业为例,相关院校和培养单位有必要在探索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精准开发课程与课程体系。以“公共安全风险治理”课程为例,这门课应该是应急管理专业的主干核心课,同时也应该是其他课程的先修课程。所以,该课程的价值与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一)科学开发课程是提升专业教育和教学质量的内在需求

高质量教学课程开发与设计是高校、科研院所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它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质量。教育部于2020年确定的19所高校中仅有两所开设了“公共安全风险治理”课程,这对于人才的培养是不够的。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是以人才的培养建设为核心。“公共安全风险治理”课程的开设将有力提升我国应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在公共安全风险治理方面的专业素质,优化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课程本身的开发与设计对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价值不言而喻,这是课程开发对于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最直接的影响。对于应急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尤其如此,该专业在我国属于新兴专业,各高校都在探索人才培养路径。高校或研究机构应该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应急管理专业形成系统认知。所以,该课程对于该专业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该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具有紧迫性与必要性。它关系着学生的知识结构的科学性与完整性,影响着该专业与学科方向的发展基础,影响着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与人才培养。科学的课程设计与开发决定和影响着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强化新时代“公共安全风险治理”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二)课程开发研究能够促进科研团队建设和科研能力提升

课程开发设计本身也是专业、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为教学、科研的有机耦合提供良好基础。高水平课程开发能有效促进相关专业方向科研团队和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课程开发衔接教学与科研,能促进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另外一个重要影响。由于应急管理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国内外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都属于一种“新专业”“新学科”,这些专业和学科的健康发展必须以规范、科学的学科研究范式和研究内容为基础。“公共安全风险治理”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本身就是相关高校科研团队的重要研究内容,这种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同时也能帮助相关的科研团队的建立、发展和科研人员研究方向的凝练,使得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更加明确、具体,这种课程教学基础上的科研创新与发展,为公共安全风险治理与应急管理专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学科基础。科研也可以反哺教学,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为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两翼”,使得该专业方向和学科的发展日益规范化、科学化与专业化。

(三)课程建设能够促进智库建设、提升公共决策的质量

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即对于公共决策的支持功能在不断被强化,这也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功能。课程开发设计可以通过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和智库建设为政府的公共决策提供智力支持。这是课程开发设计的一个间接影响。该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犹如一个“孵化器”,促进对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科研团队的专业研究能力不断提升;有助于我国公共安全智库的快速、健康发展。实践中,很多高校也将应急管理专业的教学、科研与公共安全智库结合起来,比如,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诸多的风险和挑战,而在风险与应急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不足已经是我国公共安全决策的结构性“短板”。2020年,教育部批复建设的全国19所应急管理学院中的很多教师都是从相关专业“空降”而来,对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系统性也是一个挑战;以“公共安全风险治理”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为纽带的相关专业或学科的发展,将为国家相关智库补充专业性的人才保障,提高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智库“辅助决策”的水平和能力;有效提升我国高校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水平,以及服务于国家公共安全风险决策的专业能力。

(四)课程开发能够服务我国高校国家安全学科建设需要,优化社会生态

目前,开设应急管理专业的院校大多都是行业特色型高校,很多院校都具有自身的研究特色,其应急管理专业整体课程开发水平参差不齐。“公共安全风险治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并未实现规范与统一,影响着学科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开设“公共安全风险治理”课程将进一步优化该专业课程体系,从而更好地开展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建设的各项基础建设,更好地推进我国国家安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2018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推动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设立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在此背景下,“公共安全风险治理”课程体系的开发就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其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国家有必要明确并统一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的标准。此外,高校公共安全风险治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也能间接地服务社会,学科建设水平的高质量提升能够通过学生的辐射作用,有效地优化社会生态,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贯彻与落实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四、“公共安全风险治理”课程开发的策略选择

“公共安全风险治理”课程本身涉及的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议题,因此,国家教育部门必须通过有关高校的专家、学者进行集体研讨或论证,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课程建设的开发,并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改变与应急管理实践的需要及时进行更新。

(一)加强组织领导,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是保障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它规定着教学内容、课时等内容。但是,目前“公共安全风险治理”课程的体系建设尚无成熟的课程标准,各高校仍处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阶段。课程标准和内容也差异较大,人才培养质量仍有待于提升。而这也是制约各高校国家安全学科交流与发展的主要原因。为了保障国家安全学科长远、可持续地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就要组织制定科学完善的课程标准体系和内容。为此,一方面要在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根据国家安全学科发展的总体要求,组织领域内的专家制定规范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就国家安全学科的发展达成初步共识。另一方面,在全国高校中积极举办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导的应急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研讨,积极促进各高校师生间的交流合作,推动“公共安全风险治理”课程与时俱进,使我国高校国家安全学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二)聚焦风险研究,建立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

“公共安全风险治理”课程的开发离不开对应急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的系统化、精细化研究,夯实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具备国家安全学科背景的教师要作为骨干教师,充实到教学一线,并参与“公共安全风险治理”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工作;教学团队中没有应急管理专业学术背景的教师,有必要参加由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统一组织的相关师资的培训,形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保障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水平。国家相关部门也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培训与再教育。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课程的培训和研讨;通过专家督导或者检查监督等方式,及时发现与改进教学、理论研究中的问题,促进教学方法与研究内容的改进与提升;通过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不断完善保证教师持续投入的重要政策机制,如评选优质课与精品课等活动的开展,并与评优、晋升进行挂钩,从而激发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内生动力,促进课程质量的提高。

(三)追踪理论前沿,组织编撰高水平的专著性教材

教材是课程开发的基础性要素。它决定着学生所学的具体内容,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国家相关部门和有关高校,一定要重视教材的开发(包括相关的案例教材),这是课程开发的重要一环。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要组织该领域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教材审定委员会,组织编撰高水平专业教材;同时也要尊重各高校自主开发教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要统一教材标准,也要鼓励各高校在国家统一教材的基础上开发确保适合本地区、本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的高质量教材。目前,国内开设应急管理专业的高校中,尚未就该课程开发达成共识,在该学科方向上获得一致认同的比较权威的教材也尚未形成,各个高校在教材选取上差异较大,这就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品质。从专业对话和交流的層面看,也需要一本统一、规范、系统的“公共安全风险治理”课程教材。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要严格把关课程的总体设计和教材开发的基本原则,相关高校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发教材,鼓励具备条件的高校,建立课程开发协同工作小组,根据课程开发的整体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发既适合我国国情,又能满足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实际需要的高质量教材。

(四)注重案例研究与开发,夯实社会服务的基础

“公共安全风险治理”课程本身的属性决定了必须要面向实践,注重案例教学与案例的开发,这可以有效提升课题建设的整体质量。以案例的研究与开发为基础,将高校的教学、研究与服务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升教学与科研质量的同时,不断满足服务社会、服务国家重大公共安全风险治理决策的现实需要[10]。教师与学生在加强应急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案例,使得理论与实践之间实现无缝对接。在编撰辅助性案例教材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案例的典型性,以及它与教材理论体系之间的有机耦合,另外也要积极吸引从事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的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走进课堂,建立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融合与共生型的发展模式。学校要适时地邀请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士到校为学生讲述一线的治理策略与方法,如应急管理部门、消防部门等与风险治理相关的政府部门。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进入相关政府或者企业内部实习,进行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相关工作的实践,从而加深对理论学习的认知。同时,可以在全国高校间举办相关教学交流活动,比如,让高校教师间进行短期的交叉任教,促进教学资源优化配置,更新专业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

“公共安全风险治理”课程的高质量开发,是积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促进国家安全学科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课程的科学开发与设计是促进应急管理专业发展的基础。该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要以高校课堂为基础,扩展该学科发展的理论谱系,在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课程教学与相关方向的科研实践的有效融合,实现课程与学科的有序、有效、协同发展。课程开发是基础,科学研究是延伸,社会服务是辐射,人才培养是目标。政府有必要强化组织领导,注重课程开发对于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推动作用。新学科的发展尚没有扎实的学科范式,希望相关高校能够立足我国公共安全发展的实践,以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贯彻与落实为本质,积极推动国家安全学科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坎特利,科戴特,克里格,等.世界风险社会论质疑:不确定性治理研究的三个挑战[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7,34(2):90-101.

[2] 贾庆国.对国家安全特点与治理原则的思考[J].国际安全研究,2022,40(1):6.

[3] 查国清,孙铭涛,赵宪铎,等.基于体验式的“三位一体”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体系: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8(12):120.

[4] RENN O, WALKER K. Global risk governance[M].Berlin: Springer,2008:331.

[5] RENN O. Risk governance: coping with uncertainty in a complex world[M]. London: Earthscan Publication,2008:4.

[6] BECK U, LASH S, WYNNE B. Risk society: to wards a new modernity[M].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1992:37.

[7] GIDDENS A, DUNEIER M, APPELBAUM R P,et al.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M]. New York: Norton,1991:13.

[8] 蒋燕玲.强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论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1(6):34.

[9] 衣慶泳,靳涌韬.高校“四位一体”公共安全教育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59.

[10] 安红昌.公共安全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基于CDIO 的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4(3):14.

编辑∕李梦迪

猜你喜欢

总体国家安全观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一带一路”战略下西部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基本特征分析
“新安全观”下高校国防教育新形式探索
关于推进“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思考
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导向的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
“学而时习之”的课程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