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基建背景下轨道交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3-06-06罗立娜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6期
关键词:新基建人才培养模式轨道交通

摘    要: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7大重点建设领域之一。面向轨道交通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在分析新基建对轨道交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侧重的基础上,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和多年积累的产业资源,从教育结构、育人平台、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4个方面构建创新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补齐轨道交通技术技能人才短板,成为支撑轨道交通行业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

关键词:新基建;轨道交通;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技术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6-0034-05

作者简介:罗立娜(1981—),女,广东高州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地下工程系统安全智能管控。

基金项目:2021年度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基建背景下轨道交通创新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2113552)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铁路、公路、机场等传统基础设施项目已无法满足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4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首次明确,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3个方面内容,涉及5G基站、特高压、工业互联网、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等产业领域[1]。对于轨道交通产业来说,新基建将推动其朝着电气化、轻型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对其起到支撑和引领作用,给产业链带来转型升级的连锁反应。

每一次技术的重大发展和变革都带来了劳动者劳动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并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2]。新基建背景下,产业发展模式发生变化,不仅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且对人才的多样性、专业性、创造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从时代变革对人才的需求出发,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方向,全方位推进教学改革,不断为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一、新基建背景下轨道交通产业特点

据预测,新基建计划中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领域的相关投资将达约6 000亿元[3]。随着轨道交通产业规模不断提升,我国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在交通装备、交通信息化与智能化、交通安全和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此背景下,轨道交通产业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轨道交通产业链长,带动效应强。轨道交通产业链涵盖原材料、基础建筑、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公共事业和运输服务等多个领域,专业内涵十分丰富。众多领域相互交织而成的多层次网络结构,增强了新基建的经济带动作用,促进了传统产业升级、科学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二,以智能、绿色、创新为理念引领未来发展。智能方面,轨道交通产业与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紧密衔接,对既有的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和升级。绿色方面,轨道交通产业将探索新能源、新材料,推进新产品研发与应用,利用新技术减少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创新方面,轨道交通产业注重软硬件设施的自主化,加快“补短板”项目进程,实现轨道交通系统自主可控。此外,轨道交通科技创新有望进一步扩展,应用到公路、港口、安防、应急等领域,显示出较强的产业外溢特征。第三,多学科交叉融合加速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发展。轨道交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多专业、多学科的高新技术联合体。随着全球科技迅猛发展,多学科、多领域的前沿科技与轨道交通产业相互渗透、深度融合,推动轨道交通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的产业形态。第四,轨道交通产业对各类高端人才需求量大。随着新基建持续快速推进,轨道交通产业从技术复制转向技术原创与引领,迫切需要能够从事跨学科领域创新工作的各类高端人才。目前,虽然通过企业培训、人员转岗、海外引进等方式暂时缓解了轨道交通产业高端人才严重匮乏的现状,但从长远发展来看,通过学校教育源源不断地培养创新型、复合型高端人才才能根本性地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

二、轨道交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

(一)轨道交通技术技能人才内涵界定

从英语词源来讲,“technique”表示职业技术,与技能有关;“technology”表示工程技术,与技术学的理论知识有关。《辞海》(第7版)中,“技术”的概念有以下两点。

(1)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2)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等。《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技能”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

技术技能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指在生产一线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劳动者,不仅要求能熟练地将所学的技术知识运用于生产、管理和服务领域,而且要求能生产或创新产品,提高产品、服务、管理的质量与效益[4]。轨道交通技术技能人才指的是轨道交通行业产业生产和服务一线的现场操作人员、某一领域主要技术应用管理者及技术操作和维护者。他们不仅对从事的工作专业性质非常熟悉,有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丰富的经验,而且能独立完成对所从事技术工作系统的日常操作及一般维护。从产业链分布情况来看,轨道交通技术技能人才包括施工员、造价员、值班员、驾驶员、信号工、检修工、乘务员、线路工、桥隧工等几十个技术工种。

(二)轨道交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

传统轨道交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多为低附加值的体力劳动岗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面过窄,缺乏知识和技能的综合、重构和创新能力。新基建背景下,高职教育作为推动科技与生产力转化的中坚力量,必须快速应对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使人才培养全面适应时代变化,因此,对轨道交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应具有前瞻性、适应性和可持续性,要求轨道交通技术技能人才除掌握某一特定岗位的基本知识技能外,还需具备以下特质。

1.熟悉新一代信息技术。信息化、智能化突破了轨道交通产业链增值和规模化的瓶颈,大幅度提高了企业生产运营的工作效率,使得技术指导、工艺管理和产线运维等生产服务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新一代信息技术,熟悉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成为轨道交通技术技能人才的基本配置。

2.具有跨学科思维。新基建背景下,轨道交通新职业、新工种大量出现,各专业交叉、渗透、融合使岗位职责越来越丰富;各岗位间相互协同工作,使工作交集随之增多,从“各自为营”转化为“团队作战”。因此,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及一专多能成为普遍的岗位标准。

3.具有创新实践能力。作为应用现代先进技术的引领者,轨道交通以結构调整、技术装备更新和业态创新为主导,寻求转型发展及与先进科技深度融合。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创新活动主要体现在对新材料的应用、对新工艺的改进及对新设备的使用上,以此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使其创造出更高效的生产模式,推动轨道交通技术不断更新完善。

4.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科技进步持续加快,技术更新周期缩短,轨道交通行业产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学生不可能仅通过一次学习就能永久胜任某一岗位,只有持续学习和长期积累,才能掌握日新月异的生产技术和工作内容,继而实现有价值的创新。因此,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是技术技能人才的典型特征,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社会变革的必然选择。

(三)轨道交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指为满足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不同类别的学校依据既定的教育目的,针对各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提出的具体培养要求,即规定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其对教育教学活动起导向作用。

新基建背景下,轨道交通行业产业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多层次互联互通逐步形成。为顺应新经济时代变革,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作为培养一线技术技能人才重要阵地的高职院校应根据岗位要求主动探索人才培养规格的新要求与新内涵,将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轨道交通职业岗位群,培养综合素质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具备多项基本专业技术技能,熟悉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不同领域专业知识技能,能在轨道交通一线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等工作,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解决复杂问题及适应工作岗位变化的高素质创新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5]。

三、轨道交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以产业升级为导向,构建多维度系统化高等职业教育结构

教育结构是教育系统的内部构成,即教育系统的组成要素及组成要素相互间的关联组合状态,以及各组成要素与外部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合理的教育结构可以有效配置资源,有机衔接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6]。在产业政策牵引下,高职院校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构建教育结构,做好顶层设计,有效提升育人效果。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轨道交通领域办学历史悠久,与轨道交通行业产业关系紧密,注重内涵发展,不断探索具有轨道交通专业(群)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新基建政策和发展导向,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持续调整改进专业设置,在已有铁道供电技术、铁道工程技术等专业的基础上,增设土木工程检测技术和高铁综合维修技术等专业,逐步推动专业集群向轨道交通产业汇聚,形成多学科交叉集成的发展态势;基于产业链的联动和外溢效应,增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新兴专业,对轨道交通类专业进行改造、升级、补充,共同助力区域产业发展。与此同时,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突破学科和专业壁垒,在统筹各专业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以跨学科交叉为支撑布局轨道交通专业(群),逐步形成了铁道供电技术、铁道工程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7大专业群,构建“特色引领、骨干支撑、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为轨道交通行业产业提供技术技能人才。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依据国家关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面向省内外高中毕业生、初中毕业生、退伍军人和社会人员,采取普通高考招生、普通自考招生、专科自主招生、现代学徒制、中高职三二分段、退伍军人班、高技能试点班等形式广泛招收学生。根据生源多样化特点,深化人才培养改革与内涵建设,对接职业教育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合理定位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知识、能力与素质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满足分层次多样化人才培养需求。此外,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还积极申报“4+0”“2+2”“3+2”高本协同育人试点,以及智能建造工程、高速铁路动车组技术等职业本科专业,进一步完善教育框架体系,促进轨道交通技术技能人才的进阶培养。

(二)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搭建多元化开放式人才培养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行业产业发展迅猛,已形成了一条涵盖研发、规划、设计、施工、整车装备、关键零部件、运营维保及科技创新的全产业链条。为契合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行业产业发展,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区域优势,联合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佳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轨道交通龙头企业,通过政府统筹、多方协同的方式,共同搭建多元化开放式平台,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构建高质量协同发展新格局。

1.聚焦轨道交通行业产业特点,营造全方位育人新生态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建立了轨道交通装备智慧运维、南方高铁等6个产业学院,铁道通信、城市轨道车辆等4个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以及铁道供电、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等7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为轨道交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营造多维度的实践环境。通过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和协同育人机制,实现资源开放和共享,利用企业的仪器设备、工作场地、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组织开展生产性教学训练,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岗位实践等活动与企业生产实践及生产组织有机衔接,让学生有机会体验企业的工作场景和运行模式,能够尽早适应轨道交通相关岗位的工作。此外,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与轨道交通企业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共同编写教材等方式,逐步形成多元化、全方位育人的教学体系,提升轨道交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2.发挥优势学科引领作用,打造轨道交通产业科创平台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集聚各协同单位的人才和科研优势,通过项目合作、战略联盟等形式,建立了轨道交通安全与智能运维、轨道交通装备减摩抗磨及修复等4个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轨道交通安全建造与智能运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搭建起集理论研究、应用创新、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平台[7]。在此平台上,學生与教师一起开展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等活动,并依托具体项目自由组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称“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简称“互联网+”)、“攀登计划”等一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将科研项目训练与创新创业比赛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从培育创新逐渐转变为自主创新,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将产学研资源和科研优势有效地转化为育人优势。

3.立足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形成“双师型”教师培养新范式

为了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践技能和技术服务能力,培养其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了14个“双师型”名师(教师)工作室、4个技能大师工作室、9个教师流动站和7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将教师个体成长和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形成了教师专业发展、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培养的新范式。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研究,引入企业人员到校兼职进行课程讲授,促进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提升教师专业技术素质,实现校企间人才与知识双向迁移。此外,针对校企协同研修模块化课程建设、教学资源研发、教科研能力提升等内容,开展技术标准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发、科研课题研究等合作项目,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及时融入教学活动,为教师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的提升提供支撑。

(三)以职业素养为导向,设计多层次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以及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是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融合统一,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面向轨道交通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及时捕捉和研判新特征、新趋势与新需求,遵循跨学科融合和多专业交叉理念,主动把握教育教学和学习发展规律,以职业素养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为基础,设计具有轨道交通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经济的适应性。

1.课程体系。按照“倒推化设计”原则,学校厘清了岗位必须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及其他专业能力,通过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群平台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5个模块,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通识教育逐步过渡到专业教育、跨学科教育、创新教育,构建多层次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在公共课中,设置了“思想道德与法治”“创新创业指导”“劳动教育”“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基础”等课程,形成涵盖美育、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信息技术等方面的通识课程体系;在一些专业课中增设了与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相关的课程,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突破专业壁垒,整合协同各单位资源,实现学校院系间跨专业人才培养,根据岗位需要设置相关跨专业课程,有利于学生建立复合型知识技能体系;大力推行选课制度,开设跨专业选修课,建立开放、灵活的课程体系,以自主组合课程替代强制规定课程,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和特长选择喜欢的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为职业生涯多维度发展奠定基础;开设创新工程实践、轨道交通技术创新指导等相关课程,讲授轨道交通技术发展与创新相关知识,归纳发明创造过程的一般技术和方法,联系实例加以分析和引导,开拓学生的创新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内容。重构教学内容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方式。依据轨道交通发展形势,动态调整轨道交通专业教学内容,突出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和能力的应用性、素养的职业性及科技创新的实践性。根据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结合技术系统、工作(生产)系统,增加综合实践教学内容;按照项目所涉及与包含的知识点、技能点及逻辑顺序,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将教学活动设计成一个个相互关联、复杂程度不同的训练项目;融合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基于工作过程并结合实践教学重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技能创新性地解决复杂问题和技术难题的能力;融入职业道德、工匠精神、企业文化等思政元素,以及学科前沿、技术最新发展成果,让学生及时了解轨道交通技术发展形势,主动适应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丰富教学资源库和线上开放实训平台,让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触手可及,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的习惯,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拓展。

3.考核与评价。人才培养关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同发展,因此,应将学生全方位职业素质协同发展作为人才培养质量考核与评价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成果汇报、个人展示、技能考核等多元化考核方式,实现从“试卷”向“项目”、从“期末考核”向“学习过程”、从“考试分数”向“综合素养”的三重转变;通过阶段性评价和职业素养考核,调动学生全过程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综合评估对学生成长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校企联合共建的学分银行依据“框架+标准”技术路径,通过制定不同学段学习成果、课堂内外学习成果、企业与校内学习成果等互认标准,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互通,多层面评价学生的知识体系、专业技能、创新能力、职业素质。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引入第三方评价,建立“跟踪—反馈—修整—再评估”的人才培养闭环,有效改进专业教学体系,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社会层面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四)以具体项目为载体,构建创新成果导向型教学模式

技术技能人才主要从事改造世界的实践性活动。新基建背景下,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呈现“跨界整合、交叉融合、高度集成、快速多变”的新特征,更加突出技术技能人才的自主学习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及持续发展能力。受课程体制、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难以开展,学生主观能动性差,创新实践能力更无处谈起。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将知识理论、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有机融合并综合应用于实践活动中,因此,仅通过课堂教学无法达到培养目标。

情景学习理论和活动学习理论表明,掌握实践性知识最佳、最有效的途径便是制造过程和工作实践[8]。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体系形成后,“以教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彻底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以创新实践为中心的成果导向型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应依托育人平台,以课程为基础,利用虚拟仿真系统、现场管理平台等教学设施,创设仿真的工作环境,让学生直接参与轨道交通生产一线工作,将岗位训练由企业延伸至学校,让学生及时了解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和企业面临的各种挑战。在开发和设计课程训练项目时,以具体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聚焦学生在完成学习后所能达成的最终学习成果,将知识点和相关技能按难易程度分布到工作任务中,且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不局限于本门课程。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现学课程知识的理解,温故已学课程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工作过程中领略知识的多层次性,拓宽学习空间,逐步培养拓展思维和创新意识,提升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9]。学生在工作任务中扮演某一特定岗位的工作人员,按工作流程综合运用各类知识和专业技能完成工作任务,最终形成学习成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组织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需要运用新知识、新技能和新工艺解决技术问题,教师可通过讲解、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有效补充,不断激发学生的职业探索欲望,积极引导学生自发接触、学习和应用先进技术,提升學生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工作岗位中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快速解决出现的各种情况。此外,为适应新基建背景下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可依托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将课程教学、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成果转化相融合,逐渐实现创新实践常态化。

目前,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已开设“施工组织与概预算”“轨道交通车辆制动机维护与运用”等5门创新创业实践课,课程面向企业真实生产流程,通过专业性教学组织设计营造自主参与式学习环境,构建“知识理论+实践技能+创新拓展”三位一体的创新成果导向型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运用多维知识和技能完成挑战性任务,强化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产业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人才需求的动力,高等职业教育通过人才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新基建背景下,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行业产业发展现状,注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立体化、综合化和层次化建设,逐渐形成了工学交融、知行合一,学科群、专业群对接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轨道交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近3年,学生在技能竞赛中年平均获奖人数近100人,在“挑战杯”“互联网+”等大赛中获国家奖11项、省级以上奖80余项,获国家专利授权6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毕业生跟踪调查表明,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达98.51%,工作岗位与专业相关度达93.30%,区域轨道交通企业“订单”比例达85%以上,企业满意度达98%,专业对口率和薪酬水平在国内同类高等职业学院中名列前茅。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能够在工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工作态度认真、责任心强,岗位实践和创新能力突出,获得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

参考文献:

[1] 袁国宝. 新基建:数字经济重构经济增长新格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20:4.

[2] 程宜康,吴倩. 技术·教育·课程:高等技术(职业)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10.

[3] 新基建解读:新型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着力点与策略[EB/OL].(2020-06-02)[2022-05-01]. https://www.sohu.com/a/399246139_423490.

[4] 李慧凤,殷智红,薛晓霞.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7: 7-9.

[5] 别文群,王玫瑰.高职复合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5(4):17.

[6] 乔琦峰.高等教育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适应性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21:14-15.

[7] 翟婉明,刘建新.构建面向交通强国需求的轨道交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5):13.

[8] 史金飞,郑锋,邵波,等.能力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南京工程学院项目教学迭代方案设计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108.

[9] 崔宇馨,石伟平.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一个协同创新的机制设计[J].教育与职业,2021(7):79.

编辑∕陈晶

猜你喜欢

新基建人才培养模式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产品CE认证论述
高速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关于“新基建”下信息通信高校学科发展的探讨
2019,“新基建”竞争吹响号角
外媒拿中国在西沙“新基建”说事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CAN的冗余控制及其在轨道交通门禁环网中的应用
城市轨道交通联调探讨